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傅高義教授破解中日恩怨的前世今生 |《中國與日本》譯者序

不激不随 2019-12-31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上海书评 Author 上海书评


《鄧小平時代》、《日本第一》的作者

美國知名中國通和日本通

傅高義教授

歷時七年,解讀中日兩國交往的一千五百年歷史

《中國與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已經出版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購買,即有九折優


 傅高義(Ezra F. Vogel) 著 | 毛升 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編輯部 譯校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10月

本書介紹及中文版序請見:

傅高義新書:《中國與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


本文转载于“上海书评”公众微信号(wechat id: shanghaishuping)



译者序


毛升


我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读博士的时候,曾听过傅高义教授来我校作的一次演讲。那是在2012年的2月,《邓小平时代》(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不久,他演讲的题目就是书名。当晚,我们研究东亚的学生、访问学者还接到通知,明天早上傅高义教授愿意抽时间与我们见面。当时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议正剑拔弩张,席间一位来自日本的访问学者向傅高义提出,中国的崛起是东亚的威胁,日美应该联合起来,对抗中国。因为话题涉及中日冲突,讲者又语带激愤,会议室的气氛有点尴尬。傅高义马上转移了话题,脸上似乎还有一丝愠色。我一直记得他当时的表情,也很好奇他对中日关系究竟持何种看法,直到翻译完这本2019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作China and Japan: Facing History,才明白他何以如此反应。


《中国和日本》是一本充满善意之书。一位自认是中日两国共同的朋友的美国人,痛心于两国之间不断激化的矛盾,希望能化解彼此的误会与敌意。为此,他花了七年时间,参考了无数资料,写了这本书。今天,倡导中日和解的人不在少数,但和解的基础不应是忘记历史,或对过去讳莫如深,而是要用新的、建设性的视角看待中日之间的历史。傅高义教授的著作就是一个重要的尝试。


本书将中日关系放入一千五百年的长时段中来审视。全书共十二章,从593年推古天皇执掌日本大和政权,开始引入中国文明讲起,一直讲到当下的中日关系。在今天这个强调分科治学,鼓励做窄而深学问的时代,要讲述这么长时段的历史,对任何学者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傅高义教授也不例外。尽管他是少数精通中文和日语,对中日皆有深入研究,并出版过《日本第一》和《邓小平时代》等重要著作的学者,仍然需要研读大量的他人的研究。全书的笔墨主要落在近现代中日关系,但当傅高义给了我们一个长达一千五百年的视野时,读者可以发现,绝大部分时间,和平与合作是中日关系的主流。无论中日之间的战争如何残酷,在一千多年里,那只是一瞬,并不足以定义两国关系的历史。


中日之间的交流才是一千五百年两国关系的主流。国家之间,尤其是邻国之间的关系,往往错综复杂,恩怨情仇,不知从何说起。历史学家在书写历史时,该强调什么?傅高义用主要的篇幅,强调了中日之间深入地互相学习的三个时期:从600年到838年,日本学习中国文明;从1895年至1937年,中国学习日本西化的经验;从1978年至1992年,中国获得日本的技术支持和经济援助,发展经济。如果中日关系的主轴是深入地互相学习,那么两国关系史就不是一部“恨史”,而是互利、互惠、互帮、互助的交流史。正因为这些深入的交流,中日之间共享某些文化和历史,这一特质也使得两国人民更容易产生亲近感,甚至有惺惺相惜之情。傅高义指出,这种感情是西方人无论与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交往时,都是很难产生的。显然,本书意在强调,看待中日关系,应多强调彼此的共同之处,而不是分歧。中日历史上因共享所产生的亲近感,是中日友好的基石。


平装与精装本


本书突出了历史偶然性(historical contingency)。中日和解无法跨越的一个障碍,就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那么,日本如何走上了战争之路?很多中国人相信,日本人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有着周密的计划,并一步步加以实施。有的甚至认为,日本人频频鞠躬的文明举止背后,其实隐藏着邪恶的天性。在明代,日本人就曾做“倭寇”,烧杀抢掠,搅得中国的沿海不得安宁。倭寇毕竟是倭寇,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仍难移嗜血的本性,发动侵略自然也不意外。傅高义却强调,日本侵华,既不是日本人的本性使然,亦没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计划,只是一段偶然的历史。明治天皇去世后,曾将中日两国结合在一起的各种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两国都无法重建一个有效而稳定的政治制度。当中国出现军阀割据时,日本的政治权力亦为军人所窃取。日本政府无能,军人不服东京管制,越来越肆无忌惮。而到了1931年末,日本民众的反华情绪也已经异常激烈,即使关东军占领满洲这一明显的军事独断,民众也乐见其成,还继续予以支持。政治上的失序、军人的不服从,以及民众的非理性,再加上日方严重低估了中国人抵抗的决心,最后导致日本走上了万劫不复的战争之路。当我们将中日战争这一事件“本质化”(essentialization),将其看成历史的“必然”,并相信这就是日本人的“本性”使然,那么不仅战争无法避免,仇恨也无法化解。历史偶然性则强调“机会”(chance)“变化”(change)与“非必要性”(unnecessity),战争只是一次各种因素机缘巧合所产生的意外,事先没有计划,并不必然会发生,也未尝不能避免。战争中日军的暴行,与其归结为他们的本性邪恶,不如说他们当时面临着一个别无选择的困境。



除了视角上富有新意,本书还博采英文、中文、日文学界有关的研究,并努力让各种不同的声音都能够进入中日关系的历史论述。对中文读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了解非中国人,尤其是日本人,对于中日关系史的看法的一个机会。除了开阔眼界,或许亦能产生“了解之同情”。傅高义认为,今天中日关系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从近代以来主要由日本主导,变成了由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主导。中日之间的权势发生转移后,该如何相处?有西方学者将今日中日之间的纠葛,形象地概括为两个词,即“对不起”和“谢谢你”。中国总是指责日本,“对不起”说得太少,也说得不够真诚。而日本则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日本获得了大量的经济援助,才有了之后的经济奇迹,却从来没有充分表达过感激之情,不肯说声“谢谢你”。既然中日之间的矛盾根植于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傅高义对中日一千五百年关系史的新论述,也许可以促进和解,互相尊重,从今天两国的“政冷经热”过渡到“政暖经热”。

本书虽为扎实的学术著作,目标读者并非专家,而是对中日关系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作者在写作时,亦为此目的用心加以安排,如不用术语、不引理论,多讲故事,少用注释,并详述了当下中日之间的重要议题,以增加现实感。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尽量保留英文原书的特色,使中文版的文字清通可读,并力求在史实上更加准确。


▼ 作者及譯者簡介 ▼



傅高義(Ezra F. Vogel)

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科學榮休講座教授,曾任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有多部關於日本、中國和亞洲研究的著作:1979年的《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Japan as Number One: Lessons for America)在西方和日本暢銷多年,對學界和政商界均產生重要影響;2012年出版的巨著《鄧小平時代》(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在中國銷售上百萬冊,入圍美國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終選書目,並榮獲全球外交事務類英文著作的最高獎項萊昂內爾・蓋爾伯獎(Lionel Gelber Prize)。



毛升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學博士,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現任教於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主要研究領域為邊疆與邊境史、現代國際關係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 推薦語 ▼


王賡武


⾹港⼤學前校長、新加坡國⽴⼤學特級教授


傅⾼義作為⼀位對中⽇兩國都有濃厚感情、並能提供理性的「旁觀者」視角的外國學者,我想不到會有第⼆個⼈能比他寫得更精彩,更能精準地理解這兩個歷史悠久並懷有深刻歷史關懷的國家。所有關⼼東亞地區未來的讀者,都不應錯過該書。


⾦耀基


⾹港中⽂⼤學前校長、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


八十九歲的傅高義,以中日兩國朋友的身份,以抱同情態度的旁觀者的身份,期待兩國面對歷史,以同理心尋求互解互諒,開啟一個和平、發展的歷史交流的新起點。這是一本充滿「善意」與「智慧」的好書。


杜登

Alexis Dudden

康涅狄格⼤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展現了作者⼀⽣在英⽂、中⽂和⽇⽂資料上下的功夫,他也是碩果僅存的⼀位既可以與中⽇兩國領導⼈,又能與街頭百姓平等交流的思想家。


傅佛果

Joshua A. Fogel

加拿⼤約克⼤學歷史系教授

基於其對中⽇兩國語⾔、⽂化和社會的深厚知識,以及作為少數在中⽇均曾出版開創性暢銷書的學者,傅⾼義是寫作本書的不⼆⼈選。



凱利・布朗

Kerry Brown 


倫敦國王學院中國研究教授、劉鳴煒中國研究院主任

這是一本由一位美國當代偉大的亞洲問題專家撰寫的精彩著作。它的重要性在於警示本書的廣大讀者中日關係是如何複雜和關鍵。只要理解了中日兩國之間漫長、複雜並且經常充滿火藥味的歷史,任何認為中日關係發展易如反掌並且一帆風順的想法都將會被打消。


芮納・⽶德

Rana Mitter

⽜津⼤學現代中國歷史及政治教授

幾⼗年對此專題的深入研究使作者揮灑⾃如,對中⽇這兩個東亞主要國家1500年的歷史娓娓道來,呈現出兩國影響⼒和勢⼒此消彼長的恢宏圖景。


謝德華

Edward S. Steinfeld

布朗⼤學政治學系院長教授、沃森國際公共事務學院院長

基於其對中⽇兩國語⾔、⽂化和社會的深厚知識,以及作為少數在中⽇均曾出版開創性暢銷書的學者,傅⾼義是寫作本書的不⼆⼈選。


《中國與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現正發售中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預購,即可享有九折優惠

- end -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cup-bus@cuhk.edu.hk➤ 轉載或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最近新書推送的link合集:

➤  刘遵义:一个深度参与中国改革的华人经济学家

➤  燃燒生命最後的時日,留下一個編輯的故事 :彭小蓮、汪劍《編輯鍾叔河——紙上的紀錄片》

➤  港中大出版社 · 2018–19新書精選書單➤  久等了!「近年最出色」的共和國史 | 魏昂德《脫軌的革命》➤  香港要怎樣說自己的故事?《香港關鍵詞》,一座城市的25種解讀法➤  從「重慶大廈」到「廣州的非洲人」:人類學家麥高登眼中的低端全球化➤  「建設一個新世界」的官方劇本,與一場無傷大雅的失敗 | 洪長泰新書➤  我們與惡的距離?傳媒應如何報道精神病人 | 譚蕙芸《文字欲:回應時代的特別新聞》➤  勝利之後,當農民幹部遇上城市文化,改造與被改造?| 《接管杭州:城市改造與幹部蟬變(1949–1954)》➤  文革的暴力表象與背後的理性邏輯 | 楊麗君《文革中的公民權競爭與集體暴力》➤  這本過目難忘又不忍再讀的經典反烏托邦小說,首部完整中譯本重新面世 | 劉紹銘譯《一九八四》➤  世界上最佛系的民族,卻有着超高犯罪率:規避憤怒的作用與反作用 | 黃沐恩《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  華語文學的世界裡,港臺必須有姓名:劉紹銘、梁淑雯編《給孩子的港臺散文》➤  「假如我真陷入了情網,這個打擊將十分慘重」:夏志清與夏濟安的最後一通書信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五)➤  60年代的馬鈴薯,會更好吃一些嗎?|劉紹銘的半自傳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高饒事件 | 集體殺戮 | 紅色工程師 | 中國與周邊

駱駝祥子 | 與中國打交道 | 彌敦道懷舊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以及:

傅高義 | 高華 | 北島 | 錢穆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