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行愿法师 法界行愿 2022-12-24

              ★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恭迎十方佛菩萨诞

《佛门礼仪》

《佛经导读》

【看见佛陀在人间】

《人间佛教护教集》

《云水天涯行脚僧》

《佛学论文集》


【硕士课程】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印度佛教思想史》5·3

编者按:

     《印度佛教思想史》是河南佛教学院研修班的课程,为方便学生学习,特别把部分资料发布到平台上。今天是第三章佛教史的分期法,包括了第一次结集与第二次结集,请听课堂录音。

      愿有缘阅读到文章者,珍惜学习佛法的因缘,在菩提路上亲近善知识,趋向解脱,离苦得乐!

      行愿 合十             

《印度佛教思想史》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在佛教诞生前,印度宗教文明是怎样的?《印度佛教思想史》课程,我们已学习以下内容,请点击阅读: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经的结集·小乘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之区别 第五·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史的分期法”第五·1 

【硕士课程】佛陀教法的核心教义——《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6

【硕士课程】正见为先导的中道行——《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5

【问答】佛为何不超度众生到天上或净土?第四课4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陀的中道正法,人间佛教之特色 第四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第四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的足迹—古仙人道第四课1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与十二因缘顺逆观第三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一生的启示—“无意义的苦行,当远离” 第三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的一生第三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婆罗门教的“业感轮回说”第二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 第二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的宗教文明  第二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概说与大乘佛教的真价值 第一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学习意义  第一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学习动机与研究方法 第一课1

  

       第一章 印度的宗教文明

     第二章 人间佛陀的一生

为什么诸佛世尊成佛都要在人间?

     第三章 早期佛教史

     第一节 早期佛教

     第二节 佛经结集

        一、佛教史的分期法

        二、佛经结集

         1、第一次五百结集

         2、第二次七百结集

         3、第三次结集

         4、小乘与南传佛教之别

         5、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有人问:佛陀住世时,佛弟子的修学次第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杂阿含经》中的一篇经文。佛陀住世时代,佛教徒修行次第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请看经文:

      《杂阿含经》(大正二.九七—九八.三四七经)中记载:外道须生来佛法中盗法,结果,因听闻佛陀说十二有支缘起,还灭之理,得阿罗汉。现根据经文学习如下:

        一、须生盗法

      须生出家,时经半月。一日,大众之中,有比丘告诉须生:我等生死已尽,梵行以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须生问:尊者,是不是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注1),得不起诸漏,心得解脱呢?

      比丘答:不是,须生。

      又问:那是不是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注2),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得不起诸漏,心得解脱呢?

      比丘答:不是,须生。

      又问:那是不是离喜,以捨心住(注3),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具足第三禅,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呢?

      仍答:不是,须生。

      又问:那是不是离苦息乐,忧、喜现断,不苦不乐(注4),捨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呢?

      仍答:不是,须生。

      又问:那是不是修寂静解脱(注5),起色、无色定身证具足住,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呢?

       仍答:不是,须生。

       又问:怎么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不得禅定,而复记说呢?

       比丘答:我等是慧解脱阿罗汉!

         说完,大众离坐而去。可是,须生却非常迷惘,私自思维:“这些尊者和余人所说不同,前后相违;既说不得正受,有记自知作证,这事很难相信,当去问佛,看佛如何裁示。”因往佛所,细述其事,及其所疑,请示佛陀。 


       二、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佛语须生:这是要先知法住,后知涅槃。那些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维,住不放逸,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须生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唯愿世尊为我解说,令我得之。

     1、先知法住

     佛语须生:我今问你,你可随意答我。须生,有生故有老死,不应离生而有老死。

     须生答言:是的,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而有老死。

     佛陀有问: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吗?

     须生答言: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

     2、后知涅槃

     佛陀又问: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故老死灭吧?

     须生答言:是的,世尊!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故老死灭。

     佛陀又问: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须生答言:是的,世尊!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3、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陀又问:但是这样的知,这样的见,就能离欲、离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吗?

     须生答言:不能,世尊!

     佛语须生:所以说,要先知法住,后知涅槃。那些善男子,缘念十二有支缘起还灭之理,独一静处,住不放逸,离与我见。若实离于我见,便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三、须生得度

     1、得法住智见道

     须生一心恭听佛陀教授之后,即远离尘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法,觉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

     2、得涅槃智证慧解脱

     佛陀又籍须生悔过的因缘,为说盗法苦报(今生惭愧勇猛)。须生便于言下漏尽意解,成阿罗汉。 

 

       四、阿罗汉由二种道得心善解脱

     诸阿罗汉由二种道得心善解脱。二道者,见谛道,思维道或说为见道和修道。须生尊者,先由见谛道离障道垢的法眼净,后由思维道得漏尽意解(意解即心解脱)。

        又二道皆断烦恼,诸烦恼不外爱、见,属爱者覆心,属见者覆慧。爱即爱染,爱染断,属爱者亦断;见属无明,无明断,属见者亦断。断爱染得心解脱,断无明得慧解脱。于中,若得无生智不退法,名心善解脱、慧解脱;若但得尽智,则为退法,虽得解脱,不名为善。

        须生尊者,先得见谛道,得法眼净;后过思维道,得漏尽意解;过次二道名阿罗汉,未记退法,当知是得的不退法。

     又声闻所断障有二分:一烦恼障,指爱、见诸烦恼;二定障有二说:八解脱定或九次第定,为禅定障;由障解脱果为烦恼,不是禅定,故行者的八解脱或九次第定,未尽诸漏,但名身证,是不还果。若更以慧尽诸漏,即名俱解脱阿罗汉。若但以慧尽诸漏,未除定障,得名慧解脱阿罗汉,后习禅定,除定障,即成俱解脱。

         须生尊者在短短时间内,不能得诸定,佛也没有为他开示正受法门,只籍他问慧解脱阿罗汉因缘,为说缘起法,令住不放逸专精思维,依不放逸无散乱定,先得法住智,过见谛道,后得涅槃智,过思维道,成就慧解脱阿罗汉


五、法住智、涅槃智

     若有人问:何谓法住智?

     答:如佛陀说:“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此中法住、法界都是无我法性的异名,也即诸法缘起空无自性义。在佛法中能达诸法无自性,即是见缘起,即是见法——见法住无所住,遂名此智为法住智。得此智者,必得涅槃。

     法住智:知诸法缘生之智。如:生缘老死乃至无明缘行。因为不论佛住世不住世,这缘起性(因缘性)都是常住的,所以,这叫法住智。

     涅槃智:知十二因缘还灭之智。此法灭名涅槃智,此中的法灭指灭十二因缘。如:生灭故老死灭乃至无明灭故行灭。

 

       这篇经文主要内容如下

       1、早期佛陀住世时代,佛教徒的修行次第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2、慧解脱阿罗汉:“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维,住不放逸,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以慧尽诸漏,未除定障,得名慧解脱阿罗汉。”

       3、俱解脱阿罗汉:以慧尽诸漏,未除定障,得名慧解脱阿罗汉,后习禅定,除定障,即成俱解脱。

        4、什么是法住智?知诸法缘生之智。如:生缘老死乃至无明缘行。因为不论佛住世不住世,这缘起性(因缘性)都是常住的,所以,这叫法住智。

        5、什么是涅槃智?知十二因缘还灭之智。 


注释:

[1]  初禅有五种特征,说为初禅五支。即:觉(寻)、观(伺)、喜、乐、定。

[2]  内净一心,简说内净。内净、喜、乐、定是二禅四支。

[3]  捨心住,简说作捨。身心受乐,简说乐;捨、正念、正智、乐、定为三禅支。

[4]  不苦不乐,亦作中受,净念一心亦简说作念。中受、捨、念、定为四禅支。

[5] 此中解脱,指八解脱。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此三解脱,依初、二、四禅立。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点击阅读

【现法乐住】学佛后,你快乐吗?

【离苦】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供香礼仪】香的作用·正香解脱香

【供香礼仪】香的特性·闻香悟道

【和平与战争】参观澳洲首都堪培拉国会大厦与战争博物馆

【法音流布大洋洲】朝礼澳大利亚悉尼南天寺,聆听学诚法师“人类文明新生与佛教的世界责任”主题演讲

【恭贺】澳大利亚悉尼般若法师升座与澳中佛教总会揭牌

【佛教十大要闻】之一:2016 年“批印事件”评议

【佛涅槃日】佛弟子对佛陀的永恒怀念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师友们,一起托钵去——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

【人间佛教出世观】—执着“五欲”之苦与“灭苦”之法

【人间佛教出世观】——五欲世间及其生灭

【特稿】弥勒佛下生人间成净土,娑婆界龙华三会愿相逢

【特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僧伽教育

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

东方唯识学研究会正式成

【恭喜法财】:财神的话

澳洲珀斯中华新年文化节

大年初一,礼拜弥勒菩萨——恭迎弥勒菩萨诞

新年吉祥,福慧增长——给师友们拜年啦!

恭迎华严菩萨诞——法界以为身,华藏庄严海

【致最爱的人】轮回里,谁是你的情人?——多珍重,别再轮回了!

【问答】佛教徒都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吗?

忆佛念佛:

1、【念佛三昧】——念佛观心修习法

2、【自力念佛】——大乘四种念佛法

3、【念佛见佛】——“般舟三昧”见佛的原理与修习方法

4、【忆念弥陀】—汉传念佛法门的源流及其修习方法

5、【佛门礼仪】——修习念佛法门的心态

6、【佛门礼仪】——念佛的规矩

清净声呗:

1、【梵音】钟声超法界,众生悉皆闻

2、【声呗】富贵《华严经》,梵呗声悠扬——华严唱诵之一

3、慈母送女去出家, 云水菩提天之涯——母亲节感怀

4、庆祝佛诞,沐浴佛恩——恭迎四月初八浴佛节

5、《佛胜吉祥偈》— 以此威力,愿你得胜吉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