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剧版《三体》:后期做了整整两年,播出后主创抱头痛哭
剧版《三体》播出第五集当天,导演杨磊在剧组刚收工,就有很多朋友跑过来,说要一起吃饭庆祝一下,但都被杨磊婉拒了。
他自己一个人回到剧组酒店,趴在床上开始静静地看。看到这些他看了数十遍的画面,眼泪不争气地滑落了下来。
这不是杨磊第一次为《三体》掉眼泪。《三体》播出的第一周,杨磊和制片人白一骢每天都会打电话,两个中年男人在电话里抱头痛哭,连话都说不出来。
有人问他,你看了这么多遍,为什么还会哭?杨磊自己想了几天,终于想明白了,这是自己第一次以观众的身份来看这部剧。
对他来说,《三体》就像是陪了四年的孩子,每日不间断地花17个小时给它“施肥、浇水、晒太阳”。每一帧画面里每个人的表情、声音、神态,甚至是谁咳嗽了一声,谁喘了气,他都能清晰地背出来。
看到这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影像,杨磊已经分不清自己心里到底是激动、高兴还是害怕,四年来一切复杂的情绪,最终化成了中年男人的一滴眼泪。
在并不宽容的舆论环境下,剧版《三体》成为拿到2023年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001号项目,也成了2023年第一部被网友称为“赢麻了”的剧集。在8.1的豆瓣评分和无数“脱水”的玩梗弹幕中,这部被寄予厚望的国产科幻大作终于推出了令国人满意的影视化版本。
剧版《三体》
在与杨磊近三个小时的对话里,他向娱理工作室讲述了与《三体》一路“战斗”的整整四年。虽然故事里承载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量和重压,但在杨磊的记忆中,这些辛酸尽数都化为了一位“三体迷”的兴奋与热血。
对于杨磊来说,这四年是国产科幻迈出的一小小步,但却是他职业生涯乃至人生的一次弹跳。
2019年6月,在腾讯视频的年度发布会上,杨磊和灵河文化创始人白一骢恰巧坐在一起,两个人开始闲聊。
他没想到,这次对话成了自己接下来四年乃至整个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白一骢问杨磊:“老杨,你后面忙啥?”杨磊说,自己在做上一个戏的后期,还在谈其他的几个项目。白一骢说:“我这有个项目《三体》,大家觉得你挺适合的,有兴趣的话我们一起聊聊,怎么样?”
听到“三体”两个字,杨磊脑子“嗡”了一下。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他才回答:“好...好,你让我回去想想。”
回去把这件事告诉合伙人陆贝珂后,陆贝珂当场蹦了起来,冲着杨磊喊:“你快接啊!你人生中可以不接任何项目,但就是《三体》不行。如果这辈子能和《三体》有一次重合,简直就是最美妙的事情!”
杨磊当然懂得,有机会拍《三体》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正因为太过重要,他还需要再想一想。
他马上跑回了家,去翻那本被自己看烂了的《三体》。彼时,他还是个新手爸爸,每天除了照料家务,就是翻书。妻子也很支持,总是和他说“你好好看书。”
杨磊花了一周时间,把书又翻了一遍,发现小说里百分之七十的场景脑海中都是有画面的。他心里终于有了底。
于是,他发了一段小作文给白一骢和腾讯视频的领导,和他们说,《三体》这个活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接。
接下来的时光对于杨磊来说,甚至不是紧张,而是惶恐,因为他觉得,自己终于要和人生中的偶像产生交集了。
剧版《三体》
梦始纪元
2006年的5月,26岁的杨磊第一次在《科幻世界》杂志中看到了连载的《三体》。
第一遍看的时候,他被三体游戏里的概念“绊”住了。他很疑惑:周文王和纣王为什么会在一起?乱纪元又是个什么东西?直到看第二遍,他才明白,这些元素其实都是借喻。
杨磊从小是个科幻迷,从初中开始,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两本书——一本是漫画,另一本就是《科幻世界》。
而这本《三体》,对他的世界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年轻的杨磊第一次在一本科幻小说中,学会了如何看待地球生命和人类命运。
2007年,杨磊开始执导奥运题材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其中有一段非常难做的动画,他便找到了一家视效公司——Base FX。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叫陆贝珂。
合作持续了100多天,两人一直以甲方和乙方的身份沟通。制作快完成时,杨磊和陆贝珂正好在后期机房遇到,不知怎么的,他们第一次以朋友的身份聊起了天。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科幻。杨磊说,他前两天刚在《科幻世界》上看到了一个短片,特牛,叫作《捕梦》。陆贝珂则脱口而出:“这是尼尔盖曼的吧?”
杨磊心里一惊。彼时,尼尔盖曼在国内并不算是家喻户晓,便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么小众的作者的?”陆贝珂却如数家珍似的,把尼尔盖曼所有的小说都给他列举了一遍。杨磊心想,这算是找到知己了。
于是,两个人从尼尔盖曼,一路聊到了正在连载的《三体》。他们一致认为,这部小说是中国科幻的巅峰之作。
兴致正起之时,他们生出了一个共同的想法:一起为中国的影视事业冲一把吧!
此后,两个人便成了近20年的合作伙伴。彼时的他们不会想到,那个让他们结缘的《三体》,竟在20年后成了真。
剧本纪元
确定揽下“三体”这个重担后,杨磊才知道,白一骢筹备这件“大事”已经筹备了三年。
他很疑惑,于是便问白一骢:“直接照着小说抄不就得了,有什么值得写三年的?”白一骢告诉杨磊,三年里他们尝试了所有可能的改编方向,最终在各方主创的商定下决定回归原著。
拿到剧本一看,杨磊的心终于踏实了,因为做到了与原著百分之九十的重合,另外的百分之十对于他这个原著粉来说,也并不违和。
这百分之十中,便包括了对汪淼的刻画。
剧版《三体》,张鲁一饰演汪淼
在原著后半段,汪淼几乎成了一个辅助剧情的人物。而剧本则为汪淼增添了很多丰富的小细节,比如他顶着“哥白尼”的ID却坚持做捍卫真相的布鲁诺;他受到史强的感召逐渐变得坚强开朗,甚至利用幽灵倒计时定做饭时间。他不再是书中那个只为古筝行动而存在的科学家,而是一个热血、坚定,能够扛起《三体》第一部主线剧情的主角。
这其中,也包括原创角色——记者慕星和警察徐冰冰。
这两个人物在剧本中没有任何感情戏,而是作为观众与剧集之间的“破壁人”,帮助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从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各类物理学知识。
慕星是潘寒的“破壁人”。原著中,作为ETO中降临派的代表,潘寒的作用直到小说中后期才慢慢显现,前期出场较少。但在剧中,导演需要提前向观众说明这个人物存在的意义——慕星便是那把一点点揭开潘寒物种共产主义思想,以及其思想形成原因的钥匙。这也为其后ETO组织的内乱埋下了伏笔。
剧版《三体》,张峻宁饰演潘寒
徐冰冰则以大史助手的身份,成为理论上的“破壁人”。
12集中,徐冰冰为了理解《三体》游戏中墨子设计的巨大模型,在电脑上用CAD设计出了一个建模,并以观众视角向汪淼提出了诸多疑问。提问一来一回中,原著里单向的理论阐释被降维,徐冰冰也被弹幕封为“万能工具人”。
剧版《三体》,于和伟饰演史强,李则慧饰演徐冰冰
调研纪元
2019年7月,杨磊召开了《三体》剧组的第一次主创见面会,造型、美术、摄影等各部门负责人都在场。
杨磊刚一进门,所有人都问他:“导演,我们今天开会聊啥?”他说:“今天要和大家强调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就是暂且忘记‘科幻’这两个字。我们要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来做这件事情,这是这部戏的核心。”
于是,《三体》从2008年的北京,讲到了1969年的东北。从奥运会、老式手机,讲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兴安岭、林场和雪原。
那场见面会之后,整个剧组的人员都在搜集这两个年代的老照片。他们找了几千张,并不停地拿着照片比对,那时候的人身上穿什么,手里拿着什么,走路开什么样的车,吃饭用什么样的碗。
前前后后研究了一个月资料之后,杨磊和主创们又踏上了科幻部分的征程——去全国各大物理研究所“上课”。
当时项目还处于保密阶段,一开始联络各大研究所的时候,他们只能说“我们是一个剧组,想来贵单位调研”。结果他们都吃了闭门羹。
最终,杨磊决定“暴露自己”。在锲而不舍地坚持下,“三体”这两个字,让剧组敲开了所有研究所的大门。
上高中时,杨磊学得最好的一科就是物理。这三个月里,他像学生一样上课、思考、提问,记了厚厚的一本笔记。听着听着,很多高中时期的知识又回到了他的脑海当中。
剧版《三体》,张鲁一饰演汪淼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把书中的科学部分和科幻部分分开。现代科学的部分,他必须先弄懂原理是什么,才知道怎么拍。
看小说时,杨磊一直在想叶文洁到底是怎么发送信号的?和科学家谈完之后,他才了解到,如果要对天空发射信号,一是要有坐标,二是要有时间。身处不同的年代,太阳会有相应轨迹和坐标。当人输入坐标,天线台会自动用x轴和y轴找到对应点,在需要发射的时间按动按钮,信号才会发射出去。
这些背景,都成了《三体》开篇中,“不要回答”名场面的理论基础。
科幻部分,杨磊交给了搭档陆贝珂。陆贝珂是一个理科学霸,很多理科问题都难不倒他。同时他又是一位特效专家,可以把很多书中的物理知识转换成视觉设定。
大部分场景中,陆贝珂会习惯性地画三张图,让杨磊选哪个最清晰易懂。因为如果杨磊能懂,观众也大概率是能懂的。
三个月里,杨磊和团队跑了囊括射电天文、纳米、粒子对撞等领域的几十家研究所,剧组还专门邀请了一个科学顾问团。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们都知无不答。这一切,都基于所有人对“三体”这两个字无条件地热爱。
这些筹备经历成了科幻迷杨磊的一次学术盛宴,并最终全部落到了剧版《三体》的细节中。
选角纪元
无论是看书还是看剧本,杨磊都没觉得史强会是个瘦子。
事情还要追溯到2017年。彼时,白一骢刚刚启动《三体》相关工作,和于和伟谈别的项目时,正好聊到了《三体》。于和伟是个资深《三体》迷,一听到这消息,马上毛遂自荐说:“我想演史强。”
三年之后,到了选演员这一步时,杨磊首先定下了两条规矩,一是必须是现实主义风格的演员,对其他风格的演员基本不考虑。二是会优先考虑对角色有强烈表达欲望的演员。
关于史强,杨磊身边有很多人选,也曾因外形差距有过犹豫。但选来选去,他最终决定相信一位演员对于一个角色的表达欲望,尤其是他还是一位好演员。杨磊隐隐觉得,于和伟会改变他心中对史强十几年的认知。
结果证明,于和伟做到了。看到于和伟的史强,杨磊总觉得如果他不是史强,还有谁会是史强?
剧版《三体》,于和伟饰演史强
对于汪淼的选角,杨磊定的第一个条件是,外形必须看起来像一位科学家。
于是,他们在30-40岁的男演员中按照这一标准筛选,张鲁一成了杨磊的首选。其次,张鲁一还是杨磊在《红色》中合作的老搭档,两个人的默契可以达到“杨磊说一张鲁一能做到三”,一个眼神过去就能明白彼此要说什么。无论从形象、专业再到默契,张鲁一都是杨磊心中最完美的汪淼。
剧版《三体》,张鲁一饰演汪淼
提到青年叶文洁,杨磊的脑中第一个冒出的人选,就是王子文。
作为多次合作的老朋友,杨磊很了解王子文的表演风格。她是一位极度依托现实的演员,每个角色都必须要在现实中找到依靠,绝不含混过去。在她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无限大的能量,这和青年叶文洁的状态恰好是吻合的。
拍叶文洁父亲去世那场戏时,王子文跑过来和杨磊说她不想哭,想把眼泪含在眼睛里打转,杨磊同意了。
但镜头一开机,杨磊还是希望能有眼泪流出来,便一直不喊卡。演着演着,王子文的情绪慢慢绷不住了,最后全部转化成了一声巨大的嘶吼,顿时,全场寂静。
这一阴差阳错的临场发挥,造就了剧中叶文洁哭到“拉丝”的名场面。
对于老年叶文洁,杨磊需要一位在人群中像普通人一样弱弱小小的,但内心里要有强大力量的演员。在同年龄段的演员中,陈瑾变成了不二人选。杨磊至今还记得,陈瑾的第一场戏是第四集中,叶文洁拎着鱼回家,抬头碰见汪淼的场景,外形上很像一个要给孙子做饭的奶奶。当她用小小的声音说出第一句话时,杨磊内心竟生出了一种畏惧感。
杨磊和饰演申玉菲的李小冉第一次见面时,两人聊起了电影。杨磊发现,李小冉还是个科幻电影迷,对很多电影如数家珍。试演了一段之后,杨磊心中就大致定下了这个角色。
到了片场,杨磊和李小冉商量:“在我心目中,申玉菲不是一个能轻易被别人看穿的人,那你也应该不让我发现你在想什么。”
正式开拍时,两个人形成了一些“奇怪”的共识,即不主动放大面部表情,而是通过背部或侧面的特写拉开距离。最后,申玉菲的出场往往都变成了“非正面”,不是在反光里,就是在背影里。
拍常伟思,杨磊更是发愁,因为这个人物比起其他角色,反而有些符号化,他想为这个角色填些色彩。
这一问题随着林永健的到来迎刃而解。
无论是给史强报销《三体》游戏装具,还是他们一起去吃卤煮,林永健用他自身的特质,将常伟思塑造成了一个更为幽默、接地气的人。
杨磊并不担心,林永健的喜剧形象会破坏剧集的现实主义基底,因为他心目中的常伟思,本身就不是一个冷冰冰的人。
剧版《三体》,林永健饰演常伟思
王传君也是主创们一起定下的丁仪人选。
在三个月的调研期间,他们发现很多科学家就和街上行走的年轻人一样,会玩闹,会打游戏,也会做一些浪漫的事情。在他们心中,丁仪应该是一个年轻、睿智,并且把大量物理知识讲得不枯燥的人。而王传君的气质,正符合这些要求。
一个有情绪、有个性的年轻人,正是他们心目中的丁仪。
剧版《三体》,王传君饰演丁仪
勘景纪元
2020年初,杨磊带着家人去泰国旅游,打算休假完回来就开工,没想到却被困在了泰国,剧组也迟迟无法开机。
于是,杨磊每天上午9:30,会习惯性地泡一壶茶,坐在酒店的沙发上,和70位各部门主创一起线上围读剧本,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下午继续,一直到晚上七点。
45天里,五湖四海的他们每日不间断地在线上见面,把剧本从头到尾都通读了一遍,将所有模糊的细节吃透,为后来的拍摄争取了重要的时间。
剧版《三体》
3月,杨磊终于回国,剧组也正式开始勘景。此前,曾有一个勘景小分队提前赶赴巴拿马,为拍摄古筝行动做准备,但剧组的巴拿马之行却泡汤了。这让杨磊急得马上要在国内寻找拍摄地点。
于是,主创一行30人沿着长江、黄河找了一个多月,一路都没有找到适合拍摄的河。最终,他们找到了一个意料之外,但又十分合适的地方(此处卖个关子)。
随后,大部队转战到了横店,继续进行漫长的勘景工作。电视剧剧组一般不会提前开摄影灯光会,但由于《三体》存在大量复杂概念,杨磊专门在横店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与摄影组进行影像分析,灯光组老师的剧本上密密麻麻画的全是灯位图。
更崩溃的是画分镜。在古筝行动的分镜中,每个镜头要先把文字分镜画成动画分镜,然后再严格进行一比一复原。片场几乎每个工作人员手里,都抱着厚厚的一摞动画分镜,就这样一个元素一个元素地抠,然后再把这些元素组合起来......光是画分镜,剧组就忙了好几个月。
在数度曲折和繁琐的工序中,2020年6月,《三体》终于在横店开机。
开拍纪元
2020年8月,杨磊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偶像——刘慈欣。
刘慈欣来剧组探班时,并没有人告诉杨磊。还在片场忙活的他,看到刘慈欣的那一刹那,心就像当年听到自己要拍《三体》一样激动。
他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以此向偶像掩饰内心的“兵荒马乱”。过了几天,有人问他,见到刘慈欣那天,你为什么话突然变得那么多?
杨磊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他生怕偶像来了冷场,便一个劲儿地搭话,聊《三体》小说,聊《三体》小说的其他国家译本,聊《三体》的其他改编版本。
晚上收工时,杨磊发现刘慈欣一直没走,在等他一起吃夜宵。逮到了一个和偶像撸串的机会,杨磊欣喜若狂,他将自己在剧本中疑惑的问题一股脑地问了出来。结果刘慈欣不但一一解答,还一直聊到了牛顿、爱因斯坦,聊到了物理学的历史。这一晚对于杨磊来说,不仅是个幸福的夜晚,也是个信息量爆炸的夜晚。
更重要的,是刘慈欣对杨磊坚持现实主义风格的回复:“我觉得你是对的。”
转眼间,剧组从8月北京的酷暑,拍到了12月黑河的严寒。
杨磊曾经见识过东北寒冷的威力。2008年拍《闯关东2》时,杨磊的腰一度被冻得纤维环断裂,骨头变脆了,整个人处于瘫痪状态,只能躺在担架上把剩下半个月的戏拍完。杀青之后,杨磊直接从片场被抬到了医院,后来在家里整整休养了7个月,连站都站不起来。
12年后,当年对酷寒的恐惧再次袭来,但为了《三体》,杨磊觉得前面即使是刀山火海,自己也得再蹚一把。
第一天拍夜戏时,整个剧组从中午12点开始筹备,当天黑下来后,黑河的温度骤降到了零下37度,所有的机器全部“罢工了”,无论是拿棉衣捂,还是拿热水袋暖,都没用。甚至连手机都没能幸免于难。剧组准备了12个小时,结果一个镜头都没拍出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剧组专门购置了工厂里使用的工业级制暖机——暖风炮,一种内部烧柴油用喷筒向外喷射热光的工具。车放在外面打不着火,每天早上司机都要提前40分钟起床,拿着火枪钻到车底,把油管全部喷一遍;工作人员身上也成天挂满了电热鞋垫、电热裤子等“科技产品”。
演员也是最辛苦的。杨磊回忆,站在零下37度拍戏,就像是有人拿巨型鼓风机吹风,吹到脸上都是冰碴子,但还要顶着风往前走的感觉。
剧中红岸部分演员轻微的冻伤和颤抖,都是真实的生理反应。即使在三年之后,杨磊再看到这些镜头时,一股透心的寒还会从骨子里钻出来。
“后期纪元”
按照剧集通常两个月后期的节奏,杨磊特意为《三体》的后期留了三个月。
结果,三个月只剪完了第一集。
2021年一整年,杨磊和一位剪辑师在上海,另外一位剪辑师在北京,这个三人剪辑小队没有一天不在剪片子。通常是两位剪辑师剪了一遍之后,杨磊最后再剪一遍,一场戏剪个三四天是常事。
一般来说,电视剧的剪辑方式是谁说话,镜头就给谁。但《三体》不同,比起台词,气氛和节奏往往更重要。杨磊和剪辑团队几乎每天都在探索,这个镜头画面要给谁,下个镜头应该怎么切进去。
尤其在前四集中,音乐和剪辑成了阐述“物理学不存在”恐怖气氛的主要工具。物理学家自杀的情节在小说中是用文字带过的,但剧集需要给观众一个更能信服的理由。剪片子时,杨磊脑子里除了画面,还有每一帧需要搭配的音乐、色调,以及最后呈现出来的样子。他在脑子里几乎已经搭建出了一台后期剪辑器,神经就像开关一样,轻轻一点,巨量的声光画便会在脑内倾泻而出。
剧集的前四集在小说里只有20页,但杨磊却拍了180分钟。
在杨磊的构想中,虽然前四集都是文戏,但这并不是一段可以二倍速略过,或是当成生活背景音的戏份。
这是用声光画而不只是对话,用情绪内容而不只是信息内容讲故事的180分钟。杨磊希望一点一点地告诉观众,为什么一个正常人会一步步走向崩溃;为什么这些物理学家会仅仅因为“物理学不存在了”而自杀;史强的那双手对于绝望边缘的汪淼来说,是多么的有力。
剧版《三体》,于和伟饰演史强
曾有网友问,《三体》使用多种色光的叠加是不是“过度科幻”“赛博朋克”。但其实杨磊并没有想那么多,他对色彩的运用,单纯是为了烘托人物情绪。
剧中刻意放大了暗房中的红色,这样刺激性的颜色频闪可以造成视觉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恐慌;紫色、蓝色等高饱和度光的出现,则是用来衬托汪淼复杂的心理,当他终于想开,决定与幽灵倒计时做斗争时,一道自然的金黄色阳光洒进来,与之前汪淼内心的混乱形成巨大对比。
剧版《三体》,张鲁一饰演汪淼
这一年,杨磊推掉了所有其他工作的邀约,导致别的技能没有长进,单独剪辑功力高了不少。
到了2022年,后期工作还没有结束。片子的混录做了四个多月,调色做了四个多月,很多镜头的版本数已经到了200+,制作时长长达三年。直到播出前一周,杨磊才看到部分镜头的最终版。
古筝行动中有一个长镜头,特效公司报出来的数据量是60个T,由于素材量过大,后期效果一渲染就三天,三天之后发现还要改,再一改半个月就过去了。
做后期那段时间,杨磊经常在半夜三点收到陆贝珂秒回的工作微信。杨磊问他怎么还不睡时,陆贝珂万年不变的回答是“我在审镜头”。如果一个镜头杨磊能看到八十遍,那么陆贝珂就能看到上千遍。
有时杨磊和朋友开玩笑说:“我这四年都奉献给《三体》了。”
每次看到快速飘过的评论、弹幕里,有人欢呼“封神”,有人玩梗“脱水”,甚至连“智子路”的细节梗都被发现的时候,杨磊的心里萌发出了一股专属于创作者的巨大幸福感——“三体的观众真的是太好了”。
这四年的时光对于杨磊来说,就像是又上了一次大学。他在这里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三体》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也学会了如何用中国的文化属性和美学系统,去拍好一部足以接轨国际水平的科幻。
杨磊还记得,白一骢在四年前那次改变命运的谈话中,对自己说过一句话:“你要不要不计代价,为了理想再干一件事?”
杀青那天,杨磊把“理想”两个字刻在了杀青蛋糕上,落款是《三体》。
点击标题可阅读更多娱理精彩内容↓
贾樟柯谈中国电影 一位爱豆经纪人的忠告 被困上海61天的剧组复工了 王一淳实名举报欢喜传媒 疫情下的上海综艺人 影院人跪求上片有用吗 线下演出市场现状 短视频电影欺骗式营销 邓伦偷逃税事件观察 棉花娃娃撑起10亿产业 侏罗纪世界3 地球最后的导演 人生大事 新蝙蝠侠 长津湖之水门桥 奇迹·笨小孩 爱情神话 幸福到万家 警察荣誉 欢迎光临 风起陇西 亲爱的小孩 人世间 五十公里桃花坞2 开始推理吧 春日迟迟再出发 声生不息 严敏谈新游记 张艺谋 陈凯歌 肖战 华晨宇 雷佳音 陈坤 白敬亭 杨紫 INTO1万里幕后 易烊千玺百亿票房演员 2022偶像市场观察 分账剧行业观察 谷爱凌能带热体育经纪吗 明星观察员是鸡肋角色吗 庞宽直播14天 在日本当日剧导演 戏剧人谈上海剧圈停摆60天 珈乐休眠观察 国产剧海外发行观察 2022站姐生存图鉴 王心凌现象 戛纳电影节 2022上半年恋综行业观察 武侠片断代了吗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