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怎樣說自己的故事?《香港關鍵詞》,一座城市的25種解讀法
嘿,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又要來了!
從今天開始,
不激不隨會開始推送
書展新書、
中大書單、
書展攻略等各類信息。
話不多說,上書~
▼ ▼ ▼
香港關鍵詞:想像新未來
朱耀偉 編
「邊城思想者」書系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1月
在眾聲喧嘩中,
聆聽過去的回聲,
召喚未來的想像……
香港要怎樣開始說自己的故事呢?
香港論述在學院久被忽視,回歸以來更因中國崛起而進一步被邊緣化。香港社會文化經歷巨大變化,在此關鍵時刻我們有必要重新想像未來發展,建立自己的理論,來回應、啟發和挑戰主導的批評論述。
回歸二十年,香港自有新關鍵詞,而舊關鍵詞意涵亦有不同轉變。本書集各個學術領域的資深與新晉學者的不同看法,拆解各具本地特性的關鍵詞,探索香港理論的可能性;並以香港文化、社會或歷史事件為例作評述與探討。本書不視香港理論為狹隘的地區研究,而是嘗試讓理論面向世界,在全球、在本地、國族的微妙關係中想像香港的未來。
▼ 學者推薦 ▼
如何解讀「香港」?昔日的英屬殖民地,今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是由不同人群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組成的國際都市。其歷史的多元性,其文化的眾生喧嘩,與其現實的爭議性和複雜性,讓許多人不知何從,不知何去。也許唯有《香港關鍵詞》這種拼貼式的百科全書能夠凸顯香港的豐富和複雜,從「語言」到「歷史」又從「國族」到「地方」和「身分」,這是解讀「香港」最好的入門。
── 白睿文(Michael Berry),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在香港經歷重大政局動盪與社會變遷的關鍵時刻,這本《香港關鍵詞》可能兼具座標的意義與指南針的功能,不僅為歷史的當下定位,也提供面對未來的指引,讓你我在知識與時代的汪洋載浮載沉之際,得到奮泳前進的力量。
── 林松輝,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
書中的關鍵詞不但為讀者打開大門,更可以作為認識——借序言的隱喻來說——香港這棵盤根錯節、枝繁葉茂的大樹的參考指南。本書範圍廣泛,示範了如何既思考香港(think about Hong Kong),又和香港一同思考(think with HongKong)。
──司徒劍(James A.Steintrager),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英文及比較文學教授、批判理論研究所總監
▼ 目 錄 ▼
代序 — 周蕾
導言 — 朱耀偉
語言
母語 —— 胡傑(Christopher Hutton)、陶慧怡
類英語語系 —— 何漪漣
語碼混用 —— 練美兒、李楚成
語言代碼 —— 黎國威
歷史
實用主義 —— 高馬可(John M. Carroll)
1957 —— 張展鴻
法治.戀殖 —— 吳海傑
欲望香港 —— 周雲龍
模稜兩可 —— 何建宗
國族
「一中多制」—— 陳冠中
城邦 —— 彭麗君
國族身分 —— 梁淑雯
國惑 —— 陳永傑
「洗腦」考掘學 —— 吳國坤
地方
De地 —— 羅貴祥
在(本〔土〕)地 —— 胡婉慧
自治 —— 方志恒
浮城 —— 余麗文
港口城市 —— 岑學敏
身分
種族劃分主義 —— 陳錦榮
抽離式多元文化主義 ——徐渭芝
民意 /公共輿論 /公眾意見 —— 鄧鍵一
左膠 —— 李祖喬
同志 —— 黃家軒
青春 —— 周耀輝
▼ 封面字體有玄機 ▼
封面設計師專程請了在香港製作北魏招牌字體幾十年的楊佳師傅題字,使書名別具港味。
這種字體被稱為「香港北魏」,可溯源至南北朝時字體的南北分派。生於清末的書法家區建公在戰後南下香港,延續清末研究魏碑的氣氛,將自己對書法美學的想法實踐在招牌題字的工作上。香港北魏常見於商號招牌、書籍題字、廣告標語、貨櫃車身等,它有別真傳統北魏的銳利,筆劃圓潤又不失剛猛有力之感。楊佳師承區建公,多年來為貨櫃車身書寫文字樣版,建構了香港獨特的視覺文化風景。
▼ 開卷五分鐘 ▼
1 個城市與關於她的25個關鍵詞、
25種解讀法
(摘自本書《導言》)
朱耀偉
香港有獨特的歷史,既是特別行政區也曾是殖民地,一直以來是不同文化碰撞交會之地,具有建構批評論述的豐厚潛力。雖然如此,香港論述在學院久被忽視,回歸以來更因中國崛起而被進一步邊緣化。過去十多年間,香港社會文化經歷巨大變化,我們有機會利用對全球、本土、國族等議題的全新體驗,從不同角度省思全球化、中國崛起等重要理論議題。理論生產走向全球化,再加上中國論述興起,香港有必要重新想像未來發展,建立自己的理論,並回應、啓發和挑戰主導批評論述。我們冀望透過本書朝這方向踏出重要一步。
中國的崛起,對世界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文化影響深遠,香港對此自然感受深刻。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前後,香港自有新關鍵詞,而舊關鍵詞意涵亦會有不同轉變。本書並不視香港理論為狹隘的地區研究,而嘗試讓理論面向世界,在全球、在本地、在國族的微妙關係中想像香港的未來。借呂大樂的話來說:「19世紀中也好,現在也好,香港其實一直在更大的國際舞台上有一席位。我們要看到自己的全球定位,否則十分可惜。」準此,有關香港的關鍵詞同時具備普世及特殊意涵,既適用於香港的具體脈絡,也能回應世界理論。
本書鼓勵以理論角度深入探索在地問題,而非單單是表面的地方採樣或抽離的理論引介。香港本身是多元混雜的城市,而本書作者來自不同學術領域,各有專精,審視香港的角度自然有所不同,所選關鍵詞亦紛繁交錯,若即若離難以歸類。本書以語言、身分、地方 / 家園為基礎,加上歷史、國族這兩個近年香港社會關注的課題,藉此從不同角度探論香港。分類本身必然包含某種先見及詮釋,若這能夠引起有關香港的不同討論,未嘗不算達成了初步任務。香港回歸二十周年已過,轉眼2047說遠不遠,在這個關鍵時刻,這些關鍵詞對我們如何想像未來或可起關鍵作用。
語言
「語言」部分先從「母語」談起,胡傑(ChristopherHutton)和陶慧怡從母語的觀念引申到語言民族主義(linguistic nationalism),指出在香港的獨特語言環境中,母語「跟普通話與國家建設有關的語言形成對比」,要令香港融入中國更廣泛的民族政治結構,就有必要兼顧母語這個概念的複雜意涵及其「強大的情感和意識形態的特別之處」。
除了廣東話之外,英語在香港自然同樣重要。香港素以文化混雜馳名,語言混雜亦有其獨特之處。何漪漣指出「類英語語系」是香港語言不可或缺的關鍵特色。但香港「類英語語系」詞組卻未如一般理論發展成「英語語系」,反而得要變成更加在地。
「語言、歷史之所以可貴,是因二者都是先民長期創造積累下來的。」香港獨特的歷史發展,亦至為關鍵。高馬可(John M.Carroll)瞄準「實用主義」,不但剖明這個「代表了殖民時期和後殖民時期香港的最好與最壞」的關鍵詞,更重要的是借「實用主義」的歷史軌跡,以一個「非懷舊的角度」重新探索香港歷史。
歷史
吳海傑「法治.戀殖」提醒讀者香港未來的普通法法治,靠的並非戀殖式的港英法治神話,而是香港人對人權、自由和法治保護的不斷爭取。
周雲龍「欲望香港」則回顧香港大眾娛樂文化在1980年代中後期「北上」內地的一段歷史,描畫出一幅「由香港娛樂文化碎片拼起來的活色生香的香港圖像」,成為中國的欲望自我的「扭曲呈現」。
國族
陳冠中提出「一中多制」,嘗試在「一國兩制」之外另闢蹊徑。作者提議以「中」代「國」,藉此甩脫「這個名相所造成兩個共和國憲政法統的難題與兩岸身分認同的糾纏」。「多制」指的是不同政制在明文制憲的安排下,和平共存於一中政體之內。
「城邦」亦是近年香港社會熱烈討論的課題之一,彭麗君不避爭議以此為題,回溯這個關鍵詞的意涵的歷史嬗變,目的是「思考在全球主義下,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如何在世界、國家和本土中自處」,重新在香港的語境下思考如何透過這個概念為「高度自治」提供想像空間和歷史材料。
陳永傑提出「國惑」的觀念填補國族化的不足,同時也以之作為批判策略,重新審視去殖民化及國家重構兩者的關係,並進一步深化及放大種族、性別、語言及政治層面底下的差異與區別。
地方
國族和本土的關係,可以進一步引申到地方作為家園的方向思考。有關地方的問題,在羅貴祥「De–地」有別開生面的省思。眾所周知,「de–」有逆向、去除、否定、源於、衍出等意思,作者的跨文化洞見在於借「De–地」這個既名副其實在地而又具理論潛能的觀念解放對土地的多層理解,並藉此進一步呼召新論述。
胡婉慧「在(本〔土〕)地」一文提醒我們,對本土論述的多重聲音,有必要不斷重新批判和重複反思。
余麗文「浮城」目的在於指出,穩定看似重要,但勇氣、意志和信心其實繫於浮城的流動性及可塑性。
岑學敏提出以「港口城市」作為方法,「落實以在地 / 本土而非國家作為參照的基本單位」,同時亦可讓香港參照亞洲其他港口城市,「探究多元文化和文化混雜的未來」。
身分
陳錦榮提醒香港不能再「去種族化」,還要徹底改變有關種族和種族主義的公共或家庭教育政策,以及「對抗以家庭團結作招徠的種族劃分主義者而來的文化自滿」。
「左膠」是近年新興的關鍵詞,由「膠」(「愚蠢」的意思,源自粵語粗話諧音)發展出來,指「愚蠢的左翼分子」或「愚蠢的左翼思維或行為」。李祖喬辨析「左膠」三種既可互相重疊也可互不相干的意義:政治立場、政治情感及政治行動方式。「左膠」在近年香港政治論述佔重要位置,與傳統的「左翼」和「左派」含義及政治意念都有不同,或可引申為其中一種香港政治論述身分。
黃家軒「同志 / Queer」不但强調香港同志羣體政治的重要性,更希望論證「酷兒(queer)歷史是香港的歷史、酷兒的政治是香港政治、酷兒理論是香港理論」。
鄧鍵一的「民意」觸及了香港政治弔詭的一面:對沒有真正民主的香港社會來說,雖然民意無法直接影響非民選的行政機關,它所佔的位置卻十分重要。在香港這個一向被視為「無民主,有自由」的城市,民意調查近年往往「被集體挪用成為民主制度的代替品」,換句話也可說是香港與內地不同的其中一種身分區別。作者提醒我們,民意政治固然是「香港政治的重要風景」,但公共輿論要發揮影響力,「活躍的公民社會及有利民意整合的政府–社會關係俱不可少」。
本書以「青春」作結,在於近年經常聽到香港文化衰老以至死亡的說法。周耀輝以「青春」為香港的關鍵詞,指出「青春」不應囿於個人、生理,也可是「一種看待時間的方法,從而再與空間以至我們的城市角力起來」。作者之卓見在於視「青春」為時間政治,就算不是年輕人也可以繼續保存年輕人的特質:「重點在年輕,保持年輕、擁有夢想、追逐夢想」。「趁我們還有青春,趁青春還有我們」,不但是香港,也是人生關鍵所在。
最後,且讓我藉此篇幅交代編輯本書時的一些想法。文化及研究的傳承是近年香港至為關鍵的問題,探論香港關鍵詞,傳承難免是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本書集資深新晉學者的不同看法,正是要體現「傳承」這個關鍵詞對香港未來的重要性。
編者簡介:
朱耀偉,現任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教授、香港研究課程總監。曾任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系主任。研究範圍包括香港文化、全球化及後殖民論述。著有專書二十餘種,包括近作《繾綣香港:大國崛起與香港文化》、Lost in Transition: Hong Kong Culture in the Age of China、《香港研究作為方法》(編)、Hong Kong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New Millennium (ed.)、Hong Kong Cantopop: A Concise History、Found inTransition: Hong Kong Studies in the Age of China等。
▼ 「邊城思想者」書系目前已出15種 ▼
文字欲:回應時代的特寫新聞
譚蕙芸 著 2019
香港關鍵詞:想像新未來
朱耀偉 編 2019
華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
江紹祺 著 2018
積極不干預:港英政府的中國通
黃兆輝 著 2018
社運年代:香港抗爭政治的軌跡
鄭煒、袁瑋熙 編 2018
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
區家麟 著 2017
當代政治學十講
閻小駿 著 2016
廢品生活:垃圾場的經濟、社群與空間
胡嘉明、張劼穎 著 2016
解構中國夢:中國民族主義與中美關係的互動(1999-2014)
沈旭暉 著 2015
多重奏:香港流行音樂聲像的全球流動
周耀輝、高偉雲 著 2015
政治的道德: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增訂版)
周保松 著 2015
The Invisible Citizens of Hong Kong:
Art and Stories of Vietnamese Boatpeople
Sophia Suk-Mun Law 2014
粵語的政治:香港語言文化的異質與多元
文潔華 編 2014
再見亞洲:全球化時代的解構與重建
羅貫祥 編 2014
邊城對話:香港.中國.邊緣.邊界
彭麗君 編 2013
- end -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cup-bus@cuhk.edu.hk
➤ 轉載或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2019,我們繼續與你看……
➤ 新的一年,繼續與你在一起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年度全書單
➤ 十萬張珍貴底片,真實重現文革的極端年代 | 李振盛《紅色新聞兵》中文版首次出版
➤ 王賡武:繞不開的歐亞大陸 | 書展新書《王賡武談世界史》
➤ 泅過界河,我就踏上了我親愛的祖國的敵國 | 雷光漢《蘇聯流亡記》
➤ 貧困中國的「驚天大逆轉」· 港中大出版社新書《中國如何跳出貧困陷阱》
➤ 香港、中國大陸、倫敦 90個「他」的故事:江紹祺《華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
➤ 香港電影:誰死了,誰可能活了?| 彭麗君《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增訂版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 反行爲 | 張愛玲
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