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工叶阿姨(崔玉宝)
护工叶阿姨
作者:崔玉宝
没几天就要过年了,却住了一次医院。2月1日晚饭时,突发心动过速,预激的老毛病犯了。这病始自1974年,至今已47年,每年都会发一、二次,因会自转,好后如常人,所以极少去医院。不想一晚上过去,第二天八、九点钟还未停止。马上就要过年了,想着还是去医院看看为好。
到了医院,挂号、就医、做心电图、开入院单,来回折腾,进了病房竟然好了。本是可以不住院了,又虑及此病虽然每次发后多能自转,但是年纪大了,可能每次发的时间会拉长,岁数再大后,自转会更加困难,动力减弱的缘故,所以,还是决定住院,做射频消融手术根治,彻底解决问题。
又是做心电图、心超、冠状动脉造影、CT等各种检查,定下2月5号一早手术。
因为学医出身,对于预激射频消融手术还是了解一些。其实与心脏装支架差不多,通过股静脉插入导管,送至心脏内腔,再进行后续治疗。不同的是,一个是在堵塞的血管中安装支架,一个是通过热熔,将引发心动过速的传导侧枝阻断。两者的技术都已非常成熟,并无危险之虞。
上了手机台,医护人员在一侧锁骨下、两侧腹股沟行局麻后,由股静脉插入长长的导管,不一会,能够感觉到有物在胸腔部位拱撞。问是否插入导管了,答是。此时,吴立群主任上台,开始手术。说手术,却并非开刀,而是控制导管至心脏内腔,寻找引发预激的传导侧枝,并将其热熔阻断。
现在科技真是发达。原来思忖,要寻找引发预激的传导侧枝可能比较困难,不想并非难事。先是通过放电诱发心动过速,再由心电变化即可确定位置,这些,电视屏幕上都有直观的显示。只听吴主任在说,诱发心动过速,350、300、280(应该是放电单位),原先还是正常的心率立刻出现了心动过速的心率,到280时又恢复了正常心率。如此几次下来,确定了位置,就可进行热熔,也就是通过射频加热,将引发心动过速的侧枝传导组织烫死,从而阻断引发心动过速。
消融手术是否成功,还可以查验,亦即通过放电看是否还能诱发心动过速。我清晰地听到吴主任在说,“位置还不对”。经过几次探查,才在心室一个拐弯处找到病灶。“这里应该是对了”,吴主任说。“温度50度,60秒”,在吴主任的指挥下,只觉得心脏部位像有东西在拱,却并无发烫的感觉。手术结束,再放电,并未诱发心动过速,手术成功。“观察3、5分钟,没有问题了就撤”,吴主任关照。剩下的都是助手的事了。47年的沉疴痼疾,一个小时得以手到病除。
由于腹股沟静脉穿刺针粗,创口大,为防止出血,用车平躺推回病房后,还要用沙袋按压创口6小时,6小时以后还要再平躺8小时,不能下床。
话说重点,护工叶阿姨。
由于活动受限,喝水、用餐等就要人照顾。射频消融手术前,不知用的什么药,加压泵静脉注射,一次8小时,结束后再续药6小时,也不能下床,需要时便要人搭把手。好在隔壁9床有一护工,叶阿姨,给予了很大帮助。“我给你杯子里倒点水好吧。”“你不要动,吃饭的时候我帮你把饭桌拉过来。”“这是干净的病号服,换新的吧。”……贴心的话语十分温暖人心。
叶阿姨本名叶天慧,今年56岁,老家为安徽宣城,一个靠近军天湖农场的地方。二十几年前来上海,先在服装厂打工,由于服装厂工作辛苦,又经常加班,收入也不多,后经侄女介绍,开始做住家保姆。辗转多家后,现在照顾的是一位97岁的市纪委的离休老干部,至今已长达6年。
老爷子有6个子女,主要与小女儿一起生活。早几年,老爷子尚能走动。叶阿姨除了采购日常用物,做全家的饭菜,搞搞卫生,主要任务就是照料老爷子。近几年,由于帕金森综合症,加上几次脑梗,老爷子的健康就出现了很大问题,自两年多前住进医院,一直没有出去过。而且危像频出。第一个春节肠梗阻,后经保守治疗而愈,第二个春节发高烧,用抗菌素加冰毯降温而缓解。现在,人已基本没有意识,蜷缩成一团,不能自主活动,全靠仪器监控、药物支撑、精心护理,才坚持到现在。这个春节,准定又要在医院里度过了。由此,叶阿姨也从住家保姆变成了医院“一对一”的全天侯专职护工。
几天观察下来,对于老爷子这样的患者,医生、护士是尽职的,但是,叶阿姨的精心照护功不可没,可以大言不惭的说,如若没有叶阿姨,老爷子大概早就撒手人寰了。
老爷子的床边,放置有心脏监护仪、呼吸机、冰毯机,时刻反映着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但是,有设备有仪器,还得有人随时去关注,叶阿姨就是患者的守护神,一有情况就呼叫护士,或者自己处理。
这老爷子也怪,身体蜷缩,基本没有意识,脸上套着吸氧面罩,很怕人的样子,但是心脏、消化功能却还好,最担心的是肺部感染痰多会引起窒息。所以,叶阿姨要时刻关注监护仪上血氧饱和的指标。有两个晚上,半夜三更,监护仪显示血氧饱和度只有50左右,叶阿姨赶紧给老爷子翻身、拍背、吸痰,血氧饱和度上去了,才如释重负。“吓死我了!”这是叶阿姨常挂在嘴边的话。
由于老爷子不能自主活动,想当然的以为照料的事会少,其实不然。从早到晚,叶阿姨要做的事还很多。早上6、7点钟给老爷子擦身;一天6次,每隔2小时用注射器给老爷子从胃管注入半流汁;定时鼻饲给药;准备流食,将熟肉、熟虾、烫过的绿叶菜、水果用粉碎机粉碎,在冰箱冷藏,根据营养需要搭配使用;2天一次用开塞露帮助排便;……当然,由于要时时关注血氧饱和情况,老爷子的床边是须臾不能离人的。
俗话说久病成良医,这叶阿姨护理老爷子时间久了,哪些情况应该怎么处理,甚至比护士经验都丰富。老爷子基本无意识,家里人来探视,呼叫都无反应,而叶阿姨的话却能听懂。擦身时,叶阿姨说,“老爷子,给你擦身喽,把手伸直。”老爷子竟有反应。此时,叶阿姨又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不愧是老领导,很配合的噢。”什么睡姿呼吸平稳,不容易引起血氧饱和问题,都一清二楚。
两年多来,为了照顾老爷子,叶阿姨尽心尽职,是真正以医院为家了。说家,其实又与家有天壤之别。为了更好地照顾老爷子,叶阿姨睡得很少,尤其是无法睡一个囫囵觉。每天晚上大约8、9点钟,老爷子情况稳定时,叶阿姨便在老爷子的床边搭一个70cm宽的折叠床,垫一条薄被,也不脱衣,和衣盖个病号大衣睡2、3个小时。起来吸痰后再睡。当然,能否再睡,睡多少时间,要看有否突发情况。白天时,忙过了该做的事,再坐在椅子上打个瞌睡。医院里不能生火,只能用微波炉煮点饭热点菜,将就着过日子,虽营养无虞,但与家里开伙的可口随意大相径庭。
老爷子的小女儿小女婿每周一、三、五来医院探视父亲,带点为父亲补充营养的炒猪肝、炒虾仁、水果蔬菜等等,每次来,最多只有半小时一小时。每每说起叶阿姨,都会翘起大姆指。他们是将父亲的命真正托付给医院,托付给叶阿姨了。看着父亲痛苦的样子,小女儿说,“能活着,对家里人来说总是一种福气,起码还能对着叫一声老爸。总不能打一针让他过去。多亏了医院,多亏了叶阿姨。”
以前做住家保姆时,叶阿姨每年年初三回老家与家人团聚,初十回来,这两年多成了全天候护工,平时不可能回去,过年了同样不能回去,只能空闲时手机视频与家人见面聊天。问叶阿姨一个月收入多少,叶阿姨说最初是5千块,每年加一点,现在是7千多。像叶阿姨这般辛苦尽职的,7千多的收入不能算多,起码与月入万元的月嫂比不能算多,而叶阿姨却感到十分满足。“辛苦是辛苦,二十几年来已经习惯了。”
由此想到,上海医院、养老机构密集,存在着一支庞大的护工队伍,而随着老年化社会程度的提高,护工的社会需求会越来越大,反观现时,作为带有一定专业水准的特殊群体,护工的入门门槛不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行业组织缺失、社会保障少有关心,行业的发育水平之低,甚至与家政行业比都有很大差距,当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明天就是除夕了,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热闹了起来,阖家团聚,把酒言欢,就着电视春晚,高高兴兴地迎接辛丑牛年的到来。而在医院,见到的,依然是叶阿姨孤独而忙碌的背影。
(撰写此文,不是为了博取他人同情、问侯,一为射频消融术科普,二为护工群体写照,呼吁社会关心。)
作者简介
崔玉宝,男,1952年3月生于上海,中共党员。
1968年12月上山下乡赴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二分场二队,1969年8月卫生员培训班结业后留农场医院,1971年5月作为工农兵学员就读云南中医学院,1974年8月毕业后重返橄榄坝农场医院,1979年2月回上海,顶替母亲在街道工厂工作。
在街道工厂三年有余,后辗转崂山街道团委、黄浦区团委、黄浦区卫生局、黄浦区中心医院、黄浦区委党校。
1998年调上海市委组织部,2002年受命筹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并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任职,2010年转岗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直至2012年退休。
作品荐读
知青时代的大塘往事(崔玉宝)解析知青大返城的若干动因(崔玉宝)粉色的浪漫记忆 (崔玉宝)
美丽的西双版纳,曾经有我一个家(崔玉宝)打火机的旧时情结(崔玉宝)
悼知青战友(崔玉宝)
也说“知青精神”(崔玉宝)留守知青"颜木头"回沪记(崔玉宝)难忘第一口油鸡枞(崔玉宝)
悼德平(崔玉宝)"知青春晚",不会是孤芳自赏的自娱自乐(崔玉宝)
回望“小芳”(崔玉宝)
“勐巴拉娜西”的梦境 (崔玉宝)傣家廊桥记忆(崔玉宝)
还想再说一声“谢谢”(崔玉宝)说激情一一读《那红,那绿,那八》年有感 (崔玉宝)
滇池啊,滇池 (崔玉宝)从贤园到上海之鱼(崔玉宝)
枫泾古镇,一个引人幽思之地(崔玉宝)
众多阿娘,都是知青一场结下的不解情缘(崔玉宝)
长兴,上海的后花园(崔玉宝)
微信是个好东西(崔玉宝)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