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文忠:翻译要说人话

何文忠 应用语言学研习 2022-06-09

专注分享学习,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本文来源:浙大译学馆微信公众号

       书接上回(《翻译质量差谁之过》)。翻译质量差已不是特例,而是像covid-19一样的pandemic。

       翻译质量差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信息错误,即不真;二是文理不通顺,即不说人话。

       很多人经常被糟糕的翻译折磨,忍不住对译者咬牙切齿,甚至有时还忍不住要问候他们的女性亲属(greet their female relatives)。(读过俺上一篇小文的读者以后可能会多问候几个人。)通篇读下来,明明每个字都认识啊,可依旧不知所云,一头雾水。即便圈圈画了很多,那些拧巴别扭的文字依然不能make sense,于是这些圈圈的作用便只剩诅咒了。

       遇到这样的书和文章,大家就免不了推测甚至断言,这一定TMD是机器翻译的。一方面捶胸顿足,后悔莫及,白白浪费了几十大洋,有毒啊,用来揩屁股都不行。另一方面又倍感遗憾,替原作者不值,一部文句优美的著作就这样被糟蹋了,黄国钜读《彭定康——香港末代港督》一书(原作是Jonathan Dimbleby所著The last governor: Chris Patten and the handover of Hong Kong)时不就这么哀叹么。

       黄博士倒是没有指责该书是机器翻译的。2000年左右,机器翻译还没有形成生产力,自然也还轮不到做背锅侠。(机器翻译说,好怀念那段日子啊。那时能力弱,没人指责。现在我翻译得好多了,说的明明越来越像人话了,反而经常被人攻击。天理何在啊!)

In the evening, with tears and regret, I said nothing.傍晚,我流着泪和遗憾,什么也没说。傍晚,带着眼泪和遗憾,我什么也没说。One house teetered drunkenly, half in, half out of the sea.一栋房子半沉沉地摇摇欲坠,一半进海,一半出海。有一所房子好像喝醉了的人一样摇摇晃晃,一半泡在海里,一半在陆地上。

       这都不是人话。不管是机翻的还是人翻的。好吧,你认为是人话,那至少也是汉语学习者说的人话——可能我对人话的要求有点高。

       罗素的文章”On how to grow old"中有这么一句话,“My maternal grandfather, it is true, was cut off in the flower of his youth at the age of sixty-seven, but my other three grandparents all lived to be over eighty.”最后一句话,好些人翻译成“我的另外三位祖父母都活到八十多岁。”Pardon?另外三位祖父母?他祖父有两个老婆还是他祖母有两个老公?原文是人话,这么翻译成中文就不是人话了。前一半明明说到“我的外祖父在67岁花样年华就不幸夭折了”,另外三个祖父母不就是说他外婆和爷爷奶奶么?你让小朋友读到这句话怎么想?你说小朋友很纯洁的,我想多了。好吧,你让想多的人怎么想?

       回到《休战》,译者说她是自己一句一句翻译的,而高同学认为其译文是机翻的,而且痕迹很重。这双方的话连起来解读,那就是说人翻的就未必是人话。上升一点,俺要说的是,机器翻译就未必都不是人话,人类译者的翻译也不都是人话。

       所以不要制造冤案,否则就会六月飞雪。如果机器翻译有脾气,那肯定会跳出来,大喊:“为什么是我?为什么又是我?”“他们都不会用机器翻译,压根儿没用过机器翻译,这锅我不背。”不可否认,从基于规则到基于统计再到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说的越来越像人话了。可为啥很多翻译越来越不像人话了呢?

       上一篇文章发出来就霸屏了,阅读转发量都创了公号的纪录,瞬间为译学馆涨粉300多个。其中一篇转发我要特别在这里提一下。那就是浙大求是特聘教授”花格刘“的转发,能让他给我打call,不得得瑟一下,毕竟他是唯一愿意跟我做朋友的院士和长江。他说的话总打到七寸,“翻译这东西,说一千道一万,读者根本不凯尔(care)译者你是人,还是机器,只在乎你说不说人话。”

       其实,很多人用母语写作说出来的都不是人话,何况是翻译呢,翻译毕竟还是戴着镣铐跳舞,是第三语码(the third code)。有次,杭州本地一个报纸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新闻,我那天也不知怎么闲的蛋疼,觉得小编的文字水平不行啊,这么短短百把个字的消息,文理不通的地方就有几处。于是便在下面评论,“小编小学没有毕业吧?文理不通啊。”小编当然不高兴,估计人家手里有研究生文凭呢。不过小编或是他的朋友以及这家报纸倒是没有向我学校举报,也许举报了,也不会有人理睬他吧,毕竟我们学校的级别比该报高了N级。因为小编不谦虚,我就跟他杠上了,随后几天每天看该报微博,给他挑刺,还贴心地把文理通顺的修改稿贴在下面。几分钟后再看,原帖没有了,重新发了一篇。毕竟我那回复怎么看起来都像一个红红的巴掌印。不过重新发布的新闻还是不通,于是又回复,这一句如果这样说就好了,又贴心地给了正确的表达。我比高晗幸运,没人来找我谈话,让我道歉。但我又没有高晗幸运,失去了出名的机会,也错失以一己之力唤起吃瓜群众对一个行业关注的机会。容我躲进厕所哭一会。

       开车走在杭州路上,随处可见交警的LED警示牌。给我印象深刻的有好几条。“发生事故,违法必处。”咋的?没发生事故,违法就不处理了?还有“请善待外地司机”。呵呵。这会对外地司机朋友造成恐慌好不好,会以为杭州司机平时都怎么欺负外地车辆了。我没见杭州本地司机对外地车不友好啊。倒是有些外地车,不守杭州规矩,人行道上不让人,随意变道、插队。扯远了。还有一条,我记不清楚原文了,是在丰古隧道口。杭州的朋友可以注意一下。警察弟弟们(估计我比他们老很多)在写这些警示语的时候,难道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语言有预设(presupposition),有蕴含(entailment),有言下之意(implicature)吗?这些也不是人话,人话不仅是通顺啊。我们不是经常责备人家,你这说的是人话吗?不都是说他讲的不通,而是他不知道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一篇散文,你翻得像个学术论文,干巴巴的,一点文学性没有,一点韵律没有,一点美感没有,那也不是人话。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你翻得像给成人看的一样,孩子们读不下去啊。

       再举一个例子。出去开会听专家讲演,或者上课让学生做展示,讲到最后,PPT上经常出现”谢谢聆听“四个大字。说句实话,有时我真的觉得太刺眼。你将听众置于什么位置?也许久了词义会朝这个方向演变,但一直以来,直到目前,我们不都是要说”聆听主席的教诲“么?不是”主席聆听你的教诲“,即便你是全宇宙Number One,也得低调点不是?

       我想说,很多人的写作和/或翻译没法看。They are not writing/translating to express, or even impress. They are writing/translating to oppress or depress.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不会说人话了呢?原因有几个。

       一是本来就不会说人话了。

       很简单,好多人都是吃垃圾精神食粮长大的。每天摄入的都是某博某信这样的社交媒体语言,或是某讯、某浪、某条等网络客户端的推送,其中好多要么是跟上文某报那样文字功夫欠火候的记者撰写的,要么就是小编直接机翻不加编辑或者稍微编辑推送的外媒消息。也许有的是认真编辑了,但无奈水平有限,对问题视而不见。你这是出版啊,数字出版网络出版也是出版啊,出版就要达到出版质量,机器翻译之后是需要进行完全译后编辑(full post-editing)的啊。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每年都要阅读一些学校(也许是教育局、教育厅甚至教育部)推荐的课外书,偶然翻到其中一篇,是海伦·凯勒(Helen Keller)的自传(The story of my life)中的Three days to see。(好在他爹是个教翻译的,于是亲自操刀,给他重新翻译了一个译本。你看,儿子,别的方面你没法跟人家拼爹,至少翻译方面还是可以的。)这本书市面上译本不少,我不知道为什么推荐了那个译本,推荐的人事先认真阅读过吗?家长去书店给孩子或者自己买翻译图书的时候,有多少人先阅读过几页?有多少人关注过是谁翻译的?大部分情况下,译者是真正的隐形(invisible)了。这是译者的悲哀。

       读者对语言文字缺乏鉴赏力,后果很严重啊。曾经有一次,有大学同学在朋友圈转发了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译文,一篇美文,翻得索然寡味,毫无美感。帖子里面还在吹嘘这是篇美文。美的是原文好不好!可我不敢嘲笑同学啊,只是委婉提示该文有王佐良先生翻译的更好译本,也顺带将自己的译本夹带给了他。你看,他要是领悟到了我的intent,那得觉得多丢份啊。也是学英语的呢。这种情况太多了。买回来的明明是一堆翔,你还在那里啃得津津有味。不伤胃,但是伤脑子啊。不仅伤你自己,还伤翻译市场、出版市场啊。这会让他们认为读者反正不care,何必那么认真。翻译得很糟的书不也是给出版社挣了好几百万么。所以读者也是在助纣为虐,自食其果。也许你会说这是快餐时代,但都做快餐,以后还有美味珍馐么?即便哪天上苍可怜你,你也品味不出来了。就像经常喝假茅台,你就会失去对真茅台的品鉴力,到了贵州喝到了真茅台,却认为以前的假茅台才是真茅台。

       二是译者没有掰清楚原文是啥意思。

       一知半解的,理解一团浆糊,表达自然就一团浆糊。或者只是意会,没法言传。理解和表达是两个层面的东东,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也还有很大距离。口头表达你还可以嗯啊嗯的,书面不行啊。你得符合文理,注重逻辑,讲究精确,追求优美。

       三是被技巧和策略所束缚。

       心中无翻译才能做好翻译。习武之人,如果老想着要用哪一招,那必定被打得落花流水,为何?人家不按你预想的出招,也不如你期望的那样接招啊。翻译时,老想着这里用啥技巧,那里用啥策略,这个词对应的词是什么,那个短语对应的又是什么,也是做不好翻译的,因为你被捆住了手脚,脑子也已是一团浆糊,自然说出来的就不是人话了。唯有像武侠中的高手高手高高手,浑然天成,行云流水,无招胜有招。

       你的翻译单位要大啊,越小,你要进行的排列组合就越多,组合出文理通顺地道的文字的可能性就越小。你要是还在这个阶段,说明你还是个翻译小白。那就不要去接真正的翻译项目了,害人害己。你得关起门来,苦练功夫。你得尊重翻译,敬畏翻译。师父让你出师了,再去翻译江湖闯荡。否则只有被虐,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你得原文的意思了然于心,本能地敲击键盘,形诸文字。

       四是你没有将译稿当成自己的写作。

       翻译审校完了,你还得抛开原文,将译文当成自己的写作,削浮词,顺表达,构韵律,整合语篇。指称明不明确啊,衔接自不自然啊,读起来上不上口啊,等等,不一而足。你也许没法十年磨一剑,但总归还是要磨啊,那些扎眼的突起,明显的凹陷,都得磨平了,表面得平整光亮,刀刃得露出锋芒。

       要是这些你都做不到,那你就会一不小心就露出了底裤,甚至底裤都没有了,你还能指望人家厚道地憋住笑,憋不住啊,要憋出伤的。

       说一千道一万,做翻译最重要的还是你的双语能力。你经典的中文和英文书读得那么少,怎么可能会有好的表达。有输入才会有输出。多读经典,少吃快餐,更不要吃垃圾食品。这样才能提升你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力,才能写出、才能翻出优美的文字。我常跟学生说,你的写作水平有多高,你的翻译水平才能(不是一定啊)有多高。好的译者一定是好的作者。自己不会写,你就get不到作者的意图,get不到作者的风格。你每天就发个朋友圈,发几条微信,那不需要多高的文字水平,小学就绰绰有余了。再不济,你还能发语音。没问题,很好。只要你不出来祸害翻译祸害人。

       翻译质量差,是因为翻译出版流程中的一道道防线都失守了。上次板子没打到读者身上,不要窃喜。撅起你的屁股,今天来了。

       解决这一问题,各方都得努力。

       译者自己理解不了的,你要请教别人啊。你可以请教比你厉害的译者,请教(受过良好教育的)母语者,请教行业专家。翻译完了,让小学生、初中生读你的译文,看他们读不读得懂。儿子小学的时候跟我说过一句话,意思是说你做翻译要让我们小学生看得懂。我一直在尽力贯彻他的指示。

       编辑也要当好把关人。

       读者诸君,作为翻译产品的最终消费者,也要维护好自己的权利,曝光假冒伪劣产品,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唯有如此,翻译才会说人话,翻译质量才会提高。

       我也得给黄国钜、李磊(参见李磊教授《莫理循的中国迷境——<中国风情>的乱译与怪注》一文)、高晗等等无数这样认真的读者打call,唯有读者都像他们一样较真,翻译质量才会提升,图书翻译的乱象才会改变。从我做起,让我们一起期待。否则任由此蔓延下去,也许有一天你现在认为不是人话的那些文字成了常态,地道的汉语成了稀罕之物,要看好文,只能故纸堆里寻了,那就是读者诸君的悲哀,也是中国翻译的悲哀,更是中国语言文字的悲哀。


2021年4月11日于紫金港

作者简介

何文忠,博士,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语料库翻译学、现代汉语语法、翻译技术、对比语言学。

作者的话:您的点赞和转载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想看后续的话,敬请关注”浙大译学馆“公众号,多多点赞和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多谢!剧透一下,下一篇题目是《机器翻译伸冤录》相关链接:何文忠:翻译质量差谁之过?

相关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感兴趣的老师、研友可按需选购




精选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推荐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怎么办?大咖云集出谋划策(李宇明、刘利、王甬、吴应辉、王辉…)
中英双语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重磅发布!
文秋芳 |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
思政课题如何选题?如何论证?
陈旸:《论语》英译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途径(黄国文序)
“浙大学报”:建议科研人员培养一些庸俗的爱好!
刊讯 |《外国语》2021年第2期目录
批评话语研究的语境-指称空间模型
讲座视频 | 乔姆斯基:Language, Creativity,and the Limits of Understanding
陆俭明:为何“人工智能对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是不需要,而是用不上”?
视频 | Martin Hilpert:为什么要学习语言学?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一)|《中国外语》
何莲珍 胡开宝 胡壮麟|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二)
梁茂成 刘宏 宁琦|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三)
“中国共产党”一词的溯源 | 术语中国
张天伟 |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主要问题和思考
书讯 |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文旭&Taylor主编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读书笔记链接
韩礼德 | NEW WAYS OF MEANING: 对应用语言学的挑战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教育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第12届年会(2号通知)
2021年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公告
张德禄 赵静|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否需要分析多模态语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形象建构
何文忠:翻译质量差谁之过?
机翻什么时候可以不是侮辱?
论文该发还得发!224本C刊最新投稿指南汇总
选题宝 | 什么是好的文献综述、如何做出好的文献综述?
学术研修 | 质性研究方法、NVivo数据分析与写作实战研修班
100所发布外语类专业研究生调剂信息高校汇总(不仅限于外语类)
刊讯 |《现代外语》2021年第2期目录
刊讯 |《外语电化教学》2021年第1期目录
《外语学刊》2021年第2期目录和提要
招聘 |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
国家社科基金评审标准解读
线上研讨 | 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从规划到立项
前沿 | 2021年度语言文学类学术会议集锦
会讯 | 第三届“美国学与国际研究”论坛预通知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年“一带一路”外语专业综合评价招生简章
胡键丨“一带一路”的实践与中国的语言战略研究
张天伟丨我国关键语言战略研究
三部门通知:科研人员发放现金奖励将不受限
孙疆卫 王立非|Nvivo建模方法在翻译学研究中的应用
张伯江:功能、语用、认知研究的深化
《中国外语》专号预告|外语课程思政建设
陆俭明 | 汉语研究的未来走向
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
会讯 | 第20/21届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附征稿通知)
高雪松 康铭浩 | 国外语言政策研究的问题和路径
沈骑 | 新中国外语教育规划70年:范式变迁与战略转型
观点汇辑|“国际中文教育”大家谈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高层论坛暨2021《外国语》选题研讨会
回放︱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
翻译必备 | 最好用的语料库了解一下,没有之一!
郭熙 林瑀欢:明确“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外一篇:白紫薇 | 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研究)
文秋芳 | 学术英语化与中文地位的提升:问题与建议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年总目录
毛浩然:快速入门一个新学科领域的六部曲
视频合集 | Caroline Heycock:生成句法入门(课程共11讲+番外篇)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研究概况(来源:北大图书馆网站)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语言学立项趋势及申报建议 ( 2009-2019)
基于普通语言学的当代英语功能分析 (胡壮麟等 序,陈建华等 译)
我们用爬虫和机器学习模型深挖了拜登的对华智库
会讯 | 2021年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讨会(4月17日杭州
国际顶级杂志《文体》以特刊形式集中探讨北大申丹教授首创的叙事理论
申丹 | 西方文论关键词:隐性进程 |《外国文学》2019(1)
克里斯蒂娃:《普遍的语言学与“可怜的语言学家”》(龚兆华 王东亮译)
外语教学: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题 |《外语学刊》
会讯 | 第二届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论坛通知(第一号)
交流 | 盘点设立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本科专业的七所中国高校
交流 | 被评为“语言学”一流学科的高校建设得怎么样了?
“语言生活”研究热点︱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科研助力 | (即将)读研究生的你,如何选择研究方法?
观点 | 汉语教学标准与大纲专题
冯志伟先生谈计算语言学
蔡基刚:取消英语主课地位,无异于重新回到闭关自守年代
“不应以任何方式削弱英语教育的地位和价值”——外语界部分知名专家谈“取消英语在中小学主课地位”
北外教授张连仲:“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明智之举” 全球化时代英语教育更应加强
取消英语主科、淡化英语考试、削弱英语地位,谁最高兴?
全国政协委员张博: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成为一级学科或特色交叉学科
会讯 | 第二届全球语言治理论坛 会议通知
王克非: 新中国翻译学科发展历程
纪念王德春先生逝世十周年暨当代语言学新视野国际研讨会 会议通知(第一号)
新书 | 文秋芳著《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
《中国小语种教育趋势报告》:在线教育优化供给端,小语种高考机会来临
陈众议委员:乐见小语种教育进入中小学  母语和外语教育并不构成矛盾
重磅 | 2020年度全国高校新增和撤销的语言类本科专业名单汇总
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二号通知)
会讯 | 第六届中国教育语言学高端论坛 (1号通知)
第八届文体学国际研讨会暨第十二届中国逻辑学会文体学研讨会一号通知
会讯 | 第三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 国际学术研讨会
盘点 | 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名人录
汇总帖丨外文局审定600条新冠疫情相关词汇中英表达
科研贴士 | 如何写好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
乔姆斯基 | Minimalism: where we are now, and where we are going
李宇明:语言与人类文明 | 中国社会科学报
吴勇毅:国际中文教育“十四五”展望
张辉 张艳敏 | 批评认知语言学:理论源流、认知基础与研究方法
刘英凯:试论奈达“读者反应”论在中国的负面作用(修订稿)
刘英凯:华夏文化自我中心观及外来语的汉译
盘点 | 各学科C刊 2021年重点选题方向汇总!(来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文科生可以学会的Python——雷蕾《基于Python的语料库数据处理》
2020人大复印资料语言学·文学类最受欢迎文章集萃
李葆嘉:西洋汉语文法学三百年鸟瞰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 语言学立项名单一览
译词 | 64个跨文化核心词(含中英释义)
黄友义:疫情之后看外语和翻译的多与少 |《中国外语》
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当时”和“现在”
陈平:语言交叉学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陈平 | 交叉学科教学与研究:做什么,怎么做?
吴应辉 梁宇:交叉学科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构建
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荐书 | 潘艳艳《多模态国防话语的认知批评研究》附胡壮麟教授、张辉教授序
多模态视野下的国家媒介形象:概念与特征 | 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交流 | 那些隐藏在高校“文学院”中的“自然语言处理”专业
李晨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别与区域研究范式的思考
推荐 |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全收录(值得收藏)
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现状与前瞻( 1934-2020)
沈家煊:“能简则简”和“分清主次”——语言研究方法论谈
李强:关于区域与国别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神经语言学国际热点与趋势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姜望琪:Halliday的语篇衔接理论 |《语篇语言学研究(第二版)》
重磅 |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
重磅 | 全国高校拟新增语言类专业硕博学位点名单(语言服务最新整理版)
新书 | 王军:《衔接的认知语用研究》 商务印书馆
【高端笔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邢向东:论语言研究中的问题导向
国内生态学视角外语教学的特征和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干货 | 国家标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附电子版下载)
冯志伟:当前计算语言学发展的几个特点 | 中国社会科学网
重磅 |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
世界语言谱系及语种概览 | 语言学微课堂
陈平 | 理论语言学、语言交叉学科与应用研究:观察与思考
徐锦芬 曹忠凯:国内外外语 /二语课堂互动研究
韩晔 高雪松 | 国内外近年线上外语教学研究述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近十年国际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
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
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名录一览表(2020年版)
干货 | 3000个常见公共场所英语标示!(国家英文译写规范)
李宇明 郭熙 周洪波 | 中国语言生活研究十五年
讲座视频 | 沈骑:后疫情时代的国家话语能力规划
语言专业师生必看的10部电影(附观看链接)
蔡基刚:应急语言服务与应急语言教学探索
大汇总 | 第1 - 10批推荐使用的外语词规范中文译名(附Word版下载方式)
文秋芳教授:中国外语教学70年,未来道路究竟向何方?
书讯 | 利奇《语用学原则》中译本出版
精选 |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13种)一览:回顾经典 分析热点
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外国语》2020年第5期
陈力:西方现代教学理论真的反对语法教学吗?
接触理论:生成语法研究的新进展 | 中国社会科学报
荐书 | 徐烈炯著《生成语法理论: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
合辑 | 双语版《美丽中国》( Amazing China ):1-58集(全)
对外汉语专业常用资料库大全
收藏!76种学术研究必备科研工具
梁茂成 | 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两种范式:渊源、分歧及前景
荐书 | 北京大学出版社语言学图书书单
视频 | 听胡壮麟教授讲《语言学教程》那些事儿
中国访谈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培养跨文化交流引领者
戴炜栋 胡壮麟 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
王缉思:浅谈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学科基础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历史、现实与未来
荐书 | 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
外语教学类高被引论文排行榜 TOP 10
“国家形象研究”高被引论文排行榜 TOP 10
高雪松 : "人文 vs. 工具" 也许是过去四十年外语教育大辩论中的伪命题
中英文学科、专业名称对照
乔姆斯基:三个讲座,国内少见
视频 | Metaphors We Live By 内容导读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疫情防控外语通”为例
所以,什么是语言学?| 语言学微课堂

都看到这里了,肯定是真爱啦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2.59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在其中!

一个,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