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友:顺应新形势,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设置评注 | 专家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
专家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向明友:顺应新形势,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转载自:外教社高教发布微信公众号
备受关注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修订工作于2019年3月启动,2020年7月全部完成。10月18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 )发布会召开。
会上,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何莲珍教授提到,几位主持《指南》修订工作的专家业已在《外语界》《外国语》杂志上撰文作详细阐述。“外教社高教发布”将陆续刊登其中几篇文章,以期读者对《指南》修订的背景、依据与内容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本期推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向明友教授的文章《顺应新形势,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原载于《外语界》2020年第4期。
顺应新形势,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设置评注
向明友
01
引言
为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2022)继承上届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集体智慧,对2015年底报送教育部审核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即《指南》(2015版)作出修订,形成《指南》(2020版)。本文拟从“变”与“不变”的视角出发,就大学英语课程的意义、《指南》“课程设置”修订的理据、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与性质以及“课程设置”部分的传承与修订等议题,对《指南》(2020版)的“课程设置”作适当解读与探讨,以期有助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界同行更好地理解《指南》精神,助推新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02
大学英语课程意义与修订理据
大学英语课程的意义
我国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具有重大意义。《指南》(2020版)进一步充实和细化了大学英语课程满足大学生个人成长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内涵,指明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助力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提升综合素质,而且还有助于为国家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能够“促进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履行国际义务及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质人才。文明和文化、思想理念、人文精神、综合素质、世界眼光、国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连串关键词在彰显大学英语课程服务学生个体和国家需求意义的同时,聚焦和深化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新特征和新使命,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选取指明方向,奠定基调。
2.2
《指南》“课程设置”修订的理据
《指南》“课程设置”修订有其理论和实践依据,理论依据可从现当代教育理念与经典课程论学说谈起,实践依据可从中外时局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使命中探寻。
2.2.1理论依据
世界高等教育在中世纪发轫于意大利,其教育宗旨落脚于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通才和专才教育兼顾的“完美”教育。事实上,高等教育并未沿着理想的预期变得更加完美。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2012)批评哈佛教育在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出现问题,指出哈佛大学追求学术领域的卓越而忘却了培养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这一灵魂。由此可见,强调基于人文关怀和人类情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新思潮。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率先提出“新文科”概念,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对29个专业进行重组,将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学习 (麦可思,王慧 2018)。一方面,文科学生越来越脱离社会实际,缺乏对技术发展的兴趣与创造力;另一方面,理科学生过于关注以技术为中心的训练,越来越缺乏文学和文化素养,在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价值关怀和社会文明关注度上都出现了巨大的问题(王之康 2019)。“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更多地体现了美国高校希望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他们对于理想人才的心理预期。
在西方反思高等教育之时,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思考也可谓及时、精到、深入。近十几年来,我们基本完成了对长期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的高等教育范式的革新,业已达成本科通才及素质教育、研究生院专才教育的基本共识。2018年,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旨在推动新学科建设,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的实施;同时,教育部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全面振兴本科的第一要务”(陈宝生 2018)。针对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2019)明确提出“识变、应变、求变,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的“三变、两新、两大”要求。上述高等教育理念、纲领性文件的精神为《指南》“课程设置”修订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综观各经典课程论学说,我们也可从中捕捉到《指南》“课程设置”修订的理论依据。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要求“把能力德性提高”视为“实践旨趣”(谭辉旭 2007:73)。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强调课程应该“传承人类文化中的精华”(杨明全 2016:149),坚持课程内容必须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要含有长期目标,要包含价值标准、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必要成分。这些课程理论支持我国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对能力、素养以及立德树人观念的倡导与弘扬。
2.2.2实践依据
中外时局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使命是《指南》“课程设置”修订的实践理据来源。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从一国独霸的单极走向多极化成为必然。我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参与全球治理成为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一带一路”倡议落实推进需要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我们在发展好自己国家的经济、坚持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同时,也需加强与世界沟通,争取广泛理解,改善外部环境。顺应国际形势、推动国家发展都离不开语言沟通和跨文化交际。因此,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当前我国大学外语教育的重要使命。《指南》“课程设置”修订的理念、课程定位导向、课程性质描述等均充分体现了世界发展形势和我国高等教育使命。
03
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与性质
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与性质是指导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坐标。《指南》(2020版)针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与性质,作了较为明显的调整。
3.1
课程定位
针对课程定位,《指南》(2020版)对上版主要作了三处调整:(1)“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句中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替换为“能力、素质与素养”。(2)“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一句中的“公共基础课程”替换为“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3)“大学英语课程应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本指南进行合理定位”一句中的“大学英语课程应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删除,原句替换为“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应参照本指南进行合理定位”。
对“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调整突显《指南》(2020版)对大学英语课程应着力增强学生交际能力、提升学生个人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新定位。这是《指南》(2020版)对以应试为主导、强调语言知识点教学的大学英语旧教学观念的扬弃,也是对以能力为导向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新理念的呼应。
“公共基础课程”替换为“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意义重大,进一步充实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内涵,整体提升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地位,在体现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的同时回应了新文科理念。19世纪以来为消除现代大学学科专业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的弊端,欧美学者着手通过通识教育,帮助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乃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实现全人培养(向明友 2020)。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倡导的“通识教育”的使命亦即在此。在大学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的规格、含金量与使命都远高于公共基础课程,更何况是“核心”通识课程。新文科理念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强调继承与创新,促进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指南》(2020版)将大学英语课程提升为核心通识课程的举措,正是对现代教育思潮的积极回应。
“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表述的删除反映出大学英语课程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独立地位,也昭示《指南》(2020版)独立于各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助于消弭各高校在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时参照多种标准和纲要的困惑。
3.2
课程性质
《指南》(2020版)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2020:3)。关于课程性质的描述,《指南》(2020版)主要有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调整。
结构描述方面,《指南》(2020版)使用“第一”和“第二”顺序词语,各从两个方面条分缕析,阐述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无疑提升了课程性质描述文本的结构性和层次感。
内容描述方面,《指南》(2020版)作了两处调整:其一,上版“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一句中的“人文教育”替换为“通识教育”。这既拓展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内涵,也是对《指南》(2020版)“前言”将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为“核心通识课程”的呼应。其二,对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描述的第二部分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删除上版“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使之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作用”一句,在保留“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描述的第二部分扩充为“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和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课程需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等各个环节充分挖掘其思想和情感资源,丰富其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2020:3)。所作的改动进一步阐释了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辩证统一关系,避免将两者割裂开来,同时对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赋予了中国文化理解、对外传播、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等新的内涵。
04
《指南》“课程设置”的传承与修订
《指南》(2020版)的“课程设置”描述在传承2015版精髓的基础上,根据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进行了相应修订。
4.1
“课程设置”的整体架构
在立德树人、强调课程质量、体现个性化、突出多样性等课程建设的总体指导方针下,《指南》(2020版)课程设置的架构主要由“总体框架”、“课程结构与内容”和“基于教学目标的课程设置”三部分组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类型三项核心要素构成课程设置的基本样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层级,教学内容包含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大板块,课程类型设定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个类别。
4.2
“课程设置”的传承
在大学英语“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描述上,《指南》(2020版)基本沿用2015版规定,把各高校应开设的课程概括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大课程群,坚持依循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层级的教学目标对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作出指导。“基于教学目标的课程设置”部分要求各高校继续“照顾到学生的不同起点,充分体现个性化”,具体“教学安排”与上版保持基本一致。
通用英语课程内容的描述仍然坚持通用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同时教授英语词汇、语法、篇章及语用等知识,增加学生在社会、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储备,拓宽国际视野,提升综合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2020:10)。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内容的描述坚持要求以英语使用领域为指向,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学术和职业素养为目的,建设学术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专门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两大课程群(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11)。
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的描述坚持主张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11)。
4.3
“课程设置”的修订
《指南》(2020版)对“课程设置”的相关修订可主要归纳为调整、添加和删除三类。
4.3.1“课程设置”的调整
《指南》(2020版)在“课程设置”模块主要有四处表述上的调整。其一,《指南》(2020版)把上版的4.2.4节从4.2部分中独立出来,变成4.3“基于教学目标的课程设置”部分。这既有助于理顺“课程设置”模块三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又能为相关内容的后续扩充提供可能,避免各个部分内容的失衡。
其二,“课程结构与内容”部分“通用英语课程”导语的描述和发展层级的描述对通用英语课程提出两处原则性调整,并在技术层面将“一年至一年半”或“一年”这类不够精确的数量表述调整为“128—256学时”或“128学时”,为课程设置提供更为明确的参考。
其三,对“基于教学目标的课程设置”部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一句中两个并列成分的前后顺序进行了调整,代之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形成”,使之在学理上可能更加符合逻辑。
其四,将“基于教学目标的课程设置”部分“重视在线网络课程建设,把相关课程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一句中的“在线网络课程”概念具体化为“在线开放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虚拟仿真课程”,涉及的相关表述调整为“重视在线开放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虚拟仿真课程等精品课程建设”。这样,在线网络课程的描述更加细致,相关课程的建设方向更为清晰。
4.3.2“课程设置”的添加
《指南》(2020版)的“课程设置”主要有四处添加。其一,《指南》(2020版)在“通用英语课程”导语的描述部分添加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突显《指南》修订的立德树人导向,要求高校在建设通用英语课程、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落实课程思政,重视教书,不忘育人。
其二,在4.3“基于教学目标的课程设置”部分的开篇添加了两段新的内容(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2020:12):
新文科背景要求大学外语课程顺应“识变、应变、求变”的新形势,适应“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等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总体思路,鼓励教师探索与实践,丰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增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家国情怀和融通中外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
课程设置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课程质量为抓手,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将课程思政理念和内容有机融入课程。
这两段新内容细化了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的新使命、新任务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方向。
其三,在4.3部分关于大学英语各级别、类型课程的每周课时安排,添加了“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的说明,给了各高校更大的自由度,方便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置安排课程。
其四,在4.3部分添加了一段内容(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2020:13):
有条件的高校在基础目标级别学习结束后,可适当开设第二、第三外语类选修课程,以满足部分学生在外语能力上“一精多会”或“一专多能”的需求。
这既是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课程“识变、应变、求变”的最新体现方式之一,也是大学外语教学适应“大格局、大外语”要求,不断推进的改革发展方向之一,值得生源质量较好的“双一流”及其他水平相当的高校设置大学外语课程时重点关注。
4.3.3“课程设置”的删除
鉴于《指南》(2020版)4.3“基于教学目标的课程设置”部分开头添加的第一段包括了“帮助学生增强其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相关要求,2015版中的下面一段内容删去,以避免重复表述:
为适应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形势,鼓励教师探索与实践,丰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增强其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4.4
“课程设置”修订之实质
聚焦“课程设置”,除却个别技术性和修辞性表述变更外,《指南》(2020版)的调整、添加和删除等全部修订都是对大学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内涵的进一步阐释,对大学英语教育使命的进一步充实。
大学英语的“工具性”重在提升能力,“人文性”贵在强化思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的都在于培养有能力、有理想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提升能力就是要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的能力,提升学生“一专多能”或“一精多会”的能力,提升学生创业、创新、融通中外的能力,提升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力。“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大学英语教学要实现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人文助力强化思政,就是要透过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教育,加深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对家国情怀的感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突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大学英语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提升能力和强化思政是《指南》修订的出发点,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
05
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展望
在《指南》(2020版)即将正式发布之际,本文从定性大学英语课程、阐明《指南》修订理据入手,通过《指南》(2020版)与上版之间“变”与“不变”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和阐释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基本内涵,以期为各高校在《指南》基础上实施校本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大学英语是新文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的有力支撑。《指南》修订以能力导向和立德树人为主轴,紧扣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特质,必将引导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朝着能力导向、思政统领、通识化、多样化、系统性等新的方向健康前行。
首先,《指南》(2020版)在一如既往重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及考核方法等多方面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引入更是将进一步强化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能力导向趋势。
其次,《指南》(2020版)强调大学英语的立德树人使命,强化课程思政理念,要求充分挖掘英语课程蕴含的思政和情感元素,在知识传授与学习中通过价值引领、实践应用实现知、情、意、行有机统一,引导大学英语课程建设重点关注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培养。
第三,《指南》(2020版)将大学英语课程从“公共基础课程”提升为“核心通识课程”,使大学英语的人文性特质得以充分绽放,推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步入通识化教育快车道,承担起铸就学生家国情怀和融通中外能力的使命。
第四,《指南》(2020版)提出狠抓课程质量、对标一流课程建设要求的同时,强调关照不同起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建议在基础目标级别学习结束后,适当开设第二、第三外语类选修课程。高质量、个性化和多样化课程要求必然促使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开启以需求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征程。
最后,《指南》(2020版)重视在线开放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虚拟仿真课程等精品课程建设,强调课堂教学与基于网络学习的无缝对接,坚持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提高、发展三个层级目标以及教学内容上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的合理配置,将引领传统的单门大学英语课程朝着系统性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迈进。
参考文献
[1]陈宝生. 全面把握新时代要求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s://news.gsau.edu.cn/info/1075/41680.htm,2018.
[2]哈瑞·刘易斯. 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 侯定凯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Z]. 待发布,2020.
[4]麦可思,王慧. 一场新文科的尝试[EB/OL]. http://sjjsb.bjd.com.cn/html/2018-09/19/content_282794.htm,2018.
[5]谭辉旭. 施瓦布实践课程评析[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70-73.
[6]王之康. “新文科”:一场学科融合的盛宴[EB/OL].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5/425983.shtm,2019.
[7]吴岩. 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3-7.
[8]向明友. 新学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改革刍议[J]. 中国外语,2020,(1):19-24.
[9]杨明全. 课程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北京 100029
相关文献延伸阅读(爱书人指南)
敬告:本公号友情分享书讯或提供索引书目链接,
以方便爱书人前往第三方平台自行选购。
语言学图书精选推荐
扫码关注,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1.77万语言文学、国别区域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们,交流分享,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