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七一 | 淹没在人群中
摄 影 师:马七一
采 访 人:何 青
为什么叫马七一?这个问题我第三天才想起来问她。第一次,我们聊了摄影和自然,第二次,我们聊了精神病和大学老师,第三次,我才突然想到,哇,这个名字有点意思。而她是采访时候和我闲聊最多的姑娘,本来是我问她,后来变成了她问我。对于艺术,对于生活,她充满了好奇和纯真,无拘无束。艺术家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样子。为什么叫马七一?这个不重要了。
——何青
H:何 青
M:马七一
H:你的资料里是2010年考入四川美院,为什么2015年毕业于米兰美院呢?
M:我在川美读了半年就转学去米兰了。入川美之前就是想要出国的。
H:你的本科和研究生是什么专业?
M:中文翻译是绘画专业俗称油画吧。但是纯艺术更准确一点。
H:那主要学些啥?有什么有趣的课程吗?
M:我们有选修和必修课,必修课就是绘画、雕塑、版画、人体、历史、经济等等选修课。行为艺术、心理学非常多。
H:老师会指定研究方向吗?
M:这边研究生不是像国内那样要具体研究什么,其实还是比较自由吧。想做什么做什么,老师会按照你的风格和你之前的作品给你指点方向,起指导作用。
H:那你有特别感兴趣的方向吗比如绘画、摄影、录像?
M:以前对精神病很感兴趣对他们有种崇敬的心情,现在对大自然比较感兴趣。
H:之前有做过精神病题材的作品吗?
M:本科毕业论文是写的精神病与艺术,作品还没做,想找机会去精神病院看看。
H:《背》是创作于什么时候?
M:《背》好像就是今年上半年的事吧,来自于课程作业和突如其来的灵感,是艺术解剖课让做一个关于人体作业,可以画可以雕塑视频照片都可以,于是就有了这个《背》。
《背》2017/ 部分
H: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M:因为事物的的背面往往是被人忽视的,但它是使一个东西成为整体的另外一半,正面总是被精心打扮。为了展现出最好的一面可能不太接近真实,《易经》说背部是人身稳定站立的所在,所有的动作以此为依据。所以背为一身之主,而且背部也是身体最不容易动的部位,背部静止时即使身体想动也不容易使它牵动,由此象征内心宁静思想无歪念,不被外间欲念所动,所以我想以一些不经意的背面为主体之一。
M:都是来源于我的生活吧,所有的照片都是从我手机里面的5千多张照片里面选来重组的。
除了有个书法,报纸和一个素描人体背景是以前手机截屏网上的,其他都是自己拍的。
H:可以解释下为什么要这样拼贴吗,感觉看起来像海报。
M:我也不知道,纯凭感觉吧
H:老师或同学有评价这个作品吗?
M:老师说很有趣然后考试给了它满分。
H:你更喜欢画画还是摄影?
M:我更喜欢发呆。哈哈,其实都不怎么喜欢。就是这两个东西给我贴上标签了我就更不喜欢了。
H:贴上标签?
M:就是以前没学画画的时候是真的感兴趣有很大的热情去干这个,然后从事画画这么多年了我在大家眼中就变成一个画画的了,我不喜欢有这种东西束缚我,拍照也一样,哎呀很复杂我自己都没想清楚。
H:那你有什么特别想要表达的东西吗?
M:我准备做一个关于敬畏自然的东西。
H:怎么想到做这个?
M:这个有太多可以说的了,比如我们都是自然的产物,大到人类的智慧、善恶,小到你今天的一个小想法小行为比如我做我这些作品的想法,一个开心或不开心的瞬间都是自然给予的,它是非常神圣和伟大的凭我们人类的力量根本不可能破坏它,我们正在破坏的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受害者是我们自己而已不是自然,我们人类在这里存在是时间对于它来说就只是一瞬间而已。古时候的人是非常敬畏它的。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却是愚昧无知,人类智慧的发展也就是欲望的发展。哈哈,扯远了,反正它就是至高无上的,恨不得给它跪下。
H:“小到你今天的一个小想法小行为”,感觉这个自然不仅指山河湖海了,还有更形而上的,比如宗教、神、信仰?
M:那是当然。
《背》2017/ 部分
H:你有宗教信仰吗?
M:没有,但是我相信所有“它们”的存在。
H:“它们”的存在其实是我们对自己行为尺度的一个衡量。
M:是的,我觉得那是我们眼中“它们”
H:你打算怎么做,目前进行到哪一步了?
M:想法才开始这个昨天才拍了一张照片算个小草稿。
H:以摄影的方式吗?会融合其他媒介吗?比如装置、绘画?
M:都会,看想到什么就怎么做吧。
H:感觉你是比较自由的那种艺术家,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
M:是的,自然给我什么我就怎么做。
H:哈哈,这跟意大利的教育方式有关系吗?比如德国,可能就会很有计划性。
M:意大利的教育让我学会寻找自己的特殊性。
H:特殊性?那你现在对自己的认识是怎样的呢?
M:性格磨没了就找不回来了,我现在就是淹没在人群中找不到我了。
H:这种淹没是你想要的吗?
M:不是也是,说不清楚这就是命。
H:你有特别喜欢艺术家吗?
M: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毕加索。他用大半生时间去像小孩一样画画,就感觉是在从复杂走向纯净的过程也是我想追求的。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我也很喜欢因为他本身就一直很纯净。
H:梵高也是梵高也是精神病,他的《渴望生活》很好。
M:是的,精神病内心的纯净我真的很崇拜。他的作品都非常感人。
《背》2017/ 部分
H:还有本书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你认为他们的纯净在于什么?
M:这个书我不知道他是编的还是这真实的,但我希望是真的。他们的纯净在于执着和不被社会污染。
H:中国也有两个拍精神病的摄影师很有名,一个是吕楠,一个是袁东平。
M:拍得好!就是他们那种眼神我特别喜欢,小朋友的眼神也是这样很纯净。
H:不过你不会害怕他们吗?
M:我想象了一下要怎么去接近他们,可能就是跟去接近一个陌生的动物一样吧,有很多未知彼此都很害怕对方。
H:对,而且他们很敏感。
M:完全可以想象就像小朋友。
H:期待你的作品。
M:哈哈谢谢!
关于 自 然 生 长 85后中国摄影师摄影计划
之所以选择邀请1985年后出生的中国摄影师加入这个摄影计划,是因为希望能与志同道合且观点相近的伙伴一起探索摄影,一起举办展览,一起完成有趣的项目。
这个摄影计划叫作《自然生长》,宗旨是呈现当代摄影师丰富的摄影实践和实验,寓意我最向往的状态——在宽容的环境中自然生长,不被强行扭曲、改造,受到应受的尊重,尽可能自由地创作。
邀请的摄影师们人数众多,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显示出的对摄影的认知都有差别,但他们孜孜不倦地尝试摄影不局限、不拘泥、不终结于其自身的各种可能性的精神,却很相似。他们努力延伸着视觉表达的维度:无论是模糊媒介的边界使之更具弹性,还是思考形式带给内容的影响,抑或是用最简单的技法强调所处理的主题……
不打算赞美他们的作品的价值,为他们增添任何浮夸的光环。相反,只想以我们的绵薄之力,诚恳忠实地向观众介绍中国当代摄影生态图景的原貌,打开一扇让观众了解85后摄影师眼中的当代生活的窗。虽然并不全面,也谈不上代表性,但至少,足够自然。
项目执行人:黎光波
项目总监:崔波
此文为原创内容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往期回顾
(点击姓名即可查看)
鸣谢(排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如有需要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