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0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弄潮 | 苏斐: 革命年代锯高跟鞋,剪旗袍

苏斐 新三届2 2020-09-03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苏斐,1953年生于合肥。1970年初中毕业于安徽芜湖一中,七二届芜湖一中高中。毕业后十年学过工做过代课教师,1982年考上公务员,1985年电大不脱产毕业,1984年进入省市森林警察序列,从警18年,2002年机构改革时提前退休,时为二级警督警衔。退休后出国带外孙,同时陆续发表短文小说等千余篇,笔耕不缀。



原题

盘点记忆中的那些衣裳




作者:苏斐




一部服装史,反映人类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文革动乱中度过的。文革初期扫“四旧”时,曾经帮妈妈找鞋匠锯高跟鞋鞋跟,剪旗袍……记得舅母把一件有腰身的短白衬衫恋恋不舍地送给姐姐——谁能穿得出去?那种掐腰显身材的服装,简直就是资产阶级的象征。

那时流行草绿军装,整个国家像个大军营,全国人民的着装为清一色的灰蓝黄,没有色彩没有个性甚至没有性别之分。六七十年代我们兄弟姐妹曾经疯狂地向往有一件黄军装,妈妈为了配合形势需要,咬牙给我们兄弟姐妹每人做了一件所谓的黄军装,颜色质地不正宗不说,衣服大到蒙在棉袄外面还嫌大,从少年一直穿到青年也没能合身,懊恼的是竟然没有留下一张红卫兵式的军装照片。

1992年在警校培训时照片,总算过了一把黄军装瘾



穿了近20年的警服终于厌倦了黄蓝制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年龄的增长,我恶补年轻花样年华时着装上的遗憾,特别锺爱民族服装,喜欢旗袍。

改革开放后旗袍虽然恢复,但始终没有恢复到大众生活中主流地位。普通人没有机会和场合穿那种华丽的旗袍。

九十年代初我的第一件旗袍,是旅游时在云南丽江四方街上淘到的。与老板讨价还价许久,买下后迫不及待地就穿上身,衣服没有下水漂洗,天热旅行时汗水变成蓝色的淌出来,旅游车上同行的人递上纸巾让我擦,现在想起来就汗颜。


这件旗袍一直穿到我发胖不能穿为止。因为女儿也喜欢继续穿它,可谓传代之服,体现了民族服装的经典永恒魅力。
 


上图:这是件经典的錠兰透白花的纯土布扎染旗袍,简单的直身样式,改良后的镂空衣领,在夏季可以当普通连衣裙穿。领上挂了串白兰花。

旧服新穿,2013年拍的照片

 
左边藏青印黄字的旗袍,是2000年初买的;右手红色民族风格真丝套装,是女儿结婚时的礼服,我去年把它们翻出来,也只能照相时秀秀。

除了民族风格的旗袍外,我锺爱的就是牛仔装了。就像也喜欢摇滚一样,反映了我性格中的另一面,也是受改革开放后时装的多样化和世界潮流的影响。


牛仔套裙是八十年代末买的,照片是邓小平南巡深圳热时期拍的,头型是当时深圳流行的钢丝烫发型,当时机关里鲜有人敢烫那样的发型,那套行头打扮是当时真正的潮女郎。
 
照片是九十年代初照的,身穿牛仔带着女儿外甥骑摩托的照片。身上那件牛仔上衣,是我出差时在合肥买的,当时身上带的银子不够,向同事借钱买的。回来后孩子她爸大为不快,向我们局长反映说“好好的警服不穿,穿奇装异服”。
 
当我第一次穿牛仔裤时,机关里的一位老妇女严肃地教训我:“知不知道丑啊?”我不解,问:“怎么啦?”她说:“拉链在前面开,你丑不丑啊?”(那时女同志的裤子拉链开口都在裤子的两边)。

 
哦!每件衣服后面都让人想起一段故事……


一生中最难忘的几件衣服


第一件“的确良”衬衫
 
很可惜是黑白照片,六七十年代没有色彩,衣服式样中规中矩犹如那时人的思想精神面貌。
 
1969年姨妈从上海给我们双胞胎姐妹寄来平生第一件“的确良”衬衫。


从那时候起,中国人的衣服开始从棉织物走向化纤时代。

以后的七十年代,农村姑娘结婚要彩礼,重要内容为要一件尼龙衫,说不好就说成是“鸡笼衫”。七八十年代时的尼龙蚊帐、尼龙窗帘床上用品都是当时的奢侈品,卖出天价不说,只有上海才能买到,还要凭上海的“工业券”(上海户口配发)才行。

这雪青色的“的确良”衬衫,配上雪青色有机玻璃纽扣,实在是扎眼。同时还送给姐妹俩每人一双玻璃丝袜子,以前只在电影中看到过的外国人穿的丝袜,惹得多少人羡慕!

上海姨妈生了4个儿子没有女儿,极喜欢女孩的姨妈把打扮我们姐俩成了她的任务。小时候我们双胞胎身上穿的各种各样花式的毛衣,都是姨妈编织的。从小到大都是姨妈在打扮我们姐俩,她在上海总是把中国最时尚的衣服带给我们。

浅蓝色格子呢上装

八十年代中期的衣着打扮,随着改革开放衣服的色彩样式开始丰富起来。


这件带黑色蝴蝶结的蓝色格子无领毛呢上装,镶边拼色垫肩开始流行,服装样式突破千人一面的局面,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姐姐喜欢也买了同样的一件,这是我们各自成家后,唯一买的同样衣服,可惜找不到两人或者姐姐穿同样衣服照的相片,很典雅的颜色式样。姐姐去世后她爱人一直保留着这件衣服,由衣服让人回想起她青春美丽时的样子。

我的第一件套装


这是1992年在上海长丰公园留影。邓小平南巡后,深圳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倒腾服装的成了改革开放舀第一桶金的人。我从个体户那里买来从南方倒来的套裙。我的第一件套裙,那时刚刚有时装的概念。百十元一套的套装是白领一族才能消费起的,有点像现在买奢侈品的味道。

银灰色西服套裙

 
韩潮滚滚而来



2006年初到韩国,被花样繁多的韩国服装弄得眼花缭乱,女式服装那种层层叠叠的蕾丝缀边,长长短短的毫无章法的搭配,完全突破中国服饰的概念。这2张是我当时在韩国买的韩流服装。回国后发现中国的韩式女装铺天盖地。

现在中国服装已经赶上世界潮流,保守落后、千人一面的社会不复存在。个性化最能体现在服装上,下图是2014年我购置的一件心仪的夏装:这件衣服一入我眼帘就拔不出来了,全棉蓝色小白花领口的中式盘扣斜襟式样,裙摆是韩式的层叠设计显得不单调。浓浓的民族风和淑女味让我欲罢不能,尽管上面标着适用人群为25—29岁,我一咬牙还是下单购买了。与预料中的一样十分合身,喜欢。


以下是2017年到2019年以来旅游时照片,着装是不是让人感到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年轻的味道。




盘点一路走来的那些衣裳,见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在服装上的变化。服装从千人一面到个性化是时代的进步,服装材料从棉布到化纤再到棉织物和天然植物,也见证了人类社会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百年潮
成曾樾:1983年胡耀邦激赞个体户
马波:怀念耀邦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黄健:我做村民口述史
刘家驹:在安徽制止武斗的回忆
王康:十月革命:救赎、悲剧与启示
袁晞:有多少人非正常死亡在斯大林时代?
袁晞:如影随形的档案
袁晞:“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岱峻:考古学大师李济1960年被劝归内情
文一:工业革命,中国做对了什么?
李辉:北京大学,你不应该这样做
胡庄子:“陈毅是个好同志”来源考
何方:亲历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转折
何方:老革命,大学者——我所知道的李一氓
俞邃:思念一氓恩师
李世培:十七年间我和父亲李一氓的两次会面
王永魁:“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的来龙去脉
庞松:厘清高岗、饶漱石事件政治迷雾
贺越明:胡均鹤的多重角色
陈景仲:我所了解的华岗冤案始末
揭秘红色延安十大美女的人生结局
季如迅:寻访张学良西安事变手谕始末
庞松:追忆胡绳同志的治学精神
庞松:跟随龚育之写党史忆往
刘建生:从王海容图片的一段公案说起
刘冰在清华“渣滓洞”十个月
陆伟国: 郭影秋的文革往事
陈梦家:我不能再让别人把我当猴耍
李榕:舅舅的故事
她一直生活在邓稼先的世界里
徐建:如果不是海外爆料,
深圳也许已经有一个立法会了
吴同:追忆钱锺书伯伯的点滴往事
张宝林:黄苗子郁风和“二流堂”的老友们
潘公凯:血墨春秋——寻找林昭的灵魂
张聿温:林豆豆在空军报社的十年
吴李邱王笔下的“七二O”事件
顾土:母亲长达30年的交代史
斯雄:那一辈革命者如何做父母?
陆伟国:人民大学文革大事记
梅长钊:大法官梅汝璈家人的两岸际遇
容国团活到今天就80岁了
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李南央:母亲她终于解脱了
就《我有这样一个母亲》答读者问
老鬼其人与《血色黄昏》
顾晓阳:老革命詹富光
被诬要杀党人的大"右派"葛佩琦上访记
上书毛泽东状告迟群的刘冰老人逝世
陈原: 鲁迅投笔怒怼的“三一八”,
究竟谁是主使?
陈原:从铁狮子胡同到张自忠路,
五百年卧虎藏龙
陈原:我与冯其庸先生的半世纪交往
陈原:与于是之交往的岁月
陈原:"辱母杀人"等公共事件,
可以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侯振华:一座让人思绪万千的院落
 李大兴:东四六条里的人民大学
李大兴:七号大院的青梅竹马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