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例 | 王蓓 - 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综合组 三等奖

蔡雷英语 2020-11-17

英语课例

▲ 王蓓老师生活剪影

“蔡雷英语”经外语教学网授权定期转载和推送历届比赛精选视频和讲解,领略往届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供大家学习研讨使用。今天推送的是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综合组三等奖,来自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 王蓓老师的作品。


王蓓,任教于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年获得江苏科技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2013年获得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江苏赛区综合组冠军及特别奖,全国总决赛综合组三等奖。 

参赛感言

教书需要爱与勇气,感谢大赛,让我更热爱我的工作,并赋予我不轻言放弃的勇气。

比赛心得

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已经落下帷幕,但是此次参赛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却成为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记得比赛前,我的一位领导亦是恩师对我说,不要看重结果,好好享受这个过程。现在回想起来,奖杯固然让人高兴,因为这是对自己个人能力和努力的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在这半年的备赛和参赛过程中我所得到的一切,这一切可以用“收获”、“感恩”与“成长”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一、收获

从2013年5月参加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江苏赛区比赛,再到11月来到上海参加全国决赛和总决赛,一路走来,通过观摩获奖视频和其他选手的比赛,我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别人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同时,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将一节课的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在课堂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如何在信息时代,通过整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这些思考,无疑会成为我今后教学工作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其他选手扎实的英文功底、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丝丝入扣的教学环节,深感佩服之余,自己也暗下决心,今后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参加此次大赛的另一大收获就是结识了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朋友。在台上大家是竞争对手,在台下大家相互鼓励打气,交流教学经验,尽管比赛过后大家都回到了各自的学校继续教书育人,但我相信这份赛场上结下的友谊不会因距离而阻断。


二、感恩

我在这次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绝对不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团队合作的成果。我要感谢我的领导、前辈和同事们,如果没有他们一遍遍帮助我设计教学、打磨课件、纠正错误,我很难想象自己可以在强手如林的江苏赛区脱颖而出,来到上海参加全国总决赛。还有我可爱的学生们,从参赛之初就积极配合我上课、录像,毫无怨言。我还要感恩大赛组委会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优秀教师一起同场竞技,交流学习。最后要感谢外教社的工作人员们,他们细致周到的安排,确保了大赛的公平公正、井然有序,让我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


三、成长

尽管我来上海参赛前,并未给自己设定任何目标,只求好好发挥自己的水平,但是在这样高规格的比赛中,紧张是不可避免的。记得比赛时,面对台下外语界的泰斗、专家,面对同行老师,我压力倍增,出现了一些不应该犯的语言错误,但是我想这些都是成长必须经历的。经过大赛的磨炼,我相信自己今后面对挑战时会更有勇气,面对压力时会更加从容。


今年是我教书的第五年,这次比赛既是一个小小的终点,是对自己过去五年教学积累的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如何将比赛中所学习和收获到的教学理念、思路和方法应用到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是我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最后,衷心地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给我的爱与支持,感谢在本次比赛中所有曾经帮助、支持和鼓励过我的人!

    授课视频

 刘黛琳 教授 点评 

看了王蓓老师20分钟的授课,感到她的备课很充分,对教材的理解比较到位,教学能力很强。她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很突出,教学节奏掌握得很好,充分利用了20分钟的教学时间。她教态自然、有激情、具有亲和力,语言比较流畅、简练,显示了她较扎实的语言教学基本功。


这堂课的设计与实施均比较成功,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步骤清晰。王老师通过紧扣主题的采访录像引入“Success”的主题,同时引发了学生对于该主题的兴趣与思考。她要求学生在看录像时要做笔记,带着问题“What does success mean to you?”观看,引导参与式学习。


王老师以Group Work 形式,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了解课文的内容与结构,引导学生对比nobody与somebody在课文中的含义,这对于理解课文的内容是很有意义的。接下来,她通过Read between the lines 和 Read beyond the lines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阅读,挖掘其社会意义,尤其是通过图片引出“地沟油”、“假药”等现实社会问题,引发学生对于“财富”与“成功”之间关系的更深入思考。之后她组织学生通过Group Work讨论对比“美国梦”与“中国梦”以及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使用的“讽刺”与“夸张”的写作手法,都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其他值得关注的特点是,王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很成功,通过提供积极的反馈,使师生间的互动不是只停留在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引出多轮回的对话,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王老师对于学生的纠错也很注意方法,例如,当听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说了comfort life,等同学说完后,她说“You mean comfortable life?”那位同学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纠正说“Yes, comfortable life.”这一纠错技巧,她在课堂上运用自如。另外,她的PPT、图片和录像等辅助教学媒体的使用对于教学也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既有助于对语言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王老师在20分钟的时间里,设计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展示了她处理这篇课文的主要思路。该堂课的遗憾是感觉她围绕课文扩展的内容偏多,而对于课文内容本身的阅读理解及语言知识关注不足,除了对个别词汇的学习外,缺乏对课文中的语言难点的处理,也没有对影响课文理解的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比如第一段中涉及的在华尔街的美国梦的开始以及与其相呼应的课文结尾处美国梦的破灭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及背景知识。总之,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语言知识本身的处理相对较弱。

    说课视频

季佩英教授点评 

该教师的说课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Introd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第二部分是Teaching plan。在对课文的理解方面,通过对每个段落的归纳和总结,该教师对课文内容的阐述较全面,较好地理解了work, labor, play的定义,并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评价。


教学计划的阐述是该教师说课的重点。她把目标学生定为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并意识到所要讲解的文章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判断准确。教学用时为四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该教师选用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的电影片段作为导入,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进入课文学习,切入点很好,也很有趣,但似乎没有提及教学目标。


该教师把第二和第三课时放在一起讲解,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批判性阅读、写作技巧和语言知识学习。教师先对批判性阅读进行了解释,然后用课文中的例子(第四段中的in the fortunate position of being workers)来说明如何找出作者的观点,讲解比较到位。如果能设计一个相关练习,那对学生的帮助会更大。在写作技巧的讲解中,教师准确地找到了课文中comparison and contrast的写作特点,也提到了on the other hand的表达方式,但教师的讲解似乎少了些,不够充分。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中,教师意识到本课文中包含了多个长句和难句,如第五段的第一句句子,但就如何讲解难句和长句、设计什么任务来进行技能操练等都没有详细的说明。另外,就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讲解和操练,教师很少提及。


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为critical thinking and discussion。教师要求学生就“技术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什么”为话题进行讨论。可以看出,该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但是这样的讨论真的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吗?另外,该课堂设计的目标学生为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能胜任这一任务吗?建议教师在设计讨论活动时,给出详细的要求,如讨论的大纲、分析的视角、相关的语言表达、如何分组、各组员应该如何准备等等。


总的来说,课堂设计较完整,教学计划比较合理,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该教师口语较流利,表达较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多注意细节,如在设计课堂任务时,要目的明确、设计精细、形式多样。

推荐阅读

更多信息,点击“阅读原文”体验号内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