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云南民族大学求学的日子(李国庆)

知青情缘 2024-02-02




我在云南民族大学求学的日子



作者:李国庆



语音:刚哥



   上大学,是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编织的五彩梦。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到了本该上大学的年龄,却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到广阔天地里去“修地球”。在边疆农村插队期间,我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蹉跎岁月不蹉跎,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我坚持挑灯夜读,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以充实自己的头脑。


   1977年,经党中央批准在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真是欢呼雀跃,欣喜若狂,跋山涉水,晓行夜宿,步行100多里,从蛰居的边寨赶到县城去考试。


   功夫不负苦心人。没多久,县委大院的墙上贴出红榜,我是少数总分超过录取线的考生之一。极度的兴奋使我如痴如醉、如癫如狂,常常深更半夜从梦中醒来,翻箱倒柜寻找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无情的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先后被录取的考生一拨又一拨的走了,我朝思暮想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却始终没有露面。我一个人冲进旷野,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然后擦干眼泪,从此更加刻苦、勤奋,发誓来年再圆大学梦。1978年转瞬即逝,我又一次入围,可最后的结局仍然是名落孙山。此时,一位熟悉内情的好心人出于对我的同情,向我透露了一个“核心机密”:你得罪某权贵了,政审时他三言两语就把你给否定了。可他强加给我的罪名却是什么“该生考大学动机不纯,企图以此为跳板脱离边疆。”天哪,何谓“莫须有”,此其是也!


   上大学的路被封死了。我一怒之下,辞去公职来到昆明,在昆明市盘龙区五里多小学任代课教师。1982年,云南民族学院(今云南民族大学)夜大学面向社会招生。这突如其来的喜讯,又点燃了我心中久已死灭的希望之火。有志者事竟成。这次我终于如愿以偿,堂而皇之地跨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我在学校里是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工作特别繁杂,一天忙个两头黑。下班以后,我还得登上单车,从东郊金马寺的住处来到北郊的莲花池听课。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从不间断。记得1985年冬天,连着下了几场大雪,单车也骑不成了,我每天踩着半米厚的积雪,步行近两个小时赶去上课。等到了学校,腿都冻麻木了。我只好不停地跳跃,等腿恢复知觉才走进教室。


   坐进教室里,瞌睡就上来了,上下眼皮老打架,怎么也不听使唤。我想了各种办法驱除“瞌睡虫”。上课前用冷水冲头,半中间熬不住的时候,就把“万金油”抹在太阳穴上,尽管辣得眼泪直流,却换得了脑袋的清醒。下课回到家已经十一、二点了,还得忙着整理笔记,常常二、三点钟才能上床就寝,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学校每周有几天是白天上课,我不能保证,经常缺课,没办法,只好事后找同学借笔记来抄。


    同学们来自各行各业,既要工作,又要求学,比起在校全日制大学生,我们这些“太学生”无异于“苦行僧”。有人叹息,有人哀怨,我却乐在心头,甘之如饴:“经历过严冬的人,才知道太阳的温暖;我们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比别人更懂得珍惜,付出的越多,得到的补偿也越多,命运是公平的。”


  为了激励自己,我特意写了一首诗


《拼搏》————



闻不着刺鼻的硝烟火药,


看不到隐现的明碉暗堡;


听不见进击时的厮杀呐喊,


这是一场特殊的拼搏。




来不及脱下油污的工装,


来不及抚慰哭喊的宝宝,


飞车奔向没有枪声的战场,


一个座位就是一道坚固的战壕。




文学宝库的神奇,


语言文字的奥妙……


呕心沥血的探索,


废寝忘食的思考……


勤奋的汗水凝聚起希望的大厦,


坚韧的攻钻通向理想的王国。




只要呼吸还在继续,


求知的信念一刻也不会动摇;


待攻克的阵地没有止尽,


冲锋的旗帜永远不倒!




   幸运的是,学校把系里最好的老师派来给夜大学生上课。前后几任汉语言文学系主任程家枢教授、蔡川佑教授、段胜鸥教授亲自担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课的教学,此外,罗大云教授(历史系主任)、王玉笙教授(继任历史系主任)、周舫、赵静庄、陶柏生、李昆华、徐明清、蒋士杰、娄世虎、马德明、丁纯、杨荣昌、兰克等教授、副教授分别担任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学校还特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许嘉璐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时任云南师范大学校长吴积才教授,时任云南教育学院院长王平曾教授,云南省图书馆研究员李孝友,云南艺术学院刘蓝教授,云南教育学院石玉成教授等担任客座教授,定期给我们讲课。老师们学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不仅向我们传授知识,而且谆谆教诲我们怎样做人,彼此建立起情同手足的深厚友谊。公余假日,师生相约外出踏青郊游,表演节目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春风扑面,笑意盈怀,其乐融融,旁观者无不投来艳羡的目光。

     尤为令人欣喜的是,我在求学期间便开始实现“作家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我深知自己基础较差,一方面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一方面勤奋耕耘勇于实践,终于收到初步成效。


   多年来蹒跚学步,踽踽独行,写作全凭兴趣,“十八般兵器”都想拿来试一试,涉猎于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戏剧、寓言、儿童文学、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文艺评论等多种体裁,发表各类作品100余万字。出版个人专著四本,参与主编、编辑有关专著、刊物多本(册),有百余篇作品被收入各类国家正式出版物,获各类奖励20余项, 个人小传被收入《中国当代作家传略》《云南作家传略》《云南当代作家、评论家传略》等书,并且荣幸地成为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云南省作家协会、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云南省电影家协会等会员,深夜扪心,不胜惶愧。如今年近古稀,依然热情似火笔耕不辍,在圈内被称为“拼命三郎”“黄忠廉颇”。


   同学们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掀起了写作的热潮。


   马宝康、王光华、冯卫星、尹杰、朱杰、马伟、薛嘉榕、张济云、尚广成、孙明辉、杨志红、邓二俊、曾红丽、杨旻昊、张曦红、罗霞……也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马宝康等还成为云南省的知名作家,打破了大学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的清规戒律,在全国各大专院校中占据一席之地,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都深感荣耀。


   师生们朝夕相处,耳鬓厮磨,彼此之间渐渐产生了水乳交融、情真义切的深厚感情。平时大家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照顾。杨蔚同学不幸发生车祸,肢体受到损伤,行动不便。班长陈林炎每天把她绑在自己身后,用摩托车带着她来上学,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在校内外传为佳话。有一段时间,马宝康的爱人因故不能带孩子,没办法,他只有把独生女带到课堂上来上课。程家枢教授得知这个情况,让马宝康在上课时把孩子送去自己家里,让老伴代为照看。据此,马宝康写成了短篇小说《课桌后,有一颗小小的脑袋》,发表于《青春》杂种,产生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广受读者好评。


   在五年时间里,我们系统完整地学习了现代汉语、写作、中国通史、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古典文学、外国文学、修辞学、哲学、英语等20余门课程,在知识结构、文化涵养、认知能力、写作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锤炼和提升,犹如浴火重生的凤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准备着为祖国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这一届同学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有14名同学被云南省检察院录用,另有一部分同学“跳槽”进入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成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五年,艰辛的五年,珍贵的五年,奋斗的五年,拼搏的五年……,有痛苦,有磨难,有坎坷,有酸涩……然而,在不断探索前进的人生旅途中,也充满了希望和光明。1987年6月,一本鲜红的大学本科毕业文凭终于向我露出了粲然的笑靥。当时,我是盘龙区数千名小学教师中第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


   诚然,文凭不等于水平,资历不等于能力。我时时告诫自己,当以此为起点,在工作和学习中永不偷懒,永不懈怠,“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大学梦的实现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有足够的资本和底气不懈追求,勇往直前,每一天都是生命的精彩乐章。


  此后,我先后调入文化系统和新闻单位,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精益求精,頻頻出彩,成为本行业的精英人士,受到各方面的肯定和赞誉,直至退休。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目前,我们都已进入老年。世事无常,人生多舛,日前听说,已有陆云生、兰彪、周华宁、薛嘉榕、李勇、陈林炎、荀怀周、王光华、闵成宏、王小琪10位同学不幸辞世。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依然栩栩如生,宛然如现。我和陆云生处得比较好,下课休息时常在一起吹牛,很谈得来。他的父亲叫陆万美,(1910-1983)云南昆明人。北平大学肄业。1932年参加北平左联,并任出版部部长。后任武汉抗敌演剧队五队队长,山东军区文工团团长、山东大学文艺系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云南省文化局局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云南分会主席。他还是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中北平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卢嘉川的原型。陆云生没有高干子女的陋习,朴实平易,待人诚恳。云生毕业以后调入云南省检察院,一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到退休时已享受副厅待遇,怎么……闵成宏学习成绩很好,门门功课都是优秀;我最记得有一年举行联欢会,他和杨志红同学联袂表演《梁祝》,那时候他正值青春年少。他扮演的梁山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算起来他年龄也不算大,怎么也……我不由思之凄绝,不胜唏嘘感叹之至。


   老师们,同学们,健康是一,其它都是零。让我们好好保重,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共同享受人生的无穷乐趣吧!



2020年8月6日深夜于昆明勤耕斋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李国庆,喝黄浦江水长大,1969年17岁时赴云南西双版纳“修地球”,饱尝人世间的酸甜苦辣。1979年留居春城昆明,现为民盟昆明市委宣传专委会主任。


自1972年笫一篇文字见诸报端起,40多年来蹒跚学步,历尽艰辛。自忖生性愚钝,立志以勤补拙,“人十能之己百之,人百能之己千之”,每每伏案笔耕于“三更灯火五更鸡”,不知黎明之将至。写作全凭兴趣,广泛涉猎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民间文学、新闻诸种体裁,发表500余万字,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三十余项,主编出版专著多本、个人著作四本,诗文被选入20余种国家正式出版物。现为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中国当代作家传略》《云南省当代作家传略》《云南省当代作家评论家传略》收有小传。


此生将以文学作为永远的情人,无怨无悔。



推荐阅读

李国庆在【知青情缘】 发表的文章.


【知青回忆】偷听“敌台”(李国庆)

【知青回忆】牛棚”记事(李国庆)

我成了红军作家的“关门弟子”(李国庆)

物华天宝山河秀  人杰地灵文气浓——文山散记(李国庆)

乃古石林探奇(李国庆)

上海阿卡(李国庆)

奋斗(外一首)(李国庆)

【小小说】父亲(外一篇)(李国庆)

蒙自,让我轻轻地告诉你(李国庆)

【知青回忆】曼庄“八仙”(李国庆)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蒙自纪行(李国庆)

少将的侄子(李国庆)

【小说】嫁给绵羊还是嫁给豺狼 (上)(李国庆)

【小说】嫁给绵羊还是嫁给豺狼(下)(李国庆)

【小小说】《除夕之夜 》另一篇(李国庆)

我和李颂源(李国庆)

【小说】乒乓之恋(李国庆)

【小说】没有新娘的婚礼( 李国庆)

【小说】没有新娘的婚礼( 李国庆)

 “乒乓志愿者”的风采    

记昆明七彩金桥乒乓球协会副秘书长李绍红(李国庆)

我叫国庆,我骄傲(李国庆)

【气吞山河  壮怀激烈】观电影《为国而歌》有感 (李国庆)

武定狮子山牡丹园记 (李国庆)

人生第一课 ——赴云南插队落户纪实(李国庆)

【小说】在那遥远的地方(李国庆)

【小说】没有新娘的婚礼(李国庆)

梁思成、林徽因的昆明情缘 (李国庆)

“滇南玉翠”景色妍  ——蒙自南湖掠影(李国庆)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在云南民族大学求学的日子(李国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