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语世界》特稿|缅怀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英语世界 Author WE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编者按

惊悉资深翻译家、教育家张培基先生于2021年6月27日上午9时左右安详离世,享年百岁。

张先生出生于1921年,福建福州人;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1946年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英语翻译,参加了审判日本战犯的工作,后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回国,先后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深受学生爱戴。他著述及译作颇丰,尤其是英译的大量中国现代散文,译笔自然流畅,为中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也令广大学子受益匪浅。

张先生长期担任本刊顾问,多年主持杂志的汉译英栏目,供稿百余篇,为杂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我们特摘选张先生2004年在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译作以为缅怀,后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的一篇采访手记,希望读者朋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一直默默耕耘的老先生。

张先生一路走好!


附:张培基先生生平介绍及著作列表

张培基先生,中国著名翻译家,杰出教授,先后在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系福建福州人,出生于1921年。早年移居上海,在那里接受了初等和中等教育。张先生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同年任《上海自由西报》英文记者、 英文《中国评论周报》特约撰稿者兼《中国年鉴》(英文)副总编。1946年赴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英语翻译,随后留学美国,就读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院。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几天,他便毅然飞回了祖国的怀抱。那一年张培基先生年仅28岁。之后,他在华北大学、革命大学学习并参加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张先生1951年到北京外文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历四载。1955年起他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校(今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执教,一干就是25年。随着该校校址迁移,张家口、北京、洛阳等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80年张先生转业到地方,开始在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1991年退休。他曾任研究生导师,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委,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外文出版社英文翻译顾问,获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者特殊津贴。他的名字已经被列入《中国翻译家词典》,在当今中国翻译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几年来,他一直在为《中国翻译》杂志的"翻译自学之友·汉译英练习"专栏撰稿,这些译文自然流畅并且极具文采,充分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理念,实乃翻译作品的经典,令许多读者和翻译爱好者受益匪浅。这些译文后来被收进《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集结出版,不但为中国学者进一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丰富的实例文章,而且为外国学者研究中国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目前他还担任《英语世界》杂志的顾问,同时他也是北京一所民办学校的顾问,作为一名老教育家,他为该校的师资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百度百科)


张培基先生译著年表与著作年表

1955 年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载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

1960年曹禹《明朗的天》(外文出版社),

1962年杨植霖《王若飞在狱中》(外文出版社),

1964年《英语声色词与翻译》(商务印书馆)

1964年《习语汉译英研究》(商务印书馆),

1978年《英语字母的象形作用》发表于《外国语》学报

1979年2月《关于一些英语惯用法的探讨》发表于《外国语》学报

1979.年3月《英语人名同位语的称号化》发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报

1980年1月《略论“红楼梦”新英译的习语处理》发表于《外国语》学报

1980年5月《论英语习语的变体》发表于《外国语》学报

1980年《英汉翻译教程》(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4年The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er's Handbook,《汉英口译手册》与加拿大马拉斯匹那学院方面合编),

1984年王士菁《鲁迅传》(外文出版社),

1987年廖静文《徐悲鸿一生》(外文出版社),

1999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生命 
 Life 

文/何为*
译注/张培基


如果回归自然,各有不同的方式,后人总是尊重前辈的人生最后一次选择[1]一位朋友偶然讲起一件事[2],有如一篇小小说,听者动容。
There are various ways of returning to nature, but people generally respect the last wish made by their parents towards their journey’s end. A friend of mine incidentally related to me the following occurrence which, like a little story, is very touching:

在新开发的丛林里,一条蜿蜒的小径上,一个衣着素色的女人[3]踽踽独行,径直走向林子里的一棵树。这里许多树大小参差不一,有的移植不久,不过都长得很快。在一个时期内,都挺直有神。新生的树叶嫩绿有生机。当然,有人专门护理这些纪念树。[4]
In a newly opened-up forest, a quietly dressed woman walked all by herself on a winding path straight towards one of the trees. There were many trees of varying sizes, and some had just been transplanted, but all were shooting up fast, standing straight and stout and covered with light green young leaves. Evidently, some people had been put in charge of these memorial trees.

不知多少年[5],这个女人总是带着一束鲜花默默地置于树根旁,然后仰起头来,对着树身凝视,翕动[6]着她独有的小小嘴唇,既像独语,又像倾诉。她退后一步,打量她这树高了多少,细心地除去树下斑斑驳驳的落叶,向这棵移植多年的树倾身拥抱,亲了一下,轻轻摩挲树皮的皱纹,如同面对一个有生命的躯体。不久,她依依不舍地转身离去,消失在暮色渐浓的秋天最后一抹余晖里。
As she had been doing for we don’t know how many years, the woman stood silently beside the tree with a bunch of fresh flowers in her hand. She raised her head to fix her eyes on the tree and kept moving her unique small lips as if she were soliloquizing or sharing her innermost feelings with someone. She took a step back to assess how much the tree had grown in height and softly removed the mottled fallen leaves under it. She bent forward to hug and kiss the tree that had been transplanted many years before, and gently stroked its wrinkled bark as if it were something alive. Then she reluctantly turned round and left, vanishing into the last rays of an autumn day in the deepening dusk.

一阵秋风吹过[7]树叶沙沙地响动,仿佛隐秘的私语[8]。女人顿时回过身来,惟有她才能听懂私语的全部含义。于是喃喃自语向大树告诉。含着泪,走向她的归途。
At a sudden gust of the autumn wind, the tree rustled like it was whispering secretly and the woman, being the only person capable of understanding the full implications of the whisper, immediately turned round. Then, after mumbling a few words to the tree, she said goodbye to it and set out on her way home with tears in her eyes.


年复一年,小径上的女人孤独的背影,显得越来越苍老了[9]
As the years went by, the woman, a regular solitary visitor on the path, became older and older.

若干年后,这棵树长得更高大了,树冠缀满葱茏的树叶。它屹立在这片土地上,风吹来,满树充满生命的绿色更繁茂了。它对着苍穹,仰望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行,与大自然亲密无间连成一片。
Several years later, the tree became even taller and was crowned with verdant foliage. It stood erect and became more and more luxuriantly green in the wind. It looked up at the firmament to watch the motions of the sun, moon and stars and thus merged itself with Mother Nature.

又过了些时候,靠近大树旁出现了一棵新移植的小树。小树很壮硕,也很安静。随着岁月递增,年长日久,大树和小树埋在泥土下的根茎错节,相互交织[10]。两棵树下各埋着一个精致的小木盒,木盒里的骨灰,逐渐化为树根下的有机肥,融入树身内[11]。两个老者相继以这样的方式回归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生命得以延续。树上每一片小绿叶都孕含着绿色的希望。
Another period of time afterwards, there appeared close to it a newly transplanted small tree. It was robust and quiet.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roots of the two trees had become twined together. They each had a delicate small wooden cinerary casket buried underneath them. The ashes in the caskets had gradually turned into organic fertilizer passing into the trees by way of the roots. The two elderly persons had successively chosen the same way of returning to nature so as to have life prolonged in the bosom of nature. Each tender leaf in the trees was pregnant with green hope.

这是真的,是一首歌颂树葬的诗篇。不用问他们是谁,是谁,就是谁。
It’s a true story. It’s a poem singing the praises of tree burial. No need to identify the two elderly people though. It could be any person.


*何为(1922 ~),散文家,原名何振业,浙江定海人。20世纪40年代初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和圣约翰大学,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在上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59年调至福建电影制片厂任故事片编辑负责人,1964年转任福建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会员。何为的散文以其独特的情节著称。《生命》一文选自他2003年出版的散文集《近景与远景》。文章短隽有味,意境清新,富有诗情与哲理。

Notes注释:
[1] “前辈的人生最后一次选择”按“父母亲的临终愿望”之意译为the last wish made by their parents towards their journey’s end,其中one’s journey’s end是成语,意为“临终”“生命的尽头”。
[2] “一位朋友偶然讲起一件事”译为A friend of mine incidentally related to me the following occurrence,其中related意为“讲述”,等于recounted、spoke of、talked about等。此句也可译成A friend of mine by chance spoke of the following。
[3] “衣着素色的女人”译为a quietly dressed woman,其中quiet 一词的意思是指颜色“素净”“不显眼”等。此短语也可译为a woman in quiet clothing、a woman wearing a dress in quiet colours等。
[4] “当然,有人专门护理这些纪念树”译成:Evidently, some people had been put in charge of the memorial trees. 其中未把“当然”译为Of course,因Evidently的内含更切合上下文。此句也可译为:Evidently, some persons had been specially assigned to take good care of the memorial trees.
[5] “不知多少年”译为As she had been doing for we don’t know how many years,其中we don’t know how是插入语,用以表达原文的“不知”。此从句也可译为As had always been the case for many years或As she had been doing for many years。
[6] “翕动”的意思是“一张一合”,故译kept moving,未译moved。
[7] “一阵秋风吹过”根据上下文应指“起了一阵秋风”,故译At a sudden gust of the autumn wind,其中At的含义是“作为对……的反应”或“由于”。
[8] “树叶沙沙地响动,仿佛隐秘的私语”译成the tree rustled like it was whispering secretly,等于the tree rustled as if it were whispering secretly。译文中的like意同as if,这用法常见于通俗语中。
[9] “小径上的女人孤独的背影,显得越来越苍老了”不宜直译,现按“常见于小径上的那个孤独女人,显得越来越苍老了”译成the woman, a regular solitary visitor on the path, became older and older。
[10] “根茎错节,相互交织”可按“树根相互盘绕”之意译为the roots of the two trees had become twined together。
[11] “木盒里的骨灰,逐渐化为树根下的有机肥,融入树身内”可按“木盒里的骨灰,逐渐化为有机肥,通过树根,进入树身”译成The ashes in the casket had gradually turned into organic fertilizer passing into the tree trunks by way of the roots,其中by way of意同through。

(选自《英语世界》2004年第9期)

 




往昔还看今朝

——听退休教授张培基讲述“东京审判”故事


[来源:2015-09-0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网站]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为还原更真实鲜活的历史,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英语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徐文兵带领英院学生干部专程采访了曾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担任英文翻译并亲身经历过东京审判的退休老教授张培基先生。


张培基(1921-),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翻译家,杰出教授。早年移居上海,在那里接受了初等和中等教育,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先后在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1991年退休。他的名字已经被列入《中国翻译家词典》,在当今中国翻译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张培基先生在赴日本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英文翻译之前,已经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并在上海工作,担任《自由西报》(英文)记者、《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特约撰稿、《中国年鉴》(英文)副总编等职务。


由于东京审判检察官表示人手不足,便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美国检察长季南(Keenan, J.)主持,从上海招募人员协助工作。报界老前辈桂中枢先生作为季南先生的老同学,推荐了张培基先生前去。我国在国际军事法庭的检察官向哲浚先生还亲自到上海找到张培基先生等人,从报纸上摘录一段话让他们进行翻译,通过测试之后,张培基先生一行才被正式录用。


 1946年-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工作人员旧照(右一为张培基)

东京审判从1946年5月开始,直到1948年11月结束。张培基先生1945年开始参加前期准备工作,从1946年月至1947年都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担任中国检察官的助手,工作时间共计2年7个月。工作包括翻译相关材料和检察官之间的来往备忘录等文件,以及帮助整理资料。由于人员紧张,张先生工作十分繁忙,一工作就是一整天。对于吃住的问题,张先生表示一切都由公家提供,没什么不习惯,跟着检察官一起吃,颇为讲究。


据张培基先生回忆,战后的东京早已被轰炸得一片狼藉,而令人称奇的是国际军事法庭所在的建筑却完好无损,与周围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栋楼战前是日本士官学校,战争期间是日本陆军军部。


由于工作允许到庭上观察审判情况,张先生亲眼看到了受审的28名日本战犯。他们面对法官分坐几排,后面还有一排美国宪兵监视他们。他们态度狡猾,拒不认罪,每人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的是受审时将用到的文件材料。整个审判尤其重视两个人:关东军司令板垣征四郎和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其中土肥原贤二便是令中国百姓谈虎色变的“土二爷”。审判结果是7人绞刑,包括臭名昭著的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和南京大屠杀制造者松井石根、外相广田弘毅。死刑犯后来都被关押在东京郊区的监狱里并被行刑。


审判期间尤其使张先生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出庭作证。溥仪于1945年被苏联红军带到苏联,后来中、美、苏商量好传唤他作证,起先并不知道自己证人身份的溥仪到庭以后“像看戏一样”。他一度害怕这一回来会被中国方面判刑,后来才了解到是要利用他控诉日本战犯。他穿着藏青西服,带着黑框眼镜,满口京腔,身后站着两个日本宪兵,后面还跟着一个苏联军人。溥仪讲述了日本人把他从天津弄到大连,再到长春做傀儡皇帝的事情。谈及日本人毒死了他患病的爱妻并强迫他娶日本老婆时,他更是怒不可遏,激动地拍着桌子。溥仪表示他作为名义上“伪满洲国”的“皇帝”,毫无自由,处处受限,“简直是猴戏”,以此控诉着战犯土肥原贤二等人的罪行。溥仪在军事法庭上连续作证8天,创下了证人作证的时长记录。审判结束后溥仪回国,中国政府对他很宽待,既往不咎。


张先生还谈及在2006年时,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了电影《东京审判》的看片会,时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的梅汝璈的儿子梅小璈和张培基教授作为亲历者,也被请到了现场。看罢电影,张教授提出了两点意见:一是战犯手里会拿布包、后面会站一排宪兵和法庭的真实布置等细节在电影里没有反映出来;二是法庭用语不够规范,例如每次开庭前有一位美国军官喊“全体起立”被翻译成 all personnel stand up;之后法官喊的“全体坐下”翻为 all personnel sit down。stand up 和 sit down在口语里很常见,但法庭上就应该用更正式的 rise 和 be seated。法庭用语与日常用语应该进行区分。张先生认为电影就要如实地反映历史,切不可随意更改。


在采访的最后,张培基教授特地提醒年轻人,不光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多关注国内外大事,多读书报。


 

老先生一路走好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 梁国杰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精选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新书 | 文秋芳著《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产出导向法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



科研助力


文科生可以学会的Python——雷蕾《基于Python的语料库数据处理》
国际顶级杂志《文体》以特刊形式集中探讨北大申丹教授首创的叙事理论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书填写+立项案例


科研必备|文科生能够轻松上手的Python基础课

推荐阅读:
重磅上市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及解读本正式出版!
重磅 | 最新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及投稿方式大全(语言学)
精编 | 建党100周年中英双语热词-中央编译出版社发布
李战子:译事人生 渊远流长——许渊冲现象与文化传播的遐思
重磅 | 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出炉(中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
权威发布: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
不翻墙的话,可以去哪里找英文文献?
吴岩: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
吴岩:抓好教学“新基建”  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
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申请书分享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
重磅丨2021软科中国语言类大学排名出炉(附中国大学完整排名)
重磅 | 语言学CSSCI(2021-2022)来源期刊投稿方式大全
2021版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出炉
收藏 | 史上最伟大的100部戏剧(附观看链接)
重磅|2021软科“中国语言文学类”七大专业排名
讲座预告|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李佩讲堂系列讲座
近期31场语言文学类讲座/会议/论坛(6月25-30日)
预告 | 近期13场线上讲座会议信息汇总(6.28~7.9)
最新出炉!2021中国大学传媒类专业排名来了!
李宇明:新世纪20年的中国语言规划
访谈 | 语言学的责任与情怀:著名学者李宇明教授访谈录
李宇明 | 世界汉语与汉语世界
慕课|兰卡斯特大学7月新课:使用语料库方法分析莎士比亚的语言
预告 | 2021年下半年14场外国语言文学相关会议信息
黄灯教授:那些被遮蔽的二本院校学生
CSSCI南大核心来源期刊投稿方式大全(五)——综合社科和高校学报
讲座PPT:BCC语料库的理论和应用(荀恩东 邵田)
世纪对话 | Krashen教授与 Chomsky教授 谈现代语言学的发展
圆桌谈| Halliday, Labov, Mey, Embleton谈功能、语用与社会语言学的融合发展
阿黛尔·戈德伯格|Good Enough Language Production(Linguists Online系列讲座21)
「关联理论」超大份文献资源!(外一篇:“适用语言学与评价研究国际会议”一号通知)
访谈视频 | Larsen-Freeman教授谈应用语言学中的复杂理论
郑永年:“中国叙事”的方法论思考
查明建:英语专业的困境与出路 |《当代外语研究》
张辉 | 批评认知语言学:语言理解与接受的分析视角——再论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建构
冯志伟:大哉,计算语言学之为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
孙茂松:机器能创造吗?| 主题报告完整PPT分享
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叙事学暑期高端研讨会 第一轮通知
怀念 | 中新社笔下的许渊冲先生
覃江华 许钧:许渊冲翻译理论思维的特征与倾向
许渊冲先生走了,网友纷纷用译文怀念他……
刘建军:思维方式差异与中西文化的不同特性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1年度语言教育重要国际学术会议(7-12月)
好课推荐 | 上外王雪梅等《生活中的语言学》免费慕课开始报名!
学术论坛月 |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6月15日 - 7月6日)
袁筱一 | 华东师范大学外院毕业典礼院长致辞
第六届中国教育语言学高端论坛 (2号通知)
CSSCI来源期刊最新总目录(含扩展版,2021-2022),建议收藏!
刘海涛∣中国语言学建设两大要务:成果国际化和方法科学化
陈平:语言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称”问题研究
复旦事件的深刻反思(此匿名回答已被知乎建议修改,且看且珍惜...)
语言与心智:普遍语法是否存在?
系列线上讲座 | Roberto Valdeon:语用学与翻译
第三届体认语言学国际研讨会1号通知
国别和区域研究体系机制探讨专栏 (主持人: 罗林)
刊讯 | 《现代外语》2021年第5期目录、摘要及稿约
《外语教学》2021年第3期、《西外学报》2021年第2期目录
第四届功能语言学融合、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 (一号通知)
黄国文 李文蓓:作为应用语言学的生态语言学
视频 | 李嵬教授谈超语实践研究(附Applied Linguistics 高被引论文)
束定芳丨构建外语教育教学的新生态
分享 | Rod Ellis教授讲座课件PPT
20多年争议不断的高校“非升即走”制度,3大问题待解
【热议】中国各地高考难度地图:上大学最难的省份究竟是哪里!?
会讯│“2021语言智能教学国际会议”第2号征稿通知
收藏 | 2020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完整目录表格版(附增减变化明细)
《现代外语》2021年第 1-4 期目录
孙茂松 | 人工智能与未来语言教育
2021年6月语言文学学术会议预览
重磅!习近平为国际传播工作定方向!
中央再谈国际传播,但学者为何习惯国际“沉默”?
李战子:人文学者与国际传播素养——话语研究者的观察与思考
SSCI论文推介 | 乐明 孙博洋《译出中的翻译腔与中介语——一项案例研究》
习近平关于语言传播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研究
梁国杰 赵新利:从多模态视角看动漫政治话语的传播力
蔡基刚: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新书预告 |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第二版中译本(冯志伟)
“躺平”一词火到外网,这个翻译有意思!
外语教师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外语教学与研究》
重磅好课|上外语言院《语言跨学科研究方法》MOOC平台上线啦!
会讯 | 第六届全国生态语言学研讨会(一号通知)
【讲座回顾】多模态人类学的思考
黄国文 | 新文科与外语教育——从“术”与“道”的 关系谈起
司富珍:回望40年来我国语言学理论译介与发展
重磅推荐 | Early Language Learning in School Contexts 系列丛书!
重磅!北外首发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和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附:中心组织架构)
刊讯 |《外国语》2021年第3期目录
张天伟:国外应急语言研究的主要路径和方法
讲座视频 | Martin Hilpert:语言学是一门科学吗?
讲座视频 | Martin Hilpert:为什么要学习语言学?
KT文库|语言学方向与应用语言学方向年度书单
KT文库 | 翻译学方向与跨文化研究方向年度书单
访谈视频 | M.A.K. Halliday 教授谈 World Englishes
访谈视频 | Rod Ellis教授:Measuring Implicit & Explicit Knowledge of SL
若论文数据库也遭美国 “卡脖子”,中国如何应对?
资源推荐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可检索精校Excel版(含字词表)
王俊菊: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专业意味着什么?
纪念 | 贾洪伟:间隙弥合——古希腊经典翻译之符号学解读
国外反讽研究的现状、趋势和展望
语气词的绝对统治:中国式聊天,全靠“嗯、哦、哈、嘿、吼”?!
蔡基刚 | 学科交叉: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外语构建和学科体系探索
书介 |《英语可以被视为亚洲语言吗?》,剑桥大学出版社
刘海涛 郑国锋 | 数据时代语言学理论研究的路径与意义
陈平 | 话语的结构与意义及话语分析的应用
朋友圈被颜色测试刷屏?各种“颜色”用英语怎么说?
书讯 |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文旭&Taylor主编
冯志伟 | 我国计算语言学研究70年
话语研究四十年 | 热点话题·发展趋势·研究路径
图解 | 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渊源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一文讲清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后期资助项目)
文旭 | 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语言学展望
文旭 |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访谈视频 | Dan Jurafsky:AI 如何改变我们对语言的理解
徐赳赳 | 篇章语用研究70年
刘海涛 | 数据驱动的应用语言学研究
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
文秋芳 |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
文旭 | 语言学课程如何落实课程思政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
新书 | 文秋芳著《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

第五届全国英语专业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高端论坛(1号通知)

吕叔湘王佐良等中外名家谈汉诗英译

许渊冲:关于翻译学的论战

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藏品征集启事
会讯 | 第17届功能语言学学术研讨会通知(1号)
CSSCI来源期刊&扩展期刊(2021-2022)目录完整版
赵蓉晖 冯健高 | 区域国别研究视角下的语言能力:地位与内涵
《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治学的功力与见识
写好的唯一办法:每天都写!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投稿方式大汇总(最全版)
校友会2021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排名!
2021中国高校国家级一流课程数量排行榜
全名单!CSSCI(2021-2022)期刊目录与情况分析,增减变化一目了然!
资讯丨CSSCI 2021-2022年扩展版期刊目录(附变动情况)
《外语教学》2021年第3期目录
王宁:新文科视域下的翻译研究 |《外国语》2021(2)
徐锦芬 | 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国际动态与前沿分析
王克非 | 翻译研究拓展的基本取向
《外国语》| 傅敬民 刘金龙: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的特色问题
2021新增 9 本语言学类SSCI期刊 | CorpusTalk
国内最有代表性的17个语料库介绍
涨知识 | 世界语言文字知识知多少?
语言学联合书单 | 外教社语言学图书年度盘点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目录和摘要
语言学家伤口撒盐:王冕死了父亲
刘乐宁 | 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外语教学标准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互鉴和互补
重磅 | 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出炉,外语界有这些学者上榜
语言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CSSCI (2021-2022) 源刊目录及官微汇总
干货 | 228所高校学报投稿邮箱+472本社科领域经典文献!
胡键丨语言、话语与中国的对外传播
荐书 | 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
王文斌 柳鑫淼:关于我国外语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数说 | 国家社科思政专项2020年立项题目和2021年选题指南
胡壮麟:吾师韩礼德先生的为人和治学 | 纪念著名语言学家M. A. K. Halliday
黄国文 |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生态语言学研究
新书推荐 | 穆雷 等著《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何宁 王守仁 |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译者 | 林语堂翻译经验:“之乎者也”怎么译?
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构成与演化:基于语词、概念与主题的分析
会讯|第十二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征文【一号通知】
胡钦谙 顾曰国 | 计算语言学研究70年
戴炜栋 胡壮麟 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
“浙大学报”:建议科研人员培养一些庸俗的爱好!
刊讯 |《外国语》2021年第2期目录
陈旸:《论语》英译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途径(黄国文序)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理论探索、方法思考与前景展望
《乔姆斯基教授访谈实录》| 外国语
讲座视频 | 乔姆斯基:Language, Creativity, and the Limits of Understanding
陆俭明:为何“人工智能对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是不需要,而是用不上”?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批评话语研究的语境-指称空间模型
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一)|《中国外语》
何莲珍 胡开宝 胡壮麟|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二)
梁茂成 刘宏 宁琦|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三)
束定芳 王文斌 修刚 张辉|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四)
张天伟 |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主要问题和思考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读书笔记链接
王铭玉 | 语言符号学派行:中国符号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形象建构
论文该发还得发!224本C刊最新投稿指南汇总
前沿 | 2021年度语言文学类学术会议集锦
张伯江:功能、语用、认知研究的深化
《中国外语》专号预告|外语课程思政建设
陆俭明 | 汉语研究的未来走向
胡键丨“一带一路”的实践与中国的语言战略研究
高雪松 康铭浩 | 国外语言政策研究的问题和路径
沈骑 | 新中国外语教育规划70年:范式变迁与战略转型
回放︱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
翻译必备 | 最好用的语料库了解一下,没有之一!
郭熙 林瑀欢:明确“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外一篇:白紫薇 | 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研究)
文秋芳 | 学术英语化与中文地位的提升:问题与建议
视频合集 | Caroline Heycock:生成句法入门(课程共11讲+番外篇)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语言学立项趋势及申报建议 ( 2009-2019)
基于普通语言学的当代英语功能分析 (胡壮麟等 序,陈建华等 译)
我们用爬虫和机器学习模型深挖了拜登的对华智库
国际顶级杂志《文体》以特刊形式集中探讨北大申丹教授首创的叙事理论
克里斯蒂娃:《普遍的语言学与“可怜的语言学家”》(龚兆华 王东亮译)
外语教学: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题 |《外语学刊》
“语言生活”研究热点︱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科研助力 | (即将)读研究生的你,如何选择研究方法?
观点 | 汉语教学标准与大纲专题
蔡基刚:取消英语主课地位,无异于重新回到闭关自守年代
“不应以任何方式削弱英语教育的地位和价值”——外语界部分知名专家谈“取消英语在中小学主课地位”
王克非: 新中国翻译学科发展历程
纪念王德春先生逝世十周年暨当代语言学新视野国际研讨会 会议通知(第一号)
《中国小语种教育趋势报告》:在线教育优化供给端,小语种高考机会来临
汇总帖丨外文局审定600条新冠疫情相关词汇中英表达
科研贴士 | 如何写好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
乔姆斯基 | Minimalism: where we are now, and where we are going
张辉 张艳敏 | 批评认知语言学:理论源流、认知基础与研究方法
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2020人大复印资料语言学·文学类最受欢迎文章集萃
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 语言学立项名单一览
译词 | 64个跨文化核心词(含中英释义)
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当时”和“现在”
陈平 | 理论语言学、语言交叉学科与应用研究:观察与思考
陈平:语言交叉学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吴应辉 梁宇:交叉学科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构建
多模态视野下的国家媒介形象:概念与特征
李晨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别与区域研究范式的思考
推荐 |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全收录(值得收藏)
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现状与前瞻( 1934-2020)
李强:关于区域与国别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神经语言学国际热点与趋势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姜望琪:Halliday的语篇衔接理论 |《语篇语言学研究(第二版)》
【高端笔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国内生态学视角外语教学的特征和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冯志伟:当前计算语言学发展的几个特点 | 中国社会科学网
重磅 |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
世界语言谱系及语种概览 | 语言学微课堂
韩晔 高雪松 | 国内外近年线上外语教学研究述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近十年国际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
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3.23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一起来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吧!

一个,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