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dor《心理语义学》:在心灵与语言之间
转载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
《心理语义学》
《心理语义学:
心灵哲学中的意义问题》
(心灵与认知文库·原典系列)
[美] 杰瑞·艾伦·福多 著
宋荣、宋琴、周慧君 译
商务印书馆2019年12月出版
杰瑞·艾伦·福多(Jerry Alan Fodor,1935—2017)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心灵哲学家之一。1956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文科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普特南为其论文指导老师)。1956年到1986年,福多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与乔姆斯基一起推动了当时席卷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的认知革命。从1988年开始,他成为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的哲学与认知科学教授,直至荣休。福多一生获得了众多的奖励和荣誉,其中1993年荣获号称“心灵哲学界诺贝尔奖”的首个吉恩·尼科德奖。
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心灵哲学家中的领军人物,福多的研究跨越哲学、语言、认知等诸多领域,终其一生都在探寻人类心灵的本质。自1960年以来,福多的研究不仅对心灵哲学做出了很多里程碑式的贡献,而且对认知科学的基础发展同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或论文以极具煽动性的辩论风格而闻名。正如丹尼特所说:“大多数的哲学家就像旧床:你在它们上面跳并且深陷其中。但福多像一个蹦床:你在他上面跳,他会反弹回来,并且加倍犀利地、令人窒息地呈现其论断。”福多用大量的论文、著作呈现其极具原创性的观点,在当代心灵哲学、认知科学领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争论风暴。
《心理语义学:心灵哲学中的意义问题》是福多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这本书由福多的部分会议论文或讲座手稿构成。它拓展了福多早期的研究工作,为常识心理学(又称民间心理学)增加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同时反驳了意义整体论,以及自然主义对常识心理学地位的威胁。
本书开篇明义旨在表明,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中不断出现的、共同关注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表征本身问题:在世界序列中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质是语义问题,其基点是思维语言,通过对这种心理语言的系统论证,延续了福多所强调的思维语言在认知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福多还指出,有关常识心理学的问题是集中围绕意向性现象的那些问题。
《仲夏夜之梦》(Fuseli)
本书第一章阐述了福多对命题态度的坚持。围绕莎翁的《仲夏夜之梦》的片段情节,本章表明处于当时诸多哲学压力之下的常识心理学,面临着批评者提出的各种问题。首先,通过分析具体语句形式、列举实例以及常识经验,福多从三个方面强调常识心理学的预测力、隐含理论深度及其必不可少性,进而表明常识心理学的成功总是普遍存在的。接着,福多阐述了态度的本质。他分别从语义上可赋值、具有因果力以及常识心理学的隐含概括化使之为真这三个满足条件,来陈述命题态度的本质属性。并且在其中还指出,常识心理学解释承诺至少三种心理因果关系(依据心理状态的行为因果关系;依据碰撞环境事件的心理状态因果关系;以及依据彼此心理状态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表明,命题态度的支持者维护这样的常识心理学就必须允许对因果上有效的心理状态给予内容指派,且识别或推出与该心理状态内容相关的行为解释。最后,福多概要地说明在常识心理学背景下命题态度与心灵表征理论(RTM)的关系。RTM的核心所在是:思维语言的假定。RTM是有关命题态度本质、心理过程本质这两个论断的合取,并对此展开了详细论证:如果RTM为真,常识就得以被维护。
本书第二章论述了个体主义与随附性,表明福多坚持保留随附性的窄内容观。本章的大部分篇幅试图弄清楚普特南和柏奇的有关命题态度如何被具体化的描述情况(即普特南所描述的我与孪生我在思考“水是湿的”时所拥有的思想内容之情况,以及柏奇所描述的奥斯卡与孪生奥斯卡在不同命题态度中拥有概念“BRISKET”时命题内容之情况)与常识信念/愿望解释、与RTM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其个体化标准,指出他们的这种个体化态度的常识方式违反随附性,而心理学家则接受非关联地(“窄地”)个体化态度且保留随附性,进而得出结论:他们的描述情况与常识解释、RTM没有太多关联,进而破解他们有关孪生人例子的标准直观对意向心理学所要求的心理内容观念所产生的威胁。同时,通过区分唯我论和个体主义,表明心理学需要心理内容的常识观念,并且说明构建面对这种威胁的窄内容观念是如何可能的。
本书第三章从否定的立场阐述了意义整体论问题。福多指出,在当前的语言哲学中意义整体论经常面临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其他理论与意义整体论共存;另一种选择就是努力破坏意义整体论。本章的大部分内容会追随第二种路线。首先,福多思考意义整体论如何与语言哲学、心灵哲学中的其他重大问题相关联;他也明确表明,意义整体论被广泛地假定来引发有关态度实在论的相关问题。在他看来,一个命题态度的同一性(或意向内容)是由该命题的认识联络(epistemic liaison)的整体性所决定的。其次,福多认为,一般有三种意义整体论的构建论证方式,即通过确证整体论而从认识论角度来建立意义整体论;通过心理功能主义而从心灵哲学角度来建立意义整体论;以及通过功能作用语义学理论而从语言哲学角度来建立意义整体论。所有这些论证分享意义整体论的Ur-论证,并且主要是针对其中的第一步(即论证一个信念的、最起码的一些认识联络决定它的意向内容)。最后,福多在详细论证了这三种意义整体论后,明确指出:意义整体论的这三种主要方式中,没有一种方式是完全令人信服的;我们没有任何合理的理由来相信认识联络是内容的决定因素。如果意义整体论与意向心理学不相容,如果我们不得不面对放弃信念/愿望解释,还是放弃意义整体论时,那么理性似乎往往选择后者。
本书第四章凸显了在集中解决心理表征的语义属性如何倾向于自然化方面,福多提出的关于析取问题的非对称依赖性论题。福多认为,因果理论对心理表征所要求的语义学自然化指明了一条有前途的道路。福多将错误表征问题称之为“析取问题”。他认为,该问题的实质是意义与信息之间的差异问题,解决析取问题需要关于意义的理论。他在分析了德雷斯基的错误表征解决方案、米利肯的目的论解决方案之后,以“马”的标记为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马”的标记依赖于马的存在,同时牛有时也引起“马”的标记。但是牛引起“马”的标记依赖于马引起“马”的标记,即前者对后者有因果依赖性,但是马引起“马”则不依赖于牛引起“马”,这里的因果依赖性是非对称的。福多认为,这种非对称依赖性与因果理论结合,就可完成对心理表征语义性的自然化。
在本书的附录中,福多首次系统论述了他的思维语言假说(LOTH)。他在这整本书中都呈现出思维语言(LOT)在心灵表征理论中的核心地位。作为一种心理语言,LOT是心理表征的无穷集合,并且具有句法结构和语义性。首先,LOT把命题态度标记解释为对符号个例的关系。例如,根据“相信P就是对意指P”的符号个例产生了某种关系;其次,LOT主张具有内容的心理状态具有句法结构;再者,心理状态的句法结构反映了在它们的意向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即心理状态是被构造的实体。为此,福多进行了三方面的论证:(1)方法论论证:提出了原理P。(2)心理过程论证:心理表征在运用过程中,一方面对心理状态意向内容的具体化提供一种符合规定的符号,另一方面心理符号又组成心理过程的范围,这种心理状态转换的机制是计算型的,没有LOT就不能有思维理论。(3)思维的生产性和系统性论证:一方面,由于自然语言具有组合语义特征,存在某种语言能力所具有的属性,思维也具有这样的属性,思想的语义是由作为其成分的概念的语义构成的。另一方面,语言能力所具有的属性是理解和产生语句的能力所固有的一部分,这种能力是系统的。同样,认知能力也是系统的,因为思维具有要素构成的结构。在此基础上,思维的系统性所显示出来的是意向实在论加上LOT。LOT所体现的是,拥有一个思想就是与被构造的系列表征相关。
毋庸置疑,就目前基于认知科学的新近研究成果来看,LOTH为心灵的认知视角呈现了更为深刻的理性分析和哲学构建,也构成了所有其它基础认知科学假设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透过LOTH,我们可以更明晰地探寻思维、语言与世界三元关系的本质义理。
这本书体现了福多对命题态度的坚持、对意义整体论的否定性评价以及对思维语言假说的系统论证。它也体现了福多在物理主义框架下对常识心理学的维护与拓展。福多从一系列的反对意见中保护常识心理学、意向实在论,并执着地论述基于思维语言之上的心理表征理论,力图使之成为认知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书中充满了他的激情与勇气、直率与透彻、风趣与机智,这也使得他的反对者受益匪浅。作为福多心灵哲学思想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本书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刘静雅 宋荣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文献延伸阅读(爱书人指南)
敬告:本公号友情分享书讯或提供索引书目链接,
以方便爱书人前往第三方平台自行选购。
语言学图书精选推荐
扫码关注,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1.79万语言文学、国别区域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们,交流分享,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