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家 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思考创造 改变世界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日本建筑家妹岛和世,被誉为21世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家之一。早在2010年,她就荣获被称作“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是当今建筑界最活跃、最有知名度的一位女性建筑大师。从2001年起,她开始在大学任教,先后任庆应大学、米兰理工、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横滨国立大学教授,以及苏黎世联邦理工和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


2021年4月12日,妹岛和世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在日本武道馆举行的东京大学新生入学仪式,畅谈个人经历与专业之路心得、分享标志性作品设计思考、寄语青年学子改变世界。


本文由妹岛和世好友、东京大学胡昂教授亲自翻译。两人此前曾多次合作,包括《日本建筑大师讲坛——妹岛和世“建筑与环境”》演讲及现场翻译。


(图源:一筑一事©ZIPART)

感谢妹岛老师赐文,文中主要图片由SANAA及妹岛和世事务所提供,在此一并致谢!




各位,首先祝贺大家考入东京大学。能有机会在这样隆重的地方向大家表示祝贺,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仔细思考过借此机会在这里可以说些什么。大家刚刚步入大学,即将走上专业的道路,我想给大家谈一谈我在专业道路上经历过的一些事情。


首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源于自身专业角度的思考,可能会意外地延伸至其他专业领域。

其次,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合作的重要性。

第三,深入个人研究,思考不会仅仅局限于自身专业的领域,而会扩展到我们存在的世界整体。

我想这三条结论应该适用于所有的专业领域。


我从日本女子大学毕业后,在一家设计公司工作了6年左右。在这之后我一个人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最初设计的作品,是一个50平米左右的小型周末住宅。尽管只是个小住宅,我也希望周末能在大自然中享受悠闲的时光。就像在原野中零散摆放的家具,一个一个由搭起的帐篷而连接在一起,从这样的想法出发我开始思考建筑的概念。也就是说,并不是在机械的箱式建筑中安排出各样的空间,而是将身边的小空间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融洽的整体。这种将小单元一个一个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可以不断地随着场地的延伸而扩大。因此将各种各样的居住空间连接起来建筑也就变得越来越大,最终成为像街道一样的东西。那个周末住宅虽说是为私人设计的小建筑,但我通过这样一个小建筑的设计,同时也想到了街道的意象。


在那之后,我很幸运地得到设计一处供80名女孩子研修与共同生活的企业宿舍的机会。那里既是企业宿舍,也是80个人一起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就像“大家庭”一样。当时我想80人在一起共同生活那一定很不容易吧。所以我想能否设计一处既让80个人心情愉悦生活在一起的空间,也能让一个人独处时也很愉快的空间呢?于是,我做了一个半室外的空间,自然光能照进来、室外风也能吹进来的明亮大空间。有了大空间的前提,在空间组织上就显得比较游刃有余。中心作为大家聚集的空间,从中心离开,远离群体后,一个人也有着舒适的小空间。

· 再春馆制药女子宿舍(图源:郑曦编译《妹岛和世:熊本市再春馆制药厂女子宿舍》)
· Kumamotoshi saishunkan seiyaku joshiryou

除此之外,我还为5口之家设计了一个70平米小住宅。这次我用薄铁板隔开空间,大大小小的房间隔出好多间来。本来只是5人家庭,有7、8个房间应该可以说是够用了,但我还是不断的隔开空间,最终设计出大小共20间左右的住宅。如此一来,大家可以没有固定的房间或客厅,而是选择自己想要居住的地方。这种居住方式的设定,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感发生了微妙变化。我还在铁板上开出很大的洞,让人能从中间穿过去。这样一来,各房间既保持独立、也可以相互联系。它既是一个把大家聚集在一起的家,也是一个适宜独处的家。

· 梅林之家(图源:网络)

· House In A Plum Grove (from:Internet)

现在想起来,我当时是一边考虑设计房子,一边思考着人的聚集方式。怎样做才能兼顾一人独处的舒适性和群体共同相处的舒适性?能否做到两全其美?为此应该设计怎样的空间才好呢?要寻找答案,我想就不能光停留在对房子的思考上了。


我曾在瑞士洛桑的大学校园内设计了EPFL ROLEX学习中心。因为这是跟东京大学有许多合作的学校,所以大家将来很可能会有去交流的机会。这是一个大型单体建筑物,塑造“崭新的学习场所”是本案的诉求。那里有图书室、食堂、学习角、书店、多功能厅等各种各种的空间。这些空间被山丘、山谷或中庭柔和地分开,同时也都连接在一起,形成20000平方米的巨大的“one room”。如果以各类用途将空间用墙壁隔开,近邻房间内的活动是完全不知道的,自然也就无法相互产生兴趣。但是用山丘、中庭柔和地将空间隔开,由巨大的单一空间连接在一起时,近邻房间里的活动也能传达出来。只要翻过山丘,就能接触到山丘对面正在发生的未知领域的未知研究活动。我设想的是,在这样柔性分隔的巨大的单一空间里,不同立场的人们可以自然地相遇,自然地产生交流,大家都能学到各种各样的东西。针对“崭新的学习场所”这一诉求,我提出了营造能与各色人群相遇的,充满多样性和自由度的,能与其他领域的人们共享一个共同空间的方案。

· 劳力士学习中心(图源:SANAA建筑事务所)

· Rolex Learning Center EPFL (from:SANAA)

· 劳力士学习中心模型(图源:SANAA建筑事务所)

· The model of Rolex Learning Center EPFL (from:SANAA)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劳力士学习中心内的柔性分隔空间(图源:SANAA建筑事务所)

· The flexible partition space of Rolex Learning Center EPFL. (from:SANAA)

与各种各样的人相遇,和不同专业的人沟通,就能学习到新的知识。通过建筑设计,我切身体验过好多次与各类专家共同开创探索未知世界可能性的经历。建筑就是通过与各种专业人士的协作而产生的。在与结构专家或环境专家等进行讨论时,他们会从不同角度指导我的研究,自己也被带入到比预想更广阔的世界,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比如刚才说到的大学设施,虽然呈现出有机的形状,但仅靠设计是无法决定形状的。建筑结构的解析,为了控制室内热环境的自然通风,不使用墙壁来分隔动静分区的音响环境,满足室内深处的自然采光等,这些都分别经过各类专家的环境解析,才能最终构筑出舒适安全的空间。协作不仅仅只存在于专家同行之间,也能在使用建筑的用户之间产生。

 


· 自然通风研究-窗户和天窗:温度(图源:SANAA建筑事务所)

· Natural ventilation study – windows and skylights:Temperature (from:SANAA)


· 自然通风研究-窗户和天窗:空气速度(图源:SANAA建筑事务所)

· Natural ventilation study – windows and skylights:Air speed (from:SANAA)


· 日光研究(图源:SANAA建筑事务所)

· Day-light study (from:SANAA)

· 声学研究:壳体形状和天井的降噪分析(图源:SANAA建筑事务所)

· Acoustic study:Sound reductions analysis by shell shape and patios (from:SANAA)

在金泽21世纪美术馆建成后,艺术家日比野克彦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做了一个用牵牛花覆盖整个建筑的项目。这个项目的实施让牵牛花的“窗帘”布满了整个建筑物,整个建筑物都成了背阴处。在这种光线的作用下,原本玻璃外墙的反射消失了,而从室内的一侧看,玻璃的外部形态部分似乎也消失了,产生了像日本传统的屋檐下的空间(即縁側,译者注)。正如我此前所言,设计金泽21世纪美术馆时我以开放的公共空间为目标,不过通过日比野先生的牵牛花项目,突然感觉美术馆以完全不同的形式开放了。这种建筑家与艺术家的合作是具有创造性的,它串联起自己无法想象与描绘的世界,并且产生共鸣。我由此认定建筑师的合作不仅限于同行与专家,也能在与建筑使用者之间的互动中产生。之后建筑师自己也能从中再次学习,创造出自己的新道路。

· 金泽21世纪美术馆(图源:SANAA建筑事务所)

· 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Kanazawa (from:SANAA)


· 牵牛花“窗帘”(图源:SANAA建筑事务所)

· The Morning Glory "Curtain" (from:SANAA)

从某个时候开始,我就想着要建一个像公园一样的地方。公园里有男女老少,各种年龄段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分别在此度过不同的时间。然而有时我却感到,我并非是一个人,而是在和公园里所有的人一起共享着那个公园的同时,又在独自地消磨着共同的时间。我由此意识到,大家在共享着场所和空间的同时,是不是也共享着在那个场所与空间中流逝的时间呢?也就是说,当今这个时代不仅是我们这些当代人所共享的,也是与过去和未来的人们所共享的。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积累起来成为历史,而我们现在所处的当今社会,正是在这一历史潮流的最前端。于是,我一边思考着洛桑的设计,一边思考世界要怎样才能变得更好。在专业性追求的过程中,逐渐超越专业性,开始考虑世界整体的存在方式。这大概是在所有的专业领域,都会发生的相同状况吧。



· 悉尼现代工程(图源:SANAA建筑事务所)

· Sydney modern project (from:SANAA)

我认为不少专业的研究,始于个人朴素的兴趣。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仅靠个人可以完成的事情。就我而言,我先是思考着离我很近的,十分微小的个人的东西,逐步去思考社会应当怎样才会变得更好。另外,个人的兴趣并非是个体从零开始创造出来的,它是延续的历史与个体经验结合的产物。在个体出现之前,有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历史,个体的兴趣启蒙并存在其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的兴趣和研究,也有孕育出未来的可能性。个人的研究,始于个人的兴趣,却超越个人的想象力,通向广阔与辽远。每个人都放大各自的兴趣,投入到自己的专业中并不断拓展,这将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世界!

 

我认为大学就是为大家提供这种自由的地方。大学被围墙包围着,乍一看,是远离社会的地方,但实际上大学是与世界非常接近的地方,大学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尤其是当你们身处东京大学这样的世界顶尖大学时,请好好利用这个舞台。大学里有许多研究的历史,知道在自己的眼前有着如此多的伟大研究,那是多么厉害的事情啊。历史会把我们带到一个对其视而不见的人永远无法到达的世界。我回顾自己的大学时光,和现在的自己联系起来,从大学所学到的东西开始,经年累月,我也逐渐找到了当初让自己困惑的问题的答案。用自己的一生去创造自己思考的东西,去开拓这个世界吧!世界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认为每个人的力量都能创造世界。为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大家满怀憧憬加油吧!


END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往期回顾--


「建筑文化」

未来已来|建筑学将何去何从?

成都之光建筑实录|在现实「裂隙」中快意人生,于理想「浩渺」前鼓翼前行

轻安课程·回顾︱愿每个人都有能力重新建构自己心中的庭园


「聚落探访」

聚落探访VOL.17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上的「荒野之家」
聚落探访VOL.16 | 印度尼西亚的「岛上住居」聚落探访VOL.15 | 巴里埃姆峡谷的「桶形住居」聚落探访VOL.14 | 墨西卡利岛上的「符号之城」聚落探访VOL.13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神灵之家」聚落探访VOL.12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两性住居」聚落探访VOL.11| | 印尼群岛上的「三界住居」聚落探访VOL.10| | 印尼群岛上的「船形住居」聚落探访VOL.9|西非「一夫多妻制度的复合型住居」聚落探访VOL.8|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宇宙」聚落探访VOL.7|两河流域的「线形住居」聚落探访VOL.6|沙漠边缘「风之聚落」聚落探访VOL.5|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聚落探访VOL.4|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聚落探访VOL.2|1972年·阿尔贝罗贝洛聚落探访VOL.1 |1972年·圣托里尼岛


「建筑家」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下)|让建筑有趣些吧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