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0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一部服装史,反映人类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文革动乱中度过的。文革初期扫“四旧”时,曾经帮妈妈找鞋匠锯高跟鞋鞋跟,剪旗袍……记得舅母把一件有腰身的短白衬衫恋恋不舍地送给姐姐——谁能穿得出去?那种掐腰显身材的服装,简直就是资产阶级的象征。
那时流行草绿军装,整个国家像个大军营,全国人民的着装为清一色的灰蓝黄,没有色彩没有个性甚至没有性别之分。六七十年代我们兄弟姐妹曾经疯狂地向往有一件黄军装,妈妈为了配合形势需要,咬牙给我们兄弟姐妹每人做了一件所谓的黄军装,颜色质地不正宗不说,衣服大到蒙在棉袄外面还嫌大,从少年一直穿到青年也没能合身,懊恼的是竟然没有留下一张红卫兵式的军装照片。
穿了近20年的警服终于厌倦了黄蓝制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年龄的增长,我恶补年轻花样年华时着装上的遗憾,特别锺爱民族服装,喜欢旗袍。
改革开放后旗袍虽然恢复,但始终没有恢复到大众生活中主流地位。普通人没有机会和场合穿那种华丽的旗袍。
九十年代初我的第一件旗袍,是旅游时在云南丽江四方街上淘到的。与老板讨价还价许久,买下后迫不及待地就穿上身,衣服没有下水漂洗,天热旅行时汗水变成蓝色的淌出来,旅游车上同行的人递上纸巾让我擦,现在想起来就汗颜。
这件旗袍一直穿到我发胖不能穿为止。因为女儿也喜欢继续穿它,可谓传代之服,体现了民族服装的经典永恒魅力。
上图:这是件经典的錠兰透白花的纯土布扎染旗袍,简单的直身样式,改良后的镂空衣领,在夏季可以当普通连衣裙穿。领上挂了串白兰花。
左边藏青印黄字的旗袍,是2000年初买的;右手红色民族风格真丝套装,是女儿结婚时的礼服,我去年把它们翻出来,也只能照相时秀秀。
除了民族风格的旗袍外,我锺爱的就是牛仔装了。就像也喜欢摇滚一样,反映了我性格中的另一面,也是受改革开放后时装的多样化和世界潮流的影响。
牛仔套裙是八十年代末买的,照片是邓小平南巡深圳热时期拍的,头型是当时深圳流行的钢丝烫发型,当时机关里鲜有人敢烫那样的发型,那套行头打扮是当时真正的潮女郎。 照片是九十年代初照的,身穿牛仔带着女儿外甥骑摩托的照片。身上那件牛仔上衣,是我出差时在合肥买的,当时身上带的银子不够,向同事借钱买的。回来后孩子她爸大为不快,向我们局长反映说“好好的警服不穿,穿奇装异服”。 当我第一次穿牛仔裤时,机关里的一位老妇女严肃地教训我:“知不知道丑啊?”我不解,问:“怎么啦?”她说:“拉链在前面开,你丑不丑啊?!”(那时女同志的裤子拉链开口都在裤子的两边)。
哦!每件衣服后面都让人想起一段故事…… 一生中最难忘的几件衣服
第一件“的确良”衬衫 很可惜是黑白照片,六七十年代没有色彩,衣服式样中规中矩犹如那时人的思想精神面貌。 1969年姨妈从上海给我们双胞胎姐妹寄来平生第一件“的确良”衬衫。
从那时候起,中国人的衣服开始从棉织物走向化纤时代。
以后的七十年代,农村姑娘结婚要彩礼,重要内容为要一件尼龙衫,说不好就说成是“鸡笼衫”。七八十年代时的尼龙蚊帐、尼龙窗帘床上用品都是当时的奢侈品,卖出天价不说,只有上海才能买到,还要凭上海的“工业券”(上海户口配发)才行。
这雪青色的“的确良”衬衫,配上雪青色有机玻璃纽扣,实在是扎眼。同时还送给姐妹俩每人一双玻璃丝袜子,以前只在电影中看到过的外国人穿的丝袜,惹得多少人羡慕!
上海姨妈生了4个儿子没有女儿,极喜欢女孩的姨妈把打扮我们姐俩成了她的任务。小时候我们双胞胎身上穿的各种各样花式的毛衣,都是姨妈编织的。从小到大都是姨妈在打扮我们姐俩,她在上海总是把中国最时尚的衣服带给我们。
浅蓝色格子呢上装
八十年代中期的衣着打扮,随着改革开放衣服的色彩样式开始丰富起来。
这件带黑色蝴蝶结的蓝色格子无领毛呢上装,镶边拼色垫肩开始流行,服装样式突破千人一面的局面,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姐姐喜欢也买了同样的一件,这是我们各自成家后,唯一买的同样衣服,可惜找不到两人或者姐姐穿同样衣服照的相片,很典雅的颜色式样。姐姐去世后她爱人一直保留着这件衣服,由衣服让人回想起她青春美丽时的样子。
我的第一件套装
这是1992年在上海长丰公园留影。邓小平南巡后,深圳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倒腾服装的成了改革开放舀第一桶金的人。我从个体户那里买来从南方倒来的套裙。我的第一件套裙,那时刚刚有时装的概念。百十元一套的套装是白领一族才能消费起的,有点像现在买奢侈品的味道。
韩潮滚滚而来
2006年初到韩国,被花样繁多的韩国服装弄得眼花缭乱,女式服装那种层层叠叠的蕾丝缀边,长长短短的毫无章法的搭配,完全突破中国服饰的概念。这2张是我当时在韩国买的韩流服装。回国后发现中国的韩式女装铺天盖地。
现在中国服装已经赶上世界潮流,保守落后、千人一面的社会不复存在。个性化最能体现在服装上,下图是2014年我购置的一件心仪的夏装:这件衣服一入我眼帘就拔不出来了,全棉蓝色小白花领口的中式盘扣斜襟式样,裙摆是韩式的层叠设计显得不单调。浓浓的民族风和淑女味让我欲罢不能,尽管上面标着适用人群为25—29岁,我一咬牙还是下单购买了。与预料中的一样十分合身,喜欢。
以下是2017年到2019年以来旅游时照片,着装是不是让人感到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年轻的味道。
盘点一路走来的那些衣裳,见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在服装上的变化。服装从千人一面到个性化是时代的进步,服装材料从棉布到化纤再到棉织物和天然植物,也见证了人类社会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百年潮 成曾樾:1983年胡耀邦激赞个体户 马波:怀念耀邦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黄健:我做村民口述史 刘家驹:在安徽制止武斗的回忆 王康:十月革命:救赎、悲剧与启示 袁晞:有多少人非正常死亡在斯大林时代? 袁晞:如影随形的档案 袁晞:“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岱峻:考古学大师李济1960年被劝归内情 文一:工业革命,中国做对了什么? 李辉:北京大学,你不应该这样做 胡庄子:“陈毅是个好同志”来源考 何方:亲历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转折
何方:老革命,大学者——我所知道的李一氓
俞邃:思念一氓恩师
李世培:十七年间我和父亲李一氓的两次会面
王永魁:“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的来龙去脉 庞松:厘清高岗、饶漱石事件政治迷雾 贺越明:胡均鹤的多重角色 陈景仲:我所了解的华岗冤案始末 揭秘红色延安十大美女的人生结局 季如迅:寻访张学良西安事变手谕始末 庞松:追忆胡绳同志的治学精神
庞松:跟随龚育之写党史忆往
刘建生:从王海容图片的一段公案说起 刘冰在清华“渣滓洞”十个月 陆伟国: 郭影秋的文革往事
陈梦家:我不能再让别人把我当猴耍
李榕:舅舅的故事
她一直生活在邓稼先的世界里 徐建:如果不是海外爆料, 深圳也许已经有一个立法会了 吴同:追忆钱锺书伯伯的点滴往事
张宝林:黄苗子郁风和“二流堂”的老友们
潘公凯:血墨春秋——寻找林昭的灵魂 张聿温:林豆豆在空军报社的十年 吴李邱王笔下的“七二O”事件
顾土:母亲长达30年的交代史 斯雄:那一辈革命者如何做父母?
陆伟国:人民大学文革大事记
梅长钊:大法官梅汝璈家人的两岸际遇
容国团活到今天就80岁了
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李南央:母亲她终于解脱了
就《我有这样一个母亲》答读者问 老鬼其人与《血色黄昏》
顾晓阳:老革命詹富光
被诬要杀党人的大"右派"葛佩琦上访记
上书毛泽东状告迟群的刘冰老人逝世 陈原: 鲁迅投笔怒怼的“三一八”,
究竟谁是主使? 陈原:从铁狮子胡同到张自忠路, 五百年卧虎藏龙
陈原:我与冯其庸先生的半世纪交往 陈原:与于是之交往的岁月 陈原:"辱母杀人"等公共事件, 可以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侯振华:一座让人思绪万千的院落 李大兴:东四六条里的人民大学
李大兴:七号大院的青梅竹马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其他
弄潮 | 苏斐: 革命年代锯高跟鞋,剪旗袍
苏斐,1953年生于合肥。1970年初中毕业于安徽芜湖一中,七二届芜湖一中高中。毕业后十年学过工做过代课教师,1982年考上公务员,1985年电大不脱产毕业,1984年进入省市森林警察序列,从警18年,2002年机构改革时提前退休,时为二级警督警衔。退休后出国带外孙,同时陆续发表短文小说等千余篇,笔耕不缀。
原题
盘点记忆中的那些衣裳
作者:苏斐
1992年在警校培训时照片,总算过了一把黄军装瘾
旧服新穿,2013年拍的照片
银灰色西服套裙
Modifi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