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媒体教务处处长专访 | 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杨林:发挥交通特色优势,着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曹艳 中教全媒 2022-12-03

全媒体视角

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杨林表示,在智能信息时代,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高要求,“00”后新一代大学生对大学学习和个人发展也有着新期望,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必须主动求变。教育不止是良心,更是责任,需要以“融合、创新、开放”的理念,创新、升级人才培养体系。

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杨林

采访报道 / 中教全媒体 曹艳     

重庆交通大学,培育交通人才、创新交通科技、服务交通发展,是一所交通特色鲜明的大学。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设有5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9个。如何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还保持为国为民的底色?日前,中教全媒体采访了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杨林,就本科人才培养的交通特色、教学改革和未来规划展开交流。




援建康藏公路而创办,

致力打造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中教全媒体:

学校自1951年11月创办以来,经历了哪些重大变革?


杨林:重庆交通大学是原交通部布局在西南地区的交通行业高校。1951年,根据毛主席指示,为修建康藏公路、建设大西南,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创办了西南交通专科学校。1960年,组建重庆交通学院,成都工学院土木系、四川冶金学院冶金系、武汉水运学院水工系等相继并入。2000年,学校由交通部划转重庆市管理,为交通运输部与重庆市共建高校。2006年,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


中教全媒体: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交通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林:一是学科科研上交通特色鲜明。围绕道路、水路、轨道、航空交通领域,构建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的学科体系。拥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山区桥隧、山地道路、内河港航、运输物流、单轨交通、沙漠土壤化等领域具有明显的科研优势。学校拥有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长江航运工程与智能航道技术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30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13项。

二是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上交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围绕交通土建、交通运输、交通装备、交通文化等方面,形成了本科人才培养“交通+”办学特色。学校的优势专业大都是交通特色专业,如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等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物流管理、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与此同时,学校不断深化校企、校校、校地协同育人机制,与中交、中铁、中建、中铁建、四川路桥等行业企业联合,开设了校企合作实验班。
三是毕业生就业主体面向交通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21年超过90%,近年本科生面向交通建设、运输物流、车辆制造等交通领域就业的比例超过65%。为中交、中铁、中铁建等交通行业骨干企业“一带一路”海外交通建设项目,输送了1500多名毕业生。在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中,从总设计师到项目经理、普通技术人员,有近100位重庆交通大学毕业生。


中教全媒体:

学校毕业的学生,与其他高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杨林:重庆交通大学建校源于康藏公路建设需要,发展融入国家交通建设,积淀了厚重的交通文化,毕业生具有明显的交通特质,注重实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服务交通行业,面向西部、面向国企、面向一线就业。

69年的发展,学校凝练了“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校训,传承实干奉献、开拓进取的“铺路石”精神,弘扬甘当路石、顽强拼搏“两路”精神。唯明德日新,方能行远;唯行远不息,方能交通天下。重庆交通大学的毕业生具有明德修身的内在追求,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求真创新的实干精神。

学生“无止桥”公益实践团队,先后为重庆彭水、四川巴中、云南丽江、贵州威宁、宁夏西吉等贫困山区、民族地区,设计建造20座公益小桥,助力当地5万余名儿童上学、群众脱贫,被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院士誉为“小桥大爱”。

毕业生扎根一线、拼搏进取,铺路架桥、治水筑港,挑战高原屋脊,贯通蜀道天险,贡献三峡工程,成就超级工程,涌现出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桥梁院士郑皆连等一批杰出校友。在评选出的六届中国“桥梁十大人物”中,我校校友就有19位。在港珠澳大桥、西藏高原、长江沿线、“一带一路”国际工程等一批批优秀校友群体,为西部交通发展、国家重大工程和海外项目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举措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中教全媒体:

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带来变革性影响,对大学培养人才提出哪些新要求?


杨林:在“交通强国”加快建设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智慧交通为主攻方向,推动交通运输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建设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带来巨大的建设需求、巨大的科技需求、巨大的人才需求。同时,交通科技人才高精尖缺的需求导向凸显,智慧公路、智能铁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民航、智慧枢纽、智能车辆、无人船舶发展,客运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货运组织化、高效化、集约化发展,交通方式融合、交通与关联产业融合,交通建设企业“转产转商转场”的加速转型,对高校交通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结构转型、内涵升级、领域复合、内容更新、模式创新、质量提升的新要求新挑战。

重庆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要求高校提升服务区域急需人才培养能力。重庆抢抓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机遇,围绕“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重庆制造业转型、支柱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高校增强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对学校交通土建、交通运输、建筑规划、智能信息、机械车辆、经济管理、人文艺术类专业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教全媒体:

顺应新时代发展,重庆交通大学在教学上做了哪些改革?


杨林:一是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学校建立本科专业优化调整机制,先后停招了工业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8个专业,增设了城乡规划、飞行器动力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7个专业。围绕“交通+”构建了交通土建与智能建造、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智能交通与综合运输、船舶工程与航运、航空工程与动力、建筑规划与智慧城市、智能制造与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智能信息与大数据、工商管理与经济贸易、计算科学与应用数学、旅游管理与文化传播、艺术设计与交通环境、外国语与工程翻译等14专业集群。

二是加快专业内涵升级改造。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接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突出产出导向要求,修订形成2018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增设专业特色和前沿微课模块,强化了智能信息、绿色生态等新内涵。“十三五”期间,共获得财政专项建设经费9000余万元,开展新工科、特色专业、一流专业建设。2020年制定《一流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从定位目标、优质课程、培养模式、质量体系、教学团队等方面,对37个国家级、市级、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开展内涵建设。


三是深化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建构”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依托“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项目,大力推进“课程设置柔性制、学生发展个性化、校企协同全方位”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新模式、新平台。创办了“中交道桥渡国际工程班”“中交PPP项目管理人才班”“中交地铁盾构人才联合培养班”“中铁国际工程班”“中建启航工程班”“中铁建杨连弟登高人才班”“四川路桥国际工程班”“深港湾创新实验班”等24个教改实验班,培养拔尖创新型、卓越工程型、跨界复合型、国际工程型多样化人才。2020年,“交通+艺术”新工科统合设计实验班入选全国首批“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艺术设计学院开展“交通+艺术”毕业设计改革。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展跨院际、跨校际、跨国际联合毕业设计,如“BIM跨专业综合毕业设计”“黔渝滇桂五校联合毕业设计”“三洲四校国际联合毕业设计”和全国交通六校“交通建筑联合毕业设计”等。

四是大力推进“课堂革命”。全校开设了“应用写作与交流”“计算机与互联网”和60门专业通识选修课,每个专业都增设了行业专家主讲0.5学分的“前沿微型课程”。2016年建成了“在线学习中心”网络课程平台,2019年起开展校级“金课”建设计划,已立项166门校级五类“金课”建设项目,主要基础课均建成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数学、英语、物理、力学、制图类10门课程实施了“基础课教学改革计划”,强化作业训练和阶段测验。2020年上半年,建课1899门,课程开出率100%,到课率达98.87%,学生对在线教学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为71.6%。在2019年秋季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学校被评为首批“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示范基地。


有效实施“一院一赛一活动”。即每个学院至少培育一个品牌学科竞赛和一个精品科技活动。每年投入200多万元专项经费,组织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110余项,参与学生20000人次,培育出“思政实践”“结构承重”“隧道设计”“发动机拆装”“服务区设计”“立交改造设计”“航海技能”等学校赛事30多项。学生参加高水平竞赛参赛数量、获奖明显增加,2019年获全国特等奖及一等奖43项、二等奖123项、三等奖187项。学校每年开设约250项、9.6万人时的开放创新实验项目,设立130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30多项“春苗计划”科研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中教全媒体: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交通行业发展需要,培养能够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特性?


杨林:学校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确定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建构”的育人目标,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跨界思维、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适应未来发展的又红又专又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价值塑造上,强化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交通文化、“两路”精神和职业素养。能力培养上,强化分析研究、设计开发、集成应用、评价决策能力,以及批判思维、创新、交流、协作、终身学习能力。知识建构上,强化交叉融合与跨界复合。

  




加快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 ,

助力教育“十四五”发展



中教全媒体: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学校本科教育下一步有什么规划?


杨林:一是完善“五育”并举、“三全”育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以创新创业教育、美育、劳动教育为重点建立第二课堂学分制及实施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生态。

二是实施专业转型提质建设。以深化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以交通行业、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为牵引,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为路径,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抓手,按照“控制规模、优化结构、升级内涵、提高水平”的总体思路,调整低水平低需求专业,发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培育优势专业,打造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广度合作,创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实融合的多元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强优势特色专业。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与专业认证,拓宽专业口径、融合智能信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主干专业水平。

三是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与考核改革。营造注重教学学术的浓厚氛围,强化教书育人、改革创新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完善OBE质量体系,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内生型”质量文化。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引导广大教师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新常态”,进一步完善课程平台学习资源,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智慧考试系统”强化过程考核,以信息化推进“课堂革命”“学习革命”,培养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采访尾声,杨处长说:“在智能信息时代,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高要求,“00”后新一代大学生对大学学习和个人发展也有着新期望,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必须主动求变。教育不止是良心,更是责任,需要以“融合、创新、开放”的理念,创新、升级人才培养体系。”杨处长把教育作为一种伟大的事业,用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心,兢兢业业的工作,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您想了解更多的重庆交通大学,请点击“阅读原文”。




全媒体校长/书记/院长/处长专访

哈尔滨商业大学党委书记孙先民:发挥商科办学特色、探索“一体两翼”文化育人模式 努力培养一流人才

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张红伟: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教育创新改革

河西学院教务处处长赵柱:立足河西走廊,创新互联网+支教服务途径,服务当地经济

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处长黄国华:向课程思政与创新教育聚焦发力,打造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丁凯:教育现代化与产教融合背景下继续教育发展新思考

郑州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李学相: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 为国家软件产业培养优秀人才

厦门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夏侯建兵:以质量为核心 为继续教育发展提供厦门大学经验

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雅丽:立足民族地区,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培育教育“精英”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宏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办好一流本科教育

中国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佟赤:学历教育内涵式发展,非学历培训市场化转型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炳烛:依托产教融合,赋能人才培养,扎实推进“双高”建设

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鲍桂莲:计划招生3350人,新增2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西南石油大学继续教育与网络学院院长汤富荣:紧抓行业特色和地方经济发展 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

大连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梁茵:回归教育初心,打造一流的继续教育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记袁昌富、院长王松明:学历、技能并重 优质继续教育的提供者 校友终身发展的好平台

山东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永艳:坚持创新发展,办出“农林”品牌的继续教育

苏州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靳葛:2020年本科招生计划6674,新增人工智能专业

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方建强:扎根大地,服务社会发展,发挥继续教育作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肖嵩:对接国家战略,服务陕西科创,贡献“西电智慧”

山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江世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发展

温州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世泽:整合优势资源 创新继续教育 服务健康中国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院长廉福生:多措并举 打通毕业生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暨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世云:继续教育创新发展要以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

成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魏青:打造不断创新的培训品牌 做专业的继续教育

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标准宣贯组组长战德臣教授:慕课推动高校教学模式创新

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廖华英:主动求变 做好精品在线课程建设 践行课程思政

对外经贸大学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黄健青:规范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促进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继续、网络)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拜晓旭: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 推动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邬智:在疫情防控中强化继续教育创新思维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记黄丽华: 停课不停学和助力企业复工,哪个都不能掉以轻心

天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办好新时代继续教育,助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线上培训教育助企业复工复产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疫情应对中的行动和思考

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邓毅:创新驱动发展 网络教育模式不应该千篇一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继续教育:多箭齐发 在疫情“大考”中锤炼提升创新能力

广东开放大学校长刘文清:大学+体系+平台—信息化背景下的开放大学特色发展之路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疫情“大考”中转型升级,四轮驱动迈向高质量发展

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校企合作共战“疫”,在线平台促培训

中国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抗击疫情,责任担“教育育人”,使命承“法治建设”

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严格疫情防控,紧抓实效教学,创新教育发展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习疫情战场中的“白衣英雄”,精心培育中国新时代医学人才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钱乃余:坚持产学研结合 创建创业型大学

发挥优势、转型创新:人大继教院全员战“疫”,助力“停课不停学”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与就业处处长明兆凤:构建创新创业教育1.0+2.0+3.0+4.0的全球新生态



全媒体总裁专访

网梯副总经理金庆文:构建在线教育完整技术生态体系 让用户“做减法”

通铭教育董事长唐小奎:专业+专注 构建立企业在线学习新生态

武汉启明泰和软件服务有限公司总裁胡朝晖:分拣试卷技术赋能考试,“在线考试”有保障

北京智启蓝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靳新:用智能化改变教育 教与学由此不同

马承英语创始人、董事长马承:用心服务 缔造马承英语百年品牌

五舟教育事业部总经理胥泽富:为学校赋能 把专业办在产业链和需求链上

普开数据总经理叶刚:赋能教师 做专业教育科技公司

浙江精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蒋定福:从大学教授变身精创总裁,运用高新技术助力高校教学改革

陆陈汉语董事长陆陈:儿童中文国际教育培育体系+互联网—建构中文国际教育永续发展新常态

“云”上阅读书香浓 中文在线厚植在线教育数字资源—专访中文在线教育公司总经理杜嘉

浙江名淘控股集团总裁江战:着眼新青年,提升新技能,助力培养新经济人才

爱学堂创始人汪建宏:科技赋能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培升教育总经理王瑜:做好专业服务 打造高考报考升学通道规划生态闭环

易偲环球(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陈建伟:虚拟技术在直播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北京爱迪科森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楠:实时创新是发展非学历培训的硬道理

文才学堂总经理雷虹:用专业产品+“保姆式”服务 成为高校在线教育有力支撑者

上海天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谢朝辉:如何在热火朝天的“在线教育”市场比赛中,做到“稳、准、赢”?

慧科集团首席战略官、慧科研究院院长陈滢:布局“慧科”方案 实现“停课不停练”

文华在线教育董事长金善国:时刻响应用户需求 全力助力院校“停课不停学”

“疫情”之下的思考,51Talk做对了什么?

北京天演融智软件有限公司CEO、常务董事赵德河:专注高等教育20年 服务是天演融智发展的根本

华博特总裁徐前:在线教育是自然而然发展的过程,疫情只是催化剂

网梯董事长张震:在线教育资源已足够,需要真正实现完整流程

263教育总监牛登林:以直播为核心,赋能教育发展

麦课教育刘义光:疫情高烧难退下的安全教育思考


近期活动链接

重磅 | 中国高校网络与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研修班将于9月24-25日开班
AWS教育行业会议将于9月24日在深圳举办
2020中国国际远程与继续教育大会将于10月22-23日在京召开
CIE2020第四届中国IT教育论坛将于11月6-8日举办
疫情之下,在线教育大爆发!2020(第六届)中国在线教育百强评选正式启动
2020(第七届)中国E-Learning行业年度评选正在进行
2020年度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优秀函授站评选活动通知
2020年度中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优秀校外学习中心评选活动通知

2020(第五届)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库征集活动通知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