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130:无念其实就是第八識現前,真如它不是无念,真如是无住而生心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5.03)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5.03)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10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130

楞严经要义130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讲义296面

庚一、总示陰相  

攏总的指示識陰的相狀(分四:辛一、結前行陰盡相。辛二、正明識陰區宇。辛三、懸示識陰盡相。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辛一、結前行陰盡相

本经在整個結構当中,它就是一直在分別我們生命真跟妄的問題,其实《楞严经》就在讲二件事,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虛妄的,這二件事情。真实的当然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我們讲的「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現前一念心性」,這是真实的。但這真实的心性当它一念妄动以后,我們就出現了五种的虛妄相,色受想行識。色是最外層,然后受想行識,好像我們穿了五件衣服一樣,色陰破壞了受陰現前,受陰破壞了相陰現前,乃至於行陰破壞了識陰現前,五陰的現前它是一層一層的。前面行陰它窮盡的相貌是什么?我們一個人把生滅的力量破壞以后,到底他的行陰窮盡是什么相貌呢?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囉,酬业深脈,感应懸絕。

他一個人在正念真如把心帶回家的過程当中,他的行陰窮盡是什么相貌呢?

諸世間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

這時候一切有為世間的体性,包括幽隱輕微的生滅扰动之相,而這种扰动之相是一切有情众生一种生滅的根源,叫同分生机;“机”就是生命活动的開始,像一個開關一樣,你一打開它就開始活动,你把它關掉它就不活动。這整個生命活动的根源,他突然間完全破壞。這是什么意思呢?

沉細綱紐,補特伽囉,酬业深脈,感应懸絕。

“補特伽囉”是有情众生。有情众生当中深沉微細生命的綱紐(開關),生命流动的開關消滅了。為了酬達业力,這种微細的流动,行陰整個消滅了,整個三界因果的感应,完全断除窮盡;“感应”是因果的感应,完全断除窮盡。

行陰到底它扮演什么角色呢?行陰我們不容易感觉,譬如我現在有一個感受,我有一個想法,這很容易清楚。那行陰代表什么?我們常常說,生命是一個无止盡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從現在也會流到未來;既然是水流,那有時候這波浪打得很漂亮,有的波浪打得很醜陋,這我們就不管。問題是那個水流為什么會流动,它為什么會從過去流到現在?也會從現在流到未來?那個水流流动的力量是怎么來的?我們看大海它不断的在动,那個动力是哪裡來的?生命的水流它的流动力是行陰,所以行陰一破壞的時候…我們前面在讲耳根圓通的時候,讲「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生滅就是行陰破壞以后,寂滅(第八識)現前,第八識是個寂滅,微細不流动的水流。

当然這個地方还不是真实的心性,所以古人說:「莫謂无念便是道,无念猶隔一重關。」无念其实就是第八識現前,真如它不是无念,真如它是无住而生心,它无念中而有念,有念中又是无念,它是即空、即假、即中。但是在行陰破壞以后它的確,這個修行者他完全进入到一個无念的狀態,因為他生命的水流的力量完全被破壞了,「酬业深脈,感应懸絕」,那個推动因果招感的力量完全消滅,這時候叫行陰窮盡。

辛二、正明識陰區宇       

識陰是什么相貌?

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后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无復馳逸,內外湛明,入无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种類,受命元由,观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发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前面是把整個行陰破壞了,這以下是把識陰的相貌表現出來。於涅槃天,“天”指的是真如佛性。這時,对整個真如佛性將要大開明悟,还沒有明悟,但要明悟。讲出一個譬喻,如雞后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公雞天亮的時候叫三次,他這個是最后一次叫,這時候你远远的看到東方,往東方看過去光明之色已经出現;也就是說太陽將要出來,但是还沒有完全出來,但是已经將要出來。在整個昏暗的天地当中,已有精色,已有一些少許的光明之色出現,這個就是識陰。表現在我們整個身心世界是怎么回事呢?

六根虛靜,无復馳逸,內外湛明,入无所入。

六根的見聞嗅嘗觉知。什么叫做“虛”?虛就是他不再有感受,受陰破壞了叫虛,他已经不受一切法;“靜”寂靜,不再有妄想,想陰破壞叫做盡。“无復馳逸”就是不再有生滅遷流,這就是行陰破壞。所以在整個見聞嗅嘗觉知,受想行三陰完全消滅。所以他的內六根外六塵,是湛然光明合為一体,入无所入,內六根外六塵完全沒有能所对立的差別。

深達十方十二种類,受命元由,观由執元,諸類不召

他能夠深達十方世界有情的十二類生,生死流转以來它的根源在哪裡?它的根元是第八識,第八識的執受。他能夠观察生命執受的根元,而且不再招感三界的果報。

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发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在十方世界已经在諸生命差別当中找到一個共同點。這個共同點指的是什么呢?古德解释說:識陰的共同點就是「六已銷,一未亡。」因為我們過去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六根的障碍破壞了,但是一精明現前。但是這個一精明,还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所以這個“一”还沒有銷亡,但是六根已经銷亡了。

第八識的精明之色,已经不再隱沒不現,而是分明的現前,識精元明,清楚的現前;識陰微細的相狀也完全发明出來,這就是識陰區宇。〔唯識学〕認為生命的緣起是有三能变,真如不守自性以后一念妄动以后,变成阿賴耶識,叫初能变;变成第七意識叫二能变,執我,有一個我的感觉;到了前六識開始对外境了別。而這樣的一個第八識正是我們很微細、很微細的障碍。從〔唯識〕的角度,万法唯識,所变現的万法是无量差別的,但是能变現的心識是沒有差別的,而這能变現的心識正是第八識現前,所变現的万法完全消失。完全攝用归体。這時候生命只剩下一個明了寂靜,寂靜又明了的心識,但是這個无念的心識还不是真如,还有一個薄薄的障碍存在,还有一個根本无明,一念的妄动存在。但是他已经把整個生命的差別相完全消滅,所以在整個十方世界当中,已獲其同。

三能变:(1)異熟能变,又称第一能变、初能变,即第八阿賴耶識。(2)思量能变,又称第二能变,即指第七末那識。(3)了境能变,又称第三能变,全称了別境能变,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

辛三、懸示識陰盡相      

什么叫識陰窮盡之相呢?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瑠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浊。

在整個众生所招感的生死果報当中,已经獲得一個共同的心識(指第八識)。假設你在第八識中继续用功,照樣观察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继续往前走,最后會怎么樣呢?銷磨六門,六根的差別功能消滅掉了;合開成就,六根一合就是識精元明,開的話就是六根。所以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六根互相的通達,而且六根能夠互用,眼睛能夠听,耳朵也能夠看。在整個十方(器世間)世界跟有情(正報世間)众生,就像琉璃宝一樣,身心世界內外是光明透徹,唯一心性,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浊。識陰是我們最微細、最微細最后的一道障碍,它的相貌是明了而寂滅。它差在哪裡呢?我們经文來看,它还有一個內外的对立,有一個能变現的識,一個所变現的万法。所以当我們把能所完全破壞時后,內外明徹,這時候就真如本性現前。就像古人說的:「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菩提」。不但我的心識无上菩提,所变現的山河大地也是无上菩提,能所雙亡,這時候妙用現前。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罔象虛无,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識陰是怎么來的呢?“罔象”指的是似有非有,似无非无,如幻如化的假象;“虛无”前面的罔象指的是作用,虛无指的是它的体性,它的体性是空寂的。一种違背真如的妄想,以為其本。本经用「罔象、虛无」這二句話來形容第八識是非常的恰当。因為第八識它的功能就是集起,它在因中集合前七識的种子,在果中它生起前七識的現前;從因地上它集合前七識的种子,所以它是虛无的,它体性是不真实。什么叫第八識?它就是有很多、很多的种子集合在一起叫第八識,它沒有实体的。比方說,什么叫淨律学佛院?就是有很多人結合在一起叫淨律学佛院,如果這些人全部散開了,就沒有淨律学佛院了。淨律学佛院這個假名是安立在很多人集合在一起,产生一定的作用才叫做淨律学佛院。第八識就是把我們過去善惡的功能集合在一起才叫第八識,所以它的体性是虛无的,它变現作用的時候是罔象的,是如幻如化的。所以你從「罔象、虛无」這二個字,你就能夠去体驗第八識的体性跟相狀。

庚二、別明发相(分十:辛一、因所因執。辛二、能非能執。辛三、常非常執。辛四、知无知執。辛五、生无生執。辛六、归无归執。辛七、貪非貪執。辛八、真无真執。辛九、定性声聞。辛十、定性緣觉)

辛一、因所因執

 “因”,他認為識陰是一切万法生起之因;也就是万法的究竟依止处叫做因,他這樣認為。“所因”是一切万法是從此而流出,万法是所因,第八識是能因,它产生這樣的執著。

心遊兩邊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还元,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阿难当知!修行大乘真如三昧的過程当中,這個人已经能夠窮究行陰生滅之相,“窮諸行空”的意思是把行陰給消滅了。這時候第八識的識陰現前。八識是什么相貌呢?已滅生滅,這時候整個生命的流动之相完全停下來,第八識是一個寂滅的相狀。但是這個寂滅缺乏什么呢?而於寂滅精妙未圓,在這識陰的寂滅当中,他精妙的真如本性卻还沒圓滿通達。第八識跟真如本性差在哪裡?真如本性能夠生起妙用,第八識不能生起妙用。所以讲他在寂滅当中,那精妙的作用还不能夠現前,第八識的相貌是這樣。

迷執成墮   

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觉,觉知通(沕+曰),能入圓元。若於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婆毗迦罗所归冥諦,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這個人他在識陰現前的過程当中,他就在禪定中观察自己的六根身之間的隔合。他已经能夠開合自在,六根能夠開能夠合;他也能夠跟十方众生諸類通觉,他能夠进入在众生共同的知觉,因為一切众生都是從第八識流露出來的,所以他能夠跟一切众生同一個知觉。這地方諸位要知道,他沒有說跟十方諸佛同一知觉,這一句是關鍵。識陰是跟十方众生同一知觉,但是跟十方諸佛不同一知觉。

觉知通(沕+曰),能入圓元。

彼此的知觉是互相周徧圓滿的,我周徧到你的地方,你也周徧到我的地方,能入圓元;“圓元”就是第八識;“圓”指的一切众生是互含互攝的,“元”指的是一切众生的依止处。他就在這樣的一個圓元当中,若於所归立真常因,对一切法所皈依的的八識把它当作是真实常住的因,而产生堅定不移的理解。這時就墮入因所因執,認為第八識是陰,一切万法是從第八識所生起,墮落到外道娑毗迦罗(黃髮外道)他們所說的冥諦;一切法都是冥諦所生的,最后还归冥諦,成為外道的伴侶。迷失諸佛菩提的功德,亡失大乘的正見。

結成異种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違远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這就是安立第一個有所得心,第八識当作一切法生起之因,也以第八識為一切众生最后皈依之果,違背了大乘的圓通(真如本性),而背離了涅槃的功德,生在外道种性。

這段经文,「非因計因」,他認為第八識是能生,一切万法之所生。這一句話学過〔唯識〕會觉得,对啊!〔唯識〕就是這樣讲,你怎么說他是外道呢?我們还是那一句話,佛法讲万法唯識,它是要破唯識的,〔唯識学〕它是安立唯識以后破唯識的。佛陀告訴我們第八識变現一切法這是不正常的,有情众生的根本就是第八識,所以佛陀讲出這一句話的時候是說,這是不正常,你要破的,但是外道是認為這是正常。同樣讲一句話,口氣不同,諸位懂這意思嗎?外道認為第八識变現一切万法這就是真实相。佛陀說:万法唯識,是因為你顛倒,所以你才有阿賴耶識,所以你要把阿賴耶識破掉。蕅益大師讲一句話讲得好:「无量劫來生死本,痴人認作本來人。」阿賴耶識是生死的根本,佛陀是把這個根本讲出來,佛陀的目的要你把這根本拔掉;外道是認為把這根本当真实。讲的話口氣一樣,但是目的不一樣,所以諸位要体會,他讲這一句跟〔唯識学〕讲的話完全一樣,但是唯識讲這一句話的目的是要破它,外道是要建立它。

辛二、能非能執

“能”他認為識陰是能生,“非能”一切众生是我所生。在第八識又加一個“我”出來,我的第八識是能生,一切万法是我所生。在一切法中安立了一個“我”。

心遊兩邊   

阿难!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這個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他已经把行陰的整個生滅相超越了,但对於第八識的精妙还沒有圓滿的證得。第八識的“精妙”怎么說呢?第八識毕竟不是前面的色受想行,諸位要知道,第八識是不能完全破壞的。行陰是生滅的根源,這要完全破壞,你一點不能客氣。但是你遇到識陰就不是這种口氣了,因為識陰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它是妄中有真,真中有妄,你把第八識破壞你也完了,你就断滅了。所以他只能夠說,他在寂滅当中,那种不生不滅精妙光明的妙用,还沒有显現出來。因為第八識是不能断滅的,迷了以后叫第八識,悟了以后叫真如本性。

迷執成墮   

若於所归,覽為自体,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罗現无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他对於他所皈依的第八識,把它覽為自体。這地方就有問題,前面是說的第八識变現一切万法,這地方把第八識当作自我。当作自我以后他就說,這法界当中所有众生,都是我的第八識流露出來的,我創造了宇宙万法,我創造了山河大地。這一個人就墮入了能非能執,我為能生,一切众生一切万法是我所生。色界的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這個大自天是色界的天頂。他現无邊身,他認為他能夠显現无量无邊的众生之身,能夠变現、能夠創造无量无邊的众生,成為他的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結成異种   

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远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徧圓种。

認為我為能生,一切众生是我所生,我是一切法之因,一切众生是果,違远了圓通本性,也背離涅槃的功德,死后生大自在天的我慢的徧圓之种;這是我為能生,徧滿在整個法界之中。古德說:前面第八識的能生,一切万法是所生,是法執,是很微細的;這個地方是把它覽為自体,就是我執。前面認為有一個第八識存在,他會变現万法,這一段是說這一個第八識是我,把它覽為自体,变成我能变万法,這個跟上帝的思想完全一樣。

辛三、常非常執

這地方是認為第八識是能变現,而且他是真常的,一切万法是变化的。

心遊兩邊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這一段跟前面完全一樣,就是他把行陰破壞了,這時候不断的去思惟观照第八識,但是还沒有把第八識破壞。

迷執成墮  

若於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咸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滅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他就在“所归”指第八識,对所归的第八識,当作整個究竟生命的不生不滅的皈依处。第八識是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他就把第八識執著它是不生滅的,他只看到不生滅這一部份。他就自己懷疑,我的身心世界是第八識表現出來的,乃至於整個十方虛空一切万法也都從第八識所生起。第八識是一切万法所宣流的处所,无不從此法界流,而這個第八識生為一切法的根本是真常,是真实常住之身,作這种不生滅的理解。在整個微細的生滅当中,他就預先執著第八識是常住的,迷惑了无生真如,也就迷惑了生滅的第八識。

迷真才會起妄,他因為还沒見到真如,就把第八識是当真如解,就把第八識的生滅相当作不生滅。所以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就安住在深沉第八識微細的生滅当中,就不想进步了,把第八識当作真实常住的佛性看待,這個人就墮入常非常執;他認為第八識是常住的,一切万物是非常住的,就墮入到大自在天,他就認為一切法是大自在天所創造的,大自在天是常住的,一切法是生滅,迷失菩提,亡失知見。

結成異种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远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种。

他是安立的因依心,認為第八識是一切法之因,第八識為整個生命的皈依处;一切法從第八識生起,最后还是回到第八識,它是一個因,也是一個果。違背了圓通的佛性,也背離涅槃的功德,而生起倒圓种,顛倒的認為第八識是一切万物的生起跟依止处所。蕅益大師有一句話來形容這個知見,他說:「本是心生天地,今者反謂天地生人。」這观念就是說,天地間有一個能生的第八識,它創造了我們,它也主宰了我們,這個就是天地這是我們中国說的天地,所以我們自己的吉凶禍福,我們自己作不了主。是誰作主呢?天地鬼神作主,而這天地鬼神是常住不变的,我是生滅的,我死了以后,我还回到天地去,我就排班,等天的下次再把我創造出來,這樣是錯誤的!我們的心把天地創造出來,不是天地把我們創造出來。這個思想在我們中国的演变,不但印度有這個思想,我們中国的文化有這种思想。

你看孔夫子他所弘傳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道統從什么?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不要讲太远,近处就是周朝的周公所安立的道法。周公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貢獻在哪裡呢?他改变人对生命的態度。商朝要滅亡的時候,周文王領兵來討伐商朝,是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將商紂王給滅掉了,一個月的時間。滅掉以后,這時周公就招集整個幹部會议,檢討商這么大的国家一個月就滅亡了,這是怎么回事呢?一個月不是很長,因為古時候都是用走路的,從這個地方到打仗的地方要走好幾個禮拜,幾乎是一打商紂王就滅掉了。后來发觉,商朝的思想模式有問題,商朝的文化是以神為本,他認為人是沒有價值的,所以商朝為什么到最后失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周公安立的,他認為商朝之所以會滅亡,是失掉民心。比方說他為了祭祀,他可以殺很多人來供養神,他以神為本,他不把人当一回事,遇到災难,天上出現兇災,就把那些人全部殺死,供養鬼神。所以他完全失掉民心。

到了周公的時候,他把文化改变了,他安立以人為本,所以在商朝他們的信仰,是敬仰天地鬼神。到周公的時候,他提出一個观念很重要,他說:「禍福无門,惟人自招。」你的吉凶禍福跟鬼神沒有关系,天地不能主導你,是你自己作主,所以他就安立以人為本。所以為什么儒家思想安立了仁义道德又制禮作乐,他就告訴我們自己,你的吉凶禍福是你自己作主的,儒家思想是打破過去以神為本的思想。以前是尊重鬼神崇拜,到了周公以后,開始建立個人修養,一個人好好的修行,你自然能夠創造你的生命,所以人的吉凶禍福跟天地鬼神是完全沒有关系的,這一點对整個中国文化的改变貢獻非常大,而孔夫子就是继承這個思想,以人為本的思想。当然佛法更高,佛法是以佛為本,它不是從人的善念,它是观照到人的佛性,那個觉性。那這個思想不管中国也好,印度古老的思想就是天地鬼神創造万物,主導万物的思想,這就是所謂的常非常執。

辛四、知无知執

意思是說,第八識是有知觉,第八識創造了一切草木万物,那么這樣讲,草木万物也应該有知觉才对啊!因為是有知觉的第八識創造出來,它們应該也有知觉,是這個意思。

心遊兩邊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行陰的生滅相被超越了,而寂滅相現前,但是精妙的佛性还沒有完全的显現出來。

迷執成墮   

若於所知,知徧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與人无異,草木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樹,无擇徧知,生胜解者,是人則墮知无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觉,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所知”指的是第八識。他認為第八識的知觉是徧滿法界的,知徧圓故。他就認為既然第八識的体性徧滿法界,所以他的知觉也应該徧滿法界;他認為十方草木也应該有知觉,它的知觉跟人完全沒有差別。所以他就輾转計度說,草木死了以后就变成人,人死了以后也會变成草木,有情无情互相轮回。

无擇徧知,生胜解者,是人則墮知无知執

心中对於有情无情完全不能加以辨別,因為這二個都是有知,只是形狀不同,对於這樣的看法生起堅定的理解。這個人就墮入到知无知觉,認為草木是有知的,实際上它是无知的。

婆吒霰尼執一切觉,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婆吒”外道的名称叫避去,“霰尼”有軍。這二個外道都執著這一切的草木都是有知觉的,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結成異种  

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远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他認為第八識的知觉不应該只存在第八識,应該普徧的在一切的草木万物当中都有知觉,叫計圓知心,成就虛謬之果,最后違远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生起顛倒知觉的种性,把有知觉的認為是无知觉的,无知觉的認為有知觉,倒知种。佛法把一切万物是分成三類,因緣法是不能混濫的:第一類是有情众生,他是有生机也有知觉,他有生長功能,他也有感受想法。二、无情的草木,无情的草木是有生机而沒有知觉,有生長功能,但是它沒有知觉。三、是山河大地、水火,是沒有生机也沒有知觉,三种的差別。這個人是三种完全混濫,草木也有知觉,人也有知觉,人死了以后变草木,草木以后变成人。

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個思想是佛性跟法性互相混濫。蕅益大師說:你在迷的時候,佛性就是佛性,法性就是法性,這二個不同;佛性是有知觉的,法性是沒有知觉的,在迷的時候是這樣。你要悟了時候,法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法性。在我們凡夫顛倒的心,你不能夠說法性就是佛性,不能這樣讲。他這個地方就是說,佛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法性,從凡夫的角度這观念是錯的。第八識的整個執著它是越來越微細,等於是探討整個生命的根源,從生命的根源当中,安立我執跟法執的差別,這二個观念,不是我執就是法執。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81-105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105:你做人的時候貪愛的水太多,會下墜到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楞严经要义106:你平常就经常的憶佛念佛,這樣不断的想想想,久了就跟真理相应了

楞严经要义107:地獄的煩惱因中婬欲是列為第一個,它是生死的根本,是万惡之首

楞严经要义108:所有的能量是往低处在走,你在高处是发散你的能量,心要“謙”

楞严经要义109:造了善法要把它隱藏,造了罪业一定要发露出來,发露就能滅掉罪业

楞严经要义110:你夢到一個人往下墜這不是好事情,造了功德相的人身体是輕飄的

楞严经要义111:很多人都認為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沒辦法改变,這观念是不对的

楞严经要义112:有人越用功业障越現前,這個是好事情,表示過去重大的罪业逼出來了

楞严经要义113:本经是以你的思想做主因決定总報,以善惡业力的熏习來影響別報

楞严经要义114:六欲天基本是男女的欲望來做判定,淫欲直接牵动整個六道的昇沉

楞严经要义115:佛陀警告我們哪一天都可以去,无想天絕对不能去,因為過失太重

楞严经要义116:得听聞佛法以后不是沒什么效果,大乘佛法一入耳根是永為道种

楞严经要义117:不是修善法就容易了生死,你要觉悟惡法不可得,善法也不可執取

楞严经要义118:修行不能跟放逸的人在一起,正念的磁場跟放逸的磁場會互相抵触

楞严经要义119:在末法時代我們应該以「理体」道場為根本,因為事相是很难具足的

楞严经要义120:你剛剛在持楞严咒突然間看到佛像,当然有問題,這无因卻有果

楞严经要义121:把心帶回家的過程會看到很多過去的相狀出現,這正是生命要转变的關鍵

楞严经要义122:修行之道取其中道,太高亢了要壓抑下來,太沉默了拉它一把

楞严经要义123:一個人會著魔是你內心先有妄想,內魔不生外魔不起

楞严经要义124:修学中最大的忌諱就是你想去追求还沒有成就的功德,有貪求就不对了

楞严经要义125:外在的环境是你內心的磁場所招感的,经常要去注意你所释放的念頭

楞严经要义126:修止观的人每一天要讀经半個小時,或者听经半個小時

楞严经要义127:有情众生生命的动力的來源就是行陰,因為有一個我才得果報

楞严经要义128:佛教很重視傳承,道理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是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

楞严经要义129:你要不修止观当然什么事都沒有,你一旦要修行你肯定有事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