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二 婚姻习俗

2017-02-15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一 婚姻习俗


(30)引新媳妇


第二天清早,就有村中一名精明强干的主妇,将新娘叫到她家作客——这是事先定好的。这一人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是异姓;二是必须和主家沾亲带故,或平时相处得很好;三是家庭主妇必须是全福之人;四是两家住得距离必须较远。


早饭,由新郎用红漆盘端着送去。早饭后拜花堂,必须将新娘接回。接新娘,俗称“引新媳妇”。其做法是:将一名族中的男性长者化装成“老王八”模样为先行,又有炮手、拿凳子的、端酒壶的随行,鼓乐断后。吹吹打打,直至新娘作客处。三声炮响,新娘启行,村人争相观看。“老王八”走得很慢,故意磨蹭时间,不时放下凳子歇坐,还向新娘提出一些要求,如:


“今日红红火火,快给爷爷递烟点火”。

新娘给递烟划火柴,“老王八”故意弄熄,让新娘再划,一连数次,不厌其烦。

“新媳妇生得古怪,你给爷爷装烟一袋,爷爷尝你的味道好赖。”

新娘给往烟袋锅里装烟、点火。


“爷爷今年六十九,要问新人喝烧酒。”

新娘满酒。


“爷爷天生背锅锅,新人给上个花馍馍。”

新人给馍馍。


“为人寻上个侯女婿,左看右看不喜气;你如今寻了大女婿,你说喜气不喜气”?

新娘笑而不答。


“四月里来四月八,奶奶庙上你把香插,你想生个胖娃娃,偷得倒把个泥鸡鸡掐。媳妇子你掐还是没掐。”

新娘笑而不答。


一路戏谑,直至花堂前,接着拜花堂。


这种习俗,其内涵是向邻里夸媳妇。二是为今后与邻里和睦相处打基础。此俗在农村某些地方仍然流行。


(31)拜花堂


拜花堂,又称“拜人”或“整大小”因为在一天婚礼活动中,与“拜天地”一并举行,所以也浑称“拜天地”。


如果说,“拜天地”是一种成婚礼,那么“拜花党”则是一种成妇礼。“拜天地”叩拜的对象是抽象的天公、地母和三代宗亲,而拜花堂叩拜的对象是父母亲、家人自己、亲戚朋友,俗称“里三堂”。


所谓花堂,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场所。即在平事指示的喜神方向,栽两根木椽,系一根绳索,上搭一块有“龙凤”或“双喜”图案的新被面或新毛毯作屏幕,形同戏剧导具帐幔。在屏幕上装饰“鸿鸾之禧”字样,或“双喜字”的剪纸图案,也有张贴年画和合二仙的。屏幕前设供桌,上置香斗、花烛,由新郎的父亲点烛、上香。


鸣炮,奏乐仪式开始。司仪与接礼的站在供桌两端,父母亲在供桌前就坐,新娘穿着娘家的嫁衣,与新郎面向屏幕并立而站,家人自已、亲戚宾朋,按主东客西的原则站立两旁。


旧式的“拜人”礼,只是在司仪表白一段后,直接宣念礼单。现在则加了一些简单的程序,如司仪宣布仪式开始;鸣炮、奏乐;父母亲就坐;亲戚宾朋就位;新郎新娘就位,互戴胸花;主婚人讲话,对新郎新娘表示祝福和勉励;新郎新娘讲话,向来宾表示欢迎和感谢;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并作一两个亲昵的小动作;拜贺礼。


司仪的表白有长有短,有的竟借此机会,显露才华。简单的说辞是:

宾相宾相,两步一丈。

龙凤鸳鸯,和谐一双。

拜礼开始,主东客西站在两旁。

有的还要夸老人、表新郎、表新娘等。现在都新事新办了。


关于贺礼,在保德桥头以南地区是头一天已经记入礼账,第二天是照账宣读:如“王家大舅大妗,拜礼人洋伍佰元——拜!”收礼者手持一沓纸币,向空一扬应声:“一杆子一半!”新郎新娘行跪拜礼。现在也有行鞠躬礼的,也有敬酒代礼的。


桥头以北地区则是现场呈上,司仪则是按预先排好的尊卑顺序宣念:如“给刘家姑夫、姑姑磕头—拜”。受礼者则将贺仪放入收礼者端的盘子内,收礼的高声答应:“拜礼三百元!”新娘新郎行礼答谢。这样从父母开始,直到辈份最小的亲朋结束,全部念完为止。


拜人时送戚是不能到场的。但不能遗漏。然后要派人去和人家说知“×家亲戚,新人家磕下头咧。”送戚即将事先准备好的毛毯衣料等物交付来人,到花堂前出示。


最后要拜的是厨师,厨师则以一个刻花拼盘为贺。


所有亲戚客人拜完后,司仪最后说:“给遗漏了的亲戚或在场的观众四头八拜—”新郎新娘向四个方向鞠躬,仪式结束。此时有乞丐来说“拜堂喜”:

一朵莲花就地开,青枝绿叶惹人爱。

吹吹打打好气派,一闪闪上道喜的来。

来得也不迟,也不早,单等新人拜堂来。

新人拜堂贵人搀,亲戚宾朋站两边。

一拜天,二拜地,三拜爹娘全在世。

四拜四季发财,五拜五子登科。

六拜六六大顺,七拜七子团圆。

八拜八仙庆寿,九拜九凤朝阳。

十拜老主家儿孙满堂。接喜吧!

主家给以赏钱。


(32)抓富贵


抓富贵是拜人以后紧接着进行的一个项目。即在盘子里放数量不拘的钱币,最多也不过三百三十元。让新郎新娘和伴娘三人去抓。一般是先新郎抓后新娘抓,最后伴娘抓,都是随便抓一两张,而后办事人将盘子里的钱全部给新娘。俗信认为越抓得钱多,今后的日子会越富贵,这也是对小夫妻的一种良好祝愿。


(33)婚宴礼仪


“抓富贵”后,即准备开宴。这是婚礼期间为答谢宾客举办的隆重宴席,俗称“官席”或“明珑席。”如果说婚礼把整个婚嫁活动推向了高潮的话,那么婚宴则是高潮的顶峰。民间婚宴礼仪,繁琐而讲究。从宴席到上菜。从菜品组成到菜品摆放,各地都有一定规矩。


婚宴上的礼节是否周全、适当,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婚礼是否能圆满、顺利完成。决定着主客之间的亲疏关系。现将一些婚宴礼仪分述如下:


(一)安席  


安席就是安排客人入席,这是一项极严肃、极认真又容易招来麻烦和说法的事宜。关键是主要人物的安排是否合理。


在保德,家号称“客王”,所以必须坐首席首位。如果门户大,弟兄多者,以次后推席位。但都得坐首位。如果家来得人很多,实在没有那么多桌面,总理就必须事先和家中为首人商量,共同解决这个难题。一般情况是,如果都是平辈人,则平辈中的长门先坐;如果有小辈人,则小辈人让长辈。有句俗话说:“有一百个家,没有一百张桌子。”在保德乡村中老爷、老娘不参加外孙的婚事,有“老爷不坐外孙的席”之说,所以参加婚礼的都是舅舅、表兄弟及其女眷。在城关,老爷、老娘也要参加饮宴。


该坐首位的亲戚还有姑姑、姑夫、姨姨、姨夫,父亲的儿女亲家(不包括新亲家)、父亲的朋友、老家、机关单位领导等。这些人有正位,一定要坐正位,没正位坐陪位,但总理一定要表示歉意。


在婚宴中,送戚是仅次于舅舅的主要人物,所以一定要安排正座。由娶戚相陪。


新娘一定要安排正座,因为在婆家,一辈子仅此一回。


介绍人也要安排正座,因为他是婚礼中的有功之人。


为了解决坐正的人多而席位不够的疑难问题,现在多采用权变之法,则以安排正席桌乃至正席厅的办法解决,区别则在于席桌上放一个比较精细的刻花拼盘而已。又且,现在的人思想都很开化,也不为这点小事而斤斤计较了。


(二)传菜与布菜  


不管多丰盛的桌面,也是先上四个冷菜,俗称“压桌碟子”,然后一对一对上,取其双双对对之意。上一次菜鼓乐吹一阵,俗称“吹碟子”。直至冷菜全都上完。猪头肉要放在正座位置上。此时方可鸣炮开席。


待客人吃喝一阵后再上热菜,先上炒菜(下酒菜)也是一对一对上。后上扣碗及大件菜(下饭菜)是一道一道上。上第一道扣碗菜后即可上衬食(也称腰饭)。总的原则是先冷菜后热菜;先主菜,后配菜;先荤菜,后素菜;先大菜,后汤菜;先咸菜,后甜菜。大杂烩菜上来,表示由喝酒阶段已转入吃饭阶段。丸子上来,表示菜已全部上完。


每道菜上来,都要放在正席位置然后边食边调整位置。上鱼的时候,鱼头一定要朝着坐首位的人。


(三)进餐  


进餐也是讲究颇多的,家不动筷,其他人不能动筷。家吃哪一道菜,其它人才能吃哪一道菜。所以往往家先拿起筷子,招呼一下大家说:“大家随便吃。”这样才可自由选择菜吃。


如果是没有转盘的桌面,你只能吃放在面前的菜,而不能翻着山吃别处的菜。

夹菜时,量要少一些,更不能一次夹两块肉。


坐在陪位的人,要不时地给坐正位的人哺菜、满酒。


饭吃饱不能说“吃饱”,而应说“吃好”。自己吃饱后,不能独自先走,要等大家全吃完后,集体离座。


(四)满酒 


 冷菜上齐后,新郎的父母亲从首席首位开始,依次给来宾斟盅敬酒,表示感谢,俗称“谢客”。此时人们也要耍笑一下,如让两人接吻一下,或让公公背媳妇等,他们也非常乐意满足人们提出的要求。


热菜上来后,新郎新娘敬酒,一敬双杯,新郎满酒,新娘敬酒,并要逐位称呼亲族关系。任何人不能拒绝,必须双手接下,一饮而尽,即使是不会饮酒的人,也要意思一下。


(五)送客  


 酒足饭饱,客人离去时新娘新郎要双双立于门口,一一同客人握手再见,并说些“谢谢光临”、“请走好”之类的话。


(34)探厨


探厨本是耍笑送戚的一种恶作剧,是在送戚坐的那一张桌子上不放筷子,或只放一只筷子,众人看他怎么办?这时,送戚斟酒一杯,双手举起说:“双桥好过,独木桥难行。我俩送亲,来到贵府,脚踩玉地,手托金门。在这开席之际,首先借老主家金龙玉杯,喜鹊花盘,把咱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最为辛苦的光禄师傅请到席前,设宴高座,敬酒三杯。”


总领将酒接过,直奔厨房,高喊:“新亲探厨啦!”,以酒敬厨师后,总领将筷子上齐,宴席开始。


现在,有的山村还保留此俗。


(35)后座


宴席散了以后,即将安排新娘新郎回门。在动身之前,要与送戚举行一个告别仪式,这就是“后座”,也叫“上马宴”。即设席一处,布冷菜四碟:盅筷四副,烧酒一壶,送戚坐正位,娶戚坐陪位。席间互相说一些客套话,表示告别,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练嘴的套语。


总理将酒满起,逐一敬酒。然后开说:“金樽美酒,一满三杯,青酒一杯、红酒一杯,喜酒一杯。三杯美酒,略表心意。


比起人家,再看自家,北京枯柳树,南京沈万三。咱们庄户人家土打墙,窄门子院,老糜米,山药蛋,土窑钵子破沙毡,招待不周不体面——诸位请起。”众人一饮而尽。


送戚满酒,举杯开说:“主家住的深宅大院,总理好比宰相一般,办事的好比京城大员,待承的好比知县一般——请!”众人一饮而尽,主客位互换。


娶戚:


“咱们庄户人家,吃的老糜米,说的庄户话。蚂蚁弱不禁风,咱略表一下人情。×家亲戚,远远的路上,送将亲来,应该是高楼请坐,烧、黄二酒海菜席,请诸位好好坐上一席,才够个理数。可遇主家资财浅薄,办事的雏雏,地方偏窄,用酒酒不来,用茶茶不到,皮茶冷酒,不够个做作——请!”


众人饮酒。总理将酒满上。


送戚:


“用茶茶来到,用酒酒快来,酒席美味,主家资财宽厚。贵府深宅大院,我们灰土麻沙,没见过世面。女婿好比西华门里的太子,结上我们没钱的亲戚,也得个将然。我们没出过远门,既没嘴码,又不知文,真好比凤凰落在大鹏城,展不开翅,抖不开翎,还请众位亲戚担待几分。”


“我们的女子初来乍到,家务营生不知门道,还请亲家多多担待,×××你要多听指教。”

娶戚:


“亲家不要担心,××聪明过人,什么事情一学就成,三年五载便可主持家门。”

“说得长了,好比张良品玉箫;说得短了,好比霸王别虞姬;说得好了,形同关公巡城;说得紧了,好比韩信点兵——让我们共饮一杯,欢送新亲启程。”


众举杯,仪式结束。各自偷盅或筷,谓“偷儿女”。此仪式,现在仍在流传,只是客套语更接近现实生活。


(36)请回门


后坐结束,送戚端起酒杯,面对总理进行又一个项目,即请新女婿回门。又是一篇言语:


“花言巧语咱不会,丢底跌帮说不对。亲家费心,总理毋  云,(好的没法说)


我们请新女婿回门。我们给姑舅、两姨、拜识、亲朋满酒,请打发新贵人会亲走,××府上迎宾请客等待咱们。”


保德有个戏弄送戚的习俗,新郎的表兄弟及朋友一类,会将新郎隐藏起来,拖延时间,当送戚满过盅后,就不缺礼了,应该打发新女婿上路启程。


回门走时涉及下面几项内容:


一是娘家要备车或骑乘,搬新娘回门。

二是新娘不能穿娘家的衣服,而必须穿婆家的妆新衣裳。

三是新媳妇要到厨房洗几个碗,俗称“拜灶君”。

四是要将自己箱柜上的钥匙交给婆婆,并说:“妈,给我取起!”从此以后,称婆母为妈。


五是回门走后的当晚,新房不能空着,必须由公公、婆婆去“暖房”。


一切准备就绪,鸣炮出发,鼓乐送出村口,送戚要给红包。


(37)谢冰公


回门走后,表示新郎家方面婚礼结束,亲戚散尽,主家要以油糕、红烧肉、烧酒、香烟等物酬谢媒人,总理代谢,同时也要取笑一番:


“天上飘起一朵云,新媳妇回门谢冰公。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冰公大人,往来周达,说得是婆娘两家。冰公大人这头跑,那头窜,这头遮,那头苫。这头说,家有钱,好庄院,小子好,把书念;那头说,‘三门’好,人善良,女子好,会打算。牙磨成圪脐脐,嘴磨成薄皮皮。是媒不是媒,至少跑三回,你老人家,爬了一道圪梁八道坡,过了七十二道盘肠河,最后还爬了一道瞎立坡,低头看,一双鞋跑了个稀巴烂。像人家有钱人家谢冰公,驴驮的金,马驮的银,骆驼戴的圪咚铃,山羊驮的洗脸盆,绵羊驮的花手巾。绸段整卷,衣服九件,冰公大人的好看,我们的体面。像咱们穷无之家谢冰公,只能是水酒散肉略表一下人情。我跑了七十二家大肉铺,四十八家杀卖处,捉得个猪啦啦,喂得如牛大。那天杀猪时,杀猪的不行,压猪的希松,呛不住母猪翻身,一溜烟出门。猪前走,马后断,紧断慢断,拦腰裂得一片,送给你佬解馋!”



保德民俗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一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九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八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七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六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八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七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五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