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油腻?什么中年男?(总第347期)

2017-11-01 杜骏飞等 杜课


 编前语

近日,知名作家冯唐发了篇叫做《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的文章,引发了各大社交平台对“油腻”的中年人的热烈讨论,网友们还总结出了“中年男女油腻”的表现特征。为何中年男人会跟“油腻”捆绑在一起、成为群嘲对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杜老师怎么说。




谈话实录


Q1

前几天,王刚在一个节目中提出了“媚青”这个词,是说现在互联网上有越来越多取悦、谄媚年轻人的趋势。那么,对中年男的大规模吐槽背后,是中国社会从物质到精神层面对 “年轻”的崇拜吗?这也是 “媚青”现象的表现吗?


我觉得这次“油腻”的话题和关于中年人的这些标签,以及“媚青”这些提法都是伪命题。因为,在一个健康的社会,我们不以年龄来划分人群,当然也不以地域和阶层划分。


比较有文化的理解是,人是以自己对社会的贡献、以价值观、以道德和以自己的职业努力来划分的。因此我不太赞同年轻人去嘲笑中年人,中年人去歧视青年人,两边阵营的互掐是毫无意义和毫无道理的。

 

冯唐将“油腻的中年男人”作为一个调侃,是可以建立网络话题的,但事实上这种没有精确定义的调侃,只具有文学价值,而没有科学意义。怎么去界定“中年男人”?怎么去定义“猥琐”和“油腻”?不能通过举几个现象及例子、讲几个外在表现,就定义整个中年阶层。至于“戴个手串”和“胖”,我们都知道丘吉尔也很胖,当年弘一法师也戴过手串,你会认为他们“油腻”吗?再谈到“教育晚辈、自以为是”,我现在就是在教育晚辈,也是在自以为是。

 

所以在这个现象中,孤立地去定义中年人,本身就带有一种肤浅的文化偏见,用学术术语来讲,就是过于“概化”。我们不会因为几个现象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歧视他的文化属性,也不会仅仅用这几个现象,就去定义某一个阶层或者某一类人。所以,我们大学生、研究生去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可以付之一笑,但不必太把它当真,不要去参加这种“大合唱”。因为它是未经定义的,也没有科学的研究价值。如果你只把它当成一个段子来听,我没意见;但是,当真你就输了,在文化上输了。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中年男人呢?不是去看他的体型,也不是去看他的爱好,而是去看他的三观怎么样,他的贡献怎么样,他工作的努力程度怎么样,这是我们所要观察的。


打比方说,冯唐能够写出好作品来,他的医疗器械干的也不错,就算他“油腻”一点那又怎么样呢?我们还是会承认他是一个不错的中年人。话又讲回来,如果你不是个中年人,你是一个青年人,你就算戴着手串,我们也不在意,但如果你思想上已经很腐朽了,你很慵懒,对社会无益,只知道嘲笑别人,我们会认为你提前进入了你所谓的“油腻阶段”。

 

我们不能以表象来看问题,也不能随便给人贴标签,更不要轻易给一个阶层贴标签,尤其是贴一个还未经定义的标签,这既违反科学常识,也不道德。所以,我们应该与这种“大合唱”保持距离。

 


Q2

之前,黑豹乐队赵明义的保温杯在网上火了之后,网友也纷纷晒出了自己的保温杯,调侃道:“听说,这是人到中年的标志?”有意思的是,在这场中年人的群体自嘲中,很多年轻人也参与其中。他们说:“我爸妈每天跳舞蹦迪,而我却拿着保温杯泡枸杞,开启养生之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这是一种“文化反讽”。有多少年轻人在拿着保温杯呢?你们拿着吗?他们其实是用这种方式进行戏谑,表现一种“逆反中的逆反”,无非是想显示自己比较“小众”,显示自己智力上的优越感。


Q3

从黑豹鼓手赵明义的保温杯,到冯唐的《如何避免成为中年猥琐男》掀起新的中年危机的焦虑高潮,关于中年的话题似乎每隔一阵子都会在网上引起众人关注与吐槽,是互联网将这种“中年焦虑”放大了吗,还是现实中中年人的焦虑确实与日俱增?


什么叫做“中年人”,你怎么去界定它?什么又叫做“中年危机”?我以前在讲青春的时候就说过,有的人25岁就已经死了,75岁才“埋”,他可能很早就已经进入中老年了;还有的人到了70岁,还在勤奋地做着有益于社会的工作,他们就还处在青春状态。过多地看重所谓“中年属性”和自己年龄的人,无非是低估或者忽略了能力和思想境界的价值。

 

只有足够平庸,才会很看重年龄;只有足够浅薄,才会拿年龄作为歧视的“杠杆”。正确的评价,不是评价一个人是不是中年,而是评价他是不是足够有活力。


也许,一个七十岁的人比一个二十岁的人更加年轻,而一个二十岁的人很早就颓丧了,那么我们更应该仰慕谁呢?当然是那个七十岁的老人,而不是那个二十岁的、所谓青春年少的庸人和懒人。


所谓的中年危机,无非是把自己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身外之物上,这其实是思想境界低、文化眼光比较狭窄的表现。




【通知】杜课小助手之前出现了一些异常,导致很多粉丝未能及时进群,现在异常已修复。请想进群的粉丝重新扫码添加小助手。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当得起“风骨”二字的,大约只有他这样的奇男子了鲁迅先生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我们去露天上课吧?杜骏飞:“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做沉静的飞鸟”这是你步入大学的第一门课46 32712 46 15287 0 0 3265 0 0:00:10 0:00:04 0:00:06 3265pan>


关注“微博掐架定律”突然火了,作者杜老师怎么看?杜骏飞:一个教师的自白发现一位雅典的公民“蚂蚁财富”做错了什么?拉斯维加斯的枪声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喜欢同一首歌,我们会是灵魂伴侣吗?微信里的楚门世界一个互相称“亲”、互扔表情包的时代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Hummy

   责编|胡园 王静颖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