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访谈·钟佩君 | 两年孕育,创办小镇第一家公益图书馆

廖细雄 微澜图书馆
2024-09-07

君·友义书房·寻路中国

采访者说:

钟佩君,微澜阳江1馆共建发起方——友义书房的创始和负责人,平凡之中,她坚忍,大胆又充满警惕,敏感又开阔。2020年8月,研究生毕业回到广州工作的佩君,10月回家,因为一次会面和谈话,激起她许久前的创想,让她决定在自己出生的阳江合山镇开第一家公益书房,为小镇的居民提供一个公共空间。

钟佩君一刻没有犹豫就行动,邀请伙伴,商讨,策划,进行了大量的本地调研,联络和联结工作,“小镇”,熟人社会里新的链接,理念上的冲突,一路颠颠撞撞,直到后来遇见远方咖啡,在ta们场地支持下,书房在2022年8月才真正稳定下来。每两小时排班,有没有值班外的读者来,书房都尽量保持一周7天的开馆频率。因为书房,这几年间,钟佩君频繁地往返广州与合山镇

对乡村长大的笔者来说,惊讶敬佩,出于乡镇当地的人际,公益理念的稀薄,我从来没有勇气在自己的家乡迈开哪怕一小步。而微澜,也是到2023年,才开始真正尝试在乡村开馆,但这也需要依托当地有坚强信念伙伴的参与。

钟佩君本身是内向的人,但遇到事情绝不因羞怯而止步。从2020年佩君热切的咨询开始,佩君的行动一方面让我备受鼓舞,但另一方面,她的某种急切也让我始终存在一种怀疑,过强的目标(目的性),这在我和微澜,是警惕的。很多微澜一开始就回避和坚决拒绝的,佩君依然在一一尝试,是微澜人被过往经历束缚了手脚,受自己能力的局限,还是佩君初生牛犊不怕虎,从0开始,凭着热情和勇气,平凡的她链接一切可以链接的,让友义书房诞生,成长。

总之,不管是采访前,还是采访后的这几个月里,我都需要不断打破自己的偏见,学习理解她。很多疑问,采访时我不曾问佩君,但在她的日记里,看到她很多的心理历程,沮丧和挫折,同时还有行动的原动力,那么朴素。佩君所做(需要费心)的,是微澜一整个团队在做的事情,某种意义上,甚至面对的问题要更复杂。

微澜,一直在努力精简组织部分的工作,希望可以支持志愿者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心力用于如何更好地服务和支持小读者,我们个人的成长也一直在为此服务。我也曾试图影响她,主动使用微澜的社群工具,降低个人在组织和联络中事务性的工作消耗,以便用更多心力投入在馆藏建设和图书推广以及与读者联结上。

采访大概一个月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一个问题,与微澜校园分馆不同,阳江1馆·友义书房的独立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也需要在独立承担的角色上,才能更多的理解她,她所担负的责任和承受的压力,微澜的加入,是鼓励也是杯水车薪,更多的问题,是佩君自己在面对。理解这一点,或许我才能对佩君的“急切”和“兼得”保持客观,设身处地站在她的角度,继续不断观察和感受,以对她保持真正的理解,以及力所能及支持。

也因为这诸多的犹疑,我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客观地呈现她。除了3个多小时的交流,佩君也提供了她大量的日记,以及我自己也一直在友义书房的各个社群,跟进书房后面的工作。对话中关于社区分馆运营,友义书房与微澜的合作,有我自己许多的表达,为了忠于人物,在此不做呈现。另外,佩君很多的日记,从文字的内容和书写上,其实是可以直接发表的。她直接,但敏感,反思,审慎,但因为这是我的工作,也会涉及到佩君的隐私,材料只是帮助我理解佩君以及理清楚基础的事实,人物报道里,不会做过多呈现;甚为遗憾,也期待后面书房更多的进展,以及佩君自己的记录呈现。

这篇人物稿从7月29日采访到现在,原计划8月23日在微澜阳江1馆友义书房周年庆发出来,但后来一延再延,一直没有成稿,谢谢佩君给与的耐心和理解。


受访者 | 钟佩君

采访/录音整理/编辑 | 廖细雄

编辑/校对 | 廖细雄 钟佩君

排版 | 廖细雄


钟佩君是谁?


少年时代的阅读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看(课外)书并不多。还在学前班的时候,大姑送给过我几本图画书,我只记得其中一本是《小飞象》,当时的感觉是温暖,好温馨又很可爱,主人公挺好笑但又同情怜悯他,当时的印象是这样。之后课外书看很少。

我们镇离城里比较远,十多公里外有一家书店,好像是六年级的时候,跟我妈妈去,看到一本叫做《黄金时代》的杂志,我对一个作者小四印象非常深刻,小四很阳光、又喜欢写作。一本书只要五块钱,想买回来又挺舍不得的,我妈妈就问前台,办年卡,包年包月怎么样,但后面还是没有办卡,就买了一本书回家。

初中看书也挺少的,我记得主要是本《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可能是我妈妈从重庆二姨家带回来的,表弟的书。书拿回来,我做饭的时候看,烧火的时候也看。但也没有再去买更多的书看,阅读没有那种连续性。到初三,班主任教我们班政治也教其他班历史,有时候他讲一些历史故事,很有趣,后来我看《蒙曼说唐》,就买了三本回来,还把书给班主任看,觉得我们可以拿来交流。

这些就是我最初接触到书,不过我一直挺喜欢语文的。

到了大学和研究生,空闲时间相对多了一点,想起高中老师说的等你们上大学一定要多看书,才慢慢看一些。做书房以后,对阅读有强制性的想法,有了阅读的习惯。现在在书房里,有时候跟读者、志愿者接触,说到某本书,ta们都说小时候就看过了。比如《小屁孩日记》,刚才就有志愿者讲他小时候看过,说自己对于外国的生活的了解是从这本书开始的,挺好看,还经常会翻来看。我就没有看过,很多空闲时间,没有放到书上面,视野或者知识积累就窄很多。

平凡朴实又珍贵的爱


我妈妈比较重视教育,文化,也一直很支持我们上学读书。

高考之后,我觉得自己的学习习惯还挺好的,对一些东西有自己的理解,就想自己开一个小小的辅导班。我写了一封信,印上自己的联系方式,到电线杆上贴小广告,告诉师弟师妹们,我可以跟你们讲这些东西,收费很低很低。最后,只有一个读初中的女孩来联系我,我给她上了四五节课。我自己走路去贴广告,有天妈妈说她载着我去,说你走太多路,太辛苦了。坐车上和她聊天,她说也不知道这个事我能不能做得成,但就觉得她是妈妈,一定要支持我做任何的事情。

我妈妈是重庆人,与我们当地人相比,性格会比较直爽一些。小学时,她跟我哥和我聊天,“你们俩是兄妹,两个人要相亲相爱。” 我就想相亲相爱这种词可以用在我们身上?是可以这么直接表达出来的?真的,我心里面就有这种疑惑,但没有告诉她,没有表达出来。

我妈也会注意多用点时间来陪我们。家里这边大家打工,计时或计件,没有多少时间陪孩子,妈妈有时候会把我带到厂里去,下班就尽量跟我或我哥哥待在一起。

另一个是妈妈语言上对我的影响。我后来看过一本书《父母的语言》,父母语言如果比较丰富,多样化,对小孩子的思维成长,情感的培育是有帮助的。我们这边大部分的家长,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非常内敛;但遇到小朋友有的事情做不好,就会大声的呵斥,“你怎么这点事情都做不好”。我妈她结婚比较早,对小孩子比较有耐心,不会直接呵斥我们。她会说,你怎么是这样子弄的,我来教你,我来带你,你看我怎么做的。

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会是这样子的,她高中只读了一个学期,但她对小朋友比较有耐心,对其ta的小朋友,别人的孩子也会非常有耐心,小朋友都很喜欢她,这是我妈妈对我的影响。

钟佩君,整备活动


友义书房


图书馆这件事,一定要退休才能去做吗?


我读大学时了解到一席,2020年9月26日正好在广州有演讲,我在现场听到了毅桦的演讲。当时给我的印象,微澜很好,虽然有点远,但同在广州,我要去做志愿者。

中秋国庆假回家,3号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看望初中班主任老师,这是我们时不时都会做的事,那天到的同学有两三位是老师,能接触到学生群体,我们聊到学生的一些应激反应和过激行为。刚好那段时间,也有新闻说一个孩子被妈妈掌掴了之后翻身跳楼的。是什么导致了自杀?这个背后有心理和教育的问题等等。

聚会时我想,既然我们发现这些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去解决?微澜图书馆冒出来,很多人去图书馆看书,挺好的,但我没有想自己具体可以怎么做。当天回广州的路上和同学聊微信,这个同学曾经也想在退休之后开书店,发过朋友圈,我当时留言说也算上我。

难道开书店这事一定要等到退休之后再去做?当时就这样子激灵了一下。

回到聚会聊天,这么多小朋友有心理需求,或者感觉孤单,能不能以图书馆的方式来陪伴着他们,从一定程度上来减少ta们心理上的缺失。微澜服务流动儿童,镇上是留守儿童,蛮多的,这个留守不一定说父母去外地了,有可能是爸爸妈妈一天到晚都在上班,没有时间陪ta们。如果有一个图书馆,ta们可以到里面看书也挺好的。

我回看毅桦的演讲,里面的一些照片、小视频,这些学生读者,ta们在书的环境里面熏陶了一段时间之后,整体的表达,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是不一样的,我挺羡慕,也希望能够把这种精神风貌带到我家乡。

这是友义书房的缘起。

回到广州,我跟聚会同学们聊,有的说可以参与,有的说不参与但可以推荐一些人。就这样,我们先做策划书,到10月14号,就公开发了通知募捐图书,邀请这方面同样有想法的人来多跟我们交流。

我没有社会地位和名声可言,但当我们的倡议、一个小小的图书募捐信息发出去之后,会有人回应,一开始是朋友或朋友圈里不太熟悉的人,会捐一下书。直到有一天,接到一个完全陌生人的电话说,他在朋友圈里面看到消息,想给我们捐书,他的朋友又不是我朋友。后来他捐了好几十本书质量很好的书,有大人书,也有童书。当时就挺惊喜的,这是有人传播了出去,有人相信我们,还是完全不认识的人。

之后,书房落地最困难的是场地。联络、接触各正式渠道的人员,找场地费了很多波折。后面我慢慢地反应了过来,你要先做出一个样子,才会有人相信你。

书房的日常


远方提供了场所


10月29日,我们做了一次户外的摆摊做项目推介,募捐图书、场地,怎么参与。到元旦的时候,因为没有落实场地,决定先做线上的借阅,后来真的有人借书。总之,没有停下来,期间有人好奇我们怎么运营,也有人表示可以来做志愿者。

免费场地的愿望落空,就想到租房子。

那一年里我一个月回一次家,找场地,做宣传,和朋友见面。大街小巷地走,和我妈散步,看到招租电话就要打过去问,我在成都读书,成都的号码近十年没有换过,电话没人接,后来就用我妈电话打。

我当时有一点冲动,觉得这个事情一定要去做,如果现在不做,将来结婚生子,生活成本会更高,可能也不会有时间精力去做,当时会比较心急。我们团队里的一个成员,跟我分析了一下做这个事情的成本,房租、水电、书架书桌、日常清洁维护的,费用不低而且需要持续性支出,把自己工资一减,发现确实会很吃力,如果我脑子一热去借钱来做这个事情,没有准备好的话,还不如先暂缓一下,再多准备一段时间。

后来就决定找更便宜的场地,谈好了,但疫情比较严重,就没有赶回来签约。中间也遇到过一些情况,有人要低价提供场地,但后来因为是营业性场地,我自己担心把握不好,没有接受帮助。

2023年3月的友义书房


期间书房策划书一直在完善,我们几个先是有一个大概的脉络,把文字输进电脑,另一位创始团成员修改格式,调整位置,进行排版,策划书完全不一样,慢慢地我们很多想法加入细化,挺好。

到2022年暑假的时候,联系到现在远方咖啡的老板。我们把策划书公开展示,去跟远方咖啡聊,他们看了,他们有做公益的经验,提问题和建议也直言不讳,说我们的有些构想可能不太具有可实现性,但最后还是提供给了我们场地。

后来,远方咖啡在很多关键的时刻都有给我和书房中肯的意见。

有了场地,22年7月很紧张突然地开了两场读书会,算是预热。我们在群里发通知,有人过来,当时群里面主要是潜水了蛮久的社会人士,大家互相不认识,看到读书会消息就过来了,我很意外。连续两天,大家在一起聊书,感触都挺深,还有人带着本子来做笔记,这种认真对待挺打动我的。

8月,我自己连续参加了两场的婚礼,跑来跑去,只做了两场读书会。8月18日集中整备,也是预开馆,欢迎感兴趣的人来围观,有个别读者好奇来了,还有人来捐了盆栽,整理图书,打扫卫生,做宣传,大家用了四五天的时间,结果那段时间快递在搞罢工,有些东西没有按时到,就推迟到23日正式开馆。


我们开馆了


刚开始开馆,知道的人比较少,主要是社会志愿者来服务,但大家都要打工养家,白天上班,晚上再过来开馆,这样开馆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每天至少有一个时间段有人来,还有位热心的妈妈下午也来开馆,但她自己也忙,我也不好意思一直拜托她。

9月,书房开始在i志愿上面发招募,赶上国庆,有大学生来,寒假也有大学生来,中学生需要志愿时,大家在i志愿上面了解到书房,慢慢在地学生志愿者多了起来。再之后和当地中学图书馆进行了合作,会定期给我们提供书,学校和书房有一公里左右路程,图书的运送是一些开滴滴的居民帮忙无偿运送的;学生也会来边自习和做志愿者。

一开始,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书房的真实存在,且是公益的、免费的,就存在一点点戒备;新读者来,录入信息,要提供姓名、电话号码(以前有想过要是否录身份证,但太敏感,就没有)也有人不想登记。

读者之间,志愿者之间,大家虽然是一个镇,但交流不是很多,悄悄来,看看书,借走。志愿者跟读者进行交流,我们也在鼓励。但书房志愿者,90%以上都是初高中生,社恐这个词是ta们早给自己贴好的标签,不太愿意去交流,也很难做到;另一方面,志愿者流动性很大,对馆藏书的了解不多,除非一本书上面写适合3~7岁,很难做精准的推荐。读者也挺害羞的,有的读者ta自己来看看可能还好,如果主动跟ta聊天,就走开了,会有这种情况。或许再开久一点,大家比较信任,就会好转。

每次回家也没有待很长时间,到书房就匆匆做一点事情,但读者和值班的志愿者,可能都不知道我是谁,我就回广州了;在地馆长也要上班,然后带小孩,照顾老人;图书馆缺一个可以经常在这里刷脸的人,如果大家对ta比较熟悉的,就好一些。

昨天下午一个志愿者来参加培训,就带了同学的三个小孩过来,每个人借两本书回去,如果有更多的大人来带动一下家长和孩子,就会好一点。

这几天举办读书会,其实也是想着多一点大人过来,大家一起聊聊,怎么跟学生,跟学校,跟家长多点联系,但有点遗憾,小学老师没有过来,有个别初中老师来,稍微聊了一下可能性。大家觉得重点还是在小学,初中的精力很多还是在自己的作业上,来了书房就是值班写作业。

小读者在书房


我也挺希望有人能够持续性来书房举办读书会、故事会,今年上半年也比较少,后面吉吉老师参与进来,会不定期开展绘本故事会。

我其实比较担忧,现在我也结婚了,后面如果有小孩,走不开,怎么办?


书房的困境


管理团队人员的不稳定


书房最初的管理团队,加上我有三个比较核心的成员,都是同一届同学。2020年刚策划的时候,都单身,经常晚上一起想方案,讨论问题,熬夜到两三点比较平常。慢慢,谈朋友,结婚,生小孩,结婚之后她们俩直接参与就比较少,但遇到问题我还是会跟她们交流,比如说安全的问题,会一起讨论,这种情绪支持很重要。

后来还有一个成员,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有在参与,出谋划策不多,但实际行动参与很多,也有很多单独的讨论,今年下半年也要结婚了。不过新的志愿者,大学生,或者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慢慢加入进来,我也非常期待。

我自己因为工作的原因,时间自由度比较大,工作之外每周算起来有两三天的时间投入在书房,花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当然,做书房相关的事情也更容易投入和专注。

我可以做多一点,但个人的知识,经验有限,如果完全只按照我的想法来运营书房,我怕拖后腿。中途也遇到过伙伴希望我们参与开分馆,有人觉得书房的经验好,然后他又有场地,有人员想去组织,我真的是非常希望能够把经验传播出去,思量再三之后(时间精力有限),还是拒绝了;可能会面临诱惑,竞争,但后面想了之后,觉得书房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这两年镇上也有一些新的公益阅读方式的出现,前年有个青青书吧(需要消费),后来关门了;后来有个文具店,二楼做成了公益阅读的方式,可以免费看书,我没有具体去了解。有更多的人一起来做阅读推广,很好。

但如果只是我一个人的话,图书馆可能进展比较慢,但我宁愿进度慢,也不想偏离初衷。我后来把微信的个性签名改成了行稳致远,就是慢慢走,很基本的事情在做就好,但是不要走错路,要稳稳的走,才能够走得长远。

一路走下来,知道书房也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制度。(事必躬亲)慢慢也觉思想上脑力上有点乏力,希望有更多管理人员的加入。


馆藏状况


书还是比较少,我们也一直在想办法多增加一些书,一开始是没有资金,受捐的书,适合成年人阅读的书比较多,借阅额度是两本,后来微澜提供资金,麦开帮我们买了很多书,童书多了之后,借阅额度可以改(目前额度是5本)

申请微澜共建的时候,你们一直在追问书房,对馆藏有什么想法,是否对读者进行过分类分析,要不要重视童书等等,我当时没有太多的概念,现在童书多一些,阅读也需要从幼儿开始起步。

麦开帮忙买书,他有很多想法,如果是我自己去买书,就去看图书的介绍,但可能有的书介绍得很好,实际上并不一定是适合的。一些接受捐赠的图书,后来听大家聊,也不是很合适。

馆藏方面的铺设,要系统地去了解、理解学习的话,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方面我还不太有经验,之前也没有接触到有这方面知识经验的人,后面在微澜的各种群里面,大家推荐什么书,觉得这个书好适合,就在微澜的心愿板块,团队的新成员去发心愿,筹集。这个我有一点点心理压力,很怕自己一直在索取。

7月开始,微澜资助资金,陆续购买各类童书一角


注:2023年8月底,友义书房报名了满天星公益【阅同行计划】2023年广东省社区阅读推广伙伴计划。11月传来好消息,书房加入了满天星的阅同行阅读推广计划,成为阅同行计划在粤西地区的唯一一个合作伙伴。除了经验赋能,友义书房也有机会获得300~500册图书以及小额资金的资助。


社群维护


我知道微澜也不主张加读者微信,我们很多志愿者本身是未成年学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比较紧张的,现在和志愿者交流,也会强调安全。

读者来,如果没有成年人在场,值班的时候发生点什么,真的会担心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事情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如果真出现安全事故,其他团队成员会不会受到牵连,作为发起人,我难逃其咎,但我要怎么样去承担起这个责任,去做弥补,好像没有方案。

做活动,给读者和志愿者发私信邀请,是不是恰当,也会很谨慎;也存在各种安全的问题,比如我们去外面摆摊,是不是有安全隐患?就算不出去主动招募,那如果一些奇奇怪怪的人来,怎么办?志愿者都是学生,有很多的隐忧。这些问题没有办法很好的解决,也没办法杜绝。包括无人值守的时候,深夜,书房做了保护和安全措施,但公共走廊区域的洗手间,还是可以进来的,有一次半夜有两个年轻人来……就会有点担心,怕出现各种问题。

志愿者培训都会提示志愿者遇到问题,比较紧急的,可以打110,包括我自己的电话也有公示,可以第一时间给我电话打,会一再强调。现在会尽量多增加一些风险提示,来防范。没有办法解决隐忧,这个事情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发生,但也不能因此就什么也不做。

书房现在有三个大群,两个群之前还蛮活跃的,年前年后是一个分水岭,年前群内挺热络的,很多人都关心项目。社会志愿者,也有个别可能以过来人的身份想引导我,也有人做微商或者传教,我是有一点点抗拒的。过年的时候一次不甚愉快的交流,后来一些伙伴在群里不再活跃。

一旦发现有潜在有意愿的志愿者,我也会引导大家去表达。我还想建一个类似于书房人才储备群,发现平时比较活跃或积极一点的志愿者,大家可以多聊一些,多发一些推荐,或者多发一些感受。有时候看监控,我们的志愿者读者其实会讲很多话,但不习惯在社群里公开表达。大家还是没有这种意识或者是习惯,群里发言会有抛头露面的感觉,当然,更多的时候确实是忙。

暑假摆图书摊,有的家长会问,怎么知道你什么时候开馆?然后志愿者就新建一个读者群,想用作在摆摊的时候专用的一个群,在现场扫码进群就很方便。其他几个大群,人数很多,基本都是熟人邀请进群。

微澜发的活动,适合的我也会转发到朋友圈和群里,但实际上参与的人寥寥无几,我自己参与也很少。有人捐书,或者买了新书,到了书之后,值班志愿者会拍照在大群里面发一下,这个及时发,(图书推广)效果可能好一些。麦开他可以自然而然的在群里说话,有人在群里说话,虽然没有人回应,但其实很多人会看的,只是不说而已。

我自己和志愿者,微信加多了之后,脑子里面会有点乱哄哄的感觉,志愿者找我聊值班的问题比较多,很多问题值班工作手册都有讲过的,慢慢地耐心比较少,只有当和我聊什么时候开馆,有什么书看,我才会跟他们讲多一些。


读者和传播


镇上有2所小学、一所中学,几千名学生再加上家长群体,书房目前注册的读者有308位(2023年7月29日),相比潜在读者还是太少了。书房开着,如果没有读着来,我就继续开着,慢慢地的一定会有。

没有读者来,你开书房为了什么?需要有一点信念感,有没有读者来,你都做这个事情,你都会坚持下去。

书房和书房的活动,宣传真的太少,或者是说宣传没有触及到那么多人。有人建议我们开一个公众号,一个大学生帮忙新建了公众号,但忙没有时间维护,远方咖啡觉得,你有内容资源,公众号也建好了,为什么不多发推文宣传让别人过来?后来我们把一些图文整理出来,远方咖啡员工来帮我们编辑排版,发出来。远方咖啡帮了我们很多。

书房现还是太初期了,在基础阶段,有了公众号,别人关注了之后,获得一个联系书房的渠道,如果不更新,没有动静,那人家就会觉得(关注)没有什么意义。我也想过,如果不做活动,不写推文,书房就可以运营起来,那多好。另外一点,别人的文章,比如说像新京报书评周刊,有时候我会觉得太正式或者深奥,就需要转化一下,读者才看得懂和愿意看。

有读者反映书房宣传比较少,我们寒假期间做了蛮多宣传活动的,8月23号开馆一周年书房计划也会多做一些活动。但暑假发现经常出现在书房的初高中生志愿者参与反而少,好多人都去打工了。高中志愿者,需要社会实践盖章,我们要求来值班四次,8个小时,所以ta们打工后,会请假过来值班。

家长方面,我发现有几位在书房成立之前聊得比较多的家长之后反而不怎么关注了,可能ta们自己的生活工作发生了变化,总之,不怎么回应我了。下个月回来的时候,可以尝试约一些家长出来聊一聊阅读或者讲一下安全方面的问题,做做家长的工作。

馆内的宣传,书房的墙上各种标语太少,除了一个读者守则,还有一封致读者信在墙上贴着,我们针对性的宣传很少;盘点的时候想能不能把图书的腰封,以及封面贴到墙上去做展示,现在也付诸实践。现在这种状态,孩子到了书房,接触到了,也只有书,有个框架(环境)给他们而已,并没有太多主动的引导,或者是产生大的影响,要和老师去交流了解情况,提供的实质性真的有作用的帮助还是太少。说实话,也不敢贸然地行动。

昨天和我妈和哥哥出来散步,在超市里面有学生志愿者认出我了,就偷偷跟妈妈介绍,后来又有一个家长认出我来,一共有两三个小朋友认出我来。当时我有点不好意思,但其实应该抓住机会跟他们交流的。

前几天闭馆盘点图书时,一个读者来到这里,其实我可以加一下微信,但当时没想到,不过有说你自己慢慢的看一下,也没有让他走。到晚上,我们还没有摆好桌椅,一些书没有上架,就有人过来了,有人问,你们是要倒闭,要走了吗?有人这样子问,才会觉得是有一点点情感联系的。

书房我们面向全年龄段的,欢迎所有的人。当然,年纪大一些的人还是比较少,但有一天就出现了两个爷爷辈的,他们两个人过来很新奇地看那些书,我觉得好感动。现在慢慢他们可能带孙辈过来,怎么样的都好,只要能来。

在河堤进行的推广活动


书房的现在与未来


总体上,很多工作我们可能在量上会做一些努力,但是在质上所做的努力,还比较难,除非我能够天天坐在这里。

我最近也有一个想法,就是想要做一点类似于文件汇编的东西,比如说工作手册,各种操作指南,各种Q&A,还有图书推荐等等。书房现在的文件基本都是我自己做的,很希望能够有更多人来一起做,但这个人一直没有出现。

我跟志愿者,特别是年轻读者聊的时候,也会在想怎么样表达会更好,教育真的太难了。书房的读者志愿者,私信聊天有很多话会讲,但是在群里公开说就真的好难。我们最近在做征文活动,摆摊活动,都如此,在群里面问,没有人回应和主动联络,但私信聊和邀请,很多人都会参与。当然,对于志愿者,对于他们来讲,也是一种成长,之前我找人去写推广词或者组织活动,后来看到他们自发的朋友圈,又get到了……又成长了,我自己会有这种感觉。

对于低龄的读者,也考虑是不是走进学校的班级里面讲绘本,但还没有可以去讲的人,要用什么方式去培养人,也是问题。

今年,7月在北惯镇第一次摆摊,地方比较陌生,人不是特别多我自己不忙了,也会翻翻绘本,比如《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吉吉老师在书房讲过的,但我不会讲,需要的时候,硬着头皮一页一页的翻,语气,语调注意一点,稍微绘声绘色的去描述,把里面的文字读出来,一些小小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你会不会这样,过程里引导一下,小读者们会听得津津有味的;所以就想,可以培养家长,看家长有有没有愿意去给孩子们讲的。假期里可以试试,每天或每个周末,定时几点到几点会有故事会。

吉吉老师在进行绘本故事分享

还有一点,4月申请微澜共建的时候,当时正在申请设立协会进展缓慢,后来听细雄还是跟毅桦说过,有注册资金需求,每年要年审,要交各种材料的,我就没有再继续。虽然说在有二十来人,做事情有十来人,但如果成立管理团队去推进工作,真正参与的就一两个正式的协政事务上的要求更多,我可能也没有时间精力去应付这些,还是希望书房有自由的发挥。我现在变成了一个执行人,每次回家就把我想做的活动都做了,其他需要组织的事情只能少做一些。绘本阅读,推荐,我也可以去做,当然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做。这可能和我的职业有关,当老师会让别人去做一些事情,不太有障碍。微澜理事会的制度,我们也想采用,让更多人参与到运营管理中来。但人才是需要培养的,我们不可能自己一个人顶着,事实上,就得先这么顶着,因为你没有找到更合适的人。


为什么加入微澜?和加入之后


之前申请微澜共建,做准备的时候,我觉得,与其说是申请共建,还不如说是把书房抛出来,让人观看,有哪些问题,怎么改进提升,确实也听到了很多,包括这次访谈也是,就想多听听你的意见。

目前的场地,远方咖啡提供,在这个场地的支持下,书房可以做到什么程度,若干年之后……如果没有这个地方,书房会怎么样?申请共建的时候,我也问过微澜对书房有什么规划?微澜会给社区馆发展提供什么支持?

2023.3.25 微澜共建申请答辩ppt



最早听毅桦演讲,讲到微澜是持续而不是一次性参与,对志愿者的管理,培训,让大家了解和接受微澜的理念,都很好。书房做志愿者做培训的时候,也是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书房,这些我都可以学习;我自己参与微澜的志愿服务,也能感受到微澜对小读者的关爱,是我欣赏的;所以我也希望友义书房多一点微澜的元素,作为模范,榜样,参与我们来运营书房。

我之前关注蛮多微澜的信息,书房开馆以后,主要精力在书房,关注就少了。有一天绵阳的丹丹申请微澜共建,Suzy特别提醒了我,跟我说,你去听一下,有什么建议问题可以提。我挺意外的,我们完全没有交流过,但是她关注到了书房。

过了一段时间,我才想,是不是书房也可以申请微澜共建。书房运营了半年多,有基本的制度,问你们大家,都支持,填了参与共建答辩。我自己对书房那么熟悉,准备也挺充分,但不知道为什么,答辩那天一直战战兢兢的,不过想说的话也说了。

申请微澜共建,一方面,友义书房可以进入更大的圈子,书房很需要传播的渠道另一方面,我想向微澜学习,在图书推荐、推广方面的理念和制度,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处理,都是我个人比较欠缺,需要学习的还有微澜的馆东计划,可以给书房上线月捐项目,申请成功,书房就有一个稳定持续的资金保障。

申请成功之后,要怎么样去做接下来的事情,我自己挺茫然的,后来微澜社区上也有书房的主页,有了专属工作群,有了微澜专属月捐;通过微澜心愿以及捐赠渠道,我们也增加了不少书还有一个很重要,书房我们自己很难做到的,在社群里面的交流,书好不好,益迪怎么使用,操作上遇到问题,微澜不少伙伴都可以在群里帮书房回应,社群活跃了一点点;另外,微澜的图文直接就可以转发,就这样子慢慢的融入了微澜。

2023.12.26 友义书房截图


注:2023年7月,除了上线专属月捐外,友义书房获得微澜总馆支持新馆基础资金一万元,用于增加和改善基础馆藏,图书由微澜总馆志愿者麦开负责购买,分批购入


加入了微澜之后,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帮助,不管是理念上还是行动实践上的,有稳定的月捐,最近买了好几个书架,几百块钱一个,也能够比较大胆去买。不过,我给自己蛮多心理压力的,比如说因为最近放假有点时间买了些东西,我找总馆报销,就会觉得买了好多东西,感觉不太必要。

微澜社区很成熟,有很多地方可以用,比如捐赠证书可以自动生成,发心愿,写服务日志,这些都能运用起来,也帮助书房解决了一些自身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志愿服务的证明。另外微澜的社群支持,比如微澜的绘本故事会培训,是线上的,书房的人也可以参与,书房的在地馆长,也加入了。如果有更多有意愿持续参与的人,微澜的社群我们都可以进入。

我现在就没有那么着急了,只是觉得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友义书房·微澜阳江1馆


附一则钟佩君最新的公开日志:


关注更多钟佩君和友义书房信息,见


微澜往期人物访谈:

访谈·宗慧仪 | 她静静的,如一条河流

人物·红姐 | 5年,与微澜在一起的427天

演讲·文萍 | 微澜图书馆里的奇妙化学反应

访谈·张弦 |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访谈·廖细雄 | 不再等待允许,在附近去建设

访谈·林轩 | 享受资源的人,对社会负有更多义务和责任

访谈·许方洲 | 爱己与爱人,它们是一回事

访谈·一木 | 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 

访谈·魏佳羽(下) |  把基本事实作为方法,我们终会相遇

访谈·魏佳羽(中) |  理想回归现实,我们终将相遇

访谈·魏佳羽(上) | 把自己作为方法,我们终会相遇

全职妈妈李晓楠丨在微澜,慢慢地觉得自己还能给别人帮助

微笑的小米 | 走遍千山万水后的她,十年如一日,回到乡村做阅读推广

访谈·凌校长|微澜带来了学校生态的改变

访谈·杨天宇 | 有时候,相比发表意见,支持别人更重要

访谈·麦开|紧握星星,献给每一个有梦想的孩子

访谈·程春华 | 一个没有上海身份证号码的上海人

余清|流动中的迷茫与找寻

访谈·盘成芬 | 在东莞,八年,快递员和社区图书馆
访谈•小瑜馆长|我愿意做一个组织者访谈·隋元丨流动儿童对社会的反哺
访谈丨跨省服务的志愿者我们的图书馆 | 访学生志愿者访谈·左樵(上) | 永远直立行走的小撮
访谈·左樵(中) |  从出走的一小撮到微澜访谈·左樵(下)| 微澜是拓荒者的乐园
访谈·王晨 | 我相信相信的力量访谈·王燕 | 我比较老派,为了工作,可以“放弃”孩子
访谈·李雅 (上)|不要把书神圣化,图书馆也不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访谈·李雅(下)|不批评原则
故事姐姐播种记|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广州红姐:51岁,我颠覆了过去的人生
温和而坚定的打破沉默|志愿者专访
性伤害|预防是最好的保护


他们是外卖员、快递员、家政工,但他们的孩子在城市找不到一张课桌 | 岳毅桦一席第801位讲者


微澜图书馆,城市边缘的真实公益


做馆员 做馆东 有一分光 发一份热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微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微澜图书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