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融媒体时代已经起跑,你出发了吗?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听起来是不是很玄幻? 但是回溯并不遥远的过去——例如报纸的黄金年代,那时的人对今天的我们可以在方寸之间的手机上读新闻、看电影甚至跟远方的亲友视频聊天,是不是也会表现出同样的讶异?可以说,技术的加速度像一列快车,载着我们从工业革命一路向着信息化时代高歌猛进。在这个进程中有许多的技术革新都像一个个分岔路口,决定了文明列车的行驶方向。 而如今我们正站在5G和AI双重红利所加持的这个时代岔道上。 5G作为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不仅在速度,而且还在时延、可靠、功耗等多个方面有了全新的提升。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定义了5G的三大场景:增强型移动宽带、大连接物联网、低时延高可靠通信。其中,增强型移动宽带为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铺平了道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视频的生产和传输效率极大提高,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视频影像发展迅猛,成为媒体融合的重要表达方式。 即使内容创作者还没有对变局做出反应,精明的商家们早已在视频创作领域布局—有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作为视频拍摄附件的手持稳定器,市场规模在我国已经超过8亿元,并且该报告大胆预测,在2025年这一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25亿元以上。另外,某知名国产手机品牌在新款产品中不仅增强了视频的防抖更是将视频的美颜功能作为了标配,此举无疑为手机厂商之间的技术竞赛开辟了新的赛道。 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媒体融合的舞台已经悄然成型,静待有心之人登台表演。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宁波市委宣传部主办,宁波市委网信办、《中国摄影》杂志社承办的“5G+万物互联”全国优秀融媒体作品展评活动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活动旨在推动创作者们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发掘融媒体的运用潜力,从个体视角与经验出发,结合短视频、直播、图片等手段,以全新的切入点和叙事方式讲述生活感悟、描绘社会现实、推介城乡风貌、弘扬传统文化。活动于2020年9月21日启动,截止到2020年11月25日,共征集到近7000余份投稿。 本次活动的评委会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高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摄影师、纪录片导演王久良,互联网纪录片平台“篝火故事”创办人常河,宁波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戚颢,《中国摄影》杂志副主编李波(排名不分先后)组成。经过投票评选,最终有20件作品入选本次展评,其中视频作品18件,摄影作品2件。2020年12月23日,《中国摄影》杂志在新媒体平台公布了最终入选作品。 通过对这些入选作品的观察,可以深刻体会到媒介的“语言”转化给内容创作所带来的变化。 在报道摄影大行其道的年代里,像《生活》《国家地理》这样的专业杂志会重金聘请摄影师前往世界各地的热点地区采访、拍摄,那段时间虽然涌现了一大批经典的图片故事,也成就了许多名垂青史的摄影师,但是,专题制作周期过长,表现手段单一的内容产品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劣势非常明显。关注现实、讲述故事仍然是摄影师们最感兴趣的题材之一,但是讲述的媒介和技术已经随着信息革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本次活动的入选作品中,可以看到多组以叙事为主线的作品,如赵明、刘威、任磊斌团队的《盛夏的果实》、吕萌的《东北矿坑里的飞驰人生》、夏鹏程导演的《一场精神孤岛拯救行动》、冯志斌和孙作兰的《远方来的主人》、罗京新的《建桥鲁班创造奇迹》、孙茂新和冯星皓的《娜仁托雅》、张胜彬的《精神游牧》等等,他们以手法多样、风格迥异的创作实践,挖掘着视频媒介在表现上的多种可能。其中,赵明、徐杰团队带来的《放牛班的春天》、吕宏科带来的《战疫65天》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在广东肇庆德庆县官圩镇的金林村中,藏着一家开在祠堂里的村办幼儿园。年近70岁的园长兼音乐老师伦美兰,用一架老旧的脚踏风琴,自己编曲编舞,近50年来一直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该作品刻意沿用了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所执导的经典法国电影的名称。同样是乡间教师的故事,主线又都与音乐有关,同名作品产生的对比让人产生更加唏嘘的感觉。如果该作品用以往的纪实摄影手法来完成,那么吱吱呀呀的旧风琴和幼儿稚嫩的童音所杂糅在一起的混响将不能被观者所领会,视频中那些充满地域特色的场景和老师伦美兰辛劳的身影混剪在一起,让整组作品的信息密度和情感力量得到了加强。
吕宏科的《战疫65天》是对视频语言运用颇为成熟的作品,作者跳出了观者对于相关题材之影像的期待,他没有直接呈现抗疫第一线的医护工作者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反而选择了医护人员在经历过风雨之后闭目凝神的群像,背景中以声音为线索提示我们这些医护人员在那段特殊时期的境况与经历,虽然从视频中不能读到医护人员的眼神,但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所产生的蒙太奇效果,让观者的心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所感所想。如此对于声音元素的运用可谓是该作品的点睛之笔,这也显示出视频区别于静态影像的媒介特质。
和威的《夏天》和陈蕾的《看戏》虽然取材于现实,但是并没有叙事的意图,前者在作品中堆砌了细微、温暖的生活细节,以非线性的视频结构营造出一种品质生活的氛围;后者的故事围绕着四川省绵竹市的姊妹花川剧团展开,作者陈蕾用不断闪现的人物肖像,提醒着观者是怎样的一群人在支撑着这个小剧场中的文化脉络。
在我们惯常的思维来看,视频作品在叙事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天生就具有多义、暧昧等特性的静态影像更适合“表意”。但是在本次入选的作品中,由贾方团队制作的《out-in》以及余乐晴所带来的《鱼上山》却展示了视频作品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剖析与解读也同样精彩。其中,《鱼上山》以一种独特的意识流风格的视频呈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亲情关系。余乐晴采用了模拟唱片的圆形构图,用乡音浓厚的方言串联起那些琐碎的生活画面,作者试图以这种形式在与父亲的代沟之间寻找平衡和沟通的方式。整部作品并没有明确的叙事指向,唯有情绪在画面之中流淌。
媒体平台的融合不仅仅为艺术创作打开新的维度,在城市宣传以及商业合作领域也有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在本次入选作品中有《宁波24小时》《弄潮儿》《青年北仑联动世界》《方城记》等四部作品与地方文化宣传有直接的关系。这四部作品通过制作团队娴熟的拍摄技巧和构思巧妙的后期剪辑,让城市文化和市井的烟火气跃然屏幕之上,他们多数使用了充满节奏感的画面剪辑,不仅突出了城市的活力也更加贴合年轻人的审美喜好,这让宣传不再落入口号式的窠臼,也更容易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赵伯祚的《光》是一部与品牌合作的商业作品,他很巧妙地选择了数个疫情期间网课老师的生活场景,以容易让人共情的方式呈现出疫情期间网课老师的坚守与不易,片末的品牌露出不仅不会让人觉得生硬,反而让人产生了价值观上的认同感。这种商业广告的方式也成为了一种厂商和观众都更加易于接受的表现手段。
融媒体的字面意思就意味着媒体的融合,虽然视频类创作内容包含着更大的信息量,会吸引更多的注意时间,但也并不意味着图片专题就此消亡。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作者会同时投送视频类和图片类的稿件,例如吕萌带来的《东北矿坑里的飞驰人生》就呈现了两种版本,这之间的差异可以引发我们对媒介语言的进一步思考。在本次入选的作品中还有两组图片专题,它们以充满人文精神的关注视角以及影像上的控制力吸引了评委们的注意。其中侯亮的《岛》以福州的一座岛为主线,通过在岛上长大的两位年轻女性的目光,来看待家庭、社会中的困惑与艰难;董士阳的《一个女人和她的养鸡场》则以报道摄影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坚强的女性使用新媒体手段运营一座养鸡场,并最终实现了致富的故事。 “5G+万物互联”全国优秀融媒体作品展评活动是《中国摄影》杂志首次尝试进行视频类内容的评选。作为一家传统的纸媒平台,我们没有固守在媒体的“舒适圈”而是积极思变,努力探寻与思索媒体的进化趋势。截止到杂志发稿为止,本次活动的入选作品在学习强国、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在学习强国已推送的7个视频的播放量更是超过了2500万的数据,这不仅给我们莫大的鼓舞,更让我们看到在融媒体时代,优质的内容可以也应该通过多渠道的媒体矩阵触达更多的观者。在2021年,《中国摄影》杂志将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融媒体内容领域的创作,希望此举可以促进创作者们对新技术时代的积极响应,以更加自由的笔触描绘当下,以更开放的胸襟拥抱未来。
延伸阅读:
侯亮:摄影疗愈了我的内心丨“5G+万物互联”入选作品推介(5)
赵伯祚:拍出爆款商业影视广告的“秘笈”丨“5G+万物互联”入选作品推介(4)
贾方:媒介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边界丨“5G+万物互联”入选作品推介(3)
吕萌:保持对外界的观察和敏感丨“5G+万物互联”入选作品推介(2)
赵明:生活的细节就是故事的质感丨“5G+万物互联”入选作品推介(1)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
《中国摄影》2021年2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揭晓了!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亮相三门峡
原来你是这样的时尚摄影师!
被称作摄影家,我心中有愧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