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圆觉经25:轻安是一种定的开始,是一种法喜充满,但法喜不代表定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圆觉经25 慧律法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651r7d0it&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圆觉经25

慧律法师主讲

[入诸世间,开发未悟者:世间、即尘劳。入廛垂手,]“廛chán”叫做引导,人多的市街、市场上,入于群众;垂手就是引导、接引他,像阿弥陀佛的手接引,入于众生当中,引导众生。[开示发明,正知正见,令得正悟,不为邪知邪见所惑乱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者:变化示现,世间种种形相,或现同类身,或现异类身。逆顺境界,]都是在磨练我们。[与其同事者:或现正信男女,依戒、定、慧,修诸净行,名顺境界。或现外道邪魔,起贪、嗔、痴,作诸非法,名逆境界。]他是现这个逆境要你了解、知道,磨练你!所以,菩萨有时候是示现正面,有时候是示现反面,故意去做非法,也是要教化你。因为菩萨充满了智慧,他早就知道了,他只是示现给你看而已,这样你才会精进。

[与其同事,密结其心,令易信从故。《起信论》云:“或为眷属亲友,或为怨家,]或者是做你亲戚,或是做你的仇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 ]只要能够利益众生的,《大智度论》说:只要利益众生的,是菩萨行,戒律可以摆在一边,戒律放在其次。有时候要牺牲小乘的戒律,菩萨一定以度众生为主。譬如我这时候没什么威仪,不太方便适合戒律,但是,为了救众生;譬如一个女人跌到水沟里,眼看就要淹死了,我们是一个比丘,在比丘戒里面说:我如果遇到这种情形,这是你的因缘果报,淹死是你的因果,这样不犯戒。比丘戒里面这样讲,在没人的时候,比丘走过去,看到一个女众快被水淹死了,为了要持比丘戒清净,不接触到女众的身体,这样不犯戒!但是,菩萨戒不行,菩萨戒这样犯戒,菩萨戒:见死不救,没有慈悲心,一定要冲下去救人;结果两个人死死抓住对方,都不会游泳!所以,如果要救人,要先把他打昏,不然他会挣扎,死命抓住你,这是溺水者自然反应。

所以,先打昏,然后再拉他上岸,真的!你如果有救生的知识,就是这样,接近他时先把他打昏,再救上岸。不然,我告诉你,当他快淹死时,看到什么就紧抓不放,可能连你也得死。比丘戒说:救上岸来,就不要碰到她的身体。[若见若闻,得利益故。化令成佛者:唯依最上乘,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法华经》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 ]同我,就是佛,与佛一样。[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者:]师父今天也要这种愿,我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跟师父一样,能够了解经典、了解生死的痛苦,师父是凡夫;但是,我们还知道,有一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要接引我们,希望要将这个法传出去。[遥指多劫,]“遥”就是很远。[初发菩提心时,乘此愿力,所生之处,便不退转。心若疲倦,即忆昔愿力,]我们是发过愿的人,不能退道心。[以自策励,所为不是随情,故云:皆依愿力。又非图报,]也不是希望别人来回报我。[亦非爱见之悲,故言清净。初大悲下化竟。]师父在病苦时,如果爬不起来,我也是说:还是要爬起来!没办法!要当菩萨嘛!

[癸二大智上求。【“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起增上心就是加强精进力量,叫做增上。[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不要遇到外道,碰到外道你就很惨![及与二乘。]遇到二乘就不发大心。[依愿修行,]依圆觉的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障碍尽,愿就满。[便登解脱]这样就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域”就是领域,进入这个庄严、殊胜微妙的领域。

[此言不但菩萨利生:依大愿力,即末世修行,一切众生,亦当大愿持心,不堕邪见。于大圆觉,起增上心者:正明大智,上求菩提,对前大悲,下化众生也。因大智故,信知一切众生,自具大圆觉性,本来成佛,]在座诸位,我们大家都是佛,[虽因迷故,觉性不失。]我们的觉性不失。[由此起增上心,即菩提心,有大力用,决定趋向。当发菩萨,清净大愿者:以愿导行,弥纶诸行,]“弥纶”就是充满,“纶”就是众生,就是充满一切很多种种的行。[速至成佛,若无愿力,则多退转。]我们没有愿力就会退转。[应作是言者:即发愿之语也。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本住如来圆觉性中,发心趣向,此则内心既胜,外缘须凑。]“凑”就是集合,一定要有集合这些外缘。[求善知识,莫值外道邪师,及二乘]而不发菩提心的二乘人,[劣器,坏我善根。]我自己修行就好了,我不要度众生,也不用起圆觉心,这样就破坏我们的愿力。我们要发愿,有因缘就劝导左邻右舍、兄弟姐妹进入佛门。[愿得菩萨知识,假彼正知正见,开示无上菩提,正修行路,依愿修行。但依愿力,而自策励,精进修行。愿是总相,能通悲智故。此二段中,皆说愿力,具悲智愿,即菩提心也。

渐断诸障者:理虽顿悟,事必渐除。]理虽顿悟就是:道理你虽然知道有所悟了;但是,事实上你还是凡夫,“事”就是习气,在事相上的习气,要藉着境界来磨练。譬如讲经来说,这些法师听经听这么多了,不然你请法师上台来讲,有时候他还不能适应,因为没有经过大场面磨练,一样没办法!虽然,我们有心学佛,但是,还是要有种种的逆境磨练我们,要成就,必须流很多泪水,真的!要吃很多苦才有办法![先伏二障,若二障已伏,则能悟入菩萨境界,由三贤而入初地。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则障尽愿满。]障碍若尽,愿就圆满。[烦恼、所知二障,分别、俱生皆尽,成佛之愿,亦得满足,由十地而至等觉也。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者:等觉进证佛果,不隔余位,]因为四十一个阶位就不隔了,直接进入佛的果位,[故云便登。如《楞严经》云:“如来逆流,]注意听!逆流,就是回光返照,修行就是只有这几个字,你要常常回光返照,要正念常现前。

你有没有常常观照我们的烦恼?观照我们的清净本性,不要让烦恼产生?无量的恨、计较、执着是不是放下了?我们是不是过着天下太平的盛世的世界呢?圣人就是过这个世界,外面是战争、纷纷扰扰,圣人就过着太平盛世。他本来就没事,有事是你有事,他完全没事,外面动荡不安,他说:啊?很多事情我都不知道。[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觉际入交就是等觉跟佛的境界,差一点点,[名为等觉。”释云:如来因圆果满,]因地圆满,果也是圆满,[得证涅槃果海,因不舍众生,]一定要慈悲,[倒驾慈航,逆涅槃流而出,入生死海度生。如是等觉菩萨,顺涅槃流,修行而至,觉际入交。菩萨始觉,]才知道[与佛妙觉之际,]之际就是边际。[分剂正齐,]就是平等,分际就是界线,是平等的。[但有逆顺之不同耳。譬如入海采宝,]要来海中采宝,[前商]就是诸佛,诸佛[已得诸宝,逆流而出,]经过如来的指示,顺流而入,[到于海门,后商方以进取,顺流而入,亦到海门。是二船恰齐,但前商船头向外,]一个船是向内,[后商船头向内,为不同耳。]差别在于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已经挖到宝要回来了,一个是才刚要来采宝而已。

[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者:解脱,自在义。即指常寂光土,二死永亡,故曰解脱。清净,无染义。亦指常寂光土,五住究尽,故曰清净。法身所依,故以法殿称之。便登者,不待移时也。]不必经过任何的时间。当下[证大圆觉,妙庄严域者:证者,证入,昔为众生,本具大圆觉性,今依愿修行,而得证入,大圆觉妙庄严域,依自受用土,现微妙庄严,自受用身之所受用耳,故名曰域。域者,疆域,即境界也。初长行竟。

辛二偈颂(分二) 壬初标颂二正颂 壬初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壬二正颂(科同长行。)【“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我们为什么不能解脱,就是贪。[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就是摆平自己,爱就是执着,对外境的追求;恨,“憎”包括一切的烦恼。“爱”就是一切的追求,我们的烦恼就是这二种。[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不会因为有五性差别,[皆得成佛道。】初五句颂轮回根本。弥勒汝应当以智知,一切九界众生,不得无余涅槃大解脱者,皆由无始贪欲故,以为轮回根本,所以堕落于生死流转。次四句颂轮回有几种性。长行云:有恶种性、善种性、上善性、弃爱乐(去声)舍,以爱舍爱,还滋爱本。弃爱乐舍,弃爱是指欲界的爱,乐舍,舍去这些欲界的贪嗔痴。以爱舍爱,以色无色界的爱,舍掉欲界的爱,还是爱,还是执着,就是还滋爱本。[若能断憎爱之心,立志勇猛,勤修戒、定、慧,永断贪、嗔、痴,自可不因二障]二种障碍,[而受差别之五性,皆能得成无上菩提之佛道矣。

【“二障永销灭,]理跟事,[求师得正悟,]讲来讲去,还是一定要师父。[随顺菩萨愿,依止大涅槃。】此四句颂修佛菩提,几等差别。长行云: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求师而得最胜知识,正知正见,正悟菩提。依之修习,二障已永销灭,随顺菩萨愿,满足菩提,及大涅槃。此约义略颂也。

【“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这些文字很简单。 [此颂回入尘劳,]为什么?[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十方诸菩萨,回入尘劳,]要跟众生打成一片,[教化众生,皆以大悲愿力为主,变化种种形相。或现同类身,或现异类身,皆以妙观察智之力,观机施教,]要观察,你不要一下子就跟他讲得很严,慢慢跟他讲。初学佛,第一天来:师父……我没吃素,可以皈依吗?可以啊!第一天而已,慢慢的他有了认识,先六斋日吃素,慢慢进而吃全素。不可以用激烈的手段,度众生要很有办法,要观机施教。[入于生死。即现在菩萨修行,及末世发菩提心之众生,当依十方菩萨,发大悲愿,]我们一定要发大悲愿,[勤断事理二障,不堕爱见之悲,]爱见之悲就是一种执着的悲心。你还有一个观念:我对你这么好,无所求的悲才没有爱见。爱见之悲就是说我对你慈悲变成有一种执着,这样就错误了,就成障碍了。

[障尽愿满,即便归于大圆觉。圆觉称之为归者,以圆觉乃众生本具,昔日虽迷不失,如暂离,今日既证为得,如便归。三深究轮回根本竟。]只要你如如不动。我们这里如果有人得了癌症,回去要赶快拼了,真的!我不骗你,不能再等待了,并不困难。菩萨,师父这样讲,你难道对往生还没有信心吗?一定要决定,深信不疑,我相信,我们讲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一定会很多,屹立不摇,都不要受人影响,清净信,绝对不动摇,一直坚持到死,99.9%能往生,而且我敢跟你盖章保证。你从这一念坚持到底,到死从不改变,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没有人能动摇你,绝对要往生极乐世界!师父就是发这种愿,所以,我在念佛都是以二十四个小时为主。我不是说晚上播放录音带,有人来问一个可笑的问题:请问师父,我妈妈年纪很大了,八十几岁,每次念菩萨都少念一个字。我说:她怎么念?他说:都念世音菩萨,世音菩萨。很奇怪,一般不是念[观世音]就是念[观音]没听过这么念的,我说:世音菩萨,这是另一尊菩萨的名字了。他说:师父,要不要紧,当然要紧啦,没有世音菩萨啊!我说:这个老菩萨真奇怪,不去掉中间那个字,反而去掉第一个字。所以,我们有幸听闻佛法,回去要好好听师父的录音带,不要休息,要继续精进,要认真听录音带、看经典。我告诉诸位:要做功德,只要把自己看过的VCD、录音带、DVD再散播出去,就能引他入佛门。有时候用最少的金钱,做最大的功德!

[己四略分修证之位(分五)   庚初清净慧启请二正陈请词三如来赞许四承教静听五正答所问  庚初清净慧启请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这是请法的仪式,现在轮到清净慧。 [初清净慧启请竟。

庚二正陈请词(分二)   辛初庆前二请后 辛初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藉着佛陀的慈悲,好好的引导。[身心泰然,]泰然就是很安适、很舒适,身心愉快,[得大饶益。】]大饶益本来是说宽恕众生,佛说法,众生得到法喜,等于佛给众生快乐,产生智慧,所以是大饶益。 [大悲世尊,解见在前。为我等辈,广说如是者:于一味圆觉,重重分析,轮回根本,五性差别,染净等法,融通无碍。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如来为众演说;本所不闻,]本来不曾闻过,[如来为众宣扬。我等今者,蒙佛循循善诱,]就是一次又一次的,依着某一个一定的原则,好好的引导。[迥异寻常,]远超过一般。[立相之教,染净攸分,破相之宗,染净双绝。]立教就是一般用语言或文字教化的教,所以叫做立相之教。简单讲就是所谓显教,在文字上的教化,用文字、音声教化,一般是指文字居多。染净攸分,一般佛所讲的经典、教典,以文字上的显示来讲,什么是染法,什么是净法?攸就是迅速的意思,很快就分得很清楚。染净很快就分得很清楚,这是染法、这是净法,这是一般落入言教的教化。但是,如果是破相之宗,前面是立相,是藉着文字来教化,现在连文字都要放下,破相之宗是染法、净法双绝。“绝”就是统统要放下、要灭掉,平等。[今者显出觉性,染净融通,不禁圆解内发,]圆觉就是圆满的觉性,从内在发出来。[轻安外形,]于我们的外在显示出来,我们悟到圆觉的思想,显示于外表很轻安。轻安就是所谓定的开始,轻安是一种定,不是深入的定;轻安可以说是一种法喜充满,但法喜不代表定。所以,一般来说他很轻安,就是觉得他很法喜、很舒畅。但是,不是真正的像证悟的定,觉得很好而已。[故得身心泰然,安舒之貌,得大饶益也。初庆前竟。

辛二请后【“愿为一切诸来法众,]诸来不是如来,不是这个意思;就是凡是来参加这次法会的人,愿为这一次来参加法会的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就是佛,再一次的请佛慈悲,来宣说[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有什么差别呢?一切众生跟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的有什么差别呢?[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因为凡夫有凡夫的根机,菩萨有菩萨的根机,所以,因为有差别性,诸佛慈悲,众生听到佛开示之后,他就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愿为十方,诸来一切法会听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味平等,凡圣无差。因何现在一切发心修行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从凡至圣,其所证之觉性,与所得之位次,前后竟有差别耶?]所以,究竟来讲,诸佛的心地没有差别;但是,如果从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一直到佛,当然就有差别,根性不同嘛![前云:因二种障,]就是理跟事相的障碍;唯识学的二种障碍是烦恼障跟所知障;《圆觉经》的二种障碍却是理的障碍跟事相的障碍,这个要注意。[而现深浅差别。良以]就是因为,因为[如来在世,三业殊胜,]为什么说:如来在世,三业殊胜呢?就是给你一个增上缘,如来在世、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只要见到佛的庄严、佛的神通,一见到就开悟!佛当时在世的时候,凡是见到佛陀的人,光是看到佛的外相,就有无量的欢喜。对于佛,看到佛的庄严相,不会产生淫的念头,这在经典有讲。如来三十二相,阿难三十相,只有差两相,但是,看到阿难会产生爱慕的心理;而看到佛的庄严相,因为佛又加上一个威德,他不但是庄严,又有威德,你看到他很庄严,但是,不敢靠得太近,佛是非常慈悲的人,威德慈悲并重。

所以,看到佛不会动到淫的念头,这很不可思议!就是很景仰的,如来在世,三业殊胜。三业殊胜就是说:能使我们的外缘比较好。[诸来法众,五根通利,所以法雷既震,聋耳全声。]耳聋的人都听得到。[至于末世,恐未能尔,故再问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时至机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者:谓随顺圣教,心得开悟,所证之理,圣凡平等,渐次伏断,]还是要有次第的,修行,我们不是六祖的根器,还是要一步一步来,渐次能入。随顺圣教,心得开悟,所证的道理,圣凡平等,渐次,慢慢的降伏,慢慢再断。伏跟断不一样,伏是没有断,烦恼暂时不起叫做伏;烦恼连根拔除叫做断,所以,伏跟断是不一样。[随顺觉性,而能得入差别之位矣。如《楞严经》所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 ]这个讲得实在太好了!理则顿悟就是一般来说道理能使我们顿悟,知道我们人人都有清净的心、清净的本性,我们要有平等心,这大家都讲得出来,知道是这样讲,大家都有这种见解,刹那之间我们就了解,我们将来能成佛。乘悟并销,“乘”就是阶级,不论是声闻乘、圆觉乘、菩萨乘,只要他悟到了,“并”就是一切,都可以融通这个道理。乘悟并销就是在不同的阶段里面只要他悟到平等的法性,统统可以融通。

凡夫也好、二乘人也好、菩萨也好;但是,事须渐除,就事相来讲;事相就是习气,就我们身上所有的事相的习气来说,这个很难断,这个要一步一步来,因次第尽。虽然我们了解道理,不过,如果我们不在事相上下功夫,我们坏的习气会继续保留,生死就不了。所以,我规定这些徒弟,第一个要远离女众,二要远离在家居士。为什么?远离女众烦恼少,远离在家居士,啰哩啰嗦的事情就没有。因为在家人的事情讲不完,他如果听他讲他家里的事,就讲不停。再来,就是我们心的问题了,出家人如果远离这二种情形,再来就是我们心地的问题了。自己起烦恼,自己慢慢处理,为什么?事相上,你要慢慢的去除掉,慢慢的去除掉。我们在家居士也是这样,要远离恶缘,很简单,就像戒毒所,想戒掉,不是不想改,但身边的坏朋友多,还是会被拉去。所以,虽然他内心都知道这个道理,很清楚,但是,没有办法,经不起诱惑。有一句话说:誓言敌不过诱惑;我们所发的愿,敌不过五欲六尘的引诱。凡夫没有办法,很不容易的!有时候,我们一下子发的愿太大,一下子就退道心了。以前有一个教我们《四十二章经》的比丘,下课后,他马上关起房门开始念咒,整天都在用功。人家去跟老和尚讲:他很用功,很赞叹他!老和尚因为出家久了,很了解,只是笑一笑。

意思是:现在的用功精进,哪能代表以后?你一下子不能发很大的愿,说我要怎么样子,要怎么做。发愈大的愿,你就退得愈快,我就跟你讲:一步一步来,慢慢来,师父讲的你要听。听师父话的人最聪明,他都不要动到脑筋,这是最聪明!不相信的话,我放这三十几个徒弟出去,经过二十年,最少还俗二十个,保证倒,一定倒,还加上盖章!很没有智慧,二、三年就要出去自己修行,讲起来是很可悲的!我搞了二十年,还不敢自己跑到山上修行。要学聪明一点!为什么?事相、习气,这个太难断了!女众如果给你念一下“召请咒”就跟着走了;或是金钱诱惑,就跟着走了!不然就是整天浑浑噩噩的,不知道修行,自己住茅蓬,就到处逛了,变成去哪里没人管。住过茅蓬的都劝你不要住茅蓬,所以,我们在家人也是一样。第一要先远离外境,恶劣的环境;譬如这个人很烦恼,整天都讲别人坏话,你就一定要远离。这个人烦恼很重,每天来,都讲他家的事情给你听,你也会很烦恼,也要远离。为什么?我们要听就要听清净法。金钱、名利,不能搞得我们太忙碌,忙到最后,都是空的东西。再来,听经闻法绝对不要缺席,不能离开文殊讲堂,善知识的地方,与这些法师互相共勉励,听师父这几句话,你的道业已经六十分了,你生死已经有相当的把握了,每天在熏习,这个力量很可怕!你自己去山上用功,你三年的用功,比不上你在这边一年,因为你每天在磨练嘛![于一圆觉妙性,一味平等,而现差别之位,虽现差别,还是平等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庚三如来赞许【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告清净慧者,因是请主故。重赞善哉者: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既悟所证之理,本来平等,复悟所入之位,渐次差别。此二者,均可赞善。汝今谛听,吾当为汝解说。三如来赞许竟。

庚四承教静听【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承教静听竟。

庚五正答所问(分二) 辛初长行二偈颂(辛初又分二) 壬初明圆觉无证二明对机说证(壬初又分二)  癸初正明无证二徵释所以 癸初正明无证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这如果不解释,保证看不懂,不知道在讲什么,念起来是每个字都认得,奇怪!整段念起来就是看不懂。古人翻译的经典,词句都很简洁。善男子!圆觉自性,我们圆满清净的觉性、自性,非性性有,非性就是非本性;性有,有所差别,譬如二乘人的性是小乘;菩萨的性就是大乘。非性性有就是说圆满自觉的本性,不是本性有差别,非本性的差别;性有:有种种的差别性。反过来,非本性性有就是:非本性有所差别,这真的不容易看!循诸五性而起,循诸就是依着,依着五种性,因为有五种性而起,而有差别;因为有五种根机的差别。“当下若能”无取无证,如果你当下放下,一切法不可得,包括善恶、圣凡对立,一切统统放下。师父一直告诉诸位:修行,你一定要从空性下手,你如果要执着这个世间的事情,你执着不完,一定要从空性下手。所以,当下若能无取无证,没有一个无所取的地方,也没有一个我们能证得什么东西,连那个能证的心也没有。于实相中,就是于平等实相当中,实在没有菩萨,也没有众生,这样我们就不会很崇拜菩萨,也不会很瞧不起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昨天我看到二、三个小姐在这里拜佛、看经典,把大灯都打开来,那可能是初机的,好几千瓦的灯就这样开着。我也不敢把它关掉,第一、她虔诚在拜佛,但是,她不知道这样是侵损常住,她不懂。我们自己一个人在用功时,如果看得到经典就不要开常住的灯,所谓:爱护常住物,如护眼中珠。以后如果有这种情形,要劝导一下,这样不好,不要这样。

[呼善男子而告之曰:汝前请重宣法王,圆满觉性:当知圆觉自性,清净本然,本非修证差别之性。]每一个众生的圆觉自性都相同,不是因为修证才有差别。[今性有差别者,皆由循顺诸性,]因为宿世的根机不同,[随缘现起差别之性。诸差别性起时,全觉性而起,]藉着我们圆满的觉性而起,[故曰法身流转五道。谁为能取所取,谁为能证所证,故曰:无取无证。于清净实相理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菩萨众生,同归圆觉故。初正明无证竟。]所以,《圆觉经》就是讲无差别,叫圆觉。简单讲:学这部经就是平等心,整部圆觉就是讲离幻即觉,就是平等。

[癸二征释所以【“何以故?]底下讲的太好了,[菩萨、众生皆是幻化;]既然是幻化就无实体,菩萨是幻化,众生也是幻化,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既然是幻化的东西就本无,就像海水的水泡,水沟破了就不见了。幻化若灭,就无取证。水中的水泡如果破掉,它就回复成水。譬如大海无论起多少波浪,一落入水中,统统是水,统统平等,都是海水。[譬如眼根,不自见眼;]譬如你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如果看得到自己的眼睛,那就严重了。那不就是一眼有神通,返观回来看到另一眼?不然眼睛要怎么看得到自己的眼睛?[性自平等,]我们的眼睛看出去,一切都尽为眼所见,一样![无平等者。】]也没有所谓平等心的执着。性自平等,无平等者,本性本来就是平等,也无所谓平等心的执着。

 [此征释。]“征”就是问,“释”就是答,这个就是问答。[何以故,实无菩萨众生?因菩萨众生,不过假名,皆是幻化。约有幻垢,名曰众生。]幻垢就是因为幻化出来的,而有所烦恼,“垢”就是烦恼,因为不明了幻化,所以执着,而执着就会产生烦恼,烦恼就是众生。[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对离开幻化出来的烦恼,说名是菩萨。[今幻化灭故,]幻化的烦恼没有了,[是垢尽对除,]“垢”这个烦恼已经尽了,对除就是能除掉烦恼的心,以及烦恼的境都没有。对除就是能所的意思,能所都尽。能跟所是一对,能所除掉,那当然就是没有烦恼。[即无对垢,]也就是没有所谓能所所产生的烦恼。[及说名者,故无取无证。譬如眼根,不自见眼者:犹如眼根,能见一切诸物,而独不能自见其眼。又如眼光,照境之时,]我们的眼睛看外境的时候,能起心观照,照境的时候,[境有千差,见唯是一,]楼房、道路、树是千差万别;但是,见到的时候是一,都一起看到,在这个时候[故云平等。]不是说有的人比较丑,我的眼睛就没看那个丑的人,同样是我们的眼睛在看,统统看得到!这个人比较漂亮,我也看到;这个比较高、那个比较矮,我也有看到,统统看到,眼睛看出去时都是平等,不平等的是我们这颗心。所以,若心不强加分别,业障就没有,对一切业障的现前、困境,我们认为是前世欠人的,这样一切事情都解决。见一切境界,不要强加分别,一切平等法,以空性来修行,对于一切逆境,都欢喜心接受,你在这个世界就解脱了,没有颠倒,你就自在无挂碍。[但约于圣凡,无有分别胜劣之心,]就圣人、凡夫,无有分别胜劣之心,[而说平等,亦无有能作平等之者。]也没有一个有所造作平等的人。[初明圆觉无证竟。

壬二明对机说证(分二) 癸初总标大意二诸位阶差(癸初又分二) 子初功用有殊二功极不异 子初功用有殊 【“众生迷倒,]“迷倒”就是因为无明,众生因为无明[未能除灭]他无法除去烦恼;众生因为无明障碍,烦恼重,无明就是烦恼重,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未灭”尚未全灭,还没有全部除掉。于灭,应该灭的烦恼,还没有全部除掉,意思是还留有烦恼在。于灭不灭,应该灭的还没有完全灭,[妄功用中,] 本虚妄不实,无功夫可用。但是,他藉着这个虚妄的烦恼,还没有完全破除,还有我执、法执,所以,在虚妄当中还在用功,叫做妄功用中,实在本是虚妄,放下就是!

所以,我们修行不是用功,是放下,放下就是看得开,观照无常,本无自性,放下就对,不必强加用功。说:我要对治烦恼,你愈对治烦恼,你愈烦恼,你不离能所嘛!对治烦恼是方便说,究竟无烦恼可对治,虚妄的东西你对治什么?你对治的那个地方,那个也是烦恼。譬如人家骂我不好,师父不要对治,你就承担:我真的不好,我要好好检讨,这样事情就解决了!你现在把它反过来,他现在骂我不好,你问:你凭什么说我不好?你讲个道理给我听听看!他讲一大篇,我就讲得比他更多;然后他登报纸毁谤我,我也去登报纸反击。这样要搞到什么时候?所以,我告诉诸位:不用解决事情,别人说我们不好,嗯!我不好!直接接受,放下,就什么都解决了!(未完)

圆觉经01:无论你到哪个诸佛国土,从因地修行到佛果,都要研究这部经

圆觉经02:你如果想成佛作祖,就是一定要听这部《圆觉经》

圆觉经03: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就是看你是什么心

圆觉经04:真人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要以平等心才可以通达本来的面目

圆觉经05:修二乘的偏空,业报就是落入涅槃坑道里面

圆觉经06:了解这个圆觉经,你因地修行才不会偏差

圆觉经07:放得下的人,他不必用功就是用功

圆觉经08:如果不从事相上好好地去磨练,你那个习气要断难如登天

圆觉经09:有得到点法喜却派不上用场,就是内心计较心还放不下

圆觉经10:你如果学佛学到跟大家都不合,那你就要自我检讨了

圆觉经11:摆平我们的内在心的问题,外境自然就平等

圆觉经12:耻笑没有修行的人,你本身也是落入没有修行的念头

圆觉经13:如果做不到,先学无所执着加大悲心

圆觉经14:要先学不受任何境界影响,要依法不依人,永远不受任何人影响

圆觉经15:离开执着心自然就定,你不用打坐也定

圆觉经16:眼根清净其他五根就清净;耳根清净其他五根也清净

圆觉经17:凡夫俗子除了薰习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圆觉经18:修行可以将无量劫化作一念,无量劫的无明在一刹那之间就能解决

圆觉经19:赞叹佛教才会兴,阿弥陀经里面都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

圆觉经20:绝不动摇信心是生命修行最大的开关,是点亮暗室的枢纽

圆觉经21:不要让这些仇视心、不满的心填塞我们的心中

圆觉经22:我修行法门就培养无间断的念头,那声音就出来,阿弥陀佛一路念下去

圆觉经23:宁可让人说我们无情没关系,不要让人说我们不慈悲

圆觉经24:别人看法与我们不同,我们就想:他是菩萨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