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整个世界都在消费着家庭主妇们的白日梦、性幻想和想象力

2017-03-08 戴锦华等 纸城

编辑/日京川

对话CONVERSATION


我曾在非洲住过一段时间。那时我只是个孩子,一切都是有趣的游戏。我爬鳄梨树,和村里的小孩玩,完全没有想过,我可怜的妈妈为了确保我们远离毒蛇的威胁付出了多大努力,为了我们的下一顿饭食又操了多少心。


当我带着这样的生活经历,回到美国肯塔基州小镇上的家时,便有了一个很清楚的认知:世界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我们总是在自己的小角落里,做着一些事情、占据着一些东西、信奉着一些主张,但外面有一个无比丰富和辽阔的世界,我们看得十分要紧的许多事物,其他人根本不需要这使我对文化差异、社会、历史,以及那些以不同方式看世界的人们聚在一起产生的火花极感兴趣。而这一切正是我写作的主题。


我把这本书的背景选在刚果,因为我体验过那里的气味、景象和声音,对那里的环境有着感官上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当年在刚果发生的事,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缩影,从中可以微缩地看到眼下的世界是如何变糟糕的;看到一种文化是怎样以灾难性的方式,把自己的传统强加给另一种文化的。我希望讲述这个故事,也邀请读者来发现自己在这个故事中的位置。

——芭芭拉·金索沃谈作品《毒木圣经》




畅销书为什么往往很厚?


戴锦华:其实真正难读的是短篇小说。在商业意义上,所有长篇小说都是最具有经济效果的,因为你看了大概20页以后就会建立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同,接下去就是收获和快感,所以不要被厚度吓退。这本书的确很厚,但阅读经验是愉悦的,它有很强烈的吸引力让你读下去,所以很容易把它读完。我所说的“容易”是指在阅读本身,因为它充满悬念,充满吸引力,或者说我们翻译的文字非常流畅,非常准确、精到,所以读起来很愉快。读长篇小说本身是付出相对少、获得相对多的阅读体验,长篇越长,你的收获越多。

 

电影《天才的编辑》剧照


徐则臣:我先谈一个直觉,不谈书的具体内容。最近我收到两本书,一本是《毒木圣经》,一本是广西师大理想国做的《河流之声》,也是这么厚。然后我到我的书架看了一番,发现差不多厚的几本书,我大概有《源泉》、《金色笔记》、《2666》、《自由》。之后我就发现,这几本书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畅销。当然畅销会有很多原因,但我觉得厚肯定是原因之一。就像戴锦华老师说的,这可能涉及到一个阅读的心理学的问题,就是你在前面读了30页、50页、100页的时候,作家给你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世界的时候,后面你真的就是一直在收获,阅读快感越来越多,你会越来越有成就感,这个成就感是建立在你对这个世界既有认定的基础上,让你继续看下去。所以这类小说恰恰是可能畅销的一个前提。


 二

小说担负着某种使命,但首先它必需有娱乐性(芭芭拉·金索沃语)



作者芭芭拉·金索沃


徐则臣:一本书畅销的基础上也有可能很有价值。这本书中提供给我们很多普遍认同的价值,很多关于这个世界的常识性的认知,其实她讲的道理也都是日常道理,但是表达的方式特别诗意,特别有意思,尤其是里面有几个小孩非常奇怪,其实这四个小孩都特别有个性,尤其是艾达,是残疾,她只用半个脑子思考,还有最小的五岁的露丝·梅,你觉得她完全不在逻辑,但是她不在逻辑的逻辑恰恰特别有意思,这些东西让这个小说特别的好看,每一页都充满趣味。趣味对这样一个小说很重要,我后来发现这几本大书里面,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趣味性。我们阅读正是需要这个东西,就是故事性。

 

戴锦华:我很难区分这本书的分类,它非常宏观,你说它是在讲述世界的书?还是一个家族史?或者是女性文学、女人的故事?还是整个讲二十世纪的文明危机?这本书都包括了。它是第一人称叙述,但是有非常巨大的一个视点和预设。它超出我通常的阅读经验和我通常定位一部小说的标签,我的标签不够用,或者我要把所有的标签都贴上。   

《毒木圣经》

芭芭拉·金索沃/著 张竝/译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社 2017年3月


其次我也很难说这是一部严肃文学还是类似于《飘》或者《荆棘鸟》那样的通俗畅销作品。这对我来说既是一个阅读困惑,又是一个阅读享受。它具有通俗小说吸引读者的阅读快感。同时在极端流畅的情节当中不时地有思想溢出,强大的质询和对整个文明的怀疑不断出现。

 

我阅读完了这本小说,但是我的兴趣刚刚开始,因为它在遥远的呼应着我的很多怀疑。比如说在今天的世界还有没有讲述故事的可能,讲述是不是一定要轮为通俗的、庸俗的、套路的、复制的?当我们讲述故事的时候能不能同时传递思想?我们能不能同时表达我们对于我们身置现实的深刻怀疑?又或许这个小说就是某一种回答。

   

史航:这个书有意思在于,它是真听、真看、真感觉, 而不是想当然。它让你重新感觉这个世界跟你有关系,而不是越来越疏离。

 

如今家庭主妇们生产着这个世界的通俗消费



电影《消失的女孩》剧照


戴锦华:当我们说电视剧是家庭主妇看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在说什么。但是大概所有人都遗忘了一件事,近年来创造出版阅读流行辉煌的好像全是家庭主妇,比如说罗琳,《哈利波特》的作者,《暮光之城》系列,整个韩剧团队由中年家庭主妇组成。或者说,整个世界都在热情的消费着家庭主妇们的百日梦、性幻想和她们神奇的想象力。




这和我们通常认为家庭主妇最强烈的表达就是广场大妈,除此之外就是各种各样的无聊、弱智、低智商、低情商相去甚远。我回到非常具体的家庭主妇,今天形而下的家庭主妇们正在大量生产着这个世界的通俗消费,而且某一种说法就是罗琳,使一代人重新阅读,而且使一代人开始阅读长篇小说。

 

 是“毒木”还是“圣经”




止庵:书中的父亲是一个为着信仰而把自己,还有整个家人都断送了的人。这个父亲恰恰和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或者说过去的中国人,有特别多的共同之处。信仰这个问题,在过去、现在,甚至将来,都可能会搅扰我们,我们始终不知道这个信仰怎么能够恰到好处地用,而不为其所伤,这是小说跟我们当下共同的地方。

 

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让我想到奈保尔的《大河湾》,因为它有点像这本书的后续,这本书的背景正好是在大河湾之前。另外想到《印度之行》,很多关于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书,都是讲西方人到东方去,你到一个地方,根本不能跟那个地方相融的文化关系,我想到很多这样的书。

 


电影《走出非洲》剧照


戴锦华:故事的背景发生在60年的刚果,这是刚果的故事,同时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世界故事,都是这个故事的大背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生了什么?毛泽东有诗说,“五洲震荡风雷起”,整个世界在激变的过程当中,尤其非洲最重要的就是前殖民地独立建国,而这个过程有的完全是通过战争,大规模的相互屠杀,比如甘地,通过和平的抗争,整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所以等于是在巨大的舞台的漩涡当中的一个白人家庭,一个白人传教士家庭掉到这个漩涡里边。

 

在这个白人家庭到非洲的旅行和遭到得震惊、创伤、极为丰富的生命经验,我们可以联想到《黑暗之心》,就是白人深入第三世界府邸,一切跟他们想的不一样,他们的自我几乎被毁灭,他们怎么重生,他们认同野蛮人或者成为野蛮人,或者侥幸作为一个文明人逃离。但这个故事当中是非常具体的白人传教士家庭,而且这个白人父亲,他忽略了六十年代的动荡,第二次世界大战,民族独立,就想把光明、福音、上帝带给这个地方的人们。基督教在殖民历史当中的核心位置,和他们在解殖过程当中遭到痛击的时刻成为非常特殊的故事。所以和这个写法呼应起来,它是由传教士的妻子,好像很不具有殉道精神的,很不具有神圣精神的传教士妻子,和她极有个性、积不驯顺的女儿们一起讲述的故事。



 《黑暗的心》是约瑟夫·康拉德的一部中篇框架小说, 讲述了在刚果河运送象牙的船员马洛的故事。这本书探索了人潜在的、固有的黑暗面,涉及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野蛮、文明等多个主题。


止庵: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联想到另外一本书,就是《沉默》。这本书跟《沉默》可以对比着看,《沉默》讲的是这样一个事情,一个传教士,他来的时候跟这个父亲是一样的心理,怎么把日本这个地方不信教的都信教,结果到那以后放弃了他的信仰,为什么放弃信仰?因为他看到这个残酷现实,他老觉得上帝该出声,但是上帝始终不声,他受不了就放弃了信仰。

 

电影《沉默》剧照,马丁·斯科塞斯指导


这个小说还是涉及到很深的关于信仰的问题。小说一开头不久,他父亲接触了毒木,之后手肿了,这其实是一个寓意,信仰对于我们来讲可能就是一个毒木。这个故事涉及到了比一般的生存问题还深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人活在世界上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信仰。所有这些人都是被牵连的,她们父亲也是被牵连的,是被又可以称为毒木,又可以称为圣经的东西所牵连。这本小说可以分成很多层次,包括命运,包括人与自然,包括环境,包括非洲的反殖民运动,以及关于革命,但是最深层的是这个东西,虽然埋得最深,但是给人触动最大。我们自己确确实实也是这样一个人,一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走出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悲剧,或者说是一个民族的、或者说是一个群体的悲剧。



本文编辑整理自《毒木圣经》首发式讲稿   


点击标题查看以往精彩内容

伍迪·艾伦式的纽约还存在吗?

希区柯克与编剧们的那些“争权夺势”

可以画,何必写

奥斯卡颁奖礼在即,没有大命题,都是小人物的故事

叶锦添:每天接收太多讯息,人们已没有了表达与拥有的欲望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合作及转载联系后台。

投稿邮箱:chenliping@eeo.com.cn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paper-city



石川啄木  |  塔可夫斯基 | 小说开头 |时尚反叛者  | 蒂姆·波顿  | 梵高 | 香奈儿 | 铃木敏夫 | 石黑一雄 | 塞尔努达 |帕斯捷尔纳克 | 鲍勃·迪伦 | 里尔克 |爵士乐| 乔治·奥威尔帕蒂·史密斯| 今 敏 | 阿列克谢维奇 | 斯通纳 |闲逛台北独居生活赫尔佐格阿瑟·米勒小津安二郎李小龙希拉里赫胥黎普鲁斯特奈保尔汉德克小王子海明威旅行蒙田约翰·柯川伍迪·艾伦享乐主义卡尔·拉格斐卡斯特罗古典文学哈内克大都会原研哉纽约时报辛纳屈|点击以上关键词查看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