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八一八,那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生信宝典 生信宝典 2022-03-29

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9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10月9日17时45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图片来源于https://nobelprize.org

John Goodenough, Stanley Whittingham 和Akira Yoshino三位科学家,因为“为锂电池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的工作,为无线和无化石燃料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相信后续的开发也将带来更多效益。

前天我们一起回顾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在1901-2018年的历年获奖信息,包括:获奖者年龄分布、出生地分布、工作单位分布和家庭搭档。而我们也都知道,诺贝尔化学奖是经常性“不务正业”,今天再一起来看一看那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吧。

从1901年至20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历年获奖数据概览见下图所示,绘制方法见:network3D: 交互式桑基图

注:L40: Age<=40; L50: 40<Age<=50; M70: Age>70

诺贝尔化学奖自1901年首次颁奖至2018年,共颁发了110次,总计获奖者181位。其中有63项是个人单独获得,23项是两人共享,24项是三人共享女性获奖者共5位男性获奖者共176位。化学奖单人获得率远高于生理学奖(尽管颁发给生物领域的化学奖拉低了这一比例)。

历年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出生地区分布和工作单位分布,如下面动图所示:

化学奖得住主要来自美英德3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次是日本和以色列。中国本土尚未有获得者。但有两位出生于中国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家,钱永健(中国台湾)和Ei-ichi Negishi(中国长春)。

由于诺贝尔化学奖被多次颁发给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物理等领域,因此人们调侃地还给他起了个亲切的名字“诺贝尔理综奖”,真的是很“不务正业”了。

化学的五个二级学科里,高分子和生物化学占到诺贝尔化学奖的1/3。居然这么多!这就来看看有哪些典型的走错家门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早在1902年第二届诺奖上,化学奖便颁给了生物学领域的研究。

1902年,Hermann Emil Fischer因对糖和嘌呤的合成研究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对有机化学中那些与人类生活、生命有密切关系的有机物质的探索,为现代蛋自质和核酸的研究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自此之后,又出现了很多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化学家,在此不得不提到的一位是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英国生物化学家Sanger。

1958年,为表彰Frederick Sanger在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领域的贡献,而授予诺贝尔化学奖。此后,Sanger提出快速测定脱氧核糖核酸(D N A )序列的技术"双脱氧终止法"、即双脱氧核苷酸链中止法,又称“Sanger测序”,于1980年与另外两名科学家Walter Gilbert和Paul Berg共享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其中Paul Berg于1971年在实验室中构筑了第一个重组的DNA分子,这意味着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可以人为地改造;Walter Gilbert运用桑格直读法原理,独立地提出更简便的测定核苷酸顺序的方法——化学降解法。用化学反应将DNA裁剪成一系列不同长度的核苷酸片断,它们的一端相同,并标有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各片断的长度和另一端最后一个核苷酸,就能决定DNA相应位置上的排列顺序测序发展史:150年的风雨历程(点击蓝字可阅读,里面涉及多个诺奖获得者)。

还有一些化学家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改进了生物实验工具:

John B. Fenn, Koichi Tanaka和Kurt Wüthrich三人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前两位),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后一位),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Osamu Shimomura, Martin Chalfie和Roger Y. Tsien三人共同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Osamu Shimomura在1962年,从一种水母中发现了荧光蛋白,被誉为生物发光研究第一人,2001年退休后,他继续做研究,把家里的地下室作为“光蛋白实验室”,年逾80岁的他,还用家庭地址发表文章。Martin Chalfie获奖的主要贡献在于向人们展示了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发光的遗传标签的作用,这一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理学和医学等领域。Roger Y. Tsien,钱永健,祖籍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1994年起,钱永健开始研究GFP,改进GFP的发光强度,发光颜色(发明变种,多种不同颜色),发明更多应用方法,阐明发光原理。这一技术是高通测序技术中荧光法的基础。测序发展史:150年的风雨历程(点击蓝字可阅读,里面涉及多个诺奖获得者)。

当然也有新的文章,Cell:荧光标记out了,AI不用“侵入”也能识别细胞死活和类型

Eric Betzig, Stefan W. Hell 和 William E. Moerner 三人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获得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虽然研究理论属于物理领域,但是其研究成果却能给生命科学的研究带来巨大的改变。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光学成像中长期存在的衍射极限,将荧光显微成像的分辨率带入到“纳米时代”,可以非常清楚地呈现了细胞骨架的细节。

除了“走偏”到生物或者物理领域,还有“涉足”农学领域的化学家

芬兰科学家Artturi Ilmari Virtanen,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获1945年诺贝尔化学奖。

》中,提到过这么两件有趣的事: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特别瞧不上化学家,当他的妻子离他而去嫁给了一个化学家时,他惊讶地难以置信,对朋友说“她要是嫁个斗牛士,我还能理解,可是嫁个化学家……”;卢瑟福同样有这样的想法,他认为“科学要么是物理学,要么是集邮”,后来卢瑟福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现在你还敢瞧不上化学家?他们可是上能研究物理生物领域中高大上的问题,下能研究接地气并惠及人类生活、改善环境等问题,正因为化学这门学科的多领域交叉性,才使得诺贝尔化学奖这么丰富多彩。

我想说,科研无地界!各领域的科学家们携手努力,共创人类未来美好生活啊~



系列教程


文献精读



往期精品

画图三字经 生信视频 生信系列教程 

心得体会 TCGA数据库 Linux Python 

高通量分析 免费在线画图 测序历史 超级增强子

生信学习视频 PPT EXCEL 文章写作 ggplot2

海哥组学 可视化套路 基因组浏览器

色彩搭配 图形排版 互作网络

自学生信 2019影响因子 GSEA 单细胞 

后台回复“生信宝典福利第一波”或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教程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