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读│中世纪海洋中国的典范——泉州(刺桐城)的兴起与衰落
219
中世纪海洋中国的典范——泉州(刺桐城)的兴起与衰落
10-14世纪的泉州在海洋中国的地位,相当于1920-1930年代的上海,或者1970年代的香港。
Billy K. L. So. 2001. Prosperity, Region, and Institutions in Maritime China: The South Fukien Pattern, 946-1368,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苏基朗著,李润强译,刺桐梦华录:近世前期闽南的市场经济(946-1368),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为什么城市会兴起?为什么城市会衰落?这是城市研究的永恒命题之一。
最近我在泉州旅行,街头巷尾、庙宇宗祠、博物展览、考古发现、历史遗迹、生活习俗……无不诉说着昔日的荣光,泉州恐怕是最值得提出这个问题的城市之一。中世纪泉州曾是远东甚至是世界第一大港,泉州如何兴起?后来又因何衰落了?
骑行经过新华北路,被二楼一家窗明几净、透亮的书店吸引,进店购得两本关于泉州的书籍:苏基朗著《刺桐梦华录:近世前期闽南的市场经济(946-1368)》和王铭铭老师《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尚未读完这两本沉甸甸著作,主要说说从《刺桐梦华录》学习的部分史实与观点。
宋元时期的海洋中国超过了作为国际市场交换陆上主要通道的丝绸之路,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主要贡献。而宋元时期海洋中国的典范当属闽南,特别是海港城市泉州。10-14世纪的泉州在海洋中国的地位,相当于1920-1930年代的上海,或者1970年代的香港。
马可·波罗1291年游历泉州,如是描绘:
“在刺桐城有一个海上港口,大量印度商船云集这里,满载非常值钱的商品,例如价值连城的宝石和体积大质量好的珍珠。这也是周围四邻、蛮子省商人群聚而向四面八方出发的一个港口。一言以蔽之,在这个商埠,宝石、珍珠等商品贸易的壮观景象,的确令人吃惊。船舶装载商品后,从刺桐港出发,可以通往蛮子(福建省)的各地及其他地区销售。而且,我要告诉你们,假如有一只运载胡椒的船前往亚历山大港,或者其他基督教国家,按比例而言,必定就会有一百多只船的花椒运到这刺桐港。如此多的商人和商品聚集在这个城市,几乎让人难以置信,你也许知道,这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港口之一,大多数的商品能运送到这里,是因为这个港口的便利和巨大“。
半个世纪后,一位穆斯林旅行家依本·白图泰印证了马可·波罗的记载,这座城市的繁荣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个大城市,的确好极了,他们织造的天鹅绒锦缎和各种丝织品,就以刺桐制造命名,比杭州和大都的织物还要好。刺桐港确实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或径称世界唯一的最大港,亦无不可。我曾目睹大艟百艘,辐辏其地。至于其他小船,则更不可胜数“。
《刺桐梦华录:近世前期闽南的市场经济(946-1368)》分为三部分:繁荣、区域与制度。第一部分“繁荣”回顾解释10-14世纪闽南经济的演变过程。第二部分“区域”采用施坚雅的基于中心地理论提出的区域理论,阐述闽南作为内部整合区域的概念,闽南代表一个功能整合的区域,经济是整合的主导因素。第三部分“制度”,讨论国家法律、伦理道德以及社会关系网络对交易成本的影响,进而影响闽南的经济繁荣。
为何946-1368?
泉州从946年开始有一个独立的政权。宋朝的开始是960年,中间相差了十多年,也就是说当时属于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是分裂的,指的是北方的政权,而在南方就有十国,在十国当中,其中一国称为闽国,但泉州却并不一定属于闽国,泉州本身是一个独立的政权,有时会和闽国开战,有时又会向北方的国家进贡。
1087年,泉州市舶司设立,闽南商人不必再浪费时间和财力前往广州登记,扫清闽南海外贸易发展最大的制度障碍。
1368年,明朝撤销了海上事物机构,后来虽然重新再度设立,但是功能改变,只接待海外官方的朝贡使团,不允许外国私人商旅来中国进行贸易活动,泉州只能接待从琉球(冲绳)来的官方使团,高丽和日本的朝贡社团被指定在宁波港,南阳的朝贡使团则必须停靠广州港,泉州被阻隔在原来长期占有的海上贸易市场大门之外。
何为闽南?
闽南是一个人文地理的区域概念,闽南即福建南部之意,狭义仅包括泉州与漳州组成的区域,又称漳泉;广义除漳泉之外,还包括北部的兴化军(莆田),史料常称为“兴泉漳”,本书取广义。闽南一词最早出现在一块1156年的石碑碑文中。闽南一词在明朝(1368-1644)广泛使用。
闽南行政中心的布局深受地形的影响。大体来讲,闽南包括两种地貌:山区和冲积平原。闽南西北部的戴云山海拔约1856米,西部的福平山海拔约1666米。这两座山脉都是西北—西南走向,成为闽南的天然边界。山脉的东坡直插大海,形成凹凸不平的海岸。有三条中等规模的河流流经闽南地区,在其河口处形成冲积平原。南面的九龙江平原是三个平原中面积最大的,面积为567平方公里;北面的木兰河平原次之,面积为464平方公里;泉州附近的晋江平原面积最小,面积约为345平方公里。闽南的行政区域划分正好与这三条河系流域的界限吻合。每一条河流流域就是一个行政区域的管辖范围,并且州府所在地都建在冲积原上,它们也是各个区域最大的商业中心,拥有最密集的人口。
为何是泉州?
在公元10世纪以前,泉州甚至整个闽南在海外贸易中的地位,相对福州,顶多屈居副席,但自10世纪后半叶,闽南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宋元时期的泉州城在海上贸易发挥着主导作用。泉州的海上对外贸易,对当地的生产造成巨大的影响,使其产品主要以外销为主。
泉州在整个闽南起着主要商业中心的作用,有两个因素可以说明这个城市的主导地位。
第一, 泉州位于漳州和兴化军之间,距漳州160公里,距兴化军90公里,步行只需三到五天的时间。因此,泉州区域中心的位置将商品的运费减到了最低。
第二,泉州城及其外围的港口都是闽南最好的海港。在闽南海岸的众多海湾中,兴化湾和梅州湾淤泥充塞,因而不适合大规模的海上贸易。漳州湾宽度和深度足以使它具有发展海上贸易的巨大潜力,但在当时,它的周边却没有可以维持其发展的发达经济。只有泉州湾既有大量的深水锚地,也有高度发展的腹地。因此,在这一时期,泉州成为闽南主要的海港和区域中心。
泉州城
泉州,又名刺桐城、鲤城、温陵。据王铭铭老师的解释,一城四名,各有传说。
泉州得名于城东北的泉山(即清源山),山中有一孔泉,泉山与泉州,皆得名于此泉。
温陵,指泉州“地气独温”,是以得名“温陵”。
刺桐城得名于刺桐这种植物,五代(946)留从效扩建城墙,环城遍植刺桐,刺桐“如叶先萌芽而花后发,则五谷丰登”,泉州因此得名“刺桐城”。
鲤城,得名于泉州城的城墙形状。泉州城墙几经扩建,城墙形状从矩形逐渐形成鲤鱼状。
关于泉州城墙现存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718年。泉州的唐城呈矩形,这与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样式完全吻合。
就形状而言,宋城墙与完全按照古典建筑理念建造的唐城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座外城大约在944年由留从效建造而成。章生道认为,泉州城状似鲤鱼——吉祥的象征。当地人也确实把此城称为“鲤鱼城”或“葫芦城”。
就规模来看,宋代泉州城在浙江以南的城市中显得非常突出。泉州与福州广州一起,成为三个最大的城市。然而,在这三个城市当中,只有泉州不是路(即后来的省)一级行政区划治所所在地。
宋代泉州飞速发展的海上贸易促进当地产业的蓬勃,这些本地产业亦渐成商业部门的重要支柱。然而,清晰可辨商业核心区相反,工业在泉州城内几乎不见踪影。虽然工业对本地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但它们主要分散在内陆地区。例如,最近的陶窑也坐落在距城8公里外的东北地区。
宋代泉州城的内部整体结构呈现两个明显不同的地区:衙门核心区和商业核心区。前者坐落在内城北部,而后者则坐落在南部郊区。南郊商业核心区的出现和繁荣是宋代泉州城市发展最显著的特征,说明经济对宋代城市的影响越来越大。内陆工业分散可以进一步说明城市的经济基本以商业为导向。然而,尽管经济力量非常重要,但不代表它已经重要到可以压倒政治的力量。正如对泉州城内部结构分析所显示的那样,行政核心区仍然占据着城市的最核心的地带。商业核心区虽然在经济上异常重要,但却位于边缘地带,在意识形态上也处于从属位置,都坐落在城市的外围。这种不平衡的双核心现象说明,尽管宋朝朝廷已经开始推崇商业,商人与以前朝相比,也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但行政功能仍然在城市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综上,10-14世纪,泉州在中西交流史上影响深远。当时的泉州有三大特色:
第一,是进行对外的贸易,主要是海上的贸易。这一时期,泉州的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今天的东南亚、南印度、波斯湾、阿拉伯以及非洲东海岸的国家。
第二, 是充满外来文化,当时泉州的居民,当中很多人接受外国文化,使得泉州成为最国际化的海港城市。
第三, 当地有许多外国人居住。例如13世纪,泉州有个外国人蒲寿庚非重要。蒲寿庚是阿拉伯人,蒲就是阿拉伯的姓氏,他当时担任泉州的市舶使,即主持海关工作的海关关长。
就10—14世纪的历史而言,泉州绝对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城市,并没有代表性;就像1970-1980年代的香港,或1920-1930年代的上海一样,都是独特的例子,不能用来说明整个国家的状况,但10-14世纪的泉州的确是海洋中国的典范。
明代闽南的商业中心由泉州转移到了漳州月港。在明清朝代交替时期,泉州又被厦门所取代,从此厦门就成为闽南的区域中心,不过厦门的发展在中国城市发展历史上从未达到泉州曾经达到过的水平,区域中心泉州的日渐衰落奏响了闽南繁荣的挽歌。
城读相关阅读:
19. 城读│如何理解西藏的城镇化
42. 城读│土壤·塑料大棚·混凝土:西藏景观转变的三个关键时期
45. 城读│旧金山怎样打败了洛杉矶?
55. 城读│发展的礼物:援藏是否利于西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5. 城读│ 你所不知道的西班牙
81. 城读│ 伊尔德方斯•塞尔达:城镇化之父与现代巴塞罗那的缔造者
86. 城读│ 备赛中的城市:2016年夏季奥运会与残奥会前夕的里约热内卢
108.城读│ 明清中国城墙:特征、规模分布及其对当代城市的影响
125.城读│1843年之前的上海是什么样的?小渔村抑或千年古港?
128.城读│上海是另类中国吗?
152.城读│荷兰如何成为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
178.城读│没有工业化的城市化:非洲的后发城市化挑战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
190.城读│地理学家理查德·沃克给旧金山湾区画像:高科技与繁荣的阴暗面
191.城读│清洁工鲜为人知的生活:纽约市的垃圾人类学
196.城读│柏林墙的建立与倒塌对城市密度经济学的启示
212.城读│英国工业城市景观最杰出画家劳里笔下的现代城市生活
214.城读│2018年最佳城市阅读书单
(点击文章标题,或进入公众号回复标题前的数字获取文章 )
城读 ∣城市阅读的记录
微信公共订阅账号“城读”,每周推送城市阅读笔记
关注我们,请搜索账号 CityReads
或长按上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