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系统失灵:谈“豫章书院”(下)(杜课355期)

2017-11-09 杜骏飞等 杜课

编前语


第353期,杜老师分享了他对“豫章书院事件”的思考。本期,我们来继续倾听杜老师的谈话。


点击收听


谈“豫章书院”(下)

(谈话实录)

 

小胡同学:

 

11月5日,豫章书院举行了媒体开放日,有很多学生家长在校门口拉起横幅,要求复学。网上对这样的现象几乎是一边倒地批判,甚至有网友说,理应进去接受暴力改造的应该是这些父母。我当时也同样非常愤慨,但后来一想人们常说“虎毒不食子”,那么,这种“无知”家长的背后是不是有难言之隐?

 

杜老师:

 

家长拉横幅支持豫章书院,肯定各有各的理由。

 

从理论上来推测,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这些家长是这种教育观念的支持者,是这种制度的传人;第二种情况,他们是豫章书院的“托儿”;第三种情况,他们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动机,例如有可能是这些家长走投无路,如果豫章书院关闭的话,孩子根本没有地方去,他们的经济损失、心理损失都很大,教育投入会颗粒无收。

 

形形色色的理由导致他们举横幅来支持豫章书院。但这并不代表着,有人支持的就是好的——希特勒也有人支持。

 

我们不会因为有人支持而怀疑自己的批判力,但是也不应该因为我们有这样的观点,而不允许别人支持豫章书院。每个人支持与否都有他的动机和理由,甚至有些理由和动机确实是正当的。如果举横幅的人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在豫章书院关闭后求学无门,他们当然是痛苦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当地政府在关闭豫章书院时,能够给孩子们提供比豫章书院更好的去处,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举横幅了。当地在关闭豫章书院的时候有没有做好善后?有没有在强调法制、迎合舆论的同时,好好关怀一下孩子和家长?如果没有,举横幅的现象就可能出现。

 

所以,系统失灵还要靠系统改进。政府不应该因舆论压力而只有应激反应。舆论批评学校,就赶紧关掉学校,舆论说官员做了错事,就马上撤掉,这是怠政、懒政,是投机取巧之政,并不是一个良善的治理。这些孩子的损失,依靠这些政策行为,不可能得到根本弥补。

 

所以你提的这个问题,其实是指向了当地政府的不作为、不完善的作为。



小徐同学:

 

有一些家长,他的观念就是觉得老师体罚学生是一种教育学生的方式,家长可能认为常规地训斥学生几句已经不起作用了,老师进行体罚才能使教育起到作用。

 

杜老师:

 

我相信这个理由是存在的,因为有的孩子特别调皮,不管是十八岁还是八岁都有调皮的孩子。但是我想遗憾地说一句,只有当你的能力不足以应付这样的挑战的时候,你才会选择这么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我们说服一个人有很多办法,培养一个人也如此。诚如一个老师要把一门知识教给一个人,他可以粗暴地威吓他,也可以循循善诱地启发他,激励他去认真学习。

 

好的老师、好的学校不可多得,特别是在中国,关于爱、忍让、宽容,关于开放自由的教育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我们今天固然在学分成绩上做得不错,但是公民意识、思想观念、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远远不够,我们往往没有能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这些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们的下一代也会面临同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一代又一代的人必须为此不断改进,而不能始终妥协、怯懦、退让。

 

你要问我如果面临这些东西我们可以做什么,可以先从你自己做起。如果你受到了体罚,或者你身边的人受到了体罚,那你就要站出来跟他斗争,动用任何你所能动用的工具,正如我们面对校园霸凌的时候,应该从我做起,决不妥协。

 

如果每一个人都不妥协,那豫章书院这类现象就会少很多。



小王同学:

 

我们确实应该从现在开始做起,但是这种豫章书院还是必将长期存在一段时间?

 

杜老师:

 

要改革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是靠你我,而是要靠法律,靠政府的管理以及良性的资源竞争来解决。

 

一个少年去网吧混,很可能是因为他没能发展出更好的爱好、缺乏更良善的娱乐环境,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

 

同理,如果有更好的学院能够接纳这些孩子,他们本来可以不必走入豫章书院。

 

小徐同学:

 

所以老师,正如您刚才所说,今天我们呼吁解决豫章书院这样的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去改变他们的观念。这两种方式相比较,我觉得可能第一种方式来得更快更有效。

 

杜老师:

 

政府什么时候用巨大的资源库来响应,我们很难知道,但是政府应该会听到呼吁声。当知识界、新闻界包括每一个网民都在呼吁的时候,政府也会听到。很多政策的变革是经由围观带来的,它是一种倒逼效应。

 

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谈话,也是加入一个时代的合唱,我们也在为自上而下做努力,只不过是用了自下而上的方式。

 

功不唐捐,每一件事都值得做,只要你认为它有价值。




【通知】杜课小助手之前出现了一些异常,导致很多粉丝未能及时进群,现在异常已修复。请想进群的粉丝重新扫码添加小助手。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当得起“风骨”二字的,大约只有他这样的奇男子了鲁迅先生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我们去露天上课吧?杜骏飞:“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做沉静的飞鸟”这是你步入大学的第一门课


关注“微博掐架定律”突然火了,作者杜老师怎么看?杜骏飞:一个教师的自白什么油腻?什么中年男?“家委会”是这个社会的缩影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喜欢同一首歌,我们会是灵魂伴侣吗?微信里的楚门世界一个互相称“亲”、互扔表情包的时代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缪佳林

   责编|胡园 王静颖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