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兴技术助力教育生态重构​ | 技术赋能系列文摘之三

杨宗凯 吴砥 陈敏 教育文摘周报 2023-06-28

  编者按  


技术之维是从技术发展和技术运用的维度来审视教育的发展,它强调在教育发展中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将技术作为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技术将从改变教育的外在形态开始,进而改变教育的内在结构乃至教育思维。
顺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推进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育生态重构,是提升教育品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如何设计和推进这一过程,实现持续、快速、科学发展,是当前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其重点在于四个方面:




一、形成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育人方式





信息技术变革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标准化教育方式,实现注重个性和差异的精准教学,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教育生态重构的根本在于育人方式的转变。形成适应信息时代的创新育人方式的具体途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转变育人目标,支撑人的全面发展信息时代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人的主体性,支持不同学生的多元发展。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从知识的单纯传递转向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传递自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因此,全新的育人目标既包括培养人才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个性化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包括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自主教育。

2.变革育人理念,促进规模化与个性化统一传统的教育模式解决了教育的规模化问题,但对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顾及不够。信息化社会必须转变育人理念,在继续保持教育规模化的前提下,凸显教育的个性化,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因此,在推进教育教学变革过程中,应深度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使教育教学过程更具智能化。

3.推进协同育人,实现多主体共同参与新时代的育人体系要求社会多主体、多角色共同参与、深度协同。工业社会一切责任归学校的育人体系必然被信息社会更加多元、更加协同、更注重个体关怀的育人体系所取代。应建立政府统筹、学校实践、企业支持的多方合作、共建共享的教育治理体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多主体协同育人。



二、提升师生和管理者的信息素养



推进信息技术重构教育生态的核心在人,必须着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和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育提升师生和管理者在信息时代的数字公民基本素养,注重信息素养的监测与培育,才能保障信息化社会教育体制变革顺利实施。

1.制定实施学生信息素养标准,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加强对信息时代新一代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学习行为、信息伦理的研究,制定有关标准,开展针对性培养和培训;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跨学科、跨区域的综合性课程学习,提升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2.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教师培训新生态,着力创新教师培训体系

建立高校、企业和管理部门多方协同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教师工作坊、名师工作室等混合式培训模式探索,助力教师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能力培训,打造高素质技术服务队伍。汇聚、开发一批优质教育培训课程,构建职前职后衔接、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3.加强信息化领导力建设,根在观念,要在学习,难在担当

管理者应转变观念,把教育信息化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管理者应善于学习,从先进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方法、技术、案例中获取价值,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办学治校能力;同时还需有高效的执行力,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勇于担责,一方面要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作出表率,另一方面还要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保障机制。



三、完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体制机制





可持续发展的、完善的体制机制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保障机制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完善政策法规,构建适应信息社会的资源配置机制,考虑制定终身教育法、教育大数据法等一系列法规,落实教育经费投入等系列指标的考核评价机制,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第二,修订标准规范,充分体现信息社会的教育发展特征。将信息化设备设施配备纳入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体系,将数字化教学资源纳入学校教材配套范畴,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职级评聘体系;第三,加大科研投入,攻克战略、理论、技术研究的难点,改变信息社会教育发展战略、基本理论和支撑技术研究不足的情况;第四,落实经费保障,助力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将数字化教学资源采购、信息化运维服务采购等有关费用纳入经费保障范畴,形成相对固定、可持续的经费投入机制;汇聚企业等多方力量,促进经费投入多元化。



四、通过积极示范发展智能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探索和典型应用的推广。通过积极示范,进行创新试点,发展智能教育,对重构教育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全面完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实验中心启动建设,各类创新示范基地、中心先后启动建设,开展智能教育整体的创新性示范已具备条件。

为系统推动智能教育发展,应从更多方面予以持续关注:第一,重视战略研究,加强顶层设计,从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来看待智能教育发展问题,着重解决教学环境智能化、教学内容重塑、教学方法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等重点难点;第二,促进多学科交叉,发展智能教育科学,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多学科交流合作,汇聚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智慧,深入研究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机理,从事智能教学助手、智能学伴等技术与应用研究,共同推动智能教育核心科学问题的解决;第三,开展协同创新,推进智能教育实践示范,政府、学校、企业及其他团体紧密合作,政府做好统筹部署,加强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学校与研究机构加强技术研究与战略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方法途径,创造一批特色的教育应用模式及企业开发和提供各类优质资源、装备与服务;第四,加强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的教师和研究队伍基础。结合教育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等多学科领域特点,建立专业化、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队伍;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逐步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培养培训强度,扩充中小学、职校人工智能教师队伍规模。

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气势强烈冲击着传统社会系统和教育体系。在信息化这一历史进程中,融合信息技术,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育人模式,提升师生、管理者的核心信息素养,完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体制机制,发展智能教育,重构人本、开放、平等、可持续的教育新生态,应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文见《中国电化教育》2019年第2期)


文章来源 | 《教育文摘周报》2019年第14期
责任编辑 | 张北北
微信编辑 | 孟思杨
用技术赋能情境学习 | 技术赋能系列文摘之二技术整合 :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的新视角 | 技术赋能系列文摘之一正确理解和适用校方责任险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十二
现代学校治理的制度之善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十一学校安全事故中的刑事责任探析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建构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九大规模学校治理机制研究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八
多措并举增强学校民主管理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七我国中小学办学自主权研究:回顾与反思——基于三十余年来的文献分析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六教育惩戒合法性困境论析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五我国教育惩戒的错误转向及其规正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四“教育惩戒”的概念界定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三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二新中国70年教育法治的回顾与前瞻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一关注学习效果:建设全校统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五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十五什么是优质课堂:学生如是说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十四论高校“课堂革命”的方向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十三大学课堂革命的主要任务、重点、难点和突破口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十二20世纪美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变革的“遗产”——兼论对我国“金课”建设的启示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十一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十数字化时代高校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九现代化进程中高校课程的人性放逐与归复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八中美本科课程学习期望与学生学习投入度比较研究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七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优先属性与基本架构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六新时期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五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四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三何谓好的大学教学?——30年来国外大学卓越教学研究的回顾、特点及启示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二大学本科的教与学:理论与经验、理念与证据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一设计思维 : 促进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向创造力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国际项目式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学本课堂视野下优秀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力?

  教育文摘周报  

关注教育动态 ▲ 纵览教育文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