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Farrelly | 再论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互文性」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分享海量语言学术资源
来源编辑:语言学文献每日悦读公众号
敬请星标应用语言学研习,喜欢请点赞,真爱请分享⭐
Michael Farrelly | 再论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互文性」上
原创CUC Harris
Hello各位读者们,Harris的文献精读时间到!今天Harris跟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献,对批评话语分析中“互文性”这一关键概念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较为实用的分析框架。事实上,目前国内CDA学界对于互文性的研究,尤其是应用型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这篇文献无论是从理论理解层面还是应用层面对我们都有很大启发,可以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理解CDA中的互文性,并应用于今后的研究当中。话不多说,干货献上!
文献信息
文献名:Rethinking intertextuality in CDA
作者:Michael Farrelly
来源期刊: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引 言
互文性即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联系(直接或隐晦地指称其他文本或整合其他文本的元素),是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关键性概念,用于解释权力(power)与凝聚性(solidarity)间社会关系所涉及的话语元素。当互文性模式被重复使用直至固定下来成为惯例,社会结构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某种话语关系便得以形成。互文性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理解:
1)文本(texts):言语事件过程中产生的具体的语言形式;
2) 语篇/话语(discourse):与社会实践相关的固定的语言模式;
3) 话语秩序(orders of discourse):社会实践网络中的话语方面。
目前CDA有关互文性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将文本仅仅视为特定事件的某些部分,从话语和话语秩序层面探讨权力和凝聚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不多。本文试图从话语和话语秩序层面探索CDA对于互文性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一种形式的互文性,即显性互文性(manifest intertextuality)。
互文性研究溯源:歧义的产生
Kristeva在Bakhtin相关著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文学文本,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但Kristeva对于互文性的理解存在诸多歧义。一方面,Kristeva似乎将互文性视为文本通过“引用”(quotation)其他文本所形成的一对一的关系,即任何文本都是在引用、吸收和改造其他文本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另一方面,她也将互文性视为写作行为与旧文献构成的不规则体之间的关系,即写作就是阅读前人文献然后生产文本的行为,一个文本就是对于另一个文本的吸收或回应。总结一下,Kristeva有关互文性的研究存在以下三大缺陷:
第一, Kristeva将互文性简化为对文本的引用(quotation)或引用的嵌入(mosaics of quotations);
第二, Kristeva对于互文性研究的关注点在于指称其他文本的文本,也就是说,主要关注其他文本对于分析文本产生的影响;
第三, Kristeva只关注互文指称的“在场”(presence),却忽视了互文指称的“缺席”(absence)。事实上,对于CDA而言,挖掘文本背后隐含的内容更为重要。
互文性研究的歧义消除
继Kristeva之后,语言与话语分析学界展开了一系列消除互文性歧义的研究,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当数Fairclough。Fairclough将互文性应用于文本分析,认为互文性分析有利于揭示社会结构与社会实践之间存在的权力关系,并反映整个社会变迁过程。
显性互文性 VS 构性互文性
Fairclough继承了法国话语分析学者对于互文性的分类,即将互文性分为显性互文性(manifest intertextuality)和构性互文性(constitutive intertextuality)。显性互文性即被分析文本中明显出现了其他文本从而形成的文本间指称关系。构性互文性(Fairclough将其重命名为interdiscursivity,译为“篇际互文性”或“互话语性”)指文本生产过程中话语惯例的组合。下表列出了Fairclough对于互文性的分类:
表一|Fairclough对互文性的分类
后来,Fairclough不断对互文性分析框架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逐渐将Kristeva意义上的互文性发展为三大关键性概念:互文性、假设、互话语性(见表二),互文性逐渐发展为更为宽泛的范畴。本文仅探讨Fairclough意义上的显性互文性。
图二|Fairclough对互文性的发展
互文性研究的概念缺失
本文认为,要从话语秩序层面研究互文性,需要揭示互文性的关系功能和指称的具体形式,而这贯穿研究涉及的每个阶段,包括研究目的、数据收集方法、数据分析方法。
首先必须建立一个概念框架,这个概念框架包括四个关键概念:互文本(inter-text)、互文本网络(network of inter-text)、社会实践网络(networks of social practices)以及典型性(typicality)。基于此,CDA得以评价某一社会实践或社会实践网络的何种互文性是典型的。
例如,本文以英国政府部门的新闻发布会为例,从文本种类(text-types)或社会实践开始分析,这可能需要更多数据或更多的分析资源(如图一)。
图一|英国政府就能源政策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的文本及互文本网络
其次,到目前为止,本文有关互文性的分析框架仍然只关注了互文性的在场,那些不在场的互文性要素(例如文本来源)尚未提到,因此下面将补充分析不在场互文性元素的关键概念。
分析话语与话语秩序中的显性互文性:关键概念
接下来,本文将补充三个关键概念,用于系统分析互文性,并以2015年英国政府就能源与环境问题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文本为例进行例证(本文仅展示一些代表性例子)。首先,我将具有互文性关系的文本分为“(原)文本”(text for the referring text)和“互文本”(inter-text for the text referred to)。例如:
'As the former Chief Scientist at DECC, David Mackay, said: “If everyone does a little, we’llachieve only a little. We must do a lot. What’s required are big changes.' (Rudd, 2015)
Amber Rudd的讲话(文本)使得David Mackay的书成为它的一个互文本,显然,Amber Rudd的讲话还有其他的互文本,同时David Mackay的书也有它自己的互文本。
01
互文本网络(Networks of inter-texts)
分析在某一事件发生期间的文本生产可以展现不同文本相互之间、相互联系的各个事件的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互文本网络指的是一组通过互文性相互联系起来的文本,包括围绕某一特定事件发生前所产生的和即将产生的所有文本。例如:Amber Rudd的讲话文本就是该新闻发布会的一个互文本,所有互文本共同构成互文本网络。
02
社会结构与社会实践网络(Networks of social formations and practices)
互文性将不同的事件、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文本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互文性分析探讨文本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结构中被生产出来的。不同的社会结构在生产文本时会采用不同的程序和社会惯例,因此,互文性指称包含不同程度的“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可能会涉及到选择与不选择、强调与不强调等等。一种互文关系表达某种社会实践,而不同的社会实践可能又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权威性,以及获取到多大程度的知识。例如:政治实践可能与其他不同的社会实践(学术、科研、官方数据等)之间形成互文关系。
03
典型性(Typicality)
互文性分析通常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对于一种社会实践来说,什么模式的互文性才是典型的?要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考虑文本之外的因素,因此,典型性分析的单位是社会结构或社会实践。分析的重点在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中的或二者之间的互文本网络。
互文本网络:
1) 典型指称的特定文本
2) 典型指称的文本类型
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网络:
1) 作为互文本典型来源的社会结构
2) 最为互文本典型来源的社会实践
注意:典型性隐含了非典型例子出现的可能性,话语层面的典型性并不意味着所有文本都符合该模式。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本文将围绕互文本、互文本网络、社会结构与社会实践网络这三大关键概念进行批评分析和详细阐释。
■ 小结
在本次推送中,Harris带大家了解了互文性研究存在的一些歧义,互文性研究的发展与完善,互文性在CDA中的分析框架,以及所涉及到的诸多关键概念。相信通过本次推送,大家对互文性(尤其是CDA研究中的互文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后台私信Harris索要文献原文)。
Michael Farrelly | 再论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互文性」下
原创CUC Harris 来源语言学文献每日悦读
Hello各位读者朋友,为了防止时间过长容易遗忘,Harris赶工完成了Michael Farrelly这篇互文性论文的下半部分。在这部分当中,Michael Farrelly继续完善了互文性分析的框架,并结合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DECC)的新闻发布会讲话为例,详细阐释了应该如何完善互文性分析。话不多说,干货献上!
语料库建立与互文性分析的基础
语料库建立与互文性分析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社会事件和社会实践。
01
基于社会事件
首先,我们可以将分析范围限于在某一特定事件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结构中所产生的文本。我们可以根据互文关系链,收集显性互文性指称的那些互文本(inter-texts)并将其纳入到我们的语料库中,例如,我们可以从某一文本出发,不断搜集它所产生的互文本,并统一汇总建立语料库。其次,我们也可以将范围扩大到在一系列实践当中产生的文本,然后进行互文性分析。以本文为例,我们可以分析在环境相关法立法过程中,Amber Rudd在下议院议会上发表的一系列演讲文本。
02
基于社会实践
另一个更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基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的特定文本类型(text-type)建立语料库。将社会结构或社会实践作为我们分析的单位之后,我们可以从这些文本类型中选择一类文本,然后收集这类型的文本。例如,在演讲政治话语时,我们可以选择某一政府部门的所有新闻发布会这类文本,还可以进一步将范围限制在某一年或某一特定时期内产生的新闻发布会文本,然后进行互文性分析,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该政府部门在该特定时期的互文性模式以及何种模式最为典型。
元数据(Meta-Data)
为了更有效的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的某种话语关系,进而揭示出重构话语秩序过程中的权力关系,互文性必须要探索在文本内容之外,社会实践的哪些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如何联系的。因此,我们必须收集互文本的元数据。例如,下面这段话是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DECC)某场新闻发布会的互文指称:
'Speaking at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in London today the Energy Secretary revealed her policy priorities and her strategy for putting them into action.' (New direction for UK energy policy, 2015)
这里出现的互文指称体现在:该文本中提到了DECC某次活动中某个议会大臣的一次演讲,这次演讲与本次新闻发布会之间形成了某种互文关系,那么问题来了,这种互文性模式/特点对于DECC话语以及DECC与新闻发布会之间的话语秩序是否典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出这些互文本的元数据,即与我们用来进行互文性分析的数据相关的一切数据,包括文本来源(text source)与最初生产者(originators)、文本名(text name)、文本类型(text-type)以及元数据暗含的那些“不在场”信息(absences)。
01
文本生产者的社会源(Social origins of text producers)
互文本生产者的社会源包括:性别、阶层、机构、(与政党或宗教等的)隶属关系、地理等等。例如,上述提到的讲话与新闻发布会之间的互文性模式是否与发言人的性别和社会阶层相关?
02
作为互文本的文本类型(Text-types as inter-texts)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相比其他类型的文本,是否某些类型的文本更可能成为我们所研究文本的互文本?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某些类型的文本更加封闭(closed),而某些类型的文本则更加开放(open)。例如,学术文章中主要指称其他的学术文本,而很少指称非学术文本。。
03
被命名的文本(Named texts)
探究文本生产者如何命名文本也是互文性分析的重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 在一系列社会事件或社会实践中,某些文本会表现更加突出,成为共同的指称点和关注点;
2) 被命名的文本可以表明这些文本对于文本生产者是至关重要的;
3) 文本不是在某一阶段的生产过程中被命名的,而是在连续的文本中被命名的(也就是在其他的互文本中被命名的)。
04
缺失或不在场信息(Absence)
在对元数据分析过程中,找出那些缺失的或不在场信息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某一社会实践中,是否忽略了女性作为互文本来源?又或者遗漏了某些话题的文本?
互文本的整合(incorporation of inter-texts)
我们可以分析在某一社会实践或社会实践网络中,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名字的互文本是如何整合起来的。根据指称的对象,我们将互文指称分为以下四类:
1) 指称部分文本(parts of text):即只强调部分文本、排除其他文本。我主要关注“报告性短语”(reporting phrases),例如“said”、“has said”等。
2) 指称整个文本(whole texts)
3) 指称不明(Ambiguity):不清楚以恶短语到底指称的是一个文本还是别的什么。
4) 指称缺失(Absences)。
具体例子见如下两个表格:
滚动查看表二|互文指称类型,表三|互文指称的缺失
余 论
CDA 文献中互文性的概念发展是一种消歧。首先,它区分了文本、话语和话语秩序,并认识到这些与事件、实践和实践网络的对应关系;CDA 中互文性的概念进一步消除了歧义,因此它可以成为在事件、实践和实践网络内部和之间建立和影响话语关系的一种手段。其次,CDA 认识到并采用了显性互文性和互话语性之间的区别,这使分析者能够看到不同层次的文本和话语之间的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些发展开启了揭示社会形态和实践内部和之间的话语关系和变化过程的潜力。然而,我们也看到,在CDA 实证研究中,在文本和事件层面之外进行系统的互文性研究还相对较少。在本文中,我通过提出一个框架进一步消除了互文性概念的歧义,CDA 可以通过该框架在概念上采用互文分析来揭示实践和实践网络内部和之间的关系。未来研究者需要做的,是开发用于执行这个新框架的实用技术和程序。此外,还需要发展互话语性的分析方法,并进行二者的结合。
■ 小结
今天的文献精读就先到这儿了!Harris尽可能详细地给大家梳理了本文的重点,感兴趣的读者一定要去读原文(可自行下载或后台私信找Harris索要原文)!
快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吧!
微信号 : linguistic-reading
综合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梁国杰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友情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出版社官方直销,快递包邮!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3.63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与
跨文化传播学研习者关注本公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一起来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