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漩涡中的阿北 :一个只有用户可以骂的处女座CEO

2016-12-30 杨宙 每日人物


阿北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塑造了慢吞吞的豆瓣。他必然是平静的。在新一轮互联网浪潮中,这种平静,既是豆瓣的精神,也是困局。


每日人物(ID:meirirenwu) 文 / 杨宙

实习生 / 单子轩、苟婉莹

编辑 / 金赫


1

  

豆瓣CEO阿北实在是太淡定了。外面已经快骂翻天了。身处漩涡中心的他,好像还没事人一样,只是在朋友圈里温和地回应了几句。

 

“没有约见,是第一篇媒体弄错后疯传。”他的回答也是慢吞吞的。

 

早就有媒体等不及了,找过去:“你们得回应一下。”豆瓣却“暂无回应”。有些豆瓣的用户替阿北着急,翻出阿北一年前的《豆瓣电影评分八问》,重新编辑了文本,用一个轰动的标题,扔到朋友圈里,称“豆瓣CEO阿北回击xx”。


大家都希望他能“回击”一下。

 

每次出事,这篇文章就会被翻出来。但熟悉阿北社交风格的人都知道:阿北这么平静的人,哪里会“回击”呢?他顶多是解释几句。



豆瓣的公关小然也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她说,“隔了一年,还得拿出来用,不知道要用到什么时候,只能一声叹息。”

 

她可能是第一批知道豆瓣电影被点名批评的人。28日凌晨,她就发着“捂脸”的表情说,“我们才是招黑体质吧。”

 

2016年的最后几天里,豆瓣像突然吃了当头一棒。一些媒体先后报道豆瓣、猫眼等电影网站“恶意伤害电影产业”,给国产电影打了低分,重创国产电影票房。事件的起因是三部贺岁档大片没有取得预期的口碑和票房。

 

此番折腾后,猫眼电影下架了“专业评分”的功能。而豆瓣则没有直接回应此事,反而是那篇一年前的《八问》,早已做出了回答。

 

阿北说:豆瓣电影评分的主旨和原则,是“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这个主旨过去十年没变过,将来也不想变。”

 

“我确实不知道除了拍好电影,能做什么。”他说。

 

阿北。这个名字更常出现在豆瓣的骂声里。


豆瓣用户原本各自独立,极少抱团,但遇上不满意的改版升级,一起骂骂阿北就是最大的集体性事件。如果有人欺负豆瓣了,再一起护一护阿北,然后再继续骂他。这就是豆瓣定律。

 

阿北络腮胡,说话温文尔雅,执着于用户、产品和技术,很少集中精力在商业上。作为曾经日均PV可以达到1.6亿的网站创始人,CEO阿北11年来在商业上的开辟几乎可以用“冷淡”来形容。



豆瓣创始人兼ceo杨勃


这位生于1969年的CEO一直活得低调。只有豆瓣发布重磅级新版本引发争议后,他会露脸聊聊产品与理念,就像他在知乎上的签名是:不想当CEO的程序员不是好产品经理。


关于他的资料实在是太少了。他不像那些喜欢抛头露面的CEO。更多内容,还是出自他早年在豆瓣发布的日记和知乎上的回答。

 

但他从来没回答过“豆瓣创始人阿北(杨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

 

然而,这是人们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2

  

人们喜欢从豆瓣去反推这位程序员的特点:“看看豆瓣的设计就知道他的哲学”、“阿北是个有着很好美学观的人”。

 

那些难辨真假的回答,纷纷把他指向一个文艺、干净、低调、有灵气的程序员。

 

他少有的日记和回答里透露着几分幽默。阿北出生于陕西汉中,他说不知道自己属于南方人还是北方人,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阿北”。

 

他是个典型的处女座,偏执、追求完美:会因为液晶电视上的画面不能调出4:3比例,而对着压扁的16:9的HBO画面郁闷一整晚。

 

阿北是真慢。一个认识他的人说,他的宠物是乌龟,养了好多年。而接触过他的人则评价:极少见到创业群里有像阿北这样“有如空气和水”的人。


曾经当过记者、现为700BIKE联合创始人的张向东想知道:阿北怎么读书?

 

他向阿北求证:在某次豆瓣周年庆上,策源创投的总裁、豆瓣的投资人冯波给了阿北一个大纸箱,里面是阿北在豆瓣上的“想读”书目,“投资人对杨勃读书状态了解的清晰程度,可能超过对豆瓣的经营业绩。”




在阿北豆瓣上的“想读”书单里,除了近期清一色的英文小说外,有许多商业之外沉静的书籍,例如钱穆的《国学概论》、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等。

 

“他的阅读不功利,广泛又深入。绝非嘲讽,大多数CEO忙碌操心,读书需求基本上在中国机场里的书店就可以得到满足。”张向东说,他还记得那个物理学博士阿北总爱穿帆布鞋和T恤。

 

T恤印着“Everything is on its place”。T恤上有书架、CD、书,各安其位。

 

1992年万维网还没有出现,阿北就开始上网了。中学时,他出于兴趣写了各种程序。从清华大学毕业后,阿北去了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攻读物理学博士。

 

2000年以前,阿北在硅谷IBM的研发团队工作,从事下一代磁记录设备的计算模型工作,纯粹的技术工作。阿北想做些和人直接相关的工作,但真正到达用户,还隔了很多层。

 

恰逢2000年互联网泡沫巅峰,阿北回国。

 

他那时候刚好赶上了千禧年之后的世界互联网科技浪潮。在豆瓣网创立的那几年,马克·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blogger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推出Twitter,华人陈士骏的Youtube上线……

 

几年以后,席卷中国互联网的人人网、微博、土豆优酷等应用上,几乎都可以找到海外版的前身。唯独豆瓣没有。

 

豆瓣曾经的投资人龙宇曾对《南方周末》说,豆瓣是中国唯一一家在国际上找不到对标的公司。

 

“对标”是投资圈的专业术语。也就是说,在国外找不到与豆瓣同个模式的公司。



豆瓣首部品牌影片《 我们的精神角落 》


许多年来,豆瓣在中国互联网上就相当于精神乌托邦的存在,就像年初豆瓣的首支宣传广告里,自称是“我们的精神角落”。


而这个精神角落,11年来坚持着纯粹朴素的风格,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创始人阿北。

 

3

  

2004年12月,刚开始写豆瓣的代码时,阿北总喜欢待在朝阳门外豆瓣胡同的星巴克里。他会拎着一台掉漆的PowerBook(苹果历史最悠久的笔记本电脑),埋头编程几个小时。他喜欢在咖啡馆里工作,“咖啡馆不错,可以抬头看各色人等。有时候还能听到邻桌八卦。有一次还碰到过说英语的国际骗子。”

 

三个月后的3月6日,阿北开发出“豆瓣”。当时叫“豆瓣评论”。那时阿北住在豆瓣胡同,他注册了“豆瓣”这个名字,好记、上口又草根。

 

豆瓣创立时,阿北没有做任何宣传,用户们都是他的同事和朋友。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第一个真正的用户,那个误打误撞进来的陌生人注册完,看了看,又走了,再也没有来过。

 

后来,他在一个技术论坛上邀请网友来豆瓣网。第一批用户开始一篇篇地写评论。有时阿北坐在电脑面前,刷新着自己亲手建立的网站,等着新评论,一直兴奋到天亮。

 

他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他喜欢读书、旅行、音乐和电影。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墙碟,两墙书,三大洲的车船票。正如豆瓣一开始的主要功能:读书和讨论电影。

 

豆瓣刚上线时,最早的用户就是那些喜欢书和新鲜事的年轻老网虫。

 

创立一年,阿北接受采访时说:“最重要的是做豆瓣网是我自己喜欢的事情,它对我是一个机会,我喜欢它就能够一直做下去。”

 

这让人联想起创立中文维基百科的北大学生苑明理。2002年9月,苑明理无意中接触到维基百科。当时网站只有英文版和其他大语种,没有中文。随后,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汉化维基百科。

 

豆瓣采取的“自治”理念和中文维基社区的管理员制度相似。它有一套社区指导原则来作为“城邦的宪法”。

 


豆瓣评分


豆瓣电影的评分中立原则,某种程度上也与维基词条的产生方式相似,电影人人有权利打分,词条人人有权利撰写。只不过维基词条会有相应的管理员对内容进行把控。

 

阿北和苑明理这些中文网络社区的弄潮儿,常被赋予相同的标签:理想主义。

 

谈及豆瓣对于自己的意义,阿北曾说,“很难说清楚。有一段时间觉得它像一个孩子,我看着它成长。但后来它有了自己的生命、轨迹,我为它服务,提供资源。我现在大部分醒着的时间,都在想和豆瓣有关系的事情。我觉得我在做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


4

  

阿北曾在小组讨论里笑称自己靠下班后卖碟挣钱。后来他还真收到一封卖碟的豆邮。“听说您下班在地铁卖碟,请问你有没有The Winter Guest 1997、Fanfan 1993、The Swan 1956……有的话大概多少钱一张?您在哪个地铁口卖?”

 

这成为了他“阿北卖碟”的往事。

 

豆瓣朴素简洁的页面上,广告的痕迹少之又少,十几年来一以贯之。它的存活模式对许多人都像一个迷。


11年前刚上线的第一天,阿北收到的第一笔收入是两毛钱。那是当当网的分账。一直以来,豆瓣都靠着图书频道赚钱,通过每本书页面上附带的销售链接,与合作的网上书店分成。

 

品牌广告是几年以后才出现的。对于那些影响用户体验的动态图,Flash和弹窗广告,豆瓣却一直都很抗拒。

 

曾有人问阿北,不去涉足热门的盈利模式领域,是不是怕落入庸俗而损豆瓣的形象定位?

 

他回答:“盈利一点也不庸俗,只有庸俗是庸俗的。”

 

但豆瓣也不是一直不变。阿北有过许多失败的尝试。

 

最大型的一个或许是2011年9月阿尔法城上线,那是豆瓣搭建的一个专门针对豆瓣高端用户的社区。但效果事与愿违。老用户们强烈反对,留言让阿北取消阿尔法城。

 

阿北有点不情不愿地回应:阿尔法城没有独立出来在首页导航里,不影响你的用户体验。

 

但他的不情不愿还是慢吞吞的。

 

豆瓣上有“反对阿北独裁小组”、“阿北找不着北”等小组,在每次阿北推出新版豆瓣之后,对他个人进行大规模吐槽活动。

 



2014年的豆瓣年会上,阿北曾亲口承认因为对于自己的技术和产品过于自信,豆瓣错失了3年时间。

 

在移动端兴起的年代里,豆瓣向移动端过渡。但每一次不管是对豆瓣阅读、豆瓣电影等板块的拆分、重组之后推出的“小事”等功能,还是12月21日最近的一次新改版,都会引发大规模吐槽。

 

深陷新一轮互联网漩涡里的阿北,看似还在过着慢日子。这几年里,一些快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死去了,很多还活着。豆瓣却好像一直不咸不淡地过日子。

 

这一次,豆瓣评分的事情,大家是真急了。外面火急火燎,阿北怎么还这么淡定呢?

 

有一篇报道说,20岁时,阿北到美国攻读硕士和博士。独自在外,环境变迁,让他产生了“很大的心理断层”,他开始去怀疑以前的东西和想法。这个时期,他阅读了许多禅宗方面的书,甚至有过出家的想法。

 

幸好阿北没有出家。



每人互动

你用豆瓣都干啥?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尊重原创,侵权必究。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天津牺牲消防员杀夫盲女丨暴食症女孩丨高晓松 |  陈年杨绛 | 毛大庆 | 陈忠实余秀华 枣糕王 |  修笔老人 |  钉钉无招形婚培训师张楚入殓师 郑钧卓伟傅园慧郎平井贤栋 | 冯小刚 | 高承勇朱婷张译 | 糯康 | 海淀拼娃八达岭虎口余生摩拜大战ofo驴得水 | 梨花大学 | 朴槿惠 | 马云|李安|希拉里 | 寻人之后ICU故事川师大空巢青年 | 阿大葱油饼艾滋病聂树斌罗尔|魏则西王大治丨小蝌蚪吴敏霞|小S | 外卖小哥李春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