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潘艳艳《多模态国防话语的认知批评研究》附胡壮麟教授、张辉教授序言
欢迎点击上方关注我们,欢迎转发此文
感谢潘艳艳老师授权发布,
仅供学术交流之用,版权归出版方和作者。
图文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梁国杰
多模态国防话语的认知批评研究
基本信息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年08月第1版 )
本书为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模态视阈下的国防话语研究”(编号:16BYY062)的成果
作者简介
多模态认知批评视域下的国防话语研究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体现学术研究的社会服务意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尝试建立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认知批评分析框架,并将该分析框架用于国防话语的分析,揭示中、西方国防话语的异同点,洞悉西方国防话语的特点和规律,进而在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中,找到能够被西方接受的表达方式,实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从而为构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防话语体系提供具体的参考和借鉴。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为我国国防话语的传播提供了丰富详实的例证。我国和我军在外宣政策、外宣方式方法、外宣特点等方面都有大量的理论论述,但是具体到外宣语篇的制作(如:语言表达或画面呈现的具体方式方法)则少有明确、具体的研究。本研究所选取的每一个案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国防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案例属于不同的语类,每个语类都有自身的语类特征,因此本研究中每个案例分析都可为今后同语类的话语生产或者话语分析提供借鉴。本研究所探索的分析视角、方法和分析结果对于加强国防话语体系建设,提升话语质量,从话语内容、话语策略、传播效果等方面增强国防话语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综述第三章 多模态认知批评分析
第四章 中美征兵平面广告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中美征兵宣传片的对比分析
第六章 中美军事视频新闻对比分析
第七章 中美战争影片的对比分析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胡壮麟教授、张辉教授序言
序一
胡壮麟
2019年1月江苏警官学院潘艳艳博士曾请我为她参与主编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论文集写过序。该论文集基本上汇合了我国学者在新世纪对多模态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很有参考价值。未料到,一年后就在新型冠状病毒在我国掀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际,潘艳艳博士又一新著《多模态视阈下的国防话语研究》已经完稿,再次邀请我写序。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部新著是作者潘艳艳在完成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模态视阈下的国防话语体系》后整理的,其独特性、重要性充分反映在本书的标题上,即对“国防话语”的研究,特别是中美双方国防话语的对比研究。众所周知,随着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年,新中国的崛起已受到世界各国的肯定和赞美,但也导致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感到不满和不安,近年来美国试图从政治、军事、经济、科技上挑战和围堵中国,众目共睹。在此关键时刻,研究分析国防话语具有战略意义。
本书的学术性、时代性、先进性则表现在作者采用了二十一世纪先进的又有一定难度的多模态理论,或多模态语言学。看到本书样稿时,我顿时意识到本书的特色还表明,作者不仅仅学习和应用了多模态语言理论,她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话语分析、地理符号学、语料库语言学、民族学、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和方法都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这符合我的一贯主张,在学术研究上,不要拉一派,打一派,唯我独尊,而是力求多种理论和不同学科的融合和赶超。
作者的治学方法值得一谈。潘艳艳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她非常注意把所学习的内容和科研相结合,而且是结合自己所在单位的工作。从她2003年起发表的科研成果分析,至少已发表二十多项,内容基本上都是有关话语分析的研究, 或者与她毕业后留校(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现为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英语教学工作相关,如专业英语、词书和教材编写、论文写作指导等。我还想指出,2017年12月艳艳走上新的工作单位,江苏警官学院。她在次年立刻申请到两个课题,“警察公共形象建构的话语策略研究”(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和“国家安全话语体系研究——警察视角”(江苏警官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可见这些项目既结合了本身工作,又团结同事共同研究和战斗。
艳艳的成长已受到学界的关注。我在网上看到有人对她做过采访,总标题是“从军装到警服,不变的是初心”。在访谈过程中,潘艳艳基本上清楚地回答了她自己的成长过程。访谈者把她的口述归纳成如下几个标题,值得我们关注,参考,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百舸争流,不进则退”“脚达实地,夯实基础”。
我想补充的是,潘艳艳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就,既是她本人的天资和勤奋,也是她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向自己的老师、同事和所接触到的学者虚心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最早发表有关多模态研究文章的就是指导她的博士生导师李战子教授,战子教授在本世纪初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学系进修回国后,在我国率先发表了多模态的文章。不仅如此,有关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话语分析也离不开战子教授的指导和启示。我也认为,她对二十世纪末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的知识和研究得益于她的硕士生导师,当时在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任教的张辉教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至于她有关符号学的知识,必然受到南京师范大学辛斌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田海龙教授等著名学者的指点。很高兴我也在她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时对她的申报书提出了建议。
2011年11月6-9日我在南京参加原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召开的我国第11届系统功能语法会议,战子教授曾让艳艳作我的全程陪同。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谨以此序答谢当年她对我的照顾,也以此序祝贺战子教授在人才培养上取得的成就,也感谢在潘艳艳成长道路上曾经给过帮助和支持的所有老师和同事。
胡壮麟
北京大学蓝旗营社区
2020年2月末
序二
张辉
“多模态视阈下的国防话语研究”一书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体现学术研究的社会服务意识,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
该研究将认知语言学在隐喻和转喻方面的理论和社会符号学关于图像的理论进行了整合,建立了国防话语的分析框架,并应用到国防话语的实例分析中。在分析中结合当前的传播生态以及新媒体环境,借鉴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电影理论等研究领域的成果进行深入探讨。目的是揭示中、西方国防话语的异同点,洞悉西方国防话语的的特点和规律,进而在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中,找到能够被西方接受的表达方式,实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从而为构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防话语体系提供具体的参考和借鉴。
该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扩展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围、体现了发展趋势。之前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文献很少涉及国防类的题材,该课题是对这方面研究的一个补充。该研究体现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趋势:视角融合,理论创新、领域和视野的扩展以及“多模态话语分析”向“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转向。
二是丰富了社会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将中、西方国防话语进行语言、图像、肢体动作、色彩等方面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在中、西方符号模态内涵意义的异同方面,在揭示中、西方话语中不同的认知机制和思维习惯方面都有所发现。
该课题的应用价值表现在:
研究成果为我国国防话语的传播提供了丰富详实的例证。该研究所选取的每一个案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国防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案例属于不同的语类,每个语类都有自身的语类特征,因此研究中每个案例分析都可为今后同语类的话语生产或者话语分析提供借鉴。该研究所探索的分析视角、方法和分析结果对于加强国防话语体系建设,提升话语质量,从话语内容、话语策略、传播效果等方面增强国防话语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潘艳艳博士是我在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时带的第一位硕士生,我的开门弟子。她学习认真刻苦,有灵气,对语言学有着执着与浓厚的兴趣,具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钻研精神。初读硕士时,她对认知语言学知之甚少,我把她引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通过广泛的阅读和仔细的研读,她对认知语言学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硕士论文是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英汉致使移动句式的认知对比研究”,对比研究了英汉移动句式的异同之处。在跟随李站子教授读博士期间,她结合自己的研究背景与兴趣选择了当时正在浮现的研究领域: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研究。这一研究领域是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与多模态的结合,当时研究的学者不多,潘艳艳博士是较早涉足这一领域的学者,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许多原创性的研究。2016年,她获得了多模态研究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获得立项,2019年顺利结项。本书就是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我希望潘艳艳博士在今后的研究中聚焦认知语言学与话语分析结合的批评认知语言学新领域,立足本职工作与汉语语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方法与新理论,产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张辉
2020年2月于尚诚华府净心书房
文章来源:江苏人民出版社、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平台。图文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梁国杰
相关文献延伸阅读(爱书人指南)
敬告:本公号友情提供相关书讯或书目索引链接,
以便爱书人前往第三方平台自行选购
语言学图书精选推荐
扫码关注,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2.14万语言文学、国别区域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们,交流分享,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