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狄金森《我为美而死》

美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1858年始,艾米莉·狄金森开始抱着发表作品的希望与三位出版界要人通信,但这三位狄金森所尊敬的学者均对她的作品持冷淡态度。1860年,希望破灭的艾米莉·狄金森为了积累与等待决定隐退,并于1862年写下这首诗,以此来宣示自己的隐退。到1866年,当认定自己的诗不能为传统的读者和评论家们承认之后,为了坚持自己对诗的理想和独特的风格,狄金森断然拒绝发表,进一步隐退。所以1862年是诗人思想上的一个挣扎时期,也是她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思想过渡期,因受隐退的影响,更多用到死亡这一主题。
《我为美而死》是女诗人对美与真理关系进行探讨的一首诗。该诗行文短小,描述性强,利用了对话的方式,将内心的想法即追求真理通过诗中的人物的嘴吐露出来,且质朴清新,很少雕饰,有一种“粗糙美”,只言片语中却能读出其中的意味,这体现了狄金森倾向于微观、内省,近乎于“婉约”。在这首诗中,诗人透露出生存的秘密:为美而生,为真而在。只有为美为真的人,才能在死后得以安息,并得到永生。
诗中富于戏剧性的句子在破折号的引导下徐徐前行,破折号像休止符那般承先又启后,使人屏息,造成感觉上的悬念,使人感到意犹未尽,文字与标点符号精巧地交汇着,步步引人深入。全诗由三个诗节组成,四行为一节,抑扬格四音步与三音步相间,偶数行押脚韵。
诗的开篇就直接说明“我”因美而死,刚刚躺在坟墓中,就遇到了一位邻居,“他”为了真而死,两人都为追求有价值的东西而献身。这里的“美”是指狄金森所倾心的自然界和人生中各种变化呈现的美以及自然本身存在的美,但是“真”的含义却似乎难以从诗中看出,诗人只是含糊地说美和真“二者是一”,这不禁使人想起英国诗人济慈的传世名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但即便有了这种联想,也仍然不易求得对“真”的透彻理解。
第二节描述了两个死者之间的谈话。“我们是兄弟”运用了象征手法,阐明了他俩生前的宗教信仰相同,因为只有宗教信仰一致的人们,才能彼此称作兄弟,而且通过“我们是兄弟”的说法将“我”含糊地变成了男性,避开清教的伦理。
最后一节陈述“我”与“他”在感情上有共同之处,没完没了地交谈,直到躯体变成泥土,名字被人们遗忘。“像亲人”运用了暗喻的手法,诗人把两个死者之间的交谈比作两个同乡人之间的倾述,以便更好地表达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而“房间”(room)一词上运用了影射的手法,暗指“坟墓”(tomb),这里诗人将坟墓比作房屋,一个人从生到死、从人间到坟墓这一让人无比恐惧的景象在诗人笔下就仿佛一个人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从白天到黑夜,告别老朋友结识新朋友一样自然、轻松。短诗最后两句”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覆盖掉,我们的姓名——”更是让人联想到岁月流逝,引起无限遐思。“青苔”实为坟头长满的野草,此处作双关语,除了本意之外,还被赋予新意:“死亡”,嘴唇指的是坟墓的入口,最后提到的名字则为载有死者姓名的墓碑。当青苔蔓延上唇际,在死亡中被遗忘,诗人仍不懈地追求。
整首诗歌语气自豪、情调庄严,也存在一种失落的气氛。因为在用自豪而庄严的格调赞扬两个英雄主义精神之余,诗人意识到不论是美还是真,两者都不是永恒的东西。”死亡“本身就是诗人对自己隐退的比喻,一心期待自己的诗能被认可的狄金森与传统和世俗格格不入,挣扎之后便放弃了,因为其对诗歌有着自己的审美原则。
由于狄金森太过于独特的生活方式,有的评论家也将这首诗解读为狄金森对爱的精神追求。诗中的“他”是诗人渴盼的情投意合的爱侣,在狄金森所能接受的道德范畴和情感接受能力的范围内(诗中是用墙壁将他们隔开)比邻而居,从中也能看出狄金森追求的更多的是柏拉图式的恋情。



I Died for Beauty

Emily Dickinson


I died for beauty--but was scarce

Adjusted in the Tomb

When one who died for Truth,was lain

In the adjoining Room--

He questioned softly“Why I failed?”

“For beauty,”I replied--

“And I--for Truth--Themself are One

We B rethren,are,”He said--

And so,as Kinsmen,met a Night--

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

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

And covered up--our names--




我为美而死


我为美而死——
当我刚适应坟墓时
就有人躺进了邻室——
他为真而死——
他和蔼地问,我为何而死?
我答道:“为了美”——
他说,“我们是兄弟”——
于是,像亲戚,一夜相遇——
我们隔壁低语
直至青苔爬上了我们的嘴唇——
盖住了——我们的名字——
飞 白 译



我为美而死


我为美而死但还

不习惯呆在坟墓里,

这时,一个为真理献身的人

躺进我的邻室。


他温柔地问我,为什么会失败?

“为了美”,我回答。

我是为了真理——这二者是一回事;

我们是同胞兄弟,”他说。


于是,就象亲戚在夜晚相遇,

我们在两个墓室间长久交谈,

直到苔藓生长到我们的嘴唇,

然后掩盖了我们的名字。

张 祈 译

狄金森所特有的沉思默想的气质,使她很早就开始冥想天道之机杼、人生之奥秘,隐居生活和亲友们的相继谢世,更加深了她对死亡和灵魂不朽的兴趣,死亡和永生逐渐成为她诗歌创作的主题。这首诗可以看作诗人对人到底为何而死所作的探索。人为何要死呢,诗人的回答是:“我为美而死。”这当然不是诗人所作的唯一回答,但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回答。
在这首小诗中,诗人精心设置了一个颇为吸引人的戏剧性场景,通过特定人物在特定时空中的活动,不动声色地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看法。诗中两位作古的人在墓地里相遇,那位“为美而死”的人刚入土不久,隔壁又住进了一位“为真而死”的人。两人彼此交心,情意相投,结为兄弟。这里,“美”的含义比较清楚,指狄金森所倾心的自然界和人生中各种变化呈现的美,但是“真”的含义却似乎难以从诗中看出。诗人只是含糊地说美和真“二者是一”,这不禁使人想起英国诗人济慈的传世名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但即便有了这种联想,也仍然不易求得对“真”的透彻理解。
这首诗用词极其平淡,意义却很深长。诗中富于戏剧性的句子在破折号的引导下徐徐前行,破折号像休止符那般承先又启后,使人屏息,造成感觉上的悬念,使人感到意犹未尽。文字与标点符号如此精巧地交汇着,步步引人深入,最后不但得知了死亡的意义,而且还几乎感受到一种死亡的经验:死如日晚投宿,并无特别的惊悚可怕之处。( 李 力 )




推荐阅读:

W·S·默温诗11首

丝塔姆芭诗3首

阿那克里翁诗3首

忒奥克里托斯《欢会歌》

纳雷卡吉《钻石般的玫瑰》

方济各《万物颂》

圭尼泽利《赞美女郎》

屠格涅夫抒情诗52首

特德·休斯诗8首

狄金森诗15首

屠格涅夫叙事诗《巴拉莎》

黑塞诗28首

但丁《神曲》地狱篇①

但丁《神曲》地狱篇②

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

但丁诗7首

安杰奥列里《如果我是……》

卡瓦尔坎蒂《清新鲜艳的玫瑰》

塞万提斯诗2首

巴克基利得斯诗2首

萨福诗5首

阿尔凯奥斯诗2首

米姆奈尔摩斯诗2首

提尔泰奥斯诗2首

奥登诗23首

普希金诗24首

加尔西拉索诗3首

纳沃伊诗3首

巴尔卡诗2首

斯克沃罗达《你啊,黄色的小鸟》

玛赫图姆库利《天鹅》

《圣经》诗10首

纪伯伦散文诗《流浪者》

奥登诗20首

费尔南多·德·埃雷拉诗3首

松尾芭蕉俳句4首

谢恩赫尔姆《磨箭的阿斯特利尔》

白尔波《文乃丽德十四行诗之十》

西巴拉《悲歌》

探马铁贝《摇船曲:哀叹调》

荷尔德林《追忆》

荷尔德林《返乡:致亲人》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