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世界》特稿|缅怀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英语世界 Author WE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惊悉资深翻译家、教育家张培基先生于2021年6月27日上午9时左右安详离世,享年百岁。
张先生出生于1921年,福建福州人;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1946年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英语翻译,参加了审判日本战犯的工作,后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回国,先后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深受学生爱戴。他著述及译作颇丰,尤其是英译的大量中国现代散文,译笔自然流畅,为中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也令广大学子受益匪浅。
张先生长期担任本刊顾问,多年主持杂志的汉译英栏目,供稿百余篇,为杂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我们特摘选张先生2004年在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译作以为缅怀,后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的一篇采访手记,希望读者朋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一直默默耕耘的老先生。
张先生一路走好!
附:张培基先生生平介绍及著作列表
张培基先生,中国著名翻译家,杰出教授,先后在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系福建福州人,出生于1921年。早年移居上海,在那里接受了初等和中等教育。张先生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同年任《上海自由西报》英文记者、 英文《中国评论周报》特约撰稿者兼《中国年鉴》(英文)副总编。1946年赴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英语翻译,随后留学美国,就读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院。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几天,他便毅然飞回了祖国的怀抱。那一年张培基先生年仅28岁。之后,他在华北大学、革命大学学习并参加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张先生1951年到北京外文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历四载。1955年起他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校(今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执教,一干就是25年。随着该校校址迁移,张家口、北京、洛阳等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80年张先生转业到地方,开始在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1991年退休。他曾任研究生导师,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委,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外文出版社英文翻译顾问,获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者特殊津贴。他的名字已经被列入《中国翻译家词典》,在当今中国翻译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几年来,他一直在为《中国翻译》杂志的"翻译自学之友·汉译英练习"专栏撰稿,这些译文自然流畅并且极具文采,充分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理念,实乃翻译作品的经典,令许多读者和翻译爱好者受益匪浅。这些译文后来被收进《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集结出版,不但为中国学者进一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丰富的实例文章,而且为外国学者研究中国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目前他还担任《英语世界》杂志的顾问,同时他也是北京一所民办学校的顾问,作为一名老教育家,他为该校的师资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百度百科)
张培基先生译著年表与著作年表
1955 年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载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
1960年曹禹《明朗的天》(外文出版社),
1962年杨植霖《王若飞在狱中》(外文出版社),
1964年《英语声色词与翻译》(商务印书馆)
1964年《习语汉译英研究》(商务印书馆),
1978年《英语字母的象形作用》发表于《外国语》学报
1979年2月《关于一些英语惯用法的探讨》发表于《外国语》学报
1979.年3月《英语人名同位语的称号化》发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报
1980年1月《略论“红楼梦”新英译的习语处理》发表于《外国语》学报
1980年5月《论英语习语的变体》发表于《外国语》学报
1980年《英汉翻译教程》(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4年The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er's Handbook,《汉英口译手册》与加拿大马拉斯匹那学院方面合编),
1984年王士菁《鲁迅传》(外文出版社),
1987年廖静文《徐悲鸿一生》(外文出版社),
1999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往昔还看今朝
——听退休教授张培基讲述“东京审判”故事
[来源:2015-09-0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网站]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为还原更真实鲜活的历史,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英语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徐文兵带领英院学生干部专程采访了曾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担任英文翻译并亲身经历过东京审判的退休老教授张培基先生。
张培基(1921-),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翻译家,杰出教授。早年移居上海,在那里接受了初等和中等教育,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先后在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1991年退休。他的名字已经被列入《中国翻译家词典》,在当今中国翻译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张培基先生在赴日本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英文翻译之前,已经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并在上海工作,担任《自由西报》(英文)记者、《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特约撰稿、《中国年鉴》(英文)副总编等职务。
由于东京审判检察官表示人手不足,便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美国检察长季南(Keenan, J.)主持,从上海招募人员协助工作。报界老前辈桂中枢先生作为季南先生的老同学,推荐了张培基先生前去。我国在国际军事法庭的检察官向哲浚先生还亲自到上海找到张培基先生等人,从报纸上摘录一段话让他们进行翻译,通过测试之后,张培基先生一行才被正式录用。
1946年-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工作人员旧照(右一为张培基)
东京审判从1946年5月开始,直到1948年11月结束。张培基先生1945年开始参加前期准备工作,从1946年月至1947年都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担任中国检察官的助手,工作时间共计2年7个月。工作包括翻译相关材料和检察官之间的来往备忘录等文件,以及帮助整理资料。由于人员紧张,张先生工作十分繁忙,一工作就是一整天。对于吃住的问题,张先生表示一切都由公家提供,没什么不习惯,跟着检察官一起吃,颇为讲究。
据张培基先生回忆,战后的东京早已被轰炸得一片狼藉,而令人称奇的是国际军事法庭所在的建筑却完好无损,与周围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栋楼战前是日本士官学校,战争期间是日本陆军军部。
由于工作允许到庭上观察审判情况,张先生亲眼看到了受审的28名日本战犯。他们面对法官分坐几排,后面还有一排美国宪兵监视他们。他们态度狡猾,拒不认罪,每人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的是受审时将用到的文件材料。整个审判尤其重视两个人:关东军司令板垣征四郎和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其中土肥原贤二便是令中国百姓谈虎色变的“土二爷”。审判结果是7人绞刑,包括臭名昭著的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和南京大屠杀制造者松井石根、外相广田弘毅。死刑犯后来都被关押在东京郊区的监狱里并被行刑。
审判期间尤其使张先生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出庭作证。溥仪于1945年被苏联红军带到苏联,后来中、美、苏商量好传唤他作证,起先并不知道自己证人身份的溥仪到庭以后“像看戏一样”。他一度害怕这一回来会被中国方面判刑,后来才了解到是要利用他控诉日本战犯。他穿着藏青西服,带着黑框眼镜,满口京腔,身后站着两个日本宪兵,后面还跟着一个苏联军人。溥仪讲述了日本人把他从天津弄到大连,再到长春做傀儡皇帝的事情。谈及日本人毒死了他患病的爱妻并强迫他娶日本老婆时,他更是怒不可遏,激动地拍着桌子。溥仪表示他作为名义上“伪满洲国”的“皇帝”,毫无自由,处处受限,“简直是猴戏”,以此控诉着战犯土肥原贤二等人的罪行。溥仪在军事法庭上连续作证8天,创下了证人作证的时长记录。审判结束后溥仪回国,中国政府对他很宽待,既往不咎。
张先生还谈及在2006年时,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了电影《东京审判》的看片会,时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的梅汝璈的儿子梅小璈和张培基教授作为亲历者,也被请到了现场。看罢电影,张教授提出了两点意见:一是战犯手里会拿布包、后面会站一排宪兵和法庭的真实布置等细节在电影里没有反映出来;二是法庭用语不够规范,例如每次开庭前有一位美国军官喊“全体起立”被翻译成 all personnel stand up;之后法官喊的“全体坐下”翻为 all personnel sit down。stand up 和 sit down在口语里很常见,但法庭上就应该用更正式的 rise 和 be seated。法庭用语与日常用语应该进行区分。张先生认为电影就要如实地反映历史,切不可随意更改。
在采访的最后,张培基教授特地提醒年轻人,不光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多关注国内外大事,多读书报。
老先生一路走好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 梁国杰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精选推荐
新书 | 文秋芳著《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产出导向法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
科研助力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3.23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一起来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