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例 | 陈钰 - 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视听说课组 二等奖

蔡雷英语 2020-11-17

英语课例

▲ 陈钰老师生活剪影

“蔡雷英语”经外语教学网授权定期转载和推送历届比赛精选视频和讲解,领略往届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供大家学习研讨使用。今天推送的是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视听说课组二等奖,来自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的 陈钰老师的作品。


陈钰,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外语学院,2006年5月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主讲课程有英语视听、英语口语、公众演讲等,多次获得校级教学优秀奖。2016年5月获“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上海赛区视听说课组特等奖、全国总决赛视听说课组二等奖。 

参赛感言

比赛是一场历练,苦乐自知;教学是一份事业,不忘初心。

比赛心得

转眼间,三天的全国教学比赛已结束多时,但每当我回想起这场比赛,却还觉得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这样的竞赛经历对于我这个已经执教多年的教师来说,是一种重新审视和努力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好机会,非常难得。也非常感谢外教社为大学英语的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回想起这次比赛,从校内选拔赛到全国总决赛,大半年的时间里,一路都有我的领导、同事、家人和朋友相伴,他们给予的关心、支持和鼓励,让我每每想起,感动不已。学院院长刘芹老师为了我参赛提供了一切便利;副院长陈琦老师亲自担任领队,事无巨细,样样考虑周全;在拿到材料后那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的两周里,大学英语负责人顾定兰老师为我分析材料,理清思路,帮助我渐渐明确了努力方向;还有众多同事,纷纷伸出友爱之手,听我试讲,改进教案,润色课件;更有同事加挚友柏钧、马芫、周庆艳等全程在赛场聆听比赛,为我传回赛场信息,让我及时了解赛场实况,也为我争取了宝贵的准备时间。同事、家人以及朋友们的关怀和帮助,让我备受鼓舞,也深感安慰,我唯有尽力做好,努力拼搏。


我一直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执教多年来,始终对教学充满了热情,不断地摸索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参加教学大赛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去聆听专家的教诲,同时学习其它院校同仁的优秀之处。在比赛中,除了要考查老师本身的专业素养、教学技能外,更会考验心理素质。因此,如何在不同的教学对象面前做到从容淡定、收放自如,如何在面对巨大压力的时候,顶住压力,处变不惊,需更多实战历练,才能做得更好。


大半年来比赛中所经历过的点点滴滴,使我深深体会到大赛的意义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授课能力的比拼,而更是一次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创新教学理念的探讨和推广的盛会。大赛带动的不仅仅是参赛教师的思索和探究,更带动了他(她)身后的团队乃至所在院系、学校,不断探索、改进和提高我国的高校外语教学。最后再次感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作为引领者,通过教学大赛带领我们不断前行。

    授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p0530jclo82

 赵雯 教授 点评 

该教师的课堂教学讲解清晰,教态自然,师生互动频繁,整体教学效果较好。

该教师的教学主要分四个部分:


1)课前热身(2′26″),

2)听力和练习(12′14″),

3)批判性思维(5′1″),

4)作业布置(36″)。

四个部分之间的衔接比较自然,其中第二和第三部分是教学重点,但第四部分的时间分配明显不够合理,收尾仓促。


具体分析如下:  

1)课前热身:该教师首先介绍了本次授课的主题以及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含知识、技能和策略三个目标。随后通过导入性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导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伊始,通过简短的视频来获取关键信息并有效地导入到教学重点  “diversity; Queens, New York”。但是课程开始之初,背景知识的介绍不够充分,导入性活动使得课前热身和课程脉络的呼应显得有些突兀。  


2)听力和练习:在本环节,该教师对diversity进行了界定和解释,并分三步对Queens的地理位置和其多样性的原因进行了解释。教师首先以其自身在Queens做访问学者的经历来说明Queens的多样性;随后通过看视频进行事实性信息填空的形式,用具体的统计数据进一步说明其多样性;最后通过看视频回答问题的形式,引用不同的观点作为证据佐证其观点。这些体现了从简单具体的认知问题到更为复杂的归纳和总结的高级认知问题的设计思想,但第三个问题设计的侧重点是移民的类型,有些偏离了本次授课的重点。教师随后通过举例总结了如何支持观点的三种方式,即例证、数据和证据,并在每个步骤中给出了一些句型,为后面的产出性练习提供了支架式帮助。在理解视频内容的基础上,该教师先是与学生一起应用上述三种方式完成了一个练习,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该项任务,在此过程中该教师能够与学生互动,确保每组学生均明确任务的目的与要求,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有效地完成了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目标。  


3)批判性思维:该教师提出了“What can diversity bring to us?”这一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问题进行了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归纳。其后,观看视频了解Queens居民对diversity所持的态度,最后对授课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回顾。  


4)作业布置:该教师结合课堂所讲的三种方法让学生对“文化认同”进行论证,以巩固及操练所学的内容;其后,又推荐了与主题相关的三个电影,以拓展所学的内容,但这项任务过泛,应给出更为明确的要求与指引。


总的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能较好地处理教学重点,各个环节间的衔接较为紧凑,互动频繁,较好地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教师采取了较为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如主题词、填空和回答问题等,但缺乏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更为深入的语言分析和深度挖掘。个别教学任务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引,如在第二部分,教师未做足够的引导就让学生进行讨论,“What can diversity  bring to us?”,导致学生的回答不能完全与教师所列的答案吻合。此外,教师的个别课堂教学用语也需进一步规范,如在教学过程中多次使用“Let’s try some students.”。

    说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f0530o979wg李晓 教授点评 

陈钰老师的说课分为五个部分: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class, Teaching methodology, Teaching plan, Evaluation

其中第二部分不知所云,第四部分应为“Teaching procedures”(说“过程”),Teaching plan应为说课要说的内容,即整个教学设计。

  

1)关于第一部分“说教材”:

陈钰老师对教材的解读过于简单,仅概括性地说明了视频材料的内容:a comparison between Cohen’s home and Lovins’ home。至于具体比较了什么、怎么比较、为什么比较等都未做解释。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如此笼统的教材分析无助于教学设计。  


2)关于第二部分:

陈钰老师在此部分陈述了三个教学目标:

(1)Talk about ecofriendly home,

(2)Have a very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3)Learn to think critically

其中目标一比较明确,其余两个目标则较为模糊,目标二应该说明什么问题及其对策,目标三应说明针对什么问题所进行的思辨性讨论。陈老师在这部分还简要说明了本课的教学时长、教学辅助手段以及学生大致英语水平。  


3)关于第三部分“说教法”:

陈老师意欲采用content-based instruction,该教法确实有助于EAP和EOP学生,但是对于大学英语听力课而言是否合适值得探讨。 


4)关于第四部分“说过程”:

陈老师采用PWP(Pre-listening stage, While-listening  stage, Post-listening stage)的模式组织教学。教师首先说明课前任务:要求学生查找  “What is the standard of eco-friendly home”。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必要的,但所查找的信息似乎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大。在听前环节中,教师给学生补充听力材料,意在帮助学生了解建造环保屋的必要性,但未说明补充材料的时长。在听中环节,教师播放两遍视频,第一遍让学生了解听力材料的大意,第二遍让学生找出视频中提到的问题及对策,此环节的陈述没有包含具体教学活动,具体什么问题、什么对策也未做说明。在听后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口语讨论题“More ways to build up eco-friendly  home”让学生讨论,说明对此活动采用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式。整个“说过程”  未能说明白what to do、how to do以及why to do,未能紧贴视频材料设计教学活动,显示出教学设计的粗糙性及模式化,其重要原因之一应为对教材的解读不透。  


5)关于第五部分“自我评价”:

陈钰老师进一步阐述了所用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的理据,似乎与反思评价无关。

推荐阅读

更多信息,点击“阅读原文”体验号内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