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故事 | 谢永恒:以自身能力解群众之忧

林梧怡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
2024-11-04

【校友名片】

谢永恒,男,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就任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水利局移民中心主任科员,滚贝侗族乡三团村第一书记。


图1:2021年4月底,年满40岁的第一书记谢永恒刚刚到三团村报到驻村时,家里的大儿子只有3岁半,小儿子还怀在母腹中。谢永恒的妻子在县里疾控中心担任中层干部,也是在疫情几年来工作最忙群体中。驻村一年多以来,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主要都落在妻子身上。谢永恒只能利用春节假期等为数不多的空闲时光,陪伴家人


从苗族自治县到侗族乡三团村,从技术员到驻村第一书记,离家越来越远,却离基层越来越近。这是谢永恒这十几年的职业历程。原本想着尽量考取离家近的事业单位的他现在心里只装着还有哪家的居民没有缴纳医保,该如何去劝告等等村里事务。

滚贝侗族乡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部高寒地区,地势高低起伏,交通不便,谢永恒到此处做第一书记时侗族乡及周围几个乡都尚未修建二级路,单程奔波一趟就要花费三四小时。所以他常常是周一进村,到了周五才离开,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14个月了。从去年五月正式在侗族乡三团村开展工作开始,谢永恒不辞辛苦地坚持每周前往村庄组织工作,纵使来回颠簸,消耗时间、精力大,但他认为身为第一书记必须事事亲力亲为,缩减地方村民与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的距离感,才能更好更高效地完成地方工作。

全身心地投入基层工作,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每一项任务。这是谢永恒真真切切做到的,也是将一直坚持做下去的。


图2:2021年7月1日清晨,村第一书记谢永恒驾车,带领村干前往乡政府参加建党百年庆祝活动途中,突遇暴雨造成的山区公路塌方,由于附近没村庄,车上也没有工具,大家只能徒手清除塌方滑落的石头和树枝,最终车辆勉强通过塌方路段,一行及时赶到乡政府的活动现场

忆母校古朴,记校训深切


回想起2002年第一次踏入校园大门时,引入眼帘的便是农大东区的毛主席塑像以及雕塑后面的主楼。古朴的建筑风格吸引了谢永恒的兴趣,这也是他对农大校园的第一印象。农大东区的教学楼古朴庄重,典雅大方,曾吸引诸多影视剧前来拍摄取景,是传授知识的神圣殿堂。教学楼的特色也间接地反映了农大本身的特点,潜心于学术,不在乎身外的纷纷扰扰,朴实无华地一心钻研于如何“解民生之多艰”。谢永恒在这古朴的教学楼中学习,沉淀,度过了四年难忘的大学时光。

若要说大学时什么最让谢永恒印象深刻,不得不提2003年时温家宝总理到农大视察的事。2003年正是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温总理来到农大视察非典防控的相关工作并发表讲话。当时处于台下的谢永恒现在每想起那个画面仍是感到心情激动澎湃。温总理表示他知道农大的大部分专业都是与农业有关,农大的学生老师也大多数都是面向基层服务的,所以如果再有一次上大学的机会,他也想报考农业大学。短短的讲话深深地烙印在全场师生的心中,也包括站在台下热泪盈眶的谢永恒。他将这句话记在了心中,同时也将为基层服务的农大学子的担当放在了心里。

从事基层工作这么多年,谢永恒认为部分原因是由于受学校校训影响。谢永恒就读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大概是在2000年时从农田水利工程中区分出来的,但无论做什么样的区分,总体而言还是为了农业服务,为了基层服务。这就响应了农大的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农大始终为着人民服务,为他们谋福利,为国家的三农工作尽心尽力。在谢永恒的本科期间,他认为农大一直在认认真真地贯彻着“解民生之多艰”的理念,到了他工作的时候,他也把这一理念切切实实地落实在工作上,在他做的每一项决定上。


图3: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户增收,三团村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户种植高山红薯,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农大人”、村第一书记谢永恒,也学会了用“铁牛”犁地


图4:走访三团村归朵屯脱贫户李永军。李永军在本地打工,也获得了村里的公益岗位,大女儿在市里做幼师,小女儿今年也大学毕业了。面对脱贫后的幸福生活,李永军的妻子露出腼腆的微笑,村第一书记谢永恒则是笑逐颜开

经千万挑战,悟工作真谛


在谢永恒工作的头几年,作为水利局的技术人员,再加上当时的水利局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中属于业主单位,任务量尤其地重。从设计到施工,再到最后的工程验收,全都需要技术人员去一点点核实。谢永恒还记得当时他一年跑遍全县20几个乡镇,而且常常一个城镇有时候要跑四五个点。申报自来水安全饮水工程项目需要寻找到合适的水源,常常是几个行政村打包成一个项目便可解决。但在谢永恒负责的融水苗族自治县却不同,融水县多山,运输水源不便,所以只能一个村一个村单独去寻找适合本村的水源地,有时可能是山泉水,有时是地下水。一开始,水源还需谢永恒和他的同事自行寻找,为了寻找到合适的水源一天奔波三四公里成了日常。最令谢永恒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在一位村干部的带领下,他最终在距离村庄三四公里的地方才找到水源,且找水源的路基本全是山间的羊肠小道,有几段路还是他和同事来来回回两三次一点一点踏出来的。当年辛苦的寻源过程,如今被谢永恒轻松且简单地谈起。在看到安全饮水工程的顺利开展后,在看到村庄居民都能喝到一杯干净卫生的水后,一切辛苦与努力都值得了,当年所付出的一切困难在主人公眼中也能变成轻松的几句话。

再后来被调到了水利局移民中心,虽然工作重点变了,但工作重心始终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修桥、补路、搬迁等一系列民生工程都在谢永恒的工作范围内,为人民服务也始终是他的工作重点。直至去年,恰逢驻村干部交接之际,谢永恒毅然接下三团村第一书记的重担,去往更基层,更远的地方工作。从三团村到县城需要驾车三个多小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谢永恒已经坚持工作了14个月。在这60几周,他每次都在周一早上早早来到三团村,在周五下午离开,在县城与三团村之间来回奔波。除了交通不便之外,与村民的交流也是谢永恒在基层工作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因为谢永恒从小生活在市中心,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较少,所以第一次来到三团村时谢永恒常常觉得自己不够接地气,没能很好地融入村民。在日复一日地接触中,他逐渐了解到自己与村民的距离感,他也不断改变自己,学会放下身段,降低地位,尽可能地设身处地去与村民相处,为他们解决问题。

从每一次考验中都能收获成长,从每一次挫折中都能收获经验。在谢永恒为基层工作的这些年,他也在不断改进自己,尽自己所能为群众服务。在他看来,在基层工作需要具备三个重要条件。一是要有责任心。因为身为驻村干部,常常需要在陌生且偏僻的环境下生活,要耐得住寂寞,要经得起困难。谢永恒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拥有理想信念是相当重要的。“解民生之多艰”正是深藏在他心中的理念,也正是这样的责任心才得以支撑着他走到现在。另外还需要驻村干部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作为驻村干部,上头下达的所有指令和任务都需要由驻村干部一一与村民解释清楚,说服村民配合国家与政府的工作。用谢永恒的话讲就相当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他作为政府与百姓间的一根针,需要利用良好的沟通能力串联起百姓与政府。例如近几年的缴纳医保工作。有些村民认为不重要或拿不出多余的钱,说不缴就不缴了。谢永恒则是一家一户给村民打电话联系,必要时还得到人家家里劝说,争取让尽可能多的人交上医保,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

怀着“解民生之多艰”的信念,谢永恒坚持在基层工作了十几年,从最初的不习惯到现在逐渐适应的过程,他在不断地改变自己,在不断地运用自己广阔的思路帮助村民,他不断地了解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也不断为扎根于基层、为基层服务感到喜悦。


图5:走访三团村孖溪屯屯长、脱贫户石付龙。石付龙50来岁还未成家,在本地打零工,照顾80多岁年迈母亲


图6:到县城郊外出租屋走访三团村瓦窑冲屯防止返贫监测户李永宏,李永宏夫妇通过从事木材加工,勤劳致富,成功消除了返贫风险


到基层历练,为群众服务


谢永恒谈及他前些日子看到的农大拍摄的MV《领航》,对其中师生的精气神印象深刻。在这些昂扬的农大学子中,他看到了更优秀的农大,更有希望的农大。从农大逐年提升的分数线中,他也间接看到了农大变得越来越热门,吸引越来越多的学子投身农业。这些都令他十分欣慰,他希望农大学子越来越优秀,农大越来越优秀,农大的科研与教育越来越进步。

除此之外,他也表示希望学弟学妹能更多地去接触基层,服务基层。既然选择了农大,那就要好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与职业选择中将“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好好地放在心中,时刻想着为百姓服务,为基层服务。虽然在现在的学习教育中,学生能真正接触基层,真正接触贫苦,落后的村庄的机会较少,或者在未来的工作中能选择扎根在基层的机会也很少,但谢永恒还是觉得如果有条件的话,学生应该积极选择到基层去锻炼,到基层去服务百姓,去切实地感受基层的生活与工作。

小友心语

此刻,在我们坐在课堂认真听讲的时候,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某个角落,谢永恒校友还在为乡村振兴、村民服务而不断奔波。我坚信,将来,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学子踏上他的路,继续带着“解民生之多艰”的信念,服务基层,服务人民。


图7:三团村地处广西北部高寒山区,平均海拔900多米,2022年春节后,由于下雪封路,村第一书记谢永恒只能带领村干部徒步进屯,走访空巢老人等重点人群,查看村民家中生活物资是否齐备


图8:六一节前夕,村第一书记谢永恒联系自己的小学同学等爱心人士,向三团村留守儿童捐赠书籍和文具


往期回顾


校友故事 | 邵根伙(88届硕、91届博):在祖国大地播撒农业兴旺的火种

校友故事 | 唐燕平(1992级本):27年,未曾离开

校友故事 | 梅旭荣(84届本):潜心科研 守望初心

校友故事 | “农民教授”朱有勇  “顶天”更“立地”

校友故事 | 马再兴、张桂芬夫妇:执子之手   “田埂”上走

校友故事 | 吕名礼、吴竹夫妇:人生这道数学题,你做对几道?

校友故事 | 逯学军:想唱给你听,老师你好!

校友故事 | 李继扬:毕业五十载,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校友故事 | 杨丽(10届本):推开世界的门

校友故事 | 袁晓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忠实践行者

校友故事 | 王思博:从橄榄球运动员到光绘艺术家的人生之路

校友故事 | 林宝龙、钟虹黎夫妇:爱,让彼此相互成就

校友故事 | 他们,用青春守护国旗!

校友故事 | 陈红涛:长路奉献给远方

校友故事 | 李寰旭:气度非凡的新时代“橄牛人”

校友故事 | 沈庆:民谣诗人,《青春》永驻

校友故事 | 吴桂琴:每次选择都会收获更大的世界

校友故事 | 高福:高考不是唯一起跑线,是不断提升的新起点
校友故事 | 刘含:英伦奋勇逐梦,挑战创业人生

校友故事 | 程旭:探寻微生物世界的奥秘

校友故事 | 孙文强:当兵就要当最苦的兵

校友故事 | 方鸿:做负责任的人

校友故事 | 阮维斌:遥想农大那几年

校友故事 | 柳鎏:与栗结缘 发展山区

校友故事 | 肖灵艳:用爱心和热情书写当代丹麦童话故事

校友故事 | 刘雄伟:不是白衣天使,却奋勇冲锋在抗疫一线

校友故事 | 初雯雯:自然保护 我们是认真的

校友故事 | 路永强:足踏雪域,心系三农

校友故事 | 张书函:浸在雨水中的赤子之心

校友故事 | 匡廷云:优雅的科学家,一生的追光者


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作者:林梧怡

编辑排版:荆彦婷

审核:骆   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