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施旭 | 文化视野下的话语研究

施旭 应用语言学研习 2022-06-09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来源: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文化视野下的话语研究 | 施 旭


文化话语研究(主持人:杭州师范大学 施  旭)

国际主流的交际学(Communication Studies)以普世的口吻,叙述西方的概念、理论、价值、方法和问题,并依托西方的经济、科学、教育、传媒优势,形成了一套文化霸权话语体系。它不仅遮蔽了人类交际的文化(差异、竞争)性,而且抑制了文化多元对话创新的可能性。有鉴于此,本专栏推出三篇文章——《文化视野下的话语研究》《文化话语研究视角下的节能话语研究》和《试论中国话语体系下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其目的在于展示一种超越以普世主义为名、西方中心主义为实的交际研究新范式——文化话语研究(Cultural Discourse Studies)。它指导并实践文化多元主义的话语研究,为消解话语文化霸权,揭示话语文化异同,促进话语文化和谐提供借鉴。

文化视野下的话语研究


施 旭

(杭州师范大学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摘 要:国际主流的交际学(Communication Studies)包括演说、修辞、话语、媒体等研究,其从普世的立场出发,叙述西方的概念、理论、价值、原则、方法及问题,又依托西方的经济、科学、教育、传媒优势,构建了一套文化霸权的话语体系。它不仅遮蔽了人类交际的文化(差异、争夺)性,而且抑制了文化多元对话创新的可能性。本文旨在展示一种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秉持多元文化主义的交际学新思潮、新范式和新平台——文化话语研究(Cultural Discourse Studies)。作为新思潮,它关注人类交际的文化差异和文化权力关系;作为新范式,它筹划和提供文化多元主义研究体系的建设方略;作为新平台,它助力关于文化话语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文化视野;话语研究;交际学;文化差异;文化权力


一、引言:文化缺失的交际学

当今社会科学中的(广义)交际学是在20世纪西方修辞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批判理论、文学等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广阔而独立的学科,包括不同但相联的分支,如传播学(重媒体分析)、新闻学(重信息分析)、话语分析(重文本分析)等。

交际学从普世的立场出发,叙述西方的概念、理论、价值、原则、方法和问题,并依托西方的经济、科学、教育、传播优势,在国际学术界形成了一套文化霸权话语体系。在效果上,它遮蔽了人类交际的文化性——话语体系之间的异质多元性和权力竞争性,加深了东方主义偏见和歧视,抑制了东方民族学术的传承与发展,也排除了文化多元对话创新的可能。

以传播学为例。综观国际传播学领域的中国问题研究(近年关注度显著提高),相关议题不仅反映出很强的选题偏向,更显示出很深的预设偏见(施旭 2018)。目前,在国内大学的新闻学、传播学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西方(男性白人)学者的论著占据主要地位,无论是理论的、方法的还是实证的。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学者们采取普世主义、客观主义立场,几乎完全忽视或排除了其他文化圈的理论、实践和关切。

话语分析的情况也类似。话语分析虽然有不同分支,但普遍具有西方文化的偏向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效应。在后现代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语言转向”等思潮影响下,学界出现了不少关于“语言构建现实”“语言施展权力”的分析,也因此引起其他学科的关注。但是,这类工作拘泥于(书面、口头)文本(text,又称语篇),解读个别语言结构的内容(语义)、成因(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功能(目的、意图),将语境(context)排除在调查、剖析、解读范围之外,只当其为阐释文本的现成工具。这反映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实质:1)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即分裂文本和语境,拔高前者,轻视后者,刻舟求剑,断章取义,这便于从单一的语言学视角操作;2)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视角,即将话语看作言说者单向度的、以己为中心的文本生成,而忽视对方的理解和反应、交际双方的互动对话;3)采取普世的立场,即将西方的概念(比如text、context)、理论(比如认知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价值(比如民主、自由)、原则(比如解读语言结构与语境的因果关系)、方法(比如语义学、语用学)和问题(比如预设条件、身份认同)当作话语研究的“普适”标准。西方语境下的话语实践又借助西方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优势,通过教科书、标杆期刊、网络传播、(主旨)演讲、留学深造等途径,使这种范式形成一个单向度的(从西方大都市传播到东方世界)、被盲目膜拜的霸权话语体系(Alatas 2006;Thussu 2006;Miike 2009;Shi-xu 2009;施旭 2010)。

对于非西方语境下的话语实践来说,这一体系可能忽视了其他(本土)文化范式中的概念、理论、价值、原则、方法和问题。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东方世界的学术资源和遗产可能被忘却、受侵蚀。而一味地拿西方视角来透视东方世界的“现象”和“问题”,不仅只能重复陈旧的东方主义“知识”,甚至可能加深殖民主义偏见和歧视。值得思考的是,将研究目标局限在语言(解读),放弃对语境(包括物质的和机构的)问题的解构,疏于对语篇和语境的综合辩证判断,最终也不可能触及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作为新思潮的文化话语研究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群研究语言、修辞、交际、传播、话语的学者,不满于交际学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关切世界不同的尤其是被边缘的文化圈,因而选择面向新课题、新挑战、新机遇、新知识,通过跨学科、跨文化、跨历史的路径,探索文化对话的基础与路径、文化竞争的理论与对策、文化发展的目标与策略,产出了一批以突破西方藩篱、传承东方智慧、关怀本土需求、追求文化创新为特征的学术成果,形成了交际学中的多元文化主义新思潮。

这种思潮分为三种模式,即“文化普遍型”“文化特殊型”和“文化评判型”模式。第一种模式认为,文化普遍地存在于人类交际之中,因此以文化划分的交际形态既有差异又有共性,反映在不同文化圈所使用的交际准则或信号上,而研究的目的正是要发掘这种文化的交际准则系统(Carbaugh 2007;Carey 2008;Scollo 2011)。比如,交际民俗学(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Hymes 1968;Bauman & Sherzer 1974;Gumperz & Hymes 1986;Phillipson 1992;Saville-Troike 2003;Carbaugh 2007)具有较为全面和整体的交际/话语观,同时认为交际具有文化差异,并建立了统一的分析模式(SPEAKING)。但是,它不仅缺乏对于文化(话语)间(辩证、互动、权力)关系的考量,而且也缺乏明确的历史观。因此,在研究对象、焦点和目标上,它对特定话语社群的研究有余,而对不同话语社群间的(竞争)关系研究不足。换言之,虽然这种模式从人类交际普遍性出发,把注意力指向了人类交际的差异性,但是对不同文化系统间的(多元复杂)关系却避而不谈,因而也就遮蔽了不同文化体系间的权力张力关系。

第二种模式认为,文化各不相同,反映在思维方式、核心概念、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该模式的目标一方面是建立特定文化圈独立的交际理论,如亚洲理论、非洲理论;另一方面是通过发掘与西方理论的差异,消解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Asante 2006;Miike 2009;Xiao & Chen 2009)。虽然这一模式重申和凸显了被西方理论压制的非西方交际的异质性,但是它也同样避开了不同文化之间交际的各类互动关系问题,当然也包括权力压迫/反抗关系问题。除此之外,该模式没有回答这些不同交际体系的共性问题、共处问题。

第三种模式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对象。文化话语研究认为,在如今(逆)全球化、本土化、多元化、多极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下,破解文化间差异、互动和竞争问题的必要性、急迫性变得愈加突出,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多元主义后浪推前浪,因此必须探寻文化思潮的新方向。具体地说,“文化评判型”模式虽然与前两种模式在交际的文化性问题上有重叠和相似之处,但它明确强调“文化话语(体系)”间的互动关系(见下文),特别是其中的权力关系(Shi-xu 2005,2009,2014;Pardo 2010;Prah 2010;Shi-xu et al.2016)。尽管这是一套涉及全球人类交际的研究体系,但本文并不认为其观念是普世(适)的:既然人类交际的不同文化话语体系间存在权力关系,那么相关的学术话语体系也是开放性的、对话性的、批判性的、竞争性的。


三、作为新范式的文化话语研究

文化话语研究这样定义其研究对象:话语是在一定历史和文化关系中,以语言(比如汉语)及媒介(比如新媒体)使用为特点的社会交际实践。这种实践可以是单一的,比如中美领导人关于贸易问题的一次谈话(“事件”);也可以是集合的,比如一段时间内中美两国不同团体就经贸问题进行的各种交流(“活动”)。

作为社交实践的话语由六大要素组成:1)对话主体(参与个体或团体、身份、地位、社会关系等);2)言语(“说的”)/行动(“做的”);3)媒介(新媒体)/场域(时空选择);4)目的/效果(包括原因、后果);5)文化关系(思维、价值、规则等,以及民族或社群的权力关系);6)历史关系(与以往相关话语的传承、排斥、创新关系)。须注意,这样的话语概念与Lasswell(1948)关于交际传播的“5-W”分析模式(“Who, said what,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大有区别。Lasswell的交际概念虽然显示了类似的整体、全面和多元的视角,但是其在理论上忽视了交际环节之间的辩证联系,也缺乏历史观和文化观(包括权力观)的考量。

文化话语研究的最基本预设如下:全球人类交际系统由不同族群的交际实践子系统组成;它们并非相互统一,更非相互平等;这些子系统的根本属性是文化性;这种子系统我们称之为话语,据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亚洲/发展中国家/东方话语”。这也是将本文的模式取名为文化话语研究的重要原因。

当代学术界(如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学、语言学等)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和概念(Hartley 2002:51-53;Baldwin et al. 2006)。比较流行的观点有两大类:第一类将文化看作观念、价值、规则、符号、习惯、机构系统,它客观存在于民族、社群、国家等不同社会组织的实践之中,具有影响、指导社会行动的功能(Swidler 1986;Scollon & Scollon 2000)。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平行且平等的,没有权势强弱之分,因此不存在权力利益之争。这是一种结构主义思维。第二类把文化看作意义争夺的场域,即一切(东西方)文化(差异)如同其他社会“现实”一样,都是符号构建的产物,充斥着权力和利益关系(Collier 2000;Barinaga 2007;Askehave & Holmgreen 2011)。这是一种后现代主义思维。

文化话语研究采取一种综合的立场。“文化”既不是本质、客观的,也不是虚幻、主观的,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即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交际主体(包括身份、地位)、思维方式、规律规则、概念理论、价值观、媒介工具、目标策略等的综合系统。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关系性的。

话语的“文化性”有两层含义:1)历史形成的族群话语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异关系,反映在主体身份、思维方式、世界观、概念理论、价值观、行动规则、媒介工具、语境等方面;2)历史形成的族群话语之间存在着某种互动关系(借鉴、对话、渗透、融合),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权势关系(合作、竞争、压迫、抵抗)。因为文化渗透和贯穿于话语,所以研究话语即是研究文化。就学术话语而言,其同样具有这种文化性:各民族的学术话语有自己的概念、理论、方法和问题意识,而且这些话语体系之间有权力竞争或合作的关系、权势不平衡的状况;西方传统学术话语体系是世界话语秩序中的强势一方,不能普遍适用于世界其他情形。

那么,如何理解不同文化的话语(当然包括学术话语)之间的关系及历史发展走向呢?文化话语研究认为,多元文化交际实践的话语通过相互不断的矛盾运动,螺旋式地从文明的低层次走向更高的层次。该观点蕴含三层含义:1)不同文化的话语可以被看作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维特根斯坦语)的聚合体,它们之间有不相称的同一性。因此,尽管东西方话语有差异,但是它们有条件、有可能进行对话。2)它们处于相互作用(比如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动态权力关系之中。中美话语不是处于简单的平行、平等关系中,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斗争。3)人类交际中的权力互动秩序不是永恒的,持续了几个世纪的西方话语的主导地位不会永远不变。如同在阴、阳两极的矛盾循环运动中,“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然而,每一次话语秩序的更迭都是走向更高水平的权力平衡。由于人类话语秩序同构世界秩序,这也意味着人类将不断走向更高水平的文明。

根据话语研究目的的不同或侧重点的不同,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将话语分类: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我们可以将话语分成社群话语、个人交际话语和群体交际话语。其中,社群话语往往是便于研究不同社会关系及其之间关系的话语,包括私人话语和公众话语。从社会行业范畴的角度,我们可以将话语分成不同的行业话语:政治、经济、外交、教育、新闻、媒体、大众文化、法律等行业话语。这种分类一般用于探索社会行业中的话语运作规律或对行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审视和评价。从具体事件、具体话题或具体社会文化问题出发,我们可以将话语分成不同的问题事件话语,如当前中国政治生活中关于和谐社会的言说,易中天所讲述的三国故事,美国政府通过各种媒体提出的反恐言辞,第三世界表达的反霸权、求发展的主张和心声,等等。这三种分类方法有一个共同的预设,即不同的话语之间存在着语境、语言符号及其使用上的差异。当然,这三种分类方法下的话语其实相互关联甚至有着重叠的方面。外交官、大学教师的行业话语可能同时带有特定社会阶层的特征,政治领域的话语可能直接体现在对某些社会问题的讨论之中。

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实践领域和不同事业目标需要依托不同的话语体系;话语实践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受话语体系的影响,甚至取决于话语体系的状况。话语体系指特定社会群体在特定的社会领域就某个问题或目标,进行话语实践所依托的交际体制和交际原则的统筹系统。一般来说,交际体制包括集体性的主体,组织机构,交际手段、设备、渠道,等等,本质上偏向物质性,是话语实践的“骨骼系统”;交际原则包括相关的概念、价值、理论、策略等,本质上偏向精神性,是话语实践的“神经系统”。换言之,话语体系在功能上构成、支撑、引导特定群体的话语实践。如同作为子系统的文化、文化话语是具有关系性的,一个话语体系与其他话语体系也形成一定的互动关系,因而本身也具有开放性、变化性。一个文化圈内的话语体系具有一定的共性,也有一定的个性,比如当代中国话语系统中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法律、卫生话语体系。

社会生活离不开话语,社会实践往往是以话语形式完成的。话语贯穿政治、经济、外交、国防、教育、科技、艺术、法律和宗教的全过程,甚至占据主要位置,起主导作用。朋友交流、信息查询、读书看报、商业谈判、产品推销、工作汇报、课堂教学、法庭裁决、国际合作、反恐维稳、推行(逆)全球化,如此等等,都少不了话语。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话语构成社会生活。

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不是孤立的语言、媒介、心理、社会、文化现象,而是现当代生活中多元要素组成的社交现象,比如大众传播、文学欣赏、教育训练、商业广告、科学发明、法律审判、公共卫生、国防建设等实践活动。显而易见,这种交际活动往往与社会、文化、心理、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等因素有关。因此,文化话语研究必然是跨学科、跨文化的。

文化话语研究重视和强调话语的实践性、文化性和历史性。这些独特性尤其表现在文化话语研究秉持的原则上:1)在研究对象和问题上,聚焦历史、当下和未来话语实践,以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方法、提出以话语促进文化和谐的战略与策略;2)在理论上,重点观照人类话语的文化多元性、文化竞争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这尤其意味着关注弱势文化群体的利益、困境和期望以及相关的话语霸权,以实现人类文化自由、和谐与繁荣的终极目标;3)在研究方法上,运用跨语言、跨学科、跨历史和跨文化的整体多元辩证开放视角,采取文化多元、平等、和谐的政治标准;4)在研究范式的发展上,发掘、构建非西方、南半球话语的研究体系,推动、参与不同文化范式间的批评与对话,消解国际话语研究的文化隔阂与偏见,实现人类话语学术的繁荣与创新。这些原则也反映了文化话语研究者的使命、作用以及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的差异性。

鉴于交际学的局限、国际社会的困境、多元文化主义的涌动,文化话语研究建立了自己的学术方向。急切关心的重点问题包括:人类不同文化的话语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特点、差异和规律?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势关系?各有什么优点、缺点和问题?应该如何相互借鉴、合作?相关话语社群如何交往、合作和竞争?又如何通过话语改变自身和世界?应该如何去认识、描述和评价人类文化不同的话语——包括它们之间的权力关系?如何推动话语研究的文化多元对话与批评,进而实现话语研究的创新与提高?这些都是文化话语研究要回答的实证问题、方法问题和(元)理论问题(Shi-xu 2015)。文化话语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从文化自觉和文化政治的高度,去揭示人类话语的文化特点和文化困境,发掘文化和谐共存的方法和路径。

在具体问题(比如对于特定的文化话语,像当代中国话语、中国外贸话语、中国公共卫生话语)的分析上,研究者特别注重回答六方面的问题:1)谁(不)在说话?具有怎样的身份、地位?2)(没)说什么?如何说的?做了(什么)吗?3)是如何运用媒介的?在怎样的场域中?4)由于什么?为了什么?产生怎样的影响?5)上述各项有什么样的历史关系?6)上述各项有什么样的文化关系?当然,每一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材料性质进行调整。

在分析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这些分析范畴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辩证的。道理很简单。在对话主体与言语行动的关系上,中华文化有“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日》)、“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文如其人”(宋·苏轼《答张文潜书》)、“人微言轻”(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孟尝传》)的认识。用汉语还是外语,反映的文化权力关系不一样。新媒体改变了交际效果和社会关系。因此,在阐释路径上,研究者应该注意范畴之间的关联性,求得相互、循环阐释。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文化话语研究的形成一方面是受到了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研究(包括反种族歧视研究、女权主义研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亚非拉/东方的学术成果和文化智慧的启发;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人类多元文化现实的驱动,以及发展中世界争取民族文化自由、平等与发展之理想的激励。


四、作为新平台的文化话语研究


文化话语研究也是交际学、话语研究的国际交流平台。为突破交际学界西方中心主义的权威藩篱,文化话语研究集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第三世界/南半球的学者和研究生,他们成为该领域国际论著的作者、国际会议的参加者。文化话语研究有专门的国际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2004年成立)。文化话语研究有专门的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每年四期),该刊由笔者主编,2015年第一批进入“新兴来源检索索引(ESCI)”系统,目前已出版十四卷,刊发了本领域的典型、核心文章。除了文章交流园地之外,文化话语研究也有著作出版渠道,Cultural Discourse Studies丛书(Taylor & Francis出版)由笔者主编,业已出版六部专著。两年一届的国际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已在中国、巴西、荷兰召开六届。此外,文化话语研究建有自己的学术网站(https://shixu.hznu.edu.cn)。

在这个国际大平台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研究亚非拉等不同文化圈话语、构建东方话语研究范式、解构话语学术文化霸权、探究话语学术文化对话的论文和书籍。它们揭露主流学术体系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缺陷与后果,挖掘东方话语体系的特征与问题,凸显东方话语社群的身份与位置,开拓东方学术发展的战略与策略。比如,非洲学者提出,语言学家应该更多地致力于众多非洲土著语言的标准化,以扶持本土的经济发展(Prah 2010);拉美学者提出,话语研究的目标应从语篇转向语境,进而提出新的研究问题(Pardo 2010)。


五、结语

西方主导的话语分析或更广泛的交际学,不能适应文化多元、世界分化的现实状况和需求,更无助于学术的文化创新。文化话语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中兴起的学术思潮、模式和平台。为追求学术文化多元化、本土化和学术创新,一群来自交际学不同领域的学者,正努力构建民族文化的话语研究范式,探索解决民族话语和人类话语的问题,产出了一系列重要并将引领未来学术发展的成果。当代中国话语研究是文化话语研究的一份子,也是它的具体文化实践。前者与后者共生共建,推动话语研究乃至交际学朝着促进人类文化和谐繁荣的方向发展。

本研究受到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支持,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排 版丨陈淑媛校 对丨孙启红编 辑丨陈歆莹终 审丨李建波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 梁国杰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精选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新书 | 文秋芳著《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产出导向法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



科研助力


文科生可以学会的Python——雷蕾《基于Python的语料库数据处理》
国际顶级杂志《文体》以特刊形式集中探讨北大申丹教授首创的叙事理论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书填写+立项案例


科研必备|文科生能够轻松上手的Python基础课

推荐阅读:
重磅上市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及解读本正式出版!
重磅 | 最新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及投稿方式大全(语言学)
精编 | 建党100周年中英双语热词-中央编译出版社发布
李战子:译事人生 渊远流长——许渊冲现象与文化传播的遐思
《英语世界》特稿|缅怀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
重磅 | 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出炉(中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
权威发布: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
不翻墙的话,可以去哪里找英文文献?
Rod Ellis教授关于二语习得的两个视频讲座
分享 | Rod Ellis教授讲座课件PPT
《外语界》2021年 1-3 期目录及文章提要(附2020年总目录)
吴岩: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
吴岩:抓好教学“新基建”  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
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申请书分享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
重磅丨2021软科中国语言类大学排名出炉(附中国大学完整排名)
重磅 | 语言学CSSCI(2021-2022)来源期刊投稿方式大全
2021版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出炉
收藏 | 史上最伟大的100部戏剧(附观看链接)
重磅|2021软科“中国语言文学类”七大专业排名
讲座预告|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李佩讲堂系列讲座
预告 | 近期13场线上讲座会议信息汇总(6.28~7.9)
最新出炉!2021中国大学传媒类专业排名来了!
李宇明:新世纪20年的中国语言规划
访谈 | 语言学的责任与情怀:著名学者李宇明教授访谈录
慕课|兰卡斯特大学7月新课:使用语料库方法分析莎士比亚的语言
预告 | 2021年下半年14场外国语言文学相关会议信息
黄灯教授:那些被遮蔽的二本院校学生
CSSCI南大核心来源期刊投稿方式大全(五)——综合社科和高校学报
讲座PPT:BCC语料库的理论和应用(荀恩东 邵田)
世纪对话 | Krashen教授与 Chomsky教授 谈现代语言学的发展
圆桌谈| Halliday, Labov, Mey, Embleton谈功能、语用与社会语言学的融合发展
阿黛尔·戈德伯格|Good Enough Language Production(Linguists Online系列讲座21)
「关联理论」超大份文献资源!(外一篇:“适用语言学与评价研究国际会议”一号通知)
访谈视频 | Larsen-Freeman教授谈应用语言学中的复杂理论
郑永年:“中国叙事”的方法论思考
查明建:英语专业的困境与出路 |《当代外语研究》
张辉 | 批评认知语言学:语言理解与接受的分析视角——再论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建构
冯志伟:大哉,计算语言学之为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叙事学暑期高端研讨会 第一轮通知
怀念 | 中新社笔下的许渊冲先生
覃江华 许钧:许渊冲翻译理论思维的特征与倾向
许渊冲先生走了,网友纷纷用译文怀念他……
刘建军:思维方式差异与中西文化的不同特性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1年度语言教育重要国际学术会议(7-12月)
好课推荐 | 上外王雪梅等《生活中的语言学》免费慕课开始报名!
学术论坛月 |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6月15日 - 7月6日)
第六届中国教育语言学高端论坛 (2号通知)
CSSCI来源期刊最新总目录(含扩展版,2021-2022),建议收藏!
刘海涛∣中国语言学建设两大要务:成果国际化和方法科学化
陈平:语言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称”问题研究
复旦事件的深刻反思(此匿名回答已被知乎建议修改,且看且珍惜...)
语言与心智:普遍语法是否存在?
第三届体认语言学国际研讨会1号通知
国别和区域研究体系机制探讨专栏 (主持人: 罗林)
刊讯 | 《现代外语》2021年第5期目录、摘要及稿约
《外语教学》2021年第3期、《西外学报》2021年第2期目录
第四届功能语言学融合、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 (一号通知)
黄国文 李文蓓:作为应用语言学的生态语言学
视频 | 李嵬教授谈超语实践研究(附Applied Linguistics 高被引论文)
束定芳丨构建外语教育教学的新生态
20多年争议不断的高校“非升即走”制度,3大问题待解
【热议】中国各地高考难度地图:上大学最难的省份究竟是哪里!?
会讯│“2021语言智能教学国际会议”第2号征稿通知
收藏 | 2020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完整目录表格版(附增减变化明细)
《现代外语》2021年第 1-4 期目录
孙茂松 | 人工智能与未来语言教育
重磅!习近平为国际传播工作定方向!
中央再谈国际传播,但学者为何习惯国际“沉默”?
李战子:人文学者与国际传播素养——话语研究者的观察与思考
SSCI论文推介 | 乐明 孙博洋《译出中的翻译腔与中介语——一项案例研究》
习近平关于语言传播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研究
梁国杰 赵新利:从多模态视角看动漫政治话语的传播力
蔡基刚: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新书预告 |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第二版中译本(冯志伟)
“躺平”一词火到外网,这个翻译有意思!
外语教师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外语教学与研究》
重磅好课|上外语言院《语言跨学科研究方法》MOOC平台上线啦!
会讯 | 第六届全国生态语言学研讨会(一号通知)
【讲座回顾】多模态人类学的思考
黄国文 | 新文科与外语教育——从“术”与“道”的 关系谈起
司富珍:回望40年来我国语言学理论译介与发展
重磅!北外首发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和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附:中心组织架构)
刊讯 |《外国语》2021年第3期目录
张天伟:国外应急语言研究的主要路径和方法
讲座视频 | Martin Hilpert:语言学是一门科学吗?
讲座视频 | Martin Hilpert:为什么要学习语言学?
KT文库|语言学方向与应用语言学方向年度书单
KT文库 | 翻译学方向与跨文化研究方向年度书单
访谈视频 | M.A.K. Halliday 教授谈 World Englishes
访谈视频 | Rod Ellis教授:Measuring Implicit & Explicit Knowledge of SL
若论文数据库也遭美国 “卡脖子”,中国如何应对?
资源推荐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可检索精校Excel版(含字词表)
王俊菊: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专业意味着什么?
纪念 | 贾洪伟:间隙弥合——古希腊经典翻译之符号学解读
国外反讽研究的现状、趋势和展望
语气词的绝对统治:中国式聊天,全靠“嗯、哦、哈、嘿、吼”?!
蔡基刚 | 学科交叉: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外语构建和学科体系探索
书介 |《英语可以被视为亚洲语言吗?》,剑桥大学出版社
刘海涛 郑国锋 | 数据时代语言学理论研究的路径与意义
陈平 | 话语的结构与意义及话语分析的应用
朋友圈被颜色测试刷屏?各种“颜色”用英语怎么说?
书讯 |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文旭&Taylor主编
冯志伟 | 我国计算语言学研究70年
话语研究四十年 | 热点话题·发展趋势·研究路径
图解 | 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渊源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一文讲清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后期资助项目)
文旭 | 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语言学展望
文旭 |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访谈视频 | Dan Jurafsky:AI 如何改变我们对语言的理解
徐赳赳 | 篇章语用研究70年
刘海涛 | 数据驱动的应用语言学研究
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
文秋芳 |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
文旭 | 语言学课程如何落实课程思政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
新书 | 文秋芳著《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

第五届全国英语专业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高端论坛(1号通知)

许渊冲:关于翻译学的论战

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藏品征集启事
会讯 | 第17届功能语言学学术研讨会通知(1号)
CSSCI来源期刊&扩展期刊(2021-2022)目录完整版
赵蓉晖 冯健高 | 区域国别研究视角下的语言能力:地位与内涵
《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治学的功力与见识
写好的唯一办法:每天都写!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投稿方式大汇总(最全版)
校友会2021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排名!
2021中国高校国家级一流课程数量排行榜
全名单!CSSCI(2021-2022)期刊目录与情况分析,增减变化一目了然!
资讯丨CSSCI 2021-2022年扩展版期刊目录(附变动情况)
《外语教学》2021年第3期目录
王宁:新文科视域下的翻译研究 |《外国语》2021(2)
徐锦芬 | 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国际动态与前沿分析
王克非 | 翻译研究拓展的基本取向
《外国语》| 傅敬民 刘金龙: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的特色问题
2021新增 9 本语言学类SSCI期刊
国内最有代表性的17个语料库介绍
涨知识 | 世界语言文字知识知多少?
语言学联合书单 | 外教社语言学图书年度盘点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目录和摘要
语言学家伤口撒盐:王冕死了父亲
刘乐宁 | 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外语教学标准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互鉴和互补
重磅 | 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出炉,外语界有这些学者上榜
语言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CSSCI (2021-2022) 源刊目录及官微汇总
干货 | 228所高校学报投稿邮箱+472本社科领域经典文献!
胡键丨语言、话语与中国的对外传播
荐书 | 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
王文斌 柳鑫淼:关于我国外语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数说 | 国家社科思政专项2020年立项题目和2021年选题指南
胡壮麟:吾师韩礼德先生的为人和治学 | 纪念著名语言学家M. A. K. Halliday
黄国文 |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生态语言学研究
新书推荐 | 穆雷 等著《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何宁 王守仁 |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译者 | 林语堂翻译经验:“之乎者也”怎么译?
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构成与演化:基于语词、概念与主题的分析
会讯|第十二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征文【一号通知】
胡钦谙 顾曰国 | 计算语言学研究70年
戴炜栋 胡壮麟 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
“浙大学报”:建议科研人员培养一些庸俗的爱好!
刊讯 |《外国语》2021年第2期目录
陈旸:《论语》英译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途径(黄国文序)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理论探索、方法思考与前景展望
《乔姆斯基教授访谈实录》| 外国语
讲座视频 | 乔姆斯基:Language, Creativity, and the Limits of Understanding
陆俭明:为何“人工智能对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是不需要,而是用不上”?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批评话语研究的语境-指称空间模型
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一)|《中国外语》
何莲珍 胡开宝 胡壮麟|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二)
梁茂成 刘宏 宁琦|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三)
束定芳 王文斌 修刚 张辉|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四)
张天伟 |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主要问题和思考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读书笔记链接
王铭玉 | 语言符号学派行:中国符号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形象建构
论文该发还得发!224本C刊最新投稿指南汇总
前沿 | 2021年度语言文学类学术会议集锦
张伯江:功能、语用、认知研究的深化
《中国外语》专号预告|外语课程思政建设
陆俭明 | 汉语研究的未来走向
胡键丨“一带一路”的实践与中国的语言战略研究
高雪松 康铭浩 | 国外语言政策研究的问题和路径
沈骑 | 新中国外语教育规划70年:范式变迁与战略转型
回放︱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
翻译必备 | 最好用的语料库了解一下,没有之一!
郭熙 林瑀欢:明确“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外一篇:白紫薇 | 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研究)
文秋芳 | 学术英语化与中文地位的提升:问题与建议
视频合集 | Caroline Heycock:生成句法入门(课程共11讲+番外篇)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语言学立项趋势及申报建议 ( 2009-2019)
基于普通语言学的当代英语功能分析 (胡壮麟等 序,陈建华等 译)
我们用爬虫和机器学习模型深挖了拜登的对华智库
国际顶级杂志《文体》以特刊形式集中探讨北大申丹教授首创的叙事理论
克里斯蒂娃:《普遍的语言学与“可怜的语言学家”》(龚兆华 王东亮译)
外语教学: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题 |《外语学刊》
“语言生活”研究热点︱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科研助力 | (即将)读研究生的你,如何选择研究方法?
观点 | 汉语教学标准与大纲专题
蔡基刚:取消英语主课地位,无异于重新回到闭关自守年代
“不应以任何方式削弱英语教育的地位和价值”——外语界部分知名专家谈“取消英语在中小学主课地位”
王克非: 新中国翻译学科发展历程
纪念王德春先生逝世十周年暨当代语言学新视野国际研讨会 会议通知(第一号)
汇总帖丨外文局审定600条新冠疫情相关词汇中英表达
科研贴士 | 如何写好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
乔姆斯基 | Minimalism: where we are now, and where we are going
张辉 张艳敏 | 批评认知语言学:理论源流、认知基础与研究方法
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2020人大复印资料语言学·文学类最受欢迎文章集萃
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 语言学立项名单一览
译词 | 64个跨文化核心词(含中英释义)
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当时”和“现在”
陈平 | 理论语言学、语言交叉学科与应用研究:观察与思考
陈平:语言交叉学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多模态视野下的国家媒介形象:概念与特征
李晨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别与区域研究范式的思考
推荐 |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全收录(值得收藏)
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现状与前瞻( 1934-2020)
李强:关于区域与国别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神经语言学国际热点与趋势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姜望琪:Halliday的语篇衔接理论 |《语篇语言学研究(第二版)》
【高端笔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国内生态学视角外语教学的特征和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冯志伟:当前计算语言学发展的几个特点 | 中国社会科学网
重磅 |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
世界语言谱系及语种概览 | 语言学微课堂
韩晔 高雪松 | 国内外近年线上外语教学研究述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近十年国际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
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3.23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一起来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吧!

一个,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