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你步入大学的第一门课(总第314期)
编前语
这几年,杜骏飞老师给本科一年级同学开了一门课。这门名叫《媒介案例研究》的课程,究竟有何特点,杜老师对学生又有何要求呢?日前,南大新传公众号采访了杜骏飞老师。
Q1
杜老师,最初您为什么会选择每堂课小组针对热点媒介案例进行提报汇报、互相批评对话这种授课模式呢?
杜骏飞:
其一,形成小组,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思考和实践中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包容、理解和尊重合作伙伴,汲取和比对他人观点,形成更为理性的判断。
其二,以热点新闻为核心展开讨论,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对现实世界保持敏锐的感知和关注,这是我们新闻传播专业的同学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其三,批评对话环节的设计,意在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不囿于传统,不轻信权威,不被动接受,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可以拓展大家看待事物的路径和方法,从而避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其四,在课堂进行现场汇报,旨在训练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同时改进同学们公共表达时的仪态姿容,做一名训练有素的发言者和聆听者。
Q2
对于这种授课模式目前您认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杜骏飞:
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不死板,不拘束,不羞涩,积极思考发言;在提报中更多地体现经验性研究的水准、团队合作的力量。
此外,本课程拟计划改进为单元授课模式,将典型媒介案例按照事件性质分别归类,各自由领域内有所专长的学者进行讲解分析,以便拓展同学们的思考路径,发掘大家的研究兴趣。
Q3
您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达到怎样的效果呢?
杜骏飞:
我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程的训练,能够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进步:习惯于从知识人立场关注媒体事件;以科学方法发掘和研究事件中的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成果;培养群组讨论、成果提报、对话辩论的交流能力;提升媒介素养和社会化水平;发掘学术兴趣,为日后开展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Q4
如果新生来上这门课,应该做哪些准备?
杜骏飞:
最重要的是对课堂参与和课下准备两个环节要积极投入,一旦投入,同学们很快就会发现思想是无远弗届的,而学习成果也会因积极的态度自然生成。
上课感言1
——16级 传媒实验班 张司钰
杜老师的媒介案例研究是我步入大学课堂的第一门课。这门课与我们高中参加的研讨课有很多不同。在我看来,最大的不同在于思想。我非常喜欢杜老师课堂上大家的思想交锋。由于大学每位同学的经历都不同,不似高中大家都很统一,故而在听同学们针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时,都能收获到很多不同的观点,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
从最初对杜老师高要求的面面相觑,到最后站在台上做提报的无畏无惧,这门课让我懂得,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客观冷静地看待问题,如何不囿于自己的观点、吸取他人的可取之处……在我看来,这也是研讨课的意义所在。
当然,本课最吸引我的除了灵活开放、大家能够畅所欲言的授课模式之外,还有杜老师的思想、情怀与指点。在每一次感到困惑迷茫的时候,和杜老师的交流都能让我豁然开朗。
想分享一件印象最深的事。在第二节课,杜老师让我们向他提问,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调查记者如果触碰到某些集团的利益使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调查也受到重重阻碍,是否应该坚持报道?”杜老师的话让我很受触动:“记者报道某一篇文章,不是为了保护哪个阶层,也不是为了伤害某个人,而是因为报道这件事是正义的、是维护公共福祉的。所以,在这样的宗旨下,他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有尊严和合法性的,与此同时,他就不会惧怕对任何人利益的影响,也不会惧怕任何人报复他。”
这就是在媒介案例研究课堂上,杜老师讲述的,何为使命,何为担当。未来,愿我们都能成为审视不测风云、展现未来暗礁险滩的瞭望者,而非敲着锣、说着“今夜平安无事”的报更人。
上课感言2
——16级 传媒实验班 卞文钰
军训之后,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杜骏飞老师的媒介案例分析课。我还清晰地记得,他拄着杖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神情爽朗,器宇轩昂。
那时的我们刚从高中学习体系下走出,面对只在作文素材中见过的他,难免在仰慕之外多了几分惶恐。所以一连几节课,每次他鼓励我们向他发问时,全班都陷入死一般的沉寂。
他倒也不过分责难,而是给我们讲“批判性思维”,讲“质疑精神”,讲“勇气”和“锐气”。每次他讲完,总会有人解开心结、抛开顾虑,开始了自己的提问。
但这并不意味着杜老师对提问者的要求会因为赞赏其勇气而放松。在与杜老师的对谈中,我们必须保持思维的连贯。记得某次,我精心准备了一个问题,提问之前给出了极长的铺垫和叙述,杜老师轻描淡写地让我“浓缩成两句话”,让误以为“把问题丢下,记者的采访任务就结束了”的我突然意识到,采访和提问的精髓在于双方处于同一层次的沟通,而不仅仅是问题本身的精彩程度。
从一开始的无人提问,到后来的抢着发言,杜老师的媒介案例分析课对我们而言既有视野的拓宽,也有信念的重塑。杜老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他的理想主义是具有感染力的。在我们逐渐了解到新闻的现代危机并且为自己的未来而忧心忡忡时,他告诉我们新闻的使命与担当;告诉我们除了个人得失之外,这个世界还需要有“共情心”的“瞭望者”。
现在的我们已经可以就一个案例进行自由、顺畅地探讨。虽然“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尚在形成中,但它终会形成。就像我们坚定地相信,“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新闻理想也终究会实现一样。
媒介案例研究课程安排表
1
课程讲授方式参考
1、基于具体媒介案例,鼓励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形成观点提报,进行课堂展示,并针对提报内容进行师生互动交流。
2、基于具体媒介案例,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历史性梳理,并启发同学发掘自身的研究兴趣点。
3、基于具体媒介案例,进行同类案例的发散性分析和讨论,侧重培养同学对媒介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
单元授课时间安排表
本学期本课改为人文大类课程,并首次采用集体授课,除去10月3日假期,共14次课(每次两课时),参与教师共12位。
本学期为合上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 少数人的责任 | 读昂山素季 | 当得起“风骨”二字的,大约只有他这样的奇男子了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意|1989,那些闪亮的日子|我们去露天上课吧?|杜骏飞:“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做沉静的飞鸟”|孔老师的故事|话说“大学90%定律”
关注:只因为他们听不懂“人性”的语言|“微博掐架定律”突然火了,作者杜老师怎么看?|杜骏飞:一个教师的自白|发现一位雅典的公民|续谈刘文展:抵达“雅典”需要什么?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美|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善念|善念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杨婧婕
责编|胡园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