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士道》46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中)

上师的召唤 行愿人间 2023-05-16

 

第三部分 三士道


第二章 中士道



第二节  集谛

 

一、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


1. 六根本烦恼


(5)疑

    疑是怀疑不信,包括对佛教真理、善恶业力,以及世间一切实事实理都不能至信无疑,导致堵塞善门,滋生邪见,造出是非恶业。

    疑是获得成就最大的障碍。即便修行很精进,但因为心里渐渐地产生怀疑,比如怀疑是不是真的有因果;做善业后,怀疑到底有没有佛经里说的那么大的福报,做恶业是不是真的有恶报等等,会导致善根福德难以生起,修行会越来越艰难,不能成就。

    大的疑就是怀疑三宝,怀疑因果。很多初学佛的人都有过这种念头。

    以前,有位上师叫尊智桑格,修行很好,十六岁就见到了文殊菩萨。当时他很穷,有时一日三餐都很难维持,只有家里人留给他的一些珊瑚比较值钱。有一次,又见到文殊菩萨时,他问菩萨:“文殊菩萨,我这么穷,每天的三顿饭都不一定能保证,以后怎么修行呢?”文殊菩萨说:“你先把珊瑚卖掉,供养三宝,然后,我带你去找宝藏。

    他听了文殊菩萨的话,就卖掉了珊瑚,拿钱供了僧。然后被文殊菩萨带到了一个山洞里,菩萨说:“这里就是宝藏,你在这里好好修行就可以了。”他听了菩萨的话,安心地在山洞里修行。

    这样坚持了几个月后,不知道为什么,慢慢山下的人都知道了,这里有位大师在闭关,就不断地给他送饭,供养他。他觉得很奇怪,就问文殊菩萨:“我以前的修行也不错,为什么还会那么穷?为什么供僧后,大家就会供养我呢?”文殊菩萨说:“你的前世也是一个修行者,但是靠偷东西生活,甚至边念文殊心咒边偷东西。善恶业报丝毫不差,你前世偷盗,今世就会受穷;念了很多文殊心咒,就能亲见文殊。不过,即使你能看到我,我也没办法使你不再受穷,只能教你把珊瑚卖了,供僧以后,你的福报得到了增长,自然就有人来供养你了。

    一位能看见文殊菩萨的大师,居然穷得吃不饱三餐饭,怎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福报不同。尊智桑格大师有修法的福报,却没有富足的福报。

    每种果报的因和缘是不一样的,修法的因、富足的因、长寿的因、健康的因,都是分别存在的。有的人会长寿,但会一生缺乏财富,是因为没有发财的因;有的人非常富有,却很短命,是因为没有长寿的因;有的人有财又健康,但是很傻,是因为没有智慧的因。不了解这些时,会对因果起疑心。

    另外,因果不虚,会公平对待每一个人。学佛的人、善良的人,也会受恶报,这是以前的恶业,导致了现今的恶果。所以我们不要怀疑学佛,不要因为学佛也会受报,就认为学佛没用。学佛的人,即使出现了恶报也有得救的机会。比如说,很多人得绝症后,通过念佛、做大礼拜、放生等,最后得以痊愈。还有些善良的人,前世的业力使其今生贫穷多病,学佛后通过三宝的加持得以消除苦难,往生净土。

    相反,很多恶人的恶报现出来后,就失去了得救的机会。有些人做尽坏事,但却生活得很舒服,这是因为他前世的福报,虽然他今生做了很多坏事,但是前世的福报很大,还没用尽,所以还能继续维持,福报用尽后必堕恶道。所以,不能怀疑、误解因果,因果不可思议,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

    证悟空性后,即使不是现量证悟,而是比量地证悟了空性,从这时开始,对因果就不会有疑心了。因为证悟了空性后,对因缘果报的理解会很深入,会至信不疑地相信因果。

    《法身偈》中说:

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

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陀讲缘起性空,认为万法是缘起的,都是因果。我们都知道,万法万物没有一种是单独存在的,就是互相依存的存在关系。比如一个杯子,内外有很多材料,不是独一的,是由很多材料制造的。

    同时,万物万法在本质上都是空性的,就是无自性的,无常的。每一刹那都在变化,只是我们看不出来而已。证悟了空性后,这些就会都明白了,如果觉悟了无常的道理,离证悟空性就很接近了。

    因果关系理解得越深、越广,对理解空性的帮助就越大。所以,真正明白缘起性空的人不会怀疑因果。没真正明白的人,如果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可能会有所怀疑,因此平时要勤闻思,多理解一点空性,就会多断一分疑心。

    小的疑心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疑心,这种疑心的危害也很大。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会导致亲情、友情不能长久。尤其是法友之间、师兄之间的怀疑,会很麻烦。因为师兄、法友之间有一种共同解脱的缘,存在这种缘时,彼此之间存在着信任和担当,感觉互相有了依靠。如果师兄之间因为一点点事,就心生不满,无端猜忌,就会破坏这种情份。

    成佛的路上会有很多困难,修行上能有良师益友,会给我们很多帮助和信心,有一个典故是这样的:

    有人掉进了一个很深的洞里,呼喊了很久,希望有人能救他。另外一个人听到了,来到洞口放下了一条绳子,洞里的人就紧紧地抓住绳子。这时又来了很多人,和洞口的人一起拉绳子,把这个人救了上来。

    在这个典故里,掉进洞里的人,就是指我们,很深的洞就相当于恶道,洞口的人就是佛陀,绳子就是指佛法,帮忙拉绳子的人就是指法友、金刚师兄。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三恶道的苦,但是怎么脱离这种痛苦呢,就是要按佛陀的指导,精进修行,学修佛法时不放逸、不怀疑,在法友、师兄的帮助下共同解脱。

    认识到疑心后,一定要对治。当自己起怀疑时,要马上意识到,这样想是一种疑心,然后告诫自己不要乱想;或者多想一想疑心的果报,对对治疑心也有帮助。断掉疑心就断了很大的烦恼,佛陀告诉我们,做人要质直,要心胸坦荡。一个整天疑神疑鬼的人,做什么也不会成功。

                

往期连载:

《三士道》1 - 道次第的传承

《三士道》2 - 宗喀巴大师

《三士道》3 -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三士道》4 - 道次第的其他著述

《三士道》5 - 上师及传戒上师的条件要求

《三士道》6 - 大乘上师的条件要求

《三士道》7 - 密乘上师的条件要求

《三士道》8 - 亲近上师(如何亲近/供养侍奉功德-上)

《三士道》9 - 亲近上师(供养侍奉功德-下/虔诚信敬功德-上)

《三士道》10 - 亲近上师(虔诚信敬功德-下/塑造上师像功德/思念祈请功德)

《三士道》11 - 亲近上师(当佛礼敬功德)/不敬上师的罪业(身罪业/语罪业-上)

《三士道》12 - 不敬上师的罪业(语罪业-下/意罪业-上)

《三士道》13 - 不敬上师的罪业(意罪业-下)

《三士道》14 - 亲近上师的心态(念师功德 树立信心)

《三士道》15 - 亲近上师的心态(念师恩德 激发敬心)

《三士道》16 - 如何学修亲近上师(正修时如何修持-上)

《三士道》17 - 如何学修亲近上师(正修时如何修持-中)

《三士道》18 - 如何学修亲近上师(正修时如何修持-下)

《三士道》19 - 弟子的德相和要求

《三士道》20 - 暇满人身(什么是暇满人身)

《三士道》21 - 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可贵性/得到暇满人身的条件)

《三士道》22 - 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难得性/珍惜暇满人身)

《三士道》23 - 正确认识佛法心要

《三士道》24 - 人生无常(如何思维人生无常 - (一)人必定会死)

《三士道》25 - 人生无常(如何思维人生无常 - (二)死无定期/(三)死时除佛法都帮不上)

《三士道》26 - 人生无常(临终之相的差别/如何成就人生无常观)

《三士道》27 - 三恶道苦(堕三恶道的理由/三恶道苦 - (一)地狱道的苦-上)

《三士道》28 - 三恶道苦(三恶道苦 - (一)地狱道的苦-下)

《三士道》29 - 三恶道苦(三恶道苦 - (二)饿鬼道的苦(三)畜生道的苦)

《三士道》30 - 皈依(皈依三宝的因/皈依的皈依量-上)

《三士道》31 - 皈依(皈依的皈依量-下)

《三士道》32 - 皈依(皈依后应如何学修和行持-上)

《三士道》33 - 皈依(皈依后应如何学修和行持-中)

《三士道》34 - 皈依(皈依后应如何学修和行持-下)

《三士道》35 - 因果(认识因果-上)

《三士道》36 - 因果(认识因果-下)

《三士道》37 - 因果(十业道-十恶业的果报)

《三士道》38 - 因果(十业道-如何消除业障;八福德人生;下士道总结)

《三士道》39 - 中士道

《三士道》40 - 苦谛(认识苦 - (一)五苦-上)

《三士道》41 - 苦谛(认识苦 - (一)五苦-下/(二)八苦-上)

《三士道》42 - 苦谛(认识苦 -(二)八苦-下)

《三士道》43 - 苦谛(认识苦 -(三)三苦/(四)阿修罗道的苦)

《三士道》44 - 苦谛(认识苦 -(五)天道的苦)

《三士道》45 - 集谛(烦恼 -性质/危害/(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上)



三士道(下) 目录:




阿旺嘉措金刚上师:

    三士道是终生的修行,事部班之前最起码要看三遍,读三遍,对菩提道次第有一个印象,以后慢慢读得越多越会深入。三士道不仅仅是加行班,事部班时还是要读,到了般若班还是要读,到了密宗道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时还是要读,是终生的修行。

以上摘自阿旺嘉措金刚上师《法海宝藏(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