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輯|我們的作者劉統:三地編輯們的紀念

港中大出版社 不激不随 2023-06-15


2022年12月21日,軍事史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統逝世。
今天是劉統老師七七的日子,我們用這組來自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九位編輯的短文,紀念我們共同的作者——劉統老師。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孙晓林:刘统的史家风格

三联书店资深编辑


刘统说过,一本书能不能站得住脚,关键在于史料的扎实。“在我的书中,往往可见用叙述而非征引的方式来写一些会议的内容,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我的来源是靠得住的。”他的著述,无不以搜集、笔录和梳理数量庞大的文献档案及各种类型的资料为基础。他长年埋首于浩如烟海的战争年代历史档案,翻阅、辑录、整理、研读,积累日久;面对那些战争的领导者、亲历者写下的文告、报告和总结,其内心常常波澜涌动。他为《早年毛泽东》和《红军长征记》写的前言,就是运用传统的古籍整理的学术方法,对上述红色文献的源流、版本、修改变化所作的详细考证。


他也非常重视实地考察。李零先生说:“刘统走得太早,可惜呀。听说他走长征路,很羡慕。我只走过孔子路。”的确,刘统多次重走长征路,到湘江渡口去察看;到贵州,重走四渡赤水之路;到泸定桥;到甘肃甘南的小镇子哈达铺;到甘肃和四川交界的腊子口,当年红军在这里突破天险,进入陕西,完成长征。他还多次踏访井冈山。他把实地考察所见对照文献档案,融会贯通,烂熟于心,把历史完全写活了、讲活了。


到上海工作后,刘统又把中共早期活动过的地方跑个遍。我到上海,他自告奋勇做向导,领我到礼查饭店。“四一二”政变后形势很紧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党组织安排下住进了礼查饭店。礼查饭店曾是上海最豪华的宾馆,由于地处租界,又是名流荟萃之地,国民党当局不敢上门捉人。刘统如数家珍地对我讲周恩来住的客房如何可以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


正是由于刘统在研究中充分重视对所有新发现、新资料的运用,使得他对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议题总能做出开拓性的研究。近代史学者、在学界向以“史实重建”相号召的茅海建教授说到刘统时,他称“不论其著如何评价,史料功夫是第一等的。刘统是根据史料来写书的,不是根据观点来写书的”。


多年来,刘统以真诚、热情、勇敢面对这个世界,做人、写书、讲课。他把严谨治学的古代史“家法”和现代学人的独立精神结合起来。我相信,这也是他的追求。


刘统与孙晓林,2015年2月



吴彬:忆宽厚豁达的刘统

三联书店资深编辑


上个世纪末读到刘统先生的《东北解放战争纪实》,顿感“惊艳”,以后一发不可收,又读了他有关的几乎所有同类著作。深深地感到了这些著作难得的、不朽的价值。简单地说:第一,这些著作中独出机杼的史料可谓无一字无来历,而确凿的史料是历史真实的基础。第二,从书中读到的是贯穿了大量细节的有肌理的历史过程。第三,以往读书不求甚解,所以熟知的历史结论大多可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从刘统先生的著作中,我看到了“知其然”背后的那个“所以然”,打开了眼界,更深地理解了历史的来龙去脉。


刘统是位宽厚豁达的学者,他也宽厚豁达地对待历史——这是我个人的感受。真希望还能和刘老师聊天,和他聊天太痛快了。无比怀念刘统先生!


刘统在三联书店讲长征



曾诚:刘统老师——从学者到史家

生活书店副总编辑


刘统老师从隋唐史领域转到党史、军史,可看做是“中年变法”。从博士毕业分配到军科院,到他的第一本现代史著作《北上》出版,其间相隔十六年。现代史的难点不同于中古史,一方面史料太多,另一方面有关高层决策的第一手文献难以见到;对于中国的党史、军史来说,还有许多重大问题是“复杂的政治、历史因素在起作用”,并非仅靠学术研究就能解决的。他的这一步跨的很大。


对于近百年的历史,刘统有大的景观在胸中,所以他可以一本一本地写,不但未曾枯竭,近年来越写越有轻车快马之感。他的书从容地驾驭各种公开或稀见的材料,并不纠缠于细节上的考证,他写的是宽广的历史图景中的关键之人,真实之人,通过讲述当年的复杂情境,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历史人物的绝境和转机。读历史的魅力就在这里吧。从研究历史到写历史,刘统的这一步跨的更大。


从我为刘统老师责编第一本书《中国的1948年》以来,虽然相隔京沪,但每年都能见面聚餐,常常是他设宴答谢各位编辑。他给我的感觉总是“事虽难,做则必成”,凡事都成竹在胸,特别是在谈选题、写书稿、办讲座的时候,有他在我们就非常踏实。他为《读书》写的一组文章尤为精彩,虽已结集还未出书,这是特别遗憾的事。他的书、文章和讲座,在我看来,都是每战必胜的典范。


刘统与曾诚,2016年9月



张龙:我认知中的刘统老师和他的书

三联书店大众出版分社副社长


由于专业背景,我比较早地读到刘统老师的《唐代羁縻府州研究》;由于工作关系,我在2014年到三联工作以后才见到刘老师本人。刘老师与三联多位编辑交好,因此对我也是爱屋及乌,关心提携,礼数周全。每次回京,刘老师都会招呼大家小聚,我基本上召之即来,来之则狼吞虎咽。


我与刘老师的交往,始自责编他整理注释的《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这些年,我陆续阅读了刘老师的现代史著作。刘老师每有新书出版都会签名赠我。对于刘老师的研究,我曾经有两个疑惑:一个是他古代史出身,师从王仲荦和谭其骧两位硕学大家。转入现代史研究,原来的武功岂不全废?另一个是他的著作有何独特魅力,受到读者与市场的认可?在阅读中,我慢慢地自我解疑了。


刘统老师的著作,关注大时代、大命题,关注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人物、大事件,这些本身就是受人关注的,但与此同时,刘老师又会注意与此相关的小问题、小人物、小故事,用细节去丰富主题,大小结合,上下贯通,从而将一个事物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刘统老师的著作,主要涉及党史、军史范畴。这类著作不难写,但写好难。既往的一些出版物往往注重歌颂与宣传,忽视学术与考证,但刘统的系列作品,在坚持和肯定党史、军史是珍贵的精神宝库的基础上,把党史、军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而又语焉不详或者记载有误的人与事,清晰地考证出来。刘统老师的著作,是在研究历史,但更是在书写历史。真实书写历史是史家的天职,书写给广大读者阅读的历史是史家的担当。刘老师书中的文字与他的讲座一样,注重叙事,注意节奏,高潮迭起,引人入胜,这是读者追捧刘统作品的直接原因。


回过头来看,严格的古代史学术训练,是刘老师学术转型、开辟新局的前提;两位导师的言传身教,是刘老师兢兢业业、初心不改的源泉。至于读者喜欢刘统的著作,则要归结于刘老师的勤奋与天才!这是我的认识,仁者智者应自有评判。


三联书店成立九十周年,刘统拍摄短片《我与三联》(视频截图)



 刘统在三联书店的作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书影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2006

▷《跨海之战:金门.海南.一江山》,2009

▷《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编注),2011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2016

▷《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整理注释),2019




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为松:从《战上海》到《火种》

时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刘统在上海人民社出了《东北解放战争》《华东解放战争》和《中原西南解放战争》之后,我请他到社里来,一是当面表示感谢,二是想看看有没有可能继续合作。我知道他很忙,所以提出在不费他更多时间与精力的前提下,从《华东解放战争》里选出六七章十来万字,就叫《战上海》,事半功倍。因为再过两年,2019年就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


刘统与王为松


大约过了一个多月,他和责编楼岚岚来找我,说,已有的材料足够写一本关于上海解放的书稿。


这时候,我心里也没底,不知道将来书做出来是个什么样子。但,有一条是我们必须也可以做到的,就是像刘统一样认真地对待这项工作。


跟他说定后,我们就立马开始申报选题,同时申报2018年度的主题出版重点选题。我跟编辑说,真要想把刘统的新书出好,就必须先把他已经出版的书都读一遍,像《北上》《跨海之战》《中国的1948年》等等,但凡能买到的都要买来读,再从编辑的角度,写一份选题策划报告,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赶在2019年初出这样一本书,我们为什么认为刘统是这样一本书最合适的作者,我们希望作者写成一本什么样的书,我们将如何来宣传推广这本书。为了把问题讲清楚,选题报告必须写满一万字。


刘统得知后说,你这不是把人给逼疯了吗。


我说,不疯魔,不成活。不过你放心,人民社的编辑不是单打独斗,我们是团队作战,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



2019年1月,《战上海》在北京订货会上亮相,同时我们联合中华读书报在北京召开专家座谈会。有专家看了书后说,这本书为2019年的主题出版开了个好头。中华读书报以此为标题,发了头版。


此后,年轻的编辑营销团队在76天里策划组织了51场“边走边讲上海解放70周年实景对话”活动。沿着解放军战上海的足迹,从交大工程馆到华政交谊楼,从苏州河邮政大楼到宝山月浦解放纪念馆都跑了一遍。1月初到5月底,有关刘统和《战上海》的各种宣传就没停过,有朋友在我微信下留言说,陈毅战上海打了一个月,你们已经战了大半年了。刘统说,你们这是把我逼疯了。



2019年上海书展过后,我说,我们能不能再合作一把。老规矩,给你九个月时间写作,2020年6月底交稿,年底出书,打响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的第一枪。


刘统只说,我试试。


一天,刘统兴冲冲来了,说,有了,再写一部《火种》。


《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2020年12月出版

楼岚岚:怀念作者刘统老师

学林出版社副社长


2017年6月,时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布置任务让我担任《战上海》责编。


《战上海》中使用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和记录来说明历史原貌,我和本书另外一位责编胡雅君,为了核对引文,在上海图书馆整整“泡”了一个月。刘老师的参考书目涉猎范围很广,从领袖文集、回忆录、口述史传记年谱到地方志、专著、工具书,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华东区财政经济法令汇编》,早已泛黄,纸张发脆,我们一边小心翼翼翻阅,一边开玩笑,这样的“冷门绝学”,上一个借阅的人估计就是刘老师了。后来被读者们赞不绝口的《战上海》附送小册子《城市常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我们“扒拉”出来,把刘老师也惊讶到了。


2019年2月27日在北京举办《战上海》出版座谈会


刘老师和我交流过他对历史叙述的看法。他说,看地图,将军和连长的视角是不同的。连长看什么地形有利,将军看的是整个的大战场。写历史要用宏观视角,写《战上海》,他用的就是陈毅市长的视角,去想陈毅市长每天需要考虑什么。如果只是从学者兴趣角度,可能关注的就是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他一直都是力争跳出自我来研究历史,力图宏观把握客观存在的史实。

刘老师长期以来有着回到历史现场实地考察的治学习惯,我和我的同事们陪同刘老师,几乎沿着上海解放路线和地标走了一遍。他说只有到了现场,才能设身处地理解史料,印证史料,感同身受还原历史现场。

《战上海》当年创下76天51场阅读推广活动纪录,因为刘老师不仅会写,还非常会讲。他的读者可以是十几岁的中学生,也可以是为祖国浴血奋战的耄耋老兵。我不止一次在讲座结束后听到读者反馈,这是他们听过的最好的讲座之一。我觉得归根到底是因为,刘老师有一颗赤子之心。他说过:“只有爱这个国家和民族,才能做出正宗的学问。”


刘统、王为松、楼岚岚


鲍静:刘统——编辑的师长、领路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作为一名中国现代史专业的学生,对于刘统老师的大名久仰已久,但当时并未想到有亲密的合作,在编辑出版《火种》一书的过程中,我渐渐感受刘老师的真实、随和、乐观。

真实,学术研究上的真实、为人处事的真实。他曾说:“历史研究,一定要踏踏实实、讲究真实,不随波逐流,沉下心来,保持独立品格。”多年来,他始终践行这一原则,其写作具有历史的客观真实,反映党史著作严肃严谨的基本要求,依靠扎实资料讲述党史,著作内容令人信服。为人的真实,是我听到基本上所有认识刘老师的人的共同评价,刘老师几乎对每个人都能实事求是,不怕讲错得罪人,因为做书,我们私下跟刘老师接触交流很多,跟着他出去做讲座的机会也很多,在讲课中讲述的内容、与他人的私下交流过程中,我们真切体会到他对于历史的真诚、个人的真诚,坦诚无间。


随和,是我们所有编辑的共同感受。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刘老师的《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一书是2021年初上海出版界推出的第一部主题出版重磅作品。他在写作此书的时候,曾说:“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已经人所共知,关于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中共一大的著作出版过很多,还能写出什么新意?在构思选题大纲时,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而是历史时代发展的产物,必须将其放到一个更大的历史范围去研究和探讨——我要把这本书写成‘寻路’的过程。”所以,《火种》的初稿是一部大部头,56万字,但是字太多、书太厚,无疑会让不少人“望而生畏”,打退堂鼓。精简势在必行。编辑过程中,与刘老师反复商讨,多次打磨,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为近40万字,编辑中,除有基本的初审、复审、决审流程,本书的审校次数多达7次。这其中,刘老师每次都认真审阅,对于我们压缩的内容始终给予理解和支持,从未提出过异议,更在压缩之后的书稿完善上精益求精。对于书稿中遇到事情,他总是宽容的对待,“没事,不急。”是他微信常用的回复。可以说,这是我从事编辑工作遇到为数不多的既对工作严格要求又随和亲切的作者。


刘统与鲍静


乐观,是刘老师留给我的另一个鲜明的印象。生病后,他依然通达自信,保有巨大的创作热情。我们在他病中多次前往探望,他每每都跟我们聊起他每天的工作日程,围绕已经出版过的所有著作,为每本书写作了反映撰写出版前后故事的书话,写完后,即发与编辑分享、打磨,我记忆中看到了第八篇。他凭借惊人的意志力,不仅写完了《转折》一书,同时一直在计划带我们重走陕北,实地考察、追寻历史。不仅如此,更是计划启动写作反映中国共产党思想成熟、组织成熟的延安十三年的故事——《延安时代》,可惜现在无法实现了。


回望这些年与刘统教授的合作,编辑们虽然负责的具体书目不同,但是均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刘老师博学睿智、坚强乐观、待人和蔼,其写作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同时语言文字上娓娓道来、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可信度高。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真诚的待人方式,始终对每位责任编辑言传身教。他不仅是编辑眼中的著名学者,更是一位备受敬重、值得学习的师长和领路人。



刘统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作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书影


▷「决战.解放战争系列」(2017)

▷《战上海》(2018)

▷《战后中国国内对日本战犯审判研究》(2018)

▷《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史料选编.审判筹备卷》(2019)

▷《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2020)

▷《大审判:国民政府处置日本战犯实录》(2020)

▷《转折——1947年中共中央在陕北》(即將出版)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甘琦:在文字中繼續活著——懷念作者劉統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


中國近代以來的人物傳記是港中大出版社策劃出版的系列選題,邊出版邊找新作者,其中一個軍事史、政治史上繞不過去的人物,寫作難度高,作者難找。順著三聯書店前副總編緝舒煒、北大歷史系王奇生教授等行家的推薦,我們定位到了劉統老師。正式約稿是2014年,請三聯書店《北上》責編曾誠轉達,劉統老師只回了三個字:沒法寫。其後幾年,我們繼續告知他約稿有效。2019年夏天我去北京出差時,趕上劉統老師在北京,請曾誠安排,終於跟劉統老師喝上了一場酒。席間劉統老師說,你們要的書沒法寫,因為核心史料缺失。我說,如果核心史料100年都缺失,那這件事你們歷史學者就都不做了嗎。劉統老師怔了一下,夾了口菜,說,我已經有點兒東西了,你們先看看再說。


回到香港,劉統老師的郵件已在信箱裏。話就一句,「發給你部分稿子,評估一下」。附件兩個,都是密集的考據加分析,合共八九萬字。原來劉統老師有存貨,存貨還不是一點兒而已(這在後來的交往中一再被印證)。尤其見過劉統老师後,對核心史料缺失的問題,我更有信心他有辦法處理。我們聊到黃彰健的戊戌變法研究,1970年出版的時代,可用史料極少,是後來陸續面世的新史料不斷证明他幾十年前的推論。我感到,劉統老師越來越被核心史料缺失這件事吸引了。他慎重決定做一件冒險的事。


劉統老師是那種不行就不行,行就行的人。他一邊收尾給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寫作計畫,一邊開始新項目的田野考察。其實並不存在什麼新項目,他儲備日久,只是納入操作議程而已。他每走一處,就把新發現傳給我們。有一次聊著聊著,他說,等我把給王為松的書寫完,開始給你們寫,第一本我看兩三年就能寫出來。我還開玩笑說:我們不要快活兒,要慢活兒,五年吧。


說第一本,確實還有第二本第三本的打算。那段時間,聊出好幾個選題。有次我說,寫傳記有個初始成本問題(overheads),第一本研究投入高,再寫同時代其他相關人物就會輕鬆不少,既然您寫B,不如把A也列入寫作計畫。他說:我已經寫了半部A了,就在電腦裡。他的電腦好像是個百寶箱,說到什麼題目,或許裡面就有未定稿。有時他會順手傳來,卻無意跟進,也不問我們要反饋,他專注做定了的事。


想不到他會病,病起來也不像個病人,「躺床上還在寫」。2021年11月12日微信:「化療三個多月了,閒的實在難受,开始一篇篇的寫札記,不是書的書⋯⋯現在有了九篇,二十萬字,完成了一個心願」。2021年12月6日,打開微信文件,又有一萬八千字的長序奔騰而來,元氣淋漓。


最後收到劉統老師微信是在2022年11月9日。他去銀行取稿費,因手續煩沒取成,囑我取出來,請同事們吃飯。


以有涯追無涯,本是人的宿命。接受無常,是我們每天學習的功課。只是這些道理,並不能平息我們對於這位「總是希望把真實的歷史寫出來」的作者的懷念。作為出版人,不免會有個幻覺,就是能讓作者在文字中繼續活著。我好像看得見,有另一段探險在等著他,另一個故事還沒開始講述。


劉統和甘琦



林驍:追尋歷史的真——回憶劉統老師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編輯


劉老師在港中大出版社出了兩本書,《長征》和《尋路》,但我只在視頻裡見過他。剛開始做稿時,社長說劉老師都是和編輯們玩在一起的人,還是得讓他見到編輯真人才有實感。正值疫情,只好線上見面,我還打了一大通寒暄的腹稿,但不知為何那天一開始就是一種談正事的氛圍,我的閒扯都成了水漂。那次的主要任務是跟劉老師商量編輯思路,我們做了充分準備,每一個點都配備了三個以上案例。硬著頭皮開講,沒想到一個案例沒說完,他就說「好,可以」。接下去每一點幾乎都是如此,他只在關鍵地方簡短地提出問題,幾頁紙,沒多久就過完了。過程中信任也慢慢凝聚,原來共識早已存在,我們追求的是同一件事:歷史的「真」。兩軍會合後氣氛就開始輕鬆,他得意地說起自己使用的原始史料,講他實地考察時的趣事,嘻笑臧否,直率爽快。


劉老師有一種敘事的天份,不寫高頭講章,不拽學術大詞,他講故事。在《長征》裡,這個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將多年的史料爬梳和實地考察化成了一個個應接不暇的故事,把教條或神話還原出了可觸摸可理解的歷史肌理。《長征》編好了,從編輯思路到文案,他都滿意。他不客套,滿意也是扎扎實實的。看到我們請中央美院何浩老師設計的封面,他讚道:古樸、大方,給人第一印象是嚴肅的著作。臨了還帶一句:跟一些香港出版物區別明顯。我看了一愣,突然有點明白他一開始視頻見面時那種略帶謹慎的距離。


劉統為《尋路》藏書票簽名


後來就知道他病了,但在每次傳來的消息中,他總是樂觀振奮,照開著玩笑,感慨生病了端午節不能吃粽子,給我們看他時髦的病號服,說私立醫院體驗特別等等。他答應給我們寫新書,未來幾十年,計畫得像已經看見了似的。反而是我們一再說,您注意身體,休養好了再從長計。可沒多久就收到文件,他說病中無聊,先交個序。他閒不住,寫東西也快,似乎寫作中的小節和枝蔓從不讓他糾結。我跟同事開玩笑說,這叫「將軍趕路,不追小兔」,頗符合他的軍人身份。


我們都以為這次愉快合作是下本、下下本書的開始,誰都沒料到,竟然只有兩本書的緣分。本是一個學者的收成期,積累和見識都已成匯聚之勢,最終還是沒有衝破死亡的堤防,戛然而止。留下巨大的空蕩的回聲,在人心裡盤旋不去。那次視頻見面是我唯一一次見他,早都約好了去北京上海見,吃吃喝喝,沒想到再無機會了。


《長征》編輯手記:一部稿要經過多少編輯才能成為一本書



劉統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的作品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書影


▷《尋路:近代革命與中國共產黨,1900–1929》,2021

▷《長征》,2021




劉統教授紀念特輯:
▷逝者|劉統:把這些真實的歷史細節寫出來,是我的責任
▷紀念|劉統:毛澤東「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
▷紀念|劉統:四渡赤水為什麼要繞來繞去?
▷何浩:形式的力量根本上是真實的力量|劉統《長征》、《尋路》封面設計手記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cup-bus@cuhk.edu.hk➤ 轉載或合作請聯絡微
近期推送:➤  何浩:形式的力量根本上是真實的力量|劉統《長征》、《尋路》封面設計手記➤  語言學大家丁邦新逝世|張洪年憶丁公本色➤  紀念|劉紹銘記夏濟安:研究資料是西西弗斯的石頭,全看研究者怎麼推➤  一部稿要經過多少編輯才能成為一本書|劉統《長征》編輯手記➤  逝者|劉紹銘:以誠惶誠恐的「使命感」翻譯《一九八四》➤  港中大出版社.2022精選書單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紅色工程師 | 中國與周邊

駱駝祥子 | 與中國打交道 | 彌敦道懷舊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以及:

傅高義 | 北島 | 錢穆 王賡武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