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演纪要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傩舞阵头与瘟神信仰记忆

甘满堂 群学书院 2020-10-20



5月8日,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甘满堂教授发表了题为《当代闽台庙会中傩舞阵头与瘟神信仰记忆》的在线演讲,这是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举办的“福州大学社会学空中讲堂——旗山群学特别论坛”第二讲。
甘满堂在讲演中指出,中国在历史上也是瘟疫多发国家,有关瘟疫灾难的记载史不绝书,但反映瘟疫灾难的文艺作品似乎还是比较少。如果我们从文化人类学视野出发,全国各地有关驱瘟逐疫等民俗信仰文化还是很多的,当代有活态传承驱瘟逐疫等民俗信仰文化,当属闽台地区庙会中的傩舞阵头与送王船仪式,它们现在都已成为值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有关瘟疫灾难的社会集体记忆。
本文系甘满堂教授讲演纪要,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陈晓薇整理,未经讲演人审阅。


往期讲演回顾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当代闽台庙会中

傩舞阵头与瘟神信仰记忆

讲演 | 甘满堂

整理 | 陈晓薇





当前疫情席卷全球,在官方话语中叫做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重大传染病,过去则叫做瘟疫。瘟疫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多的。我来到福建,注意到福建的庙很多,春节期间的游神总是非常火爆。游神时,福州各地都有盛大的神偶团队翩翩起舞。后来我发现台湾庙会的游神也非常热闹,其中必不可少的是神将阵与八家将阵这两大阵头,我对阵头的来历很感兴趣。


中国民间存在着丰富的信仰仪式,它们承载着社会记忆,是一种集体的创作。这些仪式是怎么来的呢?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说,原始宗教的产生与集体欢腾有关。那么集体欢腾如何形成一种宗教呢?涂尔干的徒弟莫里斯 · 哈布瓦赫指出,集体欢腾仪式是一种集体记忆。



民俗学当中的神话-仪式学派认为,神话与历史都在宗教仪式中得以呈现,仪式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景军老师在《神堂记忆》中提到了不同类别的集体记忆。



以上是记忆与宗教相关理论的回顾。我们会发现,历史往往在民间信仰仪式中得到留存。比如闽南地区的宋江阵,它是一种传统武术,或者说是民间舞蹈的特殊形式。为什么这样一种武术会出现在庙会游神当中呢?有一种说法是与郑成功有关,而更大的可能是与清朝闽南地区的宗族械斗有关,庞大的阵头队伍可以展示宗族的力量,庙会时可以表演,械斗时也用得上。


仪式对历史的保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以瘟神信仰系统为例,就可以分为:


信仰层次——瘟神传说

实践层次——驱瘟仪式

空间层次——瘟神宫庙


这也与文化的三个层次相符。涂尔干把宗教分为信仰与仪式两部分,而在中国,空间对信仰有重要的规制作用。


神将阵




01


当代闽台庙会中大放异彩的傩舞阵头主要有两种:最常见的是神将阵,头套面具跳舞;还有一种是八家将阵,是面部化妆跳舞。这两种阵头都是源自福州的。


八家将阵


八家将阵现在公认源自福州,但是解放后不让举行庙会,八家将阵就消失了,2010年以前福州的庙会上都是见不到八家将阵的,直到近年来才恢复了。庙会市场很大、有钱可赚,就有文艺团体到台湾把八家将阵学回来了,有没有学到精髓则很难说。


至于神将阵,很多人以为来自闽南,实际台湾神将阵也是来自福州的,这里先要正名一下。现在电音三太子在台湾很火爆,三太子是指金吒、木吒、哪吒,它们是台湾文化的一个象征,出现在很多庆祝场景中,其宗教性质逐渐转变为了娱乐性质,其实这种神偶也是来自福州,可以对比一下福州的孩儿俤。现在台湾创新做得比较好,福州反而向台湾那边学习,也可以算是一种文化反哺。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具有文创开发的价值。

 

甘满堂教授在讲演中


台湾的阵头文化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与台湾浓厚的信仰氛围有关。台湾的阵头会参与政治,比如台湾修改教科书引起民众的抗议,就有很多阵头跑到台北上街游行。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选举地区领导人,也会把神将摆出去,号称“神将保台湾”。台湾民间信仰的影响力很大,宫庙是重要的社会组织。有人说,在台湾想要从政,首先要当宫庙管委会负责人。还有很多政客会打民间信仰这张牌,比如郭台铭去年参选,就说是妈祖托梦给他,这当然是很好的借口了。

 

我们刚才所看到的那些神将就是庙神,这里的庙是指村庙。中国民间信仰研究中存在着华南派与华北派。华北派主要是文献研究,华南派则更多依靠田野调查。有人把庙作为民间信仰的统称,实际上庙是中国社庙制度的遗存。我认为“中国民间信仰”的概念太大,应该界定为社庙道教,可以算是道教的组成部分。庙会呢,北方主要称为社火,南方则称为游神。游神不只是神像的巡游,更是一种商业活动。在闽台地区,庙会是最盛大的集体性狂欢节,具有神圣性、娱乐性、组织性与社区参与性。

 

福州的庙非常典型,其格局为前有戏台、后有神殿、中有天井,这种格局与北方的庙基本是一样的。福州地区的庙比较大,闽南地区则相对小。村庙的管理者不是宗教人士,而是民间人士,在福建地区主要是老人会,它们与道士之间主要是雇佣关系,而童乩、灵媒一般是本村的人,他们也会参加游神。这些道士在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正一道,而是福建本土的教派——闾山派,他们具有巫的性质,可以爬刀山过火海,还能叠云楼,图上就是十三张桌子搭云楼,道士要在上面不停跳动,还要吹角号,可以说是一种杂技。闽南和台湾地区的游神必有乩童,很多人觉得看起来很吓人,其实也是为了显示神圣性。国外有人认为乩童存在自残,应当废弃,但从中国南方来看,乩童也是一种文化。

 

甘满堂教授在讲演中


讲完了庙,下面就要进入我们的主题——阵头。闽台地区现在有个统称叫“艺阵”,北方地区则称为“社火”或“走会”。艺阵又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艺阁”或“妆阁”,是人在车上的平台上表演忠孝节义的故事,也称为“小戏”;“阵头”则是人化妆或戴上面具,进行行进式表演。“阵”就是指“行列”。阵头可以分为文阵与武阵。武阵包括宋江阵与八家将等,来自于传统社会保护乡土的团练;文阵则是各种各样的戏,表演比较诙谐,娱乐成分较高。


南方有两个大型武阵,分别是闽南的宋江阵与潮汕的英歌舞,他们都自称是模仿梁山好汉劫法场。英歌舞最多时有一百单八将,一般是36人,加上锣鼓等等就有50人,比宋江阵还要多。英歌舞在潮汕非常火爆,漳州也有一两支。按照参与者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专业阵和业余阵。在台湾,本村村民表演的称为庄头阵,外请的则叫职业阵。


神将阵头展示


宗教阵头,除了神将阵与八家将,还有十二婆姐阵,据说是光绪末年从福州传到台湾的。福州人对此很有兴趣,后来也组建了一支十二婆姐阵。


闽台宗教阵头的本质是傩舞。傩舞也称鬼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关于它的记载很多。中国的戏剧来自于傩戏,傩戏来自傩舞,“巫”“舞”“武”三字同源。傩舞也有单独表演的,过去叫作沿门逐疫或打夜胡,是逐家逐户地驱鬼,闽台的游神巡境由沿门逐疫发展而来。南宋理学家陈淳有乡人傩强索钱财的记载——后面我们会讲到知识分子对游神的不屑——这应该是最早的对漳州地区游神的描写。


我在福建农村见到过一张告示,说春节期间安排孩儿弟给大家拜年,还要投标,谁出钱多先拜谁,这应该是一个遗存吧。这里的庙是老人会在管,筹到的钱给老人发福利。

 

民间告示


“神将”是指由人穿戴或肩扛的巨型神偶装置,目的在于扮演宫庙侍从神,参加巡境游行活动,增加威仪,通常成对出现。台湾通称神将,台南也叫“大仙尪”;福州叫“塔骨”,是福州话“套进去”的意思。福州地区最常见的是黑白无常,称为谢范将军,民间也叫七爷八爷。神将有两种,高的有三米,人用肩膀扛着;矮的也有一米五,用头顶着。神将是宫庙主神的侍从神,游行时主神坐轿,侍从神只好走路了,扛神偶的一般叫作神脚。神将由头筒、骨架、臂手、衣服、盔帽五部分组成,一个神将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头部,传统上头是用樟木做的,现在用玻璃钢做,比较轻便。每到游神时装配起来,人钻进去就可以表演了,眼睛从头筒的嘴巴里看出来。台湾中小学里的电音三太子是不开光的,而庙里的神将与电音三太子要开光,不用时供在庙里。六十年代台湾女权运动,宜兰率先出现女性神将,由女性担当神脚。与北方的傩舞比起来,闽台的游神威仪夸张、场面宏大。


神将阵


现在很多人以为台湾神将源自漳州,实际查询台湾文化资产保存名录,可以发现台北灵安社神将阵头明确记载来自福州。《中华舞蹈志·福建卷》中也记载了福州迎塔骨,明代有诗为证。塔骨舞队一般由打击乐伴奏,三米的一般只能摆手,一米五的则会来回跳舞,非常好看。漳州的浦南古傩则相对单调,却申请上了国家级非遗。


如果说神将与傩舞有关,那么八家将则与五灵公信仰关系更大。八将一般称为“谢范甘柳春夏秋冬”,面部狰狞如同鬼怪,打扮得如同衙役。传统上家将团有许多禁忌与定规,现在已经消亡。《中华舞蹈志·福建卷》中记载为舞八将,在福州地区广为流传,解放后“扫除封建迷信”才慢慢消失,目前逐渐恢复。有明确记载表示台湾地区的八家将来自福州,主神是福州籍官兵迎来的五灵公。台湾的八家将还与西来庵抗日事件有关,这为八家将又增添了一重民族色彩。

 



02


傩舞是一种巫术,巫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就要仰仗宗教与神明了。明清时期,闽台瘟神信仰的流行与福州的瘟疫流行有关。五口通商之前,福州的瘟疫主要是瘴气,此后则多是鼠疫。近代鼠疫由港口传入,集中在夏秋两季,四月开始盛行,七至九月达到高峰,十月后逐渐消退——因而庙会主要在四月份进行。


瘟神信仰是中国复杂的神仙系统中的一类。汉代就有瘟鬼观念,瘟神崇拜始于近代道经,职能由鬼转为神。人们认为瘟疫是一种天谴,天界有专门的“瘟部”,瘟神的职能包括施瘟、除瘟、防瘟,有恶有善。瘟神信仰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当代闽台地区保存最为完备。总的来说,瘟神信仰来自民众对瘟疫的恐惧。游神规模的扩大与明清时期瘟疫猖獗与经济发展都有关系。


明代五瘟使者群像


福州的瘟神称为“五帝”,受到北方五通神影响,形象凶恶,清人记载五帝是水中五种生物,后来又有五秀才的传说。闽南的驱瘟神称为王爷,也有许多传说,或为秦始皇所坑的儒生,或为唐代被误杀的进士,泉州富美宫与厦门马巷池王宫都是供奉王爷的著名宫庙。这些有名有姓的人物于历史上无考,传说的产生实际是为了增加神圣性与合法性。


福州的驱瘟仪式在明代已有记载。作为知识分子,谢肇制并不相信驱瘟,但当时福州瘟疫流行状况从中可见一斑,清人亦有相关记载,晚清传教士卢公明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记录详细。福州地方志上记载了晚清的五帝游街仪式。据记载,驱瘟仪式分为三个阶段:请将、查夜(游街)、出海。出海仪式是驱疫的最后步骤,要准备纸船一艘、福桶两只,抬到闽江边,放入水上一并焚化,象征瘟鬼已被驱逐出境。到了民国,则不再焚烧,改为由江水冲走。据卢公明说,游神之后霍乱爆发,巫师则称是因为资金不够才没有达到效果,于是来年更为盛大。



闽南的驱瘟仪式与福州不同,通常不焚烧瘟船。泉州的瘟船用实木制造,后来有瘟船漂到了对岸的台湾,被对岸供奉起来。闽台神源的主要形式除分灵、分香外,就有漂流。


台湾的王爷信仰发达,因为亚热带传染病流行,求药无门则诉诸神灵。当代最盛大的王船祭是东港王船祭,有十三道程序,耗时八天,三年一次,据说有十万余人参加。送王船前道士进行的重要仪式是和瘟押煞:先好言相劝(和瘟),再暴力驱赶(押煞)——很多道教仪式都有这样两个环节。按照巫术的分类,它属于模拟巫术。在此期间,信众则为王爷“添载”,即准备各种纸质或木扎的用品,随王船一并点燃。


庙会是如何组织的呢?庙管会中选出总理;头家会中办事人员称为福首,采用轮值、抽签或竞标的方式选出,不同年份的福首之间互相竞争。其次便是把社,台湾称为神明会。神明会要负责抬神轿或挺塔骨。此外还有艺社,就是表演团体。福首的轮值制度增加了人们的进取心,却也形成了攀比。


神将阵或八家将的表演团体称为社或会,过去往往是兼职,一般是道士发起成立,由信众组成;目前则日渐职业化。

 



03


驱瘟仪式到底有什么功能呢?首先它给人带来了心理安慰,有精神上的作用。也有人发现,庙会中大量燃放鞭炮,硫磺味很重,有除菌的疗效。除此之外,宫庙也会组织与防疫相关的社会救助活动,驱瘟促进了民间防疫慈善事业发展。近代以来,士绅推行科学防疫,即传播医学书籍、灭鼠办法,这也属于宫庙组织的积极影响。


地方政府一般对驱瘟仪式持默许态度,少部分官员会反对甚至严禁,这些官员一般来自外省,不了解福建风俗。清代迟维城、左宗棠都曾拆毁五帝庙,严禁淫祀,认为这是铺张浪费,然而瘟疫不断发生,于是驱瘟仪式在官员迁离后旋即恢复。知识分子总体上对驱瘟仪式持嘲讽态度,将其视为奇技淫巧,并没有看到其中积极的一面。


民间反映出的应对策略,则是将布瘟神改称驱瘟神,将动物精灵转化为乡贤精英;五帝没有官封,身份不合法,民国时便改称五灵公。五帝庙往往改称关帝庙,也有些改称庵或涧,“九庵十八涧”都是五灵公庙。而在现代,福州与台湾举行海峡两岸“五灵公文化节”,这种“民俗文化节”的名目也是一种对合法性的寻求。

 

台南白龙庵五灵公像




04


庙会傩舞在当代有什么价值呢?可以申报非遗、开发文创或是举行观光节。如刚才提到的东湾王船祭就是盛大的观光节。台北有三大神将文化节,专门展示阵头文化,地方非常重视。台湾共有五家阵头列入文化资产,傩舞在台湾一般列入传统表演艺术(而在大陆往往列入体育类)。王船祭等则列入民俗仪式。台湾的文创项目也很发达。九天民俗技艺团是表演傩舞阵头的专业团队,2015年拍摄电影《阵头》,一时引起轰动,由此可见阵头作为传统艺术可以离开庙会而存在,最典型的就是电音三太子。目前福州也有星艺演出公司专门表演阵头。



台湾屏东送王船仪式


总结一下传统阵头的社会价值,有艺术价值、丰富居民生活价值、强身健体价值、社交价值、经济价值等等。福州从台湾传承了十二婆姐阵,现已成为福州民俗表演的名片。这种模式能不能推广呢?我注册的社工服务机构服务的社区在罗源,主要居民为进城农民,她们也有对临水夫人的信仰,对十二婆姐阵也很感兴趣。今年我们就让福州的表演团队向罗源县凤山镇老年学校捐赠了他们用过的表演服饰。广场舞团队也是可以传承阵头的,她们学会之后还可以在春节期间出去表演,有经济价值。


福建厦门送王船


在台湾影响下,厦门的闽台送王船也申请了国家级非遗,但相比台湾的规模还有很大差距。现在有环保组织提出烧王船浪费且污染环境,应当送到博物馆展示起来。然而,传统民俗需要仪式感,烧掉才算是真正送走了瘟神;从促进生产的角度看,如果不烧掉,也会影响来年的重新制作。


现在很多人看到盛大的民俗活动,总是怀疑它们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带来浪费。实际上任何民俗仪式总要花钱,举行仪式可以唤起往日痛苦或欢乐的记忆,唤起一种社会整合力量,正是哈布瓦赫所说的社会记忆。当前闽台的王船祭就承载着对历史上瘟疫的回忆以及战胜瘟疫的美好期望。


更多线上讲演信息

欢迎关注





梁漱溟纪念特别讲演 《金陵刻经处》新书分享会 | 《谢辰生口述》新书分享会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千古聚讼《兰亭序》| 对话舒国治 | 对话叶兆言 | 周文重大使讲演 | 五作家文学冷餐会 博物馆史对话 | 晚年柳诒徵 | 程章灿谈胡小石 | 民国知识人 王笛《袍哥》新书分享会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婚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叶圣陶孙女回忆姑苏叶氏文学世家 | 孙中兴谈爱情 | 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高峰论坛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社会心理学会云南暑期班 杨国枢先生追思会 | 郑小悠:年羹尧之死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高欢藏品展特别活动 | 魏定熙《权力源自地位》新书对话会 | 2018共读南京之《南京城市史》中国首部书店话剧 | 四姝昆曲雅集 | 徐新对话刘成 |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琦教授品读百年越南 福克《两性》新书分享会 | 社会学十位长江学者聚首贵阳 |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之美系列讲演 | 谷岳南京分享会 | 谢宇教授系列讲演 | 对话: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精神 | 周志文《论语讲析》新书分享会 | “双十一”消费魔咒特别论坛 | 王阳明逝世490周年特别论坛 | 茶叶:中国与世界 | 大学教授对话著名作家:中小学作文改怎么写? | 文学名刊主编南京见面会 |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五十讲》| 青年作家费滢《东课楼经变》新书分享会 | 仰之弥高:20世纪中国画八大家特展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