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何宁 王守仁 |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专注分享学习,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来源:乐学外语有声公众号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何宁 王守仁
原载《外语教学》2021(1)
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整体外语水平不高、特别是中学生外语基础薄弱,语言技能训练成为高校外语专业教学的核心,有其历史的合理性。进入21世纪,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以英语专业为例,教育部在本世纪初启动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高中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同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显著提升。此外,人工智能在机器翻译领域应用取得长足进步,并展现出广阔前景,让社会对以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技能为要务的英语专业进行质疑,英语专业发展遭遇“危机”,在外语教育界引发“英语专业是否是良心专业”的讨论。正确认识和把握外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内涵和培养标准,有助于正本清源,澄清思想,明确发展方向。高校的外语专业教学应该在《国标》和《指南》的指导下,以落实提升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为重点,对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加以思考和改革,从而为国家输送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专业人才。
外语运用能力的内涵和培养现状
《国标》和《量表》对外语运用能力的界定都已超出传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范畴,将外语运用能力放在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语境中来考察。具体而言,外语运用能力主要包括了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
首先是理解方面,从语言层面的理解向观点、思想和情感拓展,强调具备深度理解能力。这正是因应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要求的体现。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所理解的意义,既涵盖语言本身具有的意义,也叫做直接意义或表层意义,也包括语言的引申意义或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是附着在语言符号上的,是语言通过其表意性直接传送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词典上的相关意义。而深层意义不一定都有与之对应的语言形式,常常需要细读细听和深思才能挖掘。”相对于表层意义,对言语深层意义的理解,“须借助对具体言语情境、话语和语篇上下文的理解,以及语言使用者的相关话题知识或百科知识。言者和笔者的话语意图、语音语调和字里行间流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往往属于深层意义”(梅德明2019:41)。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既要能够弄懂语言符号传递的表层意义,更要能挖掘和把握深层意义,从认知、体悟和情感上去理解语言内外的涵义。以往大家的外语水平普遍不高,外语专业毕业生在语言活动下的理解八九不离十就可以对付过去,现在如果再不提高,就不能胜任专业工作了。
其次,在表达方面,也不再是对语言技能的简单强调,而是突出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以及表达中的得体和准确。在过去的外语教学中,教师们面对的困境往往是学生难以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所谓“成人的脑袋、小孩的嘴巴”,在语言水平受限的情况下,不少外语专业的学生在表达思想和情感方面较为困难。得益于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们面对的难题也有所变化,不少外语专业的学生表达流利度得到提高,但表达的内容则差强人意,缺少有深度的思考和情感表达,而能够运用得体和准确的外语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讲述自己的生动故事,准确地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对方,这正是外语专业人才应该有的本领。目前,不少初级的翻译工作正在或将逐渐被机器翻译所取代。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在语言服务领域的发展,在全球的远程会议中,不少口译工作都交给了机器翻译,对人工口译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外语专业人才而言,不仅在表达层面要能超越机器翻译准确度,更需要掌握交流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思考方式和情感诉求等,只有这样才是社会需要的高端外语人才。对于交际策略和情感交流的把握是机器翻译目前所难以实现的,未来的口译工作将仅限于能够准确、得体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善于运用交际策略,高效传递信息的外语人才。
对照《国标》和《量表》的要求,高校外语专业对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大差距。以英语专业为例,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学生整体的英语运用能力较弱、水平较低,与其他学科相比,并无绝对的语言优势。在英语专业八级笔试和口试这两项考察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测试中,学生的表现难以令人满意。除综合类大学以外,其他各类高校(理工类、师范类、外语类、独立学院等)考生,笔试全国平均分多年来低于60分(潘鸣威、邹申2020:65),口试不合格比例超过40%。虽然考试并非衡量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唯一标准,但英语专业四、八级测试经过长期探索和健康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其社会认可度也不断提高”(潘鸣威、邹申2020:63),对了解英语专业学生掌握英语运用能力的程度具有很好的参考性,其反映出来的参考学生通过率低、优秀比例低,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不少高校在推进本科英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时存在一个误区,即以为我们学生的英语能力不是问题,从这一虚假前提出发,实施各种与专业无关的改革。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被人忽视,还成为改革的矛头所向。这种以牺牲语言能力培养为代价的改革,一方面弱化、侵蚀了语言能力这一专业的基石,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专业工作,另一方面淡化了专业身份,在低水平层面“复合”一些四不像的学生,结果导致人才质量整体滑坡,给英语专业声誉带来损害。
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全面加强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估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育过程的总和。潘文国(2016:6)在“大变局下的语言与翻译研究”一文中谈及中国的学术研究,认为“必须改变一百多年来‘西化’的研究范式,重新确立中国文化自信,调整学术研究的方向和格局”。中国的外语教育也应当调整发展方向,实现从了解外国到传播中国的功能转变。实际上,“传播”(communica-tion)更能体现外语专业的语言学科本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要以“传播”理念来指导,优化外语教育过程各个环节。英语专业为什么要开设英美文学课程?从传播的视角看文学,文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学是语言的精华,学生学习经典文学,可以接触语言大师的语言艺术,阅读当代文学,可以了解鲜活的语言。然而,文学只是语言使用的一个领域,语言本身具有跨学科特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涉猎各种内容、各类文体的英语材料,这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传播不等同于新闻,不仅仅是报道,而是言说。语言既是传播的媒介,本身又可以成为传播的内容。将“传播”理念作为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点,可以使我们转变以文学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回归语言学科的本质,明晰英语的传播功能,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性。
这是相当高的标准。就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而言,目前存在着阅读量少、阅读面窄、阅读内容浅的问题。阅读外文材料,是使我们能够“睁眼看世界”,学生应大量阅读文学名著、历史文献、研究论文、时论文章,提高阅读的速度,同时能够深度理解其思想,学会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的目的不是为反对而反对,而是评价、检测论点是否有力,经得起推敲。我们生活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检测一篇文章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首先要核查信息的真假、是否权威。第二是看信息渠道是多元还是单向。第三是审察基于何种假设,如果假设有问题,整个论点就打了折扣。第四,要看作者是谁,他的基本立场是什么,由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主导。此外,还要检查文章所遵循的逻辑、推论的过程。
《量表》对作为“语言表达能力”的“书面表达能力”八级描述如下:能就复杂的社会问题展开论述,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缜密。能恰当地综述和评价有关文献,进行学术类写作,理据充分,讨论深入,结论可靠。能进行一定的创意写作,行文流畅,有较好的构思和深度。(《量表》2018:10)
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要合理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蒋洪新(2019:4)指出:新时代的英语教育教学需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开展混合式学习,利用翻转课堂推动学生的个性化高效学习及思维能力培养,努力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实体虚拟相结合的智能化教学环境”。
外语运用能力培养与其他能力的关系
无论是认识层面,还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都应避免将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其他能力的培养分割开来。外语运用能力是基础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研究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学习能力等是相互渗透、融通互动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离不开这些能力的滋养。因此,我们不应该将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独立出来,而是要与其他能力“实现融合互补、相互促进”。如跨文化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中外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比较、质疑和评价”,实现“话语方式转变”(王守仁2020:12),都是要通过运用外语,并且对语言运用能力有很高的标准。《国标》对外语运用能力的释义提到“能运用语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虽然这一表述重复出现了“语言”,但其实所指向的领域并不只限于语言本身。这里所提出的能力,需要外语专业的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和解释。如果学生能够在语言领域具有这一能力,那么在其他领域,即使不掌握相关的话题知识、对相关的研究方式也缺乏了解,但应该同样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对跨文化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重视,正体现出外语运用能力培养的前沿性与时代性要求,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新实践。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外语专业将与其他学科进行多元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谨记外语运用能力是外语专业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如果丧失这个优势和竞争力,就会被融化、消解在其他学科,最后落到无“家”可归的境地。
结语
免责声明:原文载于《外语教学》2021.01,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章。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梁国杰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感兴趣的朋友可按需选购
精选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4月24-25日,线上等你!
张伟年 段宛云等.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疫情防控外语通”为例
都看到这里了,肯定是真爱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2.66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