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英凯:归化一翻译的歧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友直友谅斋 Author 友直友谅斋

欢迎点击上方关注我们,欢迎转发此文

归化一翻译的歧路

 刘英凯

作者按:(此文原载于《现代外语》1987年第2期,后入选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此文的理论意义指数不高,但是实践意义尚可,因此颇具读者数量。据深大图书馆正式统计,至2007年引用量(包括认同和批评)已经过千。刘军平认为“刘英凯发表的文章是关于异化与归化争论的起点。事实上,韦努蒂有关归化和异化的翻译观属于文化转向后的西方翻译理论,它进入国内要在刘英凯发表文章至少十年之后。(刘军平:《改革开放四十年:外国翻译理论的引介与反思》)。此文由作者选入《刘英凯学术研究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9月)

---                                           ---

 应用语言学研习感谢刘英凯老师授权转载发布。



归化”,按《辞海》的解释,“即‘入籍’的旧称”。翻译的“归化”则喻指翻译过程中,把客“籍”的出发语言极力纳入归宿语言之“籍”:英译汉就不遗余力地汉化;汉译英则千方百计地英化……余则类推。译坛上素有“宁顺而不信”论者,而“归化”的译文让人听了耳熟;看了跟熟,毫无不顺感、阻拒感,所以历来不乏提倡者、实践者和拥护者。例如长篇小说《飘》的译者主张译文的归化,甚至到了这样的程度:“即如人名、地名,我现在都把它们中国化了,…对话方面也力求译得象中国话。有许多幽默的、尖刻的、下流的成语都用我们的成语代替进去……,,①这位译者确实把这一“归化”原则身体力行了:原属“客籍”的人名、地名都改“入”了中国“籍”。美国名城Atlanta,一般译作“亚特兰大”,在《飘》中却“归化”成带有中国地名特色的“陀”:“饿狼陀”;主人公Scarlett.O.Hara本可译成
斯卡蕾(或:斯嘉丽)·奥哈拉,译者却把它“归化”成姓“郝”名“思佳”……其他种种汉语化译例比比皆是,难以尽述。
    这种“归化”,是翻译的歧路。
    在谈到翻译问题时,鲁迅先生写道:“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②  鲁迅自己回答道:“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也算不得翻译。凡是翻译,它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③   鲁迅的观点异常鲜明:它不同意译文的“归化”。读一篇外国文学,同旅行外国很相似:该国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习俗时尚、宗教、地理、使用语言的习惯……随处都会看到。这样的文字翻译过来,只要译文忠实,也就会随处泄露该文字的“客籍”——其独特的民族风格。而“归化”的译文却要改造外国上述的客观事实,抹杀其民族特点,迫使它们就范、同化于归宿语言,因此也就必然是对原文的歪曲。上述《飘》译本的失败恰在于歪曲了美国的客观实际。原文中的人物仿佛离开了他们的固有环境: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进入了不伦不类的异国它乡。这样一来,“原作的丰姿”,译文应表现的“异国情调”就凋谢了、失落了。因此它受到各方面的批评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④。
    《飘》的译本是“归化”的极端例子,并不十分多见。但是翻译上虽不太大伤及内容,却随意改造其语言形式的那类“归化”却不是个别的现象。下面我们从英译汉的角度试做详细分析。
    何谓“改造其语言形式”?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举一个浅显的饲子: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是英语中常用的谚语。它可以有三种译文:一,“一石两鸟”;二,“一举两得”;
“一箭双雕”。译文一形神俱传,既揭示了原文的深层含义,又再现了原文的表层形式,表达了中国人笔下所无的独特外在美,为汉语修辞开拓了新的境界。这种译法一般称为“移植法”。译文二和三都是抹杀“洋气”、“归化”原文的典型例子。其中译文二直取喻义,抛弃形象思维,使生动的具象语音失去直观性,变成乏味的抽象语言。这种译法不妨称为“抽象法”。译文三是按汉语固有模式重新铸造与原文不同的形象。这种抹杀翻译独创性的译法不妨称为“替代法”。别林斯基说:“失去了真也就失去了美”。抽象法和替代法没能像移植法那样“传真”,而是“失真”的译文,因而也就无美感可言。另一方面,抽象法和替代法等“归化”译法也限制了丰富语言的进程。打个经济学的比方,它像闭关锁国的小农经济,以为自己一切都可以自给自足,固守一统天下,同外部世界隔绝,结果天地窄小,产品单一匮乏。萨丕尔说:“语言……很少是自给自足的”。这说明语言也有一个“开放”、“搞活”和“吸收”的问题。这里的“吸收”即指“输入新的表现法,(鲁迅语),而归化则不利于这种“吸收”工作,它势必造成思维定势,钝化译者和读者对不同语言的感受。庄子说:“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规,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惟形骸有聋瞽哉?夫知亦有之”。在“知”的领域 里,太偏向某一方面就成了精神上的“聋瞽”。在语言领域里,对于有异国情调的“文章之规”,“钟鼓之声”长期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也会成为“聋瞽吗?正是这种迹近“聋瞽”的态度,使得有的译者对外族语言中一切不同于母语的新的表现形式抱有排斥的观点,以至把“异国情调”改造成本国情调。这显然不利于汉语吸收外语中的新元素,不利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译文的“归化”,从译者角度讲,有着主客观的多方面原因。“归化”的翻译,归根结蒂,是意译的极端。而移植法再现原文的“洋气”,则是最大程度的直译。直译出“洋气”,表现出“异国情调”,也就可能使人感到不顺、不习惯,甚至根本不为汉语所取而归于失败。例如“一石两鸟”之译被认为妥贴,仅是后见之明。当年的首译者必定颇担风险;因为这个译法一旦不为读者认可,就要担“硬译”、“死译”、“译笔拙劣”等恶名。而归化的译文当然容易取悦于读者了。再则,翻译史上若干失败的直译几十年来一直传为笑柄;因此使直译的名声不佳,以致成为“归化”翻译发展的土壤。可是。探寻新的语言珍宝,并不能保证次次探骊得珠。把直译的若干失误当成直译的典型而从根本上否定它,绝非持平之论。冯世则先生认为;“若干直译带有试译的性质,有待于读者弃取。因此应当允许失误…。⑥这才是公允、客观的态度。译文的归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译者在学习外语的全过程中不断受到母语的惯性干扰。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这种惯性干扰,“归化”译文的出现频率往往较高。译文“归化”主要表现在下面五个方面。   
   
  一、滥用四字格成语
    四字格成语是带有汉语民族特色的语言形式。有人认为,使用四字格成语是利用汉语优势的重要途径。这话并不全错。但问题是这类成语使用过滥,有时甚至给人以陈腐不堪的感例如‘鼻倚琼瑶”、“眸含秋水”、“日月如梭”、“杏眼圆睁”等。有些甚至与原文语汇深层含义相差较大,例如将shallowpeace proposals译成“敷衍塞责的和平建议”,含义明显走样;untold sufferings译成“罄竹难书的痛苦”,将中性词泽成贬义,产生语义降格;to trouble us译成“使我们忧心忡忡”,其程度显然有所拔高;in high spirits译成“心花怒放”,是添加形象,将抽象说法译成比喻性说法;like painting the lily译成“仿佛锦上添花”,是随意更易形象;Spoil the ship for a half
-penny worth of tar译成“因小失大”是抹杀形象。请再看下面的例句:
  1Once Philip saw a manrough and illiteratetold his case washopeless.   
原译文;有一次,菲利普遇到一位粗鲁、目不识丁的男病人。他告诉菲利普说他的病已无可救药:(《人生的枷锁》第513页)
译文有三处值得商榷。第一,理解有误:told的主语与saw的主语应是一个Philip,但译者把told’的主语当成a man。第二,既然“男病人"粗鲁",“目不识丁”,那么"无可救药"这个文绉绉的成语就用得不当。第三,表示外国人未受教育,可以说"目不识ABC”,可是“目不识丁”的“丁”字是汉语借代修辞格,汉语民族色彩太强。因此也属使用不当。此句可译为:
  一次菲利浦给一位显得很粗率(上下文决定着不该译为“粗陋”)、没文化的人看病,菲利浦告诉他,他已没什么希望了。
2.Thatage is best’which is the first.
  When youth and blood are warmer
 But being spent the worse and worst
Times,still succeed the former。   
原译文:
    青春热血溢洋洋,豆蔻年华好时光,
    飞花逐流绵绵恨,日月如梭依旧忙。
(《山东外语教学》84年3期第11页)
    这是十七世纪英国诗人R.Herrick的诗Counsel to Girls的第三小节。抒发的感情是青春最美好,青春过后就走下坡路:下一节则劝诫姑娘们莫负红颜,早选心上人。本诗题为《
·273·
寄语姑娘》,但这一小节对青春的议论却不限于女性,而是对少男少女青春的泛论。可是译者一用上成语“豆蔻年华”,就把诗“定格”为少女一方,诗意就大大狭窄了。另外,这节诗以抽象议论为主,译文本应忠于这一质朴无华的风格,可译文却表现了明显的随意性:“飞花逐流绵绵恨”,显然是抒发对完成时行为无可奈何的遗憾,这同诗句的深层含义——对现在时行为,
即人生规律的评述——显然大有距离;另外,还无根据地添加了比喻形象:“飞花逐流”;“恨”字下语太重,并且是无本之木。第四句问题更大:“日月如梭”早已沦为陈词滥调,中国人写诗
都避之难恐不及,更不用说用来翻译外国诗歌了。翻译不可能“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而必须有所增删、更换。但追求最大程度的等值转换,就不能不把增删、更换控制到最小程度。汉语四字格成语比非成语的一般语言与英语诗歌语言相距较远:这就决定了:如果用四字格成语翻译诗歌,就难免使增减和更换的成分增多,从深层讲是缩小等值量,从表层上讲则是凭空添加汉语特色,常常要歪曲原意。因此,四字格成语意识过强弊多于利。本着忠实通顺的原则,放弃“归化”的成语。似可译为:
少壮时期应最佳.青春热血好年华,
一旦韶光虚度后,时日迁移岁岁差。⑦
    附带说一下,以五、七言体翻译外国诗歌本非正途。上面的试译只是求得与原译文的体式上的一致。
 
二、滥用古雅词语
惠特曼说:“艺术的艺术性,表达的光辉和文字的光彩都在于质朴” ⑧。这里惠特曼谈的是创作,但也适用于翻译:译文要把原文的内容忠实质朴地再现,而不应藻饰和美化。卞之琳等人谈翻译时批评过追求“典雅”凭空加进了浓厚的脂粉气和旧词曲老套带来的陈腐气”的“语言庸俗化倾向"⑨。原因是古雅词汇带上更为鲜明的汉语民族色彩.与原文的距离也就更远。但是卞文对这种倾向的批评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翻译中滥用古雅词汇的现象仍很常见。八二年第二期《翻译通讯》上有人把the sun译作“金乌”;把The higher he isa-getting译作“换斗移宫永不停”。原文的平易质朴不见了,却换成了汉语旧体诗词中的陈言套语。这与当年周作人所举译例:将Lying on his back译作“卧北窗下自以为羲皇上人"就风格而论简直不相上下。请再看下例:  
    3. When I do count the clockthat tells the time,
And see the brave day in hideous night ;.
                                                              .
       When I behold the violet past prime
And sable curls all silverd  o`er with white,
原译文:
     数完钟声,又是黄昏时候,    、
     暮霭阴森,目送丽日西沉,
吾也见花飞花谢‘,紫兰消瘦,
见堆云乌丝,白发如银相侵。
  (《外国文学1982-12期第52页)
这一节译文问题较多且不“相侵下字过轻且不说原文深层虽有,但表层没有的“又是黄昏时候”同后面的“暮霭”的同义反复;我们只来谈一下古雅词汇的使用伺题。其中“花飞花谢"系原文所无,既与“紫兰消瘦”有语义重复成分,又平添了中国旧体诗词的韵味,此其一。紫罗兰本来是泄露原文“客籍"的恰切词汇,可是译文为了“归化”原文,竟仿效旧诗词中限于字数把“司马迁”节缩为“马迁”的旧法‘,将“紫罗兰”删为"紫兰;这样,含义与原文有了出入,有被误解成"紫色兰花”之虞;而且还不恰当地用中国旧体诗词同化了外国诗歌的风格,此其二。第三,堆云”与"乌丝”是旧诗词,旧唱本中层出迭现的语汇,用来翻译sable curls既失真走样,更流于陈腐。笔者认为:以旧体诗词的体式翻译外国诗歌;其结果难免是对出发语言的异化;向归宿语言――汉语的“归化,因此不可提倡。但一定要维持原译作的体式,则应在“太侵害中求小补”(郁达夫语)。译出原诗的“异国情调”。本着这一原则,译文似可改为:
 
计数罢自鸣钟,声声报时,
见白日晴光,沉入幽冥夜;
看罢,紫罗兰过尽芳菲,
卷发貂黑,变作银样白。    
   以旧体诗词体式译外国诗本身就决定了译文的先天不是试译文中不放弃“自鸣钟”和“紫罗兰”,靠它们来作为显性因素标示"客籍”,原诗倘此作高鼻、蓝眼金发的英国女郎,那么译诗终于侥幸没有彻底变作黄皮肤,黑眼珠的中国旧时闺秀。
 
三、滥用“抽象法:’
    法捷耶夫说:“艺术家传达现象的本质不是通过对该具体现象的抽象,而是通过对直接存在的具体展示和描绘。”⑨翻译作为艺术,也应该“展示和描绘”原文“直接存在的具体”,而不是把“具体现象“抽象”化。换言之:译文要尽量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形象化语言:可是“抽象法”却抹杀原文语言表层的“异国情调,用汉语习惯的深层含义来进行抽象表述。在这类“归
的译文中,Pandora’s box不译作“潘朵拉盒子”,而译成“罪恶的渊薮”;Achille’sheels不直译为."阿基里致命的脚后跟”而译成“致命弱点"; Judas kiss'不译成"犹大的亲吻”
而译为“险恶的居心"。原因正如有些论者所说,洋典故读者不身接受,加了注解又破坏阅读的连续性。这显然是保守的观点,试问,中文典故;如“夸父追日”,“邯郸学步”等等,最初遇到,没有注解或不去查阅,不也是不懂吗?通过读注解或查阅有关资料也就懂了;用得多,也就传开了。中文的典故可设以注解而不认为破坏阅读的连续性,对译文中设以注解为什么倒有那么多清规戒律呢?“维纳斯”、“邱庇特”、“缪斯”、“特洛伊木马”、“阿拉丁神灯”不都是经过从移植到落地生根,从不熟悉到熟悉,近年来大量进入我们的文学语言,甚至进入汉语词典了吗?因此凡是成功的译文莫不极力移植这类“洋"典故,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请看下例:
4. There isnot a finer fellow in the service, "Osborne said, “nor a better officer,though he is not an Adonis, certainly."
这里的Adonis在希腊神话里是个美少年;因此,此处倘若此处译成“美少年”则稳妥易懂;可是这种抽象化的“归化”译法因失去神话色彩的魅力,失去“异国情调”而大为逊色:著名翻译家杨必不走这样的“捷径”,她的译文是:
奥斯本说道:“军队里谁也比不上他的为人。他做军官的本事也比人强。当然罗,他不是阿多尼斯”。(《名利场》
下面的译文却与此相反: 
5.Those strict proprieties of the old days are nowregarded as Procrustean bed.                     ,
原译文:往日种种严格的礼节,如今巳被视为无理取闹的玩艺.(英文成语故事,第45)
   原文里的Procrustean bed可译为“普洛克拉斯之床”是人的身体或长或短躺上去总要遭殃的床。语出希腊神话,说的是强盗普洛克拉斯每截住旅客,便让他躺在这张床上。旅客身体长他就挥刀砍去旅客的脚;太短则把旅客身体拉长。现在这个希腊典故喻指强行己意,硬求一刀切的做法。因此不如直译或直译加注,以保存原文的神话色彩和异国情调:
  往日的那些严格的行为规范现在已被视为普洛克拉斯之床。   
 
四、滥甩“替代法
    “替代法”是另起炉灶,按汉语固有模式重新铸造外语。其特点是用汉语式的形象思维统一外民族的形象思维。采用这“替代法”的译者碰到In the  kingdom,of blind men theone-eyed man isking以及There is no smoke,withoutsomefire的时候,不去思索、发现和表现它们不同于汉语的独特外在美,然后分别译为“在盲人的王国里,独眼龙就是国王”和‘无火不生烟”,而是持自给自足的态度,用找们自己固有的语言品种去“替代”异国花草,于是译文成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以及“无风不起浪”。这类“替代”性的“归化译文,虽在深层含义上与原文大体相同,但由于表层形象迥然不同,原文的“异国情调”和“丰姿”枯萎凋谢了。因此“替代法”同“抽象法”一样,都不是反映外国客观实际的忠实译法,都不应提倡,更不能滥用。但上面三例中用以“替代”的形象还没打上十分鲜明的民族烙印,因而还不太令人感到格格不入,但假如“替代”的是典故之类,情况就不同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
6.Like a son of Bachus,he can drink up twobottles of whisky at a breath.    ,
原译文:活象一位天生的刘伶,他能够一口气喝光两瓶威士悬。(《英文成语故事》第53页)
    请看,现代洋酒“威士忌”与中国魏晋之际的酒中高士、林下逸人“刘伶”相提并论,怎能没有不伦不类之嫌?!不如直译:"他简直像酒神巴克斯的儿子,能一口气喝完两瓶威士忌”。这个译文即使不加注释,也能看懂。可见,只要克服保守观念,“异国情调”的移植是大有可为的。请再看下例:
7.Curiously enough,he prophesied withoracular accuracyto the amazement of a11.    .
原译文:说也奇怪,他像诸葛亮一样,料事如神,大家惊讶不止。(《外国语}1982年第2期第14页)    
看到这样的译文,即使不核对原文,也会感知其不合理性:在一篇外国文字中,除非有意使用汉语典故,不大可能出璃诸葛亮”的字样。与之对应的原文 oracular 其名词形式是oracle,在希腊神话中意思是"神启"或“神示”,似可直译为:“说来够奇怪的,他料事准确,验若神启,使所有人惊讶不止。”这个译文不加注解也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五、无根据地予以形象化或典故化
原文是抽象、一般性的说法,而译文却凭空予以形象化或故化,因此不妨说是强加形象。例如,有人把Seeing that the enemy weremany,theyran away译成:“看到敌人人多势众,他们抱头鼠窜了”。这样,原文的一般性说法ran away在译者的笔下,凭空增加了“鼠窜”的比喻形象。“荷马也有打盹的时候”,就连郭沫若那样的译中妙手有时也会让自己的
译笔打上“归化”烙印;十六世纪英国诗人T· Nash的咏春诗第一句:Spring,the sweet spring is theyears pleasant king郭译中竟成了“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原诗中的king是一般性说法,没有任何特殊的文化色彩,可是一旦变成了尧舜",就染上了强烈的汉语民族色彩。只要我们不为贤者讳,就不能不说这是译中的败笔。类似的例子不必--英汉对举。在译文中人们经常看到“说曹操,曹操到”"情人眼里出西“朝秦暮楚”、“徐娘半老“ 等暗含典故的谚语和成语等,只不过它们出没在普通语汇的译文大海中,有时不那么显眼罢了。请看下例: 
      8 He had never lived up to his earlierpromise and was something of a pompous bore 
原译文;埃里奥特从未履行过自己的诺言,有点夜郎自大(基辛格64)_
    这个译文问题较大:第一、promise一词不应理解为“诺言”,因为上下文中并没有提到他许过什么诺言,而是意为一个人有前途,有希望;第二、由于promise的误解,于是链锁性地引出了另一问题,将live up to译成“履行”同“诺言”搭配;第三、这是我们要谈的主要问题:“夜郎自大”可能不致于使一般人产生民族色彩的联想,但这种色彩并没淡化到零,文化修养稍高的人就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夜郎国国王。一部外国作品产生一丁点不该产生的汉民族典故联想,都会给人以圆凿方枘之感,因此不能说是很妥贴的译文;何况“有点夜郎自大”只能译出something和pompous,但是bore的含义却漏掉了。如果打算改正原文理解上的不当,添上原文漏掉的因素,原文抽象还它一个抽象,似可改译为:“埃里奥特早年很有前途远大之势,但却一直毫无所成,倒是变得颇为浮夸张狂,令人生厌"。
 
结  语
    笔者有三点说明,作为本文结语:
一,日本翻译家小林秀雄有句名言:“没有误译的译文是根本不存在的,翻译作品中肯定有误译存在,这如同空气中包含着氧气一样。”本文指出若干误译亦非妄论高低,而是意在确立一个原则。若论高低,笔者是鸡,而有误译的译者们却是鹰,鸡偶尔比鹰飞得高,但鹰毕竟是高飞的鹰;
二,本文指出“归化”的种种弊端及其表现,并不是要说明,带“异国情调”的一切表达方式都能够或都应该移植过来,而是要把移植法——旨在传达原作异国情调并输入新的表现法的译法在翻译中应占有的主导地位确定下来;  。
    三、苏联翻译理论家莫洛佐夫在谈到“斩断所译作品的民族根子”的 “归化”译法时说:“表面上这种倾向有时候只表现在个别细节上,但这些细节综合起来就会完全改变原作的特色。这一观点对我们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1)上面提到的归化现象有的“表现在个别细节上”,看来并不严重——例如“夜郎自大”之类——而且似乎是孤立的现象,可是它们的“综合”危害却不容忽视。如果说表现在个别细节上的归化译法是“恶”,而表现原作丰姿的移植法是“善”,那么我们不能因其小而不予以足够重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参考书目:

①.傳东华:‘(飘)序言》,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②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见罗新璋《翻译论集》第301页。

③同②。

④见张英进:《从现代文体学看文学风格与翻译》,《外国语》,1986年第1期,第9

  页。

⑤转引自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第286页。    ,

⑥冯世则:《意译·直译·逐字译》。载《翻译通迅}1981年第2期第10页。

⑦为了求“雅”,求协平仄,后两句本可改为“星移物换韶光逝,时日迁流岁岁差”。

  “时日迁移”只是主谓词组,。面"时日迁流”却是在成语薛典中占一席之地的标

准成语。"流”字具象,远比抽象的“迁移”生动;但由于它和“星”、“物”、“逝”都

  是凭空添加,有违忠实原则,尽管能美化译诗,但还是不用为妙。

⑧惠特曼:《(草叶集)》序言》,见《西方文论选》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507页

卞之琳等四人:《艺术性翻译伺题和诗歌翻译问题》,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第

  654页. 

⑩转引自《中国翻译》,1986年第3期。第57页.  

(11)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译:《文学翻译问题》,1959版第10页。



相关文献延伸阅读(爱书人指南)

敬告:本公号友情提供相关书讯或书目索引链接,

以便爱书人前往第三方平台自行选购





语言学图书精选推荐


推荐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怎么办?大咖云集出谋划策(李宇明、刘利、王甬、吴应辉、王辉……)
公告 | 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附:外国文学和语言学课题指南)
《全球视野下的孔子学院研究》书系约稿啦!
【收藏】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申请书撰写参考模板
教育部:全球有70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当时”和“现在”
图说孔子学院新机制 新模式 | 2020孔子学院合作论坛主旨发言
文秋芳 杨佳:国际中文在线教育的战略价值
心理语言学系列论坛预告(1月13-3月24日)
交流 | 那些隐藏在高校“文学院”中的“自然语言处理”专业
李晨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别与区域研究范式的思考
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一号通知)
推荐 |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全收录(值得收藏)
重磅!《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正式出版!
《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全文)
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现状与前瞻( 1934-2020)
专访 | 乔姆斯基:知识分子沉默不语是一种罪恶
沈家煊:“能简则简”和“分清主次”——语言研究方法论谈
李强:关于区域与国别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神经语言学国际热点与趋势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学者聚焦 | 潘文国:徜徉在中外古今之间
学者聚焦 | 文秋芳: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四点建议
姜望琪:Halliday的语篇衔接理论 |《语篇语言学研究(第二版)》
重磅 |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语言学立项趋势及申报建议 ( 2009-2019)
“当代认知科学之父”乔姆斯基教授(转载五道口站特辑)
重磅 | 全国高校拟新增语言类专业硕博学位点名单(语言服务最新整理版)
新书 | 王军:《衔接的认知语用研究》 商务印书馆
【高端笔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邢向东:论语言研究中的问题导向
郑艳群:国际外语教育技术研究动态及热点分析
国内生态学视角外语教学的特征和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以深度教学促进外语课程思政 |《中国外语》2020(5)
干货 | 国家标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附电子版下载)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新文科学科没做好,高等教育不能说好
冯志伟:当前计算语言学发展的几个特点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冯志伟:我的2020年总结
重磅 |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
圣杯就在眼前:“现代语言学之父”乔姆斯基的批判与期望
世界语言谱系及语种概览 | 语言学微课堂
陈平 | 理论语言学、语言交叉学科与应用研究:观察与思考
马会娟: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会讯 | 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28届年会第一号征文通知
徐锦芬 曹忠凯:国内外外语 /二语课堂互动研究
韩晔 高雪松 | 国内外近年线上外语教学研究述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近十年国际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
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
报告全文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
王学典:何谓“新文科”?
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宣言。
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名录一览表(2020年版)
干货 | 3000个常见公共场所英语标示!(国家英文译写规范)
李宇明 郭熙 周洪波 | 中国语言生活研究十五年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年招聘海内外英才
讲座视频 | 沈骑:后疫情时代的国家话语能力规划
张伟年 段宛云等:战略传播学视阈下特朗普涉华新冠肺炎污名化推特分析
拜登胜选演讲全文 (英文+中文+西班牙语 三语对照)
语言专业师生必看的10部电影(附观看链接)
蔡基刚:应急语言服务与应急语言教学探索
孔子学院:践行《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东方典范
王春辉:孔子学院三思 |《国际教育交流》2020年10月(总第126期)
大汇总 | 第1 - 10批推荐使用的外语词规范中文译名(附Word版下载方式)
中国外语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9)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发布会隆重举行(含视频回放)
何莲珍: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修订依据与要点
向明友:顺应新形势,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设置评注
文秋芳教授:中国外语教学70年,未来道路究竟向何方?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职工招聘与人才引进公告(2021版)
重磅 | 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出炉(中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
书讯 | 利奇《语用学原则》中译本出版
Fodor《心理语义学》:在心灵与语言之间
精选 |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13种)一览:回顾经典 分析热点
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外国语》2020年第5期
陈力:西方现代教学理论真的反对语法教学吗?
接触理论:生成语法研究的新进展 | 中国社会科学报
荐书 | 徐烈炯著《生成语法理论: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
合辑 | 双语版《美丽中国》( Amazing China ):1-58集(全)
文科生可以学会的Python——雷蕾《基于Python的语料库数据处理》
对外汉语专业常用资料库大全
收藏!76种学术研究必备科研工具
梁茂成 | 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两种范式:渊源、分歧及前景
麦蒂森论翻译 |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荐书 | 北京大学出版社语言学图书书单
视频 | 听胡壮麟教授讲《语言学教程》那些事儿
中国访谈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培养跨文化交流引领者
戴炜栋 胡壮麟 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
戴炜华  吴国玢:论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
大师课程 | 乔姆斯基等:语言,思维和大脑
王缉思:浅谈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学科基础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历史、现实与未来
程琪龙:语言研究的超学科意识 |《外国语》2020(2)
语用翻译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出路
申丹 | 西方文论关键词:隐性进程 |《外国文学》2019(1)
视频 | TED Ed:语言进化编年史
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李建波 李霄垅 | 外国文学和国别与区域的交叉研究:国情研究专家的视角
陈坚林:试论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上的体现与应用
荐书 | 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
外语教学类高被引论文排行榜 TOP 10
语言学类高被引论文排行榜 TOP 10
“国家形象研究”高被引论文排行榜 TOP 10
郭英剑:对英语专业的不当批评,可以休矣
蔡基刚:学术英语? 通用英语? 对学术英语再认识
高雪松 : "人文 vs. 工具" 也许是过去四十年外语教育大辩论中的伪命题
中英文学科、专业名称对照
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分享英语学习方法
乔姆斯基:三个讲座,国内少见
视频 | Metaphors We Live By 内容导读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疫情防控外语通”为例
《牛津英语》语法大讲堂(视频全集)
所以,什么是语言学?| 语言学微课堂

扫码关注,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2.13万语言文学、国别区域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们,交流分享,共同学习!

一个,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