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文源巷东

2016-12-03 张小苏 太原道

 

太原的道路,凡东西向称街,南北向名路,方便人辩认,街与路在档次上不分高下;但这以下,巷以至条,就有区别。条大概是最低级,我幼年居住的南华门东四条,至今都是个机关大院,无交通可言,文革前一直有门,立于口上,以示不通。周边之二条、三条,等条,既不是死胡同,就有交通职能。

巷就高了一级,至少能双向通机动车。有专门的人行道,或可达到这一级别。

目前我家住在文源巷,这条巷冠以文源之名,显得有些不简单。它不像老城区那些有来历的巷,比如棉花巷、柴市巷、教场巷,巷名如其功用。

文源巷应该是49年后才形成的新巷。这条巷介于新建路和解放路之间,近二十年,才又经新建路延伸至更新出现的桃园南路。所连接的都是新路,它自然更是新街巷。只是跨过新建路的文源巷,如棋盘上楚河、汉界的另一方,还能保住新巷的清净,当然也好像没染上太多文源巷的“文气”。



█ 从新建路文源巷口东望文源巷,图片来腾讯地图



█ 从文源巷新建路口西望


文源巷不似某些新巷,既无来历,便以数字排名,如一巷、二巷……,此巷雅号“文源”,本是一部研究文字的大作,纵无《辞源》影响大,也到底是煌煌十余巻的专著。此巷以文源称,虽新,亦有来历。

文源巷最文的部分在东半侧,长仅500米,却汇聚了许多机构,巷东两侧分别是山西医大第一医院和山西省图书馆;接下来是大南关小学、省文化厅、省晋剧院、省京剧院等,俱是公共场所,近年巷西出口还出现了三友电器这样的大商场,文源巷这边500米,简直人气爆棚。


█ 山西省文化厅



█ 山西省京剧院,在异乡的老万拍摄


三甲医院周边,总会有些依附产业,诸如鲜花礼品,水果补品、中西药店、康复用品,小疹所、小旅店、花圈寿衣、花篮果篮之类。

省图书馆亦有众多徒附,周边集合着文房四宝,此斋彼坊,东轩西堂,满是翰墨气息,还有大小书店、CD音响,游戏光碟,接连成串。

巷中是大南关小学,旁边有多家培训机构,此外就是鳞次栉比的小饭店,它们吃所有生意的饭。




█ 大南关小学


比图书馆读者更多的,是馆里各种辅导班的学生,比医院病人更多的,是来自各地的陪侍人、护工;当然也有号贩子、扒手、骗子等。

单是医院和图书馆,这两个机构,内部就有数十座宿舍楼,吃喝拉撒过日子,时时出出进进,日日吐故纳新。

到对过看病,或到对过看书;每天都有几个固定钟点,放学、下班、饭点,人们潮汐般拥挤而出,后浪推前浪,文源巷乍然人头攒动,别说汽车、自行车难以通过,便是走路都堵。

都知道鲁迅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文源巷当初被走成了路,现在又被堵成了“市”。它的交通功能持续下降,日益成为展陈各种吃食其他生意的廊道。



数遍全巷馆子,没一家上档次的,好馆子不会开在这里。开在这儿的包子铺、饺子馆,烧饼摊是专为陪侍人、护工、读者、培训生们服务的,这些人匆匆忙忙,来自各地,钱也紧张,心情不顺,只为填饱肚子而绝不喝酒。许多人吃不完就得赶紧走。

紧张应对的小馆子,哪里顾得了更多,万事以方便为先,于是泔水倒入路边水井,井栅冒着腾腾蒸汽,满巷都闻得到加热了的地沟味,这气味被寻找食品的人们带走,裹在身上,搅入空中。放学的孩子们已闻惯了这复杂的味道,习以为常地顺墙散去。

东西向的文源巷,巷北为阳,坐北朝南,全天为阳光照着;对面为阴,一天到头阴惨惨,南墙根下常常到了仲春,还有冬日残雪,之后成为苔藓,滑腻腻地坚持几个月,最终才为晚秋的西北风,吹成枯黄的衰草。




前十年,谁要在文源巷待上一天,准能看到几场阴阳两隔的戏码,就在小学校对面,是医院的太平间,之后又扩大为高大的告别厅。哀乐不时响彻,现场摔老盆、放葬炮乃至嚎丧。那时节民俗全面恢复,比传统犹有过之,一场白事,要占据多半条巷。方显哀荣之盛。


█ 曾经的山大一院告别厅


对过就是小学校,正响起欣欣向荣的歌声,和操场上做操的音乐,竟好像互不相干。文源巷天天演绎着“方死方生”的活剧。和巷名一样,成了一部阐释人生哲理的书。

医院和图书馆,真是一对有趣的范畴,被同一在短短的文源巷东口。在此巷久了,纵是文盲,也难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从解放南路西望文源巷,山大一院和山西省图书馆一南一北雄踞巷口



█ 从文源巷看山西省图书馆


█ 创建于1909年的山西省图书馆,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座百年老馆之一


█ 1957年,图书馆与博物馆分离独立建制,选址文源巷建馆,1960年8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图书馆的人特别爱到对面看病,一如医学院的人爱到图书馆看书。两边的人熟得很。越熟越爱走动,前者到对面是刚需,后者到前者是柔性充电。

图书馆卧虎藏龙,山医大藏龙卧虎,看似寻常的老馆员,却有奇特不凡的人生;他们从不声张,你倘若从某部编年史中,无意看到他们的名字和史略,不免会问,那位现代文学之父称之为兄的,是咱们馆的那老人吗?

对面的也一样,对所有人谦和友好的口腔医生,跑到这边,随随便便在钢琴上弹出一手高难曲,认识再多点儿,甚至又得问,他岳父果是民国代总统吗?


█ 1947年元旦,国立山大医一全体同学合影,前排右四为乔岱,右六为张凤媛,第二排左七为乔健天


█ 1957年,山大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合影


我在图书馆住了二十多年,日益多的老人,走过这条宽不过五米的马路,进入对面医院,又经巷中的太平间往生,之后存活在生者记忆中。逝者日益增加,如越攒越多的卡片,叠放在小抽屉里,又组合成为卡片柜。

对面熟悉的医生护士亦复如是,他们边送走故旧,边靠近故旧,最终也汇入卡片,与街对面的好友,挨排排进入优雅的小柜里。

这两家深沉的机构,司生司死,殊途同归,溶解着人生、知识,学问,又蕴含、重构、分泌着知识与学问,消没声响地在巷口对峙。让这条巷子显得渊深。这里就是微缩的轮回之地。


█ 1974年,在山医一院进修的医护人员留影


图书馆大量的老病号,医大众多的老医生,互相给对方加诸名头概念,在相互赠予的名号中,辨认着对方,换了一茬又一茬……

万事皆在演变,近年尤快。先是太平间和告别厅不见了,今年,馆里一位挚友往生,才知医院与殡葬行业对接了,逝者直接由医院进入下一行业。

接着,图书馆迁入新址。一大群生机勃勃的人,图书管理者和阅读者荡然离去。几十年的馆舍还在,这个庞然大物声息全无,阅览室从不熄灭的灯不再亮起,主楼前青青绿地,成了收费停车场。楼壁间披散的绿藤,委顿于楼基的老缝前。宿舍区迅速成为一望可见的老龄社会,无序、拥挤,衰颓,好不令人叹息!

大量桌椅的残骸,被填在宿舍楼与书库楼间,它们四仰八岔,好似仰天长叹:已矣乎!文源不再。


█ 山西省图书馆在2013年乔迁长风商务区,文源巷馆区将改造成为少儿图馆和古籍保护中心,已经成为太原市历史建筑的大楼,紧紧闭上了开放了半个多世纪的大门。本组照片由欢乐真人拍摄


这样一个空间组合和文化现象,存在了至少半个世纪,对许多人来说,这儿是他们获得知识的起点。对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来说,这儿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站点。它已经形成一种生态,或者说,后人对文源巷这一带的环境评估中,应当考虑它的区域特征和文化继承性。寻找出这一文化景观的价值,予发利用、开发。而不要仅仅将其扩宽,升级为白茫茫真干净的大街。毕竟城市道路并不仅仅只是交通。

听说这陋室空堂是暂时的,它会另做他用。我相信,现在不是它消失的时代,它的场强犹在,余脉可感,书魂不散。

巷中的生意依然红火,大半靠医院撑着,而医院缺少了对过多年的伴侣,也显得有点孤单,人流中确实少了文气,以致我在人潮里寻找家门的彷徨中,刚好在新保安厉声的训斥中,才找到那个窄小到几乎闭合的门洞。


直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树,傲然风雨忆沧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寿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

家在太原07: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条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10:桃园那几条巷

家在太原11:桃园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场散记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近半个世纪的记忆 

家在太原:桃园三巷的记忆

家在太原:傅家巷与傅山

家在太原:桃园四巷忆吃穿

家在太原:桃园路往事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郭家巷往事

家在太原:那橘红色的府东街

家在太原:老军营,相知相处三十载

家在太原:记忆里的西缉虎营 

家在太原:少年的五一广场

家在太原:家住桃园三巷

家在太原:迎泽公园的记忆

家在太原:西缉虎营院里的牵牛花

家在太原:我心中的解放路

家在太原:太原的夏天

家在太原:太原的醋

家在太原:梅山记忆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家在太原:难忘上马街

家在太原:饮马河边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西华门老街

家在太原:悠悠文庙上官巷

家在太原:杨家堡,都市里的村庄

家在太原:桥头街,我永远的乡愁

家在太原:家住太原五拐巷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上马街

家在太原:徜徉在迎泽大街上

家在太原:太原的秋天

家在太原:坡子街16号的小院情

家在太原:文瀛公园话今昔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那些飘逝的青春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点滴情怀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青春记忆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一个老太原与宁化府益源庆之缘

家在太原 | 精营东边街那个消失的小院

家在太原 | 小五台,从梵音袅袅到书声朗朗

家在太原 | 双塔寺街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大营盘,海校,师院……一座大院的百年变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