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 | 新华社总社2022年校招启动,欢迎复合型专业背景毕业生报考!92人!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分享海量语言学术资源
来源编辑:广电业内公众号
敬请星标应用语言学研习,喜欢请点赞,分享请转发⭐
新华社面向2022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总社工作人员,现就相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报名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2.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无参加非法组织或活动及其他不良记录。
3.202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含两年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
4.所学专业与岗位需求相符。
5.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6.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和新华社有关规定。
7.服从驻外工作安排。
8.符合国家和新华社关于亲属回避的相关政策规定。
9.已报考新华社2022年校园招聘“绿色通道”的毕业生仍可继续报考此次公布岗位。
注:报考英文岗位的毕业生须取得英语专业四级证书或大学英语六级成绩达到520分以上,报考其他岗位的毕业生大学英语六级成绩一般应达到425分以上,报考技术研发、视觉设计、动画编辑岗位的毕业生英语条件可适当放宽。
二、岗位需求
此次招聘涵盖新华社总社采编、技术、营销、行政、财务等各类岗位,专业类别包括新闻学类、中文类、外文类、政治学类、法律类、经济类、管理类、财会类、电子与信息类、计算机类、理工类、文学艺术类、编辑学类、教育学类等。欢迎具有复合型专业背景的非新闻类专业毕业生报考!
具体岗位:
三、报名程序
应聘者登录新华社招聘系统(网址:http://job.xinhua-news.cn)报名,点击“新华社总社2022年校园招聘”查询岗位需求,填写报名信息。
报名时间为2021年11月12日至2021年11月30日。
网上报名按以下程序进行:
1.岗位需求查询
考生可在2021年11月12日至11月30日期间登录招聘系统,使用手机号码注册后,查询浏览岗位需求信息。
用户名和密码是报名、下载打印准考证等事项的重要依据,请务必牢记。
2.填写报名信息
请按照提示填写报名信息、上传本人近期免冠正面证件电子照片后确认提交,填写信息应当真实、准确,报名材料一旦提交,各项信息及报考岗位均无法更改,请确保基本信息、教育经历、家庭成员、应届生信息等填写完备,以免造成信息不实。
凡提供虚假报名信息或应聘者条件不符合招聘要求的,一经查实,即取消应聘资格。
四、笔试及考点安排
1.确认笔试资格
考生请于2021年12月3日9:00以后登录新华社招聘系统查询本人是否通过初选进入笔试。如收到通知并确认参加笔试,在12月5日24:00前通过招聘报名系统回复“是”或“否”(切勿回复其他内容或通过其他渠道回复,否则系统无法识别)。
2.网上打印准考证及报名表
确认具有笔试资格后,请于2021年12月8日9:00至12月9日24:00期间,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新华社招聘系统下载打印准考证及报名表。
考生笔试时须携带身份证、学生证、准考证、英语成绩证明以及所在院系盖章的报名表、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单。请考生务必带齐黑色签字笔、2B涂卡铅笔,外语考生可以携带2本以内纸质版字典。
3.笔试时间及考点安排
笔试时间初步定于12月11日(周六),在新华社总社(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57号)和国内各分社举行,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以招聘系统和短信通知为准。
五、其他事项
笔试合格者将参加后续面试和考察环节,新华社招聘的面试和考察环节分为专业面试、综合面试、心理测试、实践考察、体检、外调等步骤。若有关岗位未有足量合格人选,则取消相应岗位本次剩余的招聘计划。
新华社招聘工作不提供考前培训及参考书目,不提供关于考试题型及范围的咨询。若咨询其他有关招聘的问题,请发送邮件至xinhuashezhaopin@xinhua.org,技术支持请通过邮件联系xhszpjszc@xinhua.org。
新华社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全面的培训和锻炼机会、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关招聘信息请关注新华社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新华网。
新华社人事局
2021年11月
综合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研习君
选题宝国家社科申报线上培训
语言学专场、文史哲、综合 ↑↑↑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出版史话 | 地缘化出版:太平洋书店出版活动及其特征探究
原创林英出版与印刷
题目 | 地缘化出版:太平洋书店出版活动及其特征探究
来源 | 《出版与印刷》2021年第4期
作者 | 林英
作者单位 |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DOI | 10.19619/j.issn.1007-1938.2021.00.051
引用参考文献格式:
林英. 地缘化出版:太平洋书店出版活动及其特征探究[J]. 出版与印刷, 2021(4): 97-103.
摘要 | 文章利用一手史料对太平洋书店的出版情况进行梳理,发现其出版活动的展开具有以地缘为主导的特征。太平洋书店主人张秉文籍贯为湖南,其作者资源及其他出版资源的获得都呈现出鲜明的湖南色彩。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究太平洋书店与湖南文化资源建立关联的机制,并剖析这种关联得以形成的多重因素。
关键词 | 太平洋书店;地缘;张秉文;近现代出版;湖南文化资源
据朱联保《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一书统计,旧上海的书店、出版社的创办人和负责经营管理人中,湖南籍者共9人[1],数量并不算多。其中,湖南浏阳人张秉文创办的太平洋书店,是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家出版机构。太平洋书店于1926年在上海创办,约于1938年停业,前后经营十二载,以出版社会科学著作为主要方向,出版了不少颇具影响的书籍。如《中山丛书》是最早问世的孙中山全集,深受读者和市场欢迎,随后太平洋书店还推出了《增补特种中山丛书》;《船山遗书》是现存已刻印遗书中种数最多的版本,湖南省博物馆陈列有该书;《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最近三十年中国外交史》《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等系列书籍的影响也较大;此外,太平洋书店注重以丛书的形式抢占市场,先后推出“社会问题丛书”“建设文库”“国际问题丛书”“世界学会政治丛书”“现代百科文献”等。
太平洋书店值得关注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加强近现代中小出版机构的研究,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唯有如此才能深刻把握住近现代出版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这也是纠偏当下近现代出版史研究中存在“后见之明”、结果预设、刻板印象等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2];二是太平洋书店的出版活动有其显著的特征,其出版工作表现出鲜明的地缘性特征,而以往研究较少关注出版与地缘之间的关联和互动,这值得展开研究与思考。
一、以地缘为主导:太平洋书店出版活动的鲜明特征
1.湖南籍编著者:张秉文由印刷业向出版业拓展的重要支撑
在创办太平洋书店之前,张秉文先开办了太平洋印刷公司。据汪原放回忆,1918年,《新青年》拟采用新式标点和分段编排等方法来出版刊物,然而此方法操作工艺复杂,各印业公司均予拒绝,最后,“标点符号的铜模,是陈子寿翁和太平洋印刷所张秉文先生商量,用外文的标点符号来做底子刻成的”[3]33,由此可知张秉文的太平洋印刷公司于《新青年》以新面貌面世的创举中不无贡献。
正如商务印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即由印刷业向出版业拓展,张秉文亦有心往出版业进军。早期张秉文以太平洋印刷公司的名义试水出版业,出版有《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一书,还代为发行了《实业之中国》。这些零星的出版发行活动背后,关联的人物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湖南,《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的作者刘彦、《实业之中国》的主编邓峙冰都为湖南人。1926年,张秉文正式创办太平洋书店,以《中山丛书》为标志性出版物进入出版市场,该书的编者王祺为湖南衡阳人,题写书名者是湖南籍军政人物谭延闿。有《中山丛书》这样一部重磅书籍打头,太平洋书店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版了孙中山的多种著作,如《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中山演讲集》《中山手札墨迹》《三民主义撮要》等,太平洋书店因此得以迅速跻身出版市场。综上可知,无论是试水出版业,还是正式进军出版业,张秉文的初始出版资源主要得益于其湖南籍同乡。换言之,湖南籍作者的支持成就了张秉文从印刷业向出版业的拓展。
2.湖南籍著译者:太平洋书店最重要的作者群体
学界对中小书局的研究相对较少,原因之一在于前人积累的成果少,资料不易得。近年来,不少报纸已启动数字化处理,《申报》等都已建立相应的全文数据库,这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少方便,成为中小书局研究的一个利好趋势。近现代出版机构在出版新书时,往往会在报纸上刊登书讯广告,因此,一家出版机构的基本出书情况可借由报纸广告来大体把握。通过对《申报》上的太平洋书店书籍广告进行整理,并辅以读秀、CADAL、瀚文民国书库等数据库上的查证补充,据不完全统计,太平洋书店共出书146种,其中,作者信息不详者13种,太平洋书店自编书籍11种,太平洋书店向外获取书稿者共122种。在这122种书籍中,作者为湖南籍者共70种,占比接近六成。
如果说地缘是一种具有可伸缩性的建构,其范围可大可小,小的仅限于一个县甚至一个村,大的可扩至一个省甚至两三个省,那么太平洋书店的一个重要作者——文公直(文砥),江西萍乡人,虽非湖南籍人士,亦可视为同乡。江西萍乡与湖南浏阳接壤,两地有着很深的乡情及地缘认同,文公直在太平洋书店出版多种书籍,同乡认同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中山丛书》的作者孙文虽非湖南籍人士,但编者王祺为湖南衡阳人,此书及太平洋书店出版的若干孙文的单行本,其书稿来源都与王祺大有关系。如此算来,太平洋书店与地缘有关的书稿占比实际接近七成。
太平洋书店不仅书稿主要为湖南籍作者的作品,而且其重要作者亦大多来自湖南。笔者对在太平洋书店出版书籍2种及以上的作者进行统计,发现总共19人,其中14人来自湖南。(见表1)可见,湖南籍著译者构成了太平洋书店最重要的作者队伍。
表1 太平洋书店出书2种及以上的湖南籍作者
3.湖南地区的出版资源:可供挖掘与调用的多方力量
太平洋书店对湖南地区出版资源的充分挖掘,突出体现于1933年重校铅印的大部头书籍《船山遗书》(全书70种,385卷,订成80册八函,定价64元)。首先,该书的底本均来自湖南地区的发现与支持,《重刊船山遗书记略》中有明白记录:“本书编辑依据新化邓显鹤刻本(清道光二十二年刊于长沙);湘乡曾氏国藩刻本(清同治四年刊于金陵);浏阳刘氏(艮生)补刻本(自清光绪十九年迄民国六年间,随得随刻,先后刊于长沙);及长沙、湘潭、衡阳坊间各散刻本,并船山先生手稿之获见者,参订综合集其大成。”[4]64其次,太平洋书店充分借用家乡的力量来推动《船山遗书》出版一事。该书于1930年3月开排,1933年11月全部竣工,由陈铭枢、谭延闿、胡汉民、于右任、何键、冯玉祥、覃振、张人杰、周震麟、鲁涤平、陈嘉祐、章士钊、陈调元、何思元、仇鳌、张开琏、唐有壬、周佛海、曹伯闻、宋鹤庚、刘承烈、曹典球、周鳌山、黄士衡、刘岳峙、曾继梧、李剑农、罗介夫、王祺、张秉文等30人发起重刊。这30人中,20位是湖南籍人士,其中何键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还为《船山遗书》撰写序言。何键在序言中述及“适太平洋书店以重印《船山遗书》,发起海上,虑事繁费重,不敢举行,乃由湖南省政府佽金二万余元,计预约七百部”[5],可知太平洋书店出版《船山遗书》,还得到了湖南省政府的资金支持,湖南省政府订购的700部作为基础,为《船山遗书》提供了发行上的基本保障。此外,该书的校勘审核工作多由湖南籍人士予以支持完成,“浏阳李英候任总校勘,浏阳张吉吾、平江李蕴平分任辑校。名册卷编定之后,付印之前,又由李春煦、邓峙冰、文砥三人复加审核”[6]440。除文砥来自与湖南浏阳接壤的江西萍乡,其余五人均来自湖南。
太平洋书店铅印本的《船山遗书》出版后不久,即于1935年再版,两次的印数都不少,据称,“近年来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长沙等古籍书店库存的铅印本《船山遗书》,早已购买一空了。而曾刻本《船山遗书》反而停滞不销,仅北京中国书店一家就库存数十部之多”[4]66,可知其销路颇旺。充分借用湖南地区相关资源出版的这套大体量、高码洋、销路广的《船山遗书》,对太平洋书店的经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支撑。
二、地缘的借用:出版机构与作者的共同需要
1.出版机构的发展需求
出版业务的展开立足于对出版资源的选择、开发与利用,也就是说,获取优质的出版资源是出版工作的起点。因此,书稿的获得、作者队伍的建立是其中至为关键的环节,出版界甚至有“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一说。而出版机构要获得足够、优质的作者资源,需要充分调用自身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在文化生产领域,学缘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依凭,在今天的组稿工作和作者队伍建设中,充分利用学缘纽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近现代中国,尽管高等教育已有蓬勃发展之势,但总体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比不高,因此学缘关系尚难成为当时作者资源建设的主要凭仗。根据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社会关系可分为4个方面,即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7]。逐一分析可知,血缘关系的人员数量有限,亲属中能成为作者的情况更是少见;就业缘关系而言,出版机构多与印刷、发行机构等进行业务来往,与作者的业务关系发展较为有限;趣缘群体是因兴趣相同而形成的群体,以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能因共同的兴趣而汇集为作者资源的亦在少数;而就地缘关系而言,地方上往往不乏宿学耆宿、学者文人,地缘认同又是十分亲切而深刻的连接桥梁,因此,地缘关系相对而言是当时影响力最为广泛、便利性较高的一种社会关系。自然,地缘关系为当时的中小书店所普遍借用,如亚东图书馆,其发展及成绩与其主人汪孟邹善于充分调用家乡安徽的文化资源有重要关系,安徽籍的胡适和陈独秀号称亚东图书馆的两块金字招牌。从太平洋书店从事书业的情况来看,其依托地缘纽带展开出版工作之举亦颇具代表性。
2.作者的出书需求
事实上,不仅是张秉文需要充分调动来自家乡的优质资源为出版所用,家乡的文人学者亦十分看重和仰赖太平洋书店这一出版平台。在近现代书业中心上海开办出版机构的湖南籍人士本就不多,而且机构规模都比较小,维持时间也比较短。如湖南长沙人杨笃生1903年创办新湖南社,1905年该社被清政府查禁;湖南革命青年在上海创办的天问周刊社1921年2月创刊,7月即停刊;由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创办的群益书社,早先的规模和影响都相对较大,但此时也已式微。换言之,太平洋书店是当时湖南籍人士在上海创办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出版机构之一。
翻看近现代报刊上随处可见的出版时评,即能深刻体会到普通作者出书之难:“出版家为点缀门面计,有时也不能不收几部比较正式的稿子,可是他们收稿的标准不是作品的好坏,而是送作品者的情面的大小。许多无名作家常常愤说:你的著作,只要经过名流博士介绍吹嘘,哪怕是糟粕臭屎,定会帮你出版;否则,饶你是鲜花丽草,总只求得一个不睬。这话似乎太过火,但与事实相去实在并不甚远。”[8]普通作者出书难的这一现象,亚东图书馆的汪原放在其回忆录《亚东图书馆与陈独秀》中给出了出版方角度的间接回应。汪原放指出,亚东图书馆的书稿收与不收、要与不要,由其主人汪孟邹决定,而汪孟邹“只相信他所相信的几个熟人,只要是他们介绍来的,总是收、买”[3]152。平心而论,这种局面的发生与出版经营中存在较大风险有关,一旦选稿不慎,不仅可能颗粒无收,而且前期的大量投入亦化为乌有,因此对于资本短少的中小书局而言,不得不尤为审慎。而经名流介绍和背书的作品,之于出版方意味着多了一层把关,名家举荐具有权威人士审稿的意义,其背后基于社会网络所建立的信任关系亦有助于达成交易。普通的作者要获得相应的推荐,与出版者要获得相应的出版资源一样,地缘往往是重要依凭,而有地缘关联的出版机构也相对更易建立连接。太平洋书店的重要作者陈子展曾在其回忆文章《我的读书经验》中写道:“第二年夏天我写了一部《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由左舜生先生介绍在中华书局出版,舜生又介绍我为太平洋书店写《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这就是我靠写文字骗饭吃的开端了。”[9]湖南籍的陈子展在同乡左舜生的介绍下,得以在中华书局出版著作,并与湖南人张秉文创办的太平洋书店取得联系,此后其著作多在太平洋书店出版。
同时,出版《船山遗书》这种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征的大部头书籍,无论从情感意义、价值认同,还是从出版人所能调动的资源的角度出发,湖南籍人士所主持的出版机构无疑都是最佳选择。何键在《船山遗书》的序言中写道,“予又欲增刊以扬先生之光辉;军事倥偬,未遑也”[6]439,可以说正是因为湖南籍人士创办的太平洋书店,何键增刊《船山遗书》这一出版愿望才能得以落实。因此,对地缘的借用并非近现代出版机构的单向性需求,也是近现代知识分子获得媒介支持和出版平台助力的重要依凭。
三、地缘资源被充分借用的原因
在召集出版资源方面,尽管地缘关系较具影响力与便利性,但出版者要对其进行充分借用,需要把握好自身所处的文化位置,尤其需要注重与家乡文化资源的关联和对地缘关系的重视与维护等。太平洋书店主人张秉文能够充分调动湖南地区的文化资源以从事出版业,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湖南近代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资源保障。近代湖南绅士的地缘分布存在“高能为核”的人才圈现象,并且主要集中在长沙周围:从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将领,到谭嗣同为首的维新志士,再到黄兴为首的革命先驱,构成了3个大规模的人才圈,若以每个人才圈首领或领袖各自的籍贯湘乡、浏阳、长沙等县市为圆心分别作圆,在这3个圆圈总覆盖的县市范围内有逾百位名人,占同期全省名人的一大半。[10]也就是说,湖南籍的人才具有高度集中、互相关联的特征,这为来自浏阳文化圈,且与长沙、湘乡文化圈在地理上极为靠近的张秉文,最大化利用湖南的文化资源以事出版提供了可能与便利。上文对太平洋书店作者群体的梳理显示,其湖南籍重要作者主要来自浏阳、长沙以及其他邻近州县,足可印证这一观点。
其次,张秉文的个人履历为其充分调用地缘资源提供了可能。张秉文(1881—1964),清末秀才。24岁考进湖南中路师范学堂(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习一年,被选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加入了同盟会。1912年,与彭一湖(湖南岳阳人)、周鲠生(湖南长沙人)等在汉口创办《民国日报》,宋教仁任报社社长,张秉文任经理。报社被查封后,张秉文再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经济。1917年回国返湘,旋接孙中山通知去上海,1919年2—5月南北和谈期间,任会议秘书之一,此一时段张秉文与李剑农(湖南邵阳人)等办有《太平洋》杂志。张元济1919年6月17日日记“应酬”一栏中记有:“梦翁出名约聂汤谷,湖南人,久大精盐公司派往日本探访制造情形者。又太平洋主任李剑农,湖南宝庆(今湖南邵阳市)人,住恺自迩路二五一号。又太平洋庶务张秉文,湖南浏阳人,住民厚南里九三四号。”[11]可知张秉文此时充任《太平洋》杂志的庶务。由张秉文的人生履历可知,他与不少有影响力的湖南籍文化人士有交往与合作,这是其能充分调用湖南文化资源的重要原因之一。
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分析社会再生产模式时提出了场域(field)这一重要概念:“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者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占有这些权力就意味着把持了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的得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situs),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12]如果把湖南籍文化圈看作一个场域的话,张秉文在其中的位置及其所在位置的权力(或资本),使其得以调用相关的文化资源以从事出版业。同时,太平洋书店创办后不久即聘请湖南籍的李剑农任编译主任,这意味着太平洋书店能够进一步叠加使用李剑农所能召唤的湖南文化资源。
再次,地缘纽带的维护、地缘认同的培养也有助于资源的获取。家乡认同生发于对出生地的认同,这种情感的维系和强化离不开坚持不懈的精心呵护。如果缺乏有影响力的精英团体去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声誉,那么在形成有效的群体认同感方面将有所缺失。对于当时湖南籍的有识之士而言,太平洋书店是一个非正式的聚集之地,具有浓厚的家乡氛围,甚至有“湖南会馆”之称。[13]太平洋书店对于同乡情谊的重视及其作为聚会场所的场地优势,不仅有效地增强了旅沪湖南籍知识分子的同乡感情与地缘观念,也为太平洋书店带来了相应的出版资源。
四、结语
地缘认同在近代中国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同乡会担负起了动员同乡人的责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社会动员力量。太平洋书店鲜明的地缘特征,反映出即便是在先进的文化生产领域,地缘因素亦占据重要地位。
在近现代中国,“同乡情感被认为是与拯救中国所需的民族主义、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东西”[14],其实际范围不仅涵盖了家乡的省籍观念,而且涵盖了更广阔的大都市意识乃至对民族国家的深深关切。因此,近现代知识分子及整个社会充分发展他们的同乡认同,地缘认同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近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地缘并不是人们建立社会联系时引发认同的唯一途径,但是其规模、构成、合法性及其重要功能决定了它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是极其实用和流行的。太平洋书店注重对地缘纽带的充分借用并大受裨益,可谓是当时社会文化心理与现实状况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朱联保. 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3:13.
[2]黄林. 中国近代出版史研究的去熟悉化问题[J]. 现代出版, 2019(5): 68-71.
[3]汪原放. 亚东图书馆与陈独秀[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4]刘志盛, 刘萍. 王船山著作丛考[M].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
[5]周发源, 刘晓敏, 王泽应. 船山学刊百年文选:船山卷(史学)[M]. 长沙:岳麓书社, 2015:8.
[6]王夫之. 船山全书:第16册[M]. 长沙:岳麓书社, 1996.
[7]徐祥运, 刘杰. 社会学概论[M]. 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8:55.
[8]霆声. 怎样去清理出版界[J]. 洪水, 1925(5): 132-135.
[9]陈子展. 我的读书经验[M]//李公朴. 读书与写作.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237.
[10]许顺富. 论近代湖南绅士的地缘特征及其影响[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5): 11-14.
[11]张元济, 张元济日记(下)[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8:590.
[12]布尔迪厄, 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 李猛, 李康, 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133-134.
[13]湖南省浏阳市地方志编委会. 浏阳县志[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4:891.
[14]顾德曼. 家乡、城市和国家——上海的地缘网络与认同, 1853—1937[M]. 宋钻友, 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164.
Title : Geographical Publishing: A Probe into the Publishing Activ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cific Bookstore
Author : LIN Ying
Author Affiliation : School of Literatur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 The article uses the first-hand historical data to sort out the publishing situation of Pacific Bookstore, and fin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ts publishing activities is characterized by geography. The owner of Pacific Bookstore is ZHANG Bingwen, whose native place is Hunan. The acquisition of author resources and other publishing resources shows a distinctive Hunan color.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further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cific Bookstore and Hunan's cultural resources, and analyzes the multiple factors that have formed this association.
Keywords : Pacific Bookstore, geography, ZHANG Bingwen, modern publishing industry, Hunan's cultural resources
编辑:许彤彤
审核:靳琼 熊喆萍
扫码享限时特惠!
友情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出版社官方包邮直销!扫码查看详情
王惠民 | 人工智能时代的美学劳作
原创王惠民 来源:哲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人工智能时代的美学劳作(节选)
王惠民 | 文
作者简介
王惠民,1993年生,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与实践理论、政治哲学。
摘 要:本文讨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劳动。未来,尚未具备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依然不会脱离马克思定义的机器范畴。但是人工智能时代意味着机器大工业的最高阶段,它预示了资本主义的终结与共产主义的到来。为了考察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问题,文章总结了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实践与劳动理论,并从行为结构的角度定义劳动是以行为对象的善为目的的活动。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会消失,摆脱了异化劳动的人们将从事合目的且合规律的自由劳动,本文称之为“美学劳作”。
关键词:人工智能;劳动;马克思;共产主义;美学劳作
一、人工智能与资本主义的终结
三、共产主义美学劳作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蔡昉,2019年:《经济学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载《劳动经济研究》第7卷第2期。
[2]德雷福斯,2006年:《造就心灵还是建立大脑模型:人工智能的分歧点》,载《人工智能哲学》,译文出版社。
[3]黑格尔,2013年:《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
[4]霍金,2019年:《十问:霍金沉思录》,吴忠超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5]康德,2005年:《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李秋零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李泽厚,1994年:《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5年、2001年、2003年,人民出版社。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人民出版社。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012年,人民出版社。
[10]亚里士多德,2006年:《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
[11]赵汀阳,2020年:《人工智能提出了什么哲学问题?》,载《文化纵横》第2期。
[12]Acemoglu,D.&Restrepo,P.,2019,“Automation and New Tasks:How Technology Displaces andReinstates Labor”,i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3(2).
[13]Aristotle,1934,Nicomachean Ethics,trans.by H.Rackha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Autor,D.H.,2015,“Why are There still so Many Jobs?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Workplace [14]Automation”,in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9(3).
[15]Frey,C.B.&Osborne,M.A.,2013,“The Future of Employment: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zation?”,in Oxford Martin School Working Papers,September.
[16]Hardt,M.&Negri,A.,2004,Empir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7]Kurzweil,R.,2014,“Don't Fea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n TIME 184.
[18]Lazzarato,M.,1996,“Immaterial Labor”,trans.by P.Colilli and E.Emery,in M.Hardt and P.Virno(eds.),Radical Thought in Italy:A Potential Politic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微信编辑:杨慧宇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2021年第8期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4.6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与
跨文化传播学研习者关注本公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一起来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