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起“风骨”二字者,大约只有他这样的奇男子了(总第306期)
编前语
本期包括三个内容:
1、杜骏飞《读陈独秀》
2、陈独秀语录
3、人物生平介绍
读陈独秀
杜骏飞
提起陈独秀,许多人都会想到“开天辟地”般的《新青年》,想到德先生和赛先生,想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想到彪炳史册的建党伟业。而陈独秀的一生,大约只属于这样一个称呼——永远的批判者,只不过,他用一生为我们展现了自由的代价。
永远的批判者,正如永远的革命者,身上总带有某些特质:追寻自由和真理不止,忧国忧民不止。每当万马齐喑时,他们总是在人群之上发着光,炽热、温暖、明亮。
陈独秀是那个时代风口浪尖上的革命者,从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到成为中国共产党核心创始人之一,再到担任中共中央局总书记,这时候的陈独秀光芒万丈,照耀了很多人,也帮助很多有志之士树立了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但究其一生的历程,更多的还是苦难。
他从1927年起就不断被扣上各种莫须有的“罪名”。直至1942年,陈独秀戴着“汉奸、叛徒”等罪名含冤而逝。而扣在他头上的“十宗罪”,竟然在半个世纪以后,才逐渐为后人一一翻案。他的老友高语罕惋惜道:“喋喋毁誉难凭!大道莫容,论定尚需十世后;哀哀蜀洛谁悟?彗星既陨,再生已是百年迟!”
1918年6月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第二次毕业生与老师在北大办公处门前合影,左六为陈独秀。
“直尺不遗身后恨,枉寻徒屈自由身。”
这是陈独秀在1903年写下的诗句。刚烈傲骨,豪情万丈,但谁曾想,也一语成谶。
1909年,陈独秀从日本留学归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913年,他参与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但这次革命也以失败告终,这次失败使他开始重新思考救国的方式。一切变革的前提都源于思想上的进步。思来想去,陈独秀认为做个文化工作者显然是同现实宣战的最好方式。
于是在1915年,《青年杂志》诞生了,它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披荆斩棘,孤军奋战。第一期刊登的《敬告青年》,距今已经百余年时间,而今日回头再读,就像是一坛封存许久的美酒,香气四溢,甚于当年。
陈先生提出对青年的六条标准,虽基于当时救亡图存之目标,但今日读便也有今日的教育意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当代青年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
他狂放直率、思想犀利,向往民主和自由。在这条坎坷不平、荆棘丛生的路上,他辉煌过,跌倒过,反省过,但总能重新开始,重升起对独立的渴望,重燃起心中的火焰,那火焰总是噼里啪啦地叫嚣着:“我要自由!我要真理!”
“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
此联是陈独秀在南京模范监狱时所作。陈独秀共进过四次监狱,他的睿智、胆大、不羁和直率总是能够“不小心”触犯到当局者的利益,有人说他是“终身反对派”。
毫无疑问,陈独秀是一个永远有着怀疑和批判精神的人,他刚烈豪放的个性并不会因受挫而有所收敛,反是越发超凡脱俗,越发特立独行,也就是他挂在嘴边常说的:“绝对厌弃中庸之道,绝对不说人云亦云豆腐白菜不痛不痒的话”,“我只注重我自己独立的思想,不迁就任何人的意见”,“我绝对不怕孤立”。即使头破血流,也要勇闯光明,争取思想独立,这一直是他的信念。
还是在南京监狱的时候,他给前来探望的汪原放写下了这样的话:“天才贡献于社会甚大,而社会每迫害天才。成功愈缓愈少者,天才愈大;此人类进步之所以为蚁行而非龙飞。”其豁达乐观也可见一斑。
他十分清楚自己是个独行客,他“绝对不怕孤立”,更加注重“自己独立的思想”;他“不隶属于任何党派,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指使,自作主张自负责任”,正如他的诗:孤桑好勇独撑风,乱叶狂颠舞太空。他执着于“自己独立的思想”,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被开除出党,之后又为年轻的托派所不容。无论多么倍受打击,他仍然坚守阵地奋斗着,就似那“乱叶颠舞”之中,一棵独力撑持的“好勇”的“孤桑”。
“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生。”
这也是陈独秀后期在狱中所作的。在我的眼里,陈独秀永远是青年,他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朝气与活力,永远无畏强权,不惧苦难。岁月从来只能改变他的容貌,摧垮他的身体,但他滚烫的赤子之心却永如朝阳。
1919年,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四十一岁的他站在新世界屋顶花园,独立高楼风满袖。他向下层露台上看电影的群众散发传单,宣传民主,宣传马克思主义。当时的大家都认为此举作为一个文人来说过于出格,但陈先生却回应:“若夫博学而不能致用,漠视实际上生活之冷血动物,乃中国旧式之书生,非二十世纪新青年也。”
1932年再次被国民党逮捕时,陈独秀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弱冠以来,反抗清帝,反抗北洋军阀,反抗封建思想,反抗帝国主义,奔走呼号,以谋改造中国,实现自由社会。此前如此,此后也必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息尚存,挺身奋斗!”他将法庭变成革命战场,旁听席则人满为患。
晚年时期的陈独秀,居重庆江津,生活凄苦,但却是十分自由的。他拒绝了蒋介石的资助,拒绝了周恩来邀其去延安养老的好意,也拒绝了胡适请他去美国写自传的建议。他哪里也不去,继续留在原地保持着独立的思考,探寻真理。
他晚年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重估一切价值,“将我辈以前的见解,全部推翻”。他以“新青年”的姿态对自己的思想历程进行了反思和清理。他从来不缺乏否定自己的勇气。
另外一件事便是语言文字学研究,《古阴阳入互用倒表》是他最后一本著作。
在江津的晚年虽疾病交迫,但他也没有被压垮,反以坚韧的毅力,踏实的脚步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旅。诚如陈中凡为陈独秀写的《哀词》:“生不遭当世骂,不能开一代风气之先声;死不为天下惜,不足见确尔不拔之坚贞。生死皭然斯何人,怀宁仲甫陈先生。”
陈独秀曾对学生傅斯年讲过的一段话也令我倍受感动——“即使全世界都隐入了黑暗,只要我们不向黑暗附和、屈服、投降,便能够自信有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力量。”
江津陈独秀故居
陈独秀自然是一位永远的革命者,对待一切思想、势力、威权尽皆如此,甚至对待自己亦复如是。纵然身陷囹圄,百病缠身,但他仍能称:“艰难能炼骨”!
古来名士多有,豪杰多有,近世以来,学者、思想者、革命家亦所在多有,然而,似陈独秀以知识人而归于革命家,且又这般风骨奇伟、吞吐天地者,能有几人?
鲁迅先生诗《莲蓬人》云:“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其中,扫除句盖用后汉名士陈蕃之语。《后汉书·陈蕃传》:“(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陈独秀之壮志凌云,正类乎陈蕃;而人品清绝,甚为过之。如以鲁迅所拟莲花比其行状,莲花之格,亦终不如其伟岸嵯峨。无论于人、于文、于思想,都当得起“风骨”二字者,大约,也只有陈独秀这样的奇男子了。
在一个求“扫除腻粉、褪却红衣”都不得的时代,读陈独秀也许是奢侈了。但,世道沧桑,又怎能是我们遗忘他的理由?
来源:
《光阴|陈独秀:革命“狂”人鲜为人知的故事》
《陈独秀:自愿的贫困胜于不定的繁华》
《凄惘晚年的生命绝唱——陈独秀诗作揽胜》
百度百科
陈独秀语录
1、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 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研究室与监狱》
2、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青年杂志》卷1号
3、哲人间出世,吐辞律以诚。忤众非所忌,坎坷终其生。——《告少年》
4、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新青年》
5、亦有星星火,燎原势竟成。作歌告少年,努力与天争。 ——《告少年》
6、宗教之功,胜残劝善,未尝无益于人群;然其迷信神权,蔽塞人智,是所短也。——《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
7、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到半开时。——写给自己的同乡医生程里鸣的对联
8、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敬告青年》
9、我们想求社会进化,不得不打破“天经地义”、“自古如斯”的成见;决计一面抛弃此等旧观念,一面综合前代贤哲当代贤哲和我们自己所想的,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新青年宣言》
10、西方人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故以小人始,以君子终;中国人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故全都以君子始,以小人终!——《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11、今世列强并立,皆挟其全国国民之德智力以相角,兴亡之数,不待战争决。虽有为国献身之烈士,以莫之能救。——《我之爱国主义》
12、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13、一切无常,万有不空。——陈独秀赠太虚法师
14、此身犹未成衰骨,梦里寒霜夜渡辽——陈独秀《金粉泪》
人物生平介绍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曾就读于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
1920年初陈独秀前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二、三大)、中央总书记(四、五大) 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1927年7月离开中央。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重庆(原属四川)江津。1942年5月逝世。
他是杰出的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愿你读她五分钟,知道一生贵重| 少数人的责任 | 像乔姆斯基那样的人生|读昂山素季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意|1989,那些闪亮的日子|我们去露天上课吧?|杜骏飞:“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做沉静的飞鸟”|中国有嘻哈之后|水下的心与寂静之声
关注:只因为他们听不懂“人性”的语言|“微博掐架定律”突然火了,作者杜老师怎么看?|杜骏飞:一个教师的自白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美|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善念|善念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顾旧
责编|胡园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