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名人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言与言语 Author 文胜质
欢迎点击上方关注我们,欢迎转发此文
原题:中国古代语言学名人集锦
汉
●
扬雄
扬雄:一作杨雄(清段玉裁),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成都人,曾模仿司马相如作《长杨》、《甘泉》等赋,后来推崇五经,认为辞赋“非贤人君子诗赋之正”,转而研究哲学作《法言》、《太玄》,提出“玄”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学说;同时,他推崇儒家伦理思想,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者则为善人,修其恶者则为恶人”《法言··修事》。在语言学方面,,他在收集周代记录的方言资料和实际调查当时方言的基础上,整理出著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对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采用“直音法”,另续《仓颉篇》成《训纂篇》。
汉
●
许慎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字叔重,汝南召陵人,师从贾逵,博通经籍,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一说。著有《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说文解字》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外,他专注于古文经学,著有《五经异义》十卷。
唐
●
守温
唐末僧人,音韵学家,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三十字母,为宋人“三十六字
母”的蓝本。从敦煌出有的唐人写本中有守温关于音韵学方面的残卷可以看出, 守温也是等韵学的创始者,有“四等轻重例”之说。
宋
●
徐铉
五代宋初文字学家,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与弟锴齐名,号称“大小二徐”。精通文字学。曾与句中正等校订《说文解字》,新补十九字于正文,又以经典相承及时通用而为《说文》所不载者四百零二字附于正文后,世称 “大徐本”,另有《徐公文集》。
宋
●
徐锴
五代宋初文字学家。字楚金,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徐铉弟,世称小徐,精通文字学,著有《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已注意到形声相生、音义相转之理。又据孙腼《唐韵》著《说文解字韵谱》五卷。
宋
●
陈彭年
北宋音韵学家,字永年,抚州南城人,雍熙进士,至兵部侍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与丘雍等奉诏修订《切韵》,改名《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为研究中古语音的重要依据;另重订顾野王《玉篇》。
元
●
周德清
元代音韵学家,字挺斋,江西高安人,善音律,兼长北曲,根据当时的北曲用韵,于泰定元年写成《中原音韵》一书,为北音韵书的创始。
清
●
江永
清经学家、音韵学家,字慎修,擅长比勘,深究《三礼》,撰有《周礼疑义举要》,对先秦名物加以考释,其中《考工记》二卷,颇多创见;《礼书纲目》搜集散见经传杂书中的古代礼乐制度,以补正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又精于音理,注重审音,撰《古韵标准》,定古韵为十三部;《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阐明等韵学及韵书中分韵的原理。另有《近思录集解》、《乡党图考》等书。其以考据见长,开皖派经学研究的风气。
清
●
戴震
清思想家、学者,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曾问学于江永。乾隆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后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他博闻强记,对天文、算学、历史、地理均有研究。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从分析《广韵》系统入手,区别等呼洪细与韵类异同,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要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尤精名物训诂,从训诂探讨古书义理。在哲学上,主张“性善”,认为“天理”与“情欲”是统一的,用“理存于欲”的命题反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
清
●
钱大昕
清学者,字晓徵,号辛楣,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年间进士,曾与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等。乾隆四十年(1775年)起,先后主讲钟山、娄东、紫阳等书院,治学涉猎颇广。于音韵训诂尤多创见,首先注意古声母的研究,证明古无轻唇、重唇的分别和舌头、舌上的分别。其说多散见于《潜研堂文集》和《十驾斋养新录》中。(于史学方面以校勘考订见长,撰有《甘二史考异》;又有志重修元史,补《艺文志》、《氏族表》,并以所得资料,撰成《元诗纪事》(原稿今佚)。著作尚有《段玉裁潜攀堂金石文跋尾》、《恒言录》等。
清
●
段玉裁
清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鹰,江苏金坛人,乾隆年间举人,四川巫山县知县,师从戴震,著《说文解字注》,为研究文字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他研究古音,作《六书音韵表》,继承顾炎武、江永的分部而更加精密,分古韵为六类十七部;支脂之三分、真文分部等则是他的创见。撰有《古文尚书撰异》、《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等。
清
●
桂馥
清文字训诂学家。字冬卉,山东曲阜人,乾隆年间进士,研究汉语言文字学,取《说文解字》与古代诸经典文义相比较,撰《说文义证》、《缪篆分韵》等。
清
●
王念孙
清代音韵训诂学家,字怀祖,江苏高邮人,乾隆年间进士。他探究古书文义,提倡“因声求义”,撰有《广雅疏证》,搜罗汉魏以前古训,详加考证,以形、音、义互相推求。另撰有《读书杂志》,校正文字去=,阐明古义,多有创见;所撰《古韵谱》对古韵分部亦有阐发;精熟水利,著有《河源纪略》。
清
●
朱骏声
清文字训诂学家。字丰芭,号允倩,江苏吴县人。=。撰《说文通训定声》,专明转注、假借之旨,对《说文》和训诂的研究颇有贡献。
清
●
陈澧
清学者、文学家。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道光举人,为广州学海堂长数十年,晚年又主讲菊坡精舍,从学者甚众。治经不为汉宋门户所限,广涉天文、地理、乐律、音韵、算术等学,首创反切系联法考释《切韵》的声类和韵类,也能作诗词及骈散文,著有《东塾读书记》、《声律通考》、《切韵考》、《汉书水道图说》《东塾集》、《忆江南馆词》等。
清
●
马建忠
清末学者,字眉叔,江苏丹徒人。早年研究西学,1876年留学法国并任清史馆翻译,回国后入李鸿章幕办洋务,曾去印度、朝鲜处理外交事务。著有《富民说》,用重商主义的观点解释经济发展。他主张废除海禁,保护关税,振兴工商业;他精通英法语文及希腊文、拉丁文,所著《马氏文通》,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参考西文语法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
清
●
罗振玉
近代金石学家,字叔蕴,浙江上虞人,1896年在上海创立中国近代最早的农学团体“农学会”,次年编译出版《农学报》。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老自居,长期侨居日本,后归国参与复辟清室的活动;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曾搜集和整理甲骨文、铜器、简牍、明器等材料,流传较广的著作有《殷虚书契》等。
清
●
章炳麟
中国民主革命家 、思想家、学者,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曾参加清末维新运动、光复会、同盟会等,主编《民报》。1913年参加讨袁,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1935年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晚年赞助抗日救亡运动。其早期哲学思想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否定天命论的说教,但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贡献。鼓吹革命的诗文颇多,影响很大,但文字古奥难解。在汉语古韵、古纽和语源的研究上,有系统的理论见解和创获。著有《诂经精舍课艺》、《馗书》、《国故论衡》、《新方言》、《文始》、《小教答问》、《国学概论》等。著述集刊为《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及《章氏丛书三编》。今人编有《章太炎全集》
清
●
王国维
中国近代学者,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代秀才.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讲习,著有《静安文集》、《人间词话》等,1913年起,他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音韵学的考订,尤其致力于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的考释,提出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影响深远。生平著作六十二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的有四十二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清
●
曾运乾
中国音韵学家。字星笠,湖南益阳人,历任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授。撰《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认为《切韵》不独韵类有洪细之分,声类亦有,声与韵的洪细相互配合,以切字音。相比于清代陈澧考定的四十一声类,增多十类。又撰《喻母古读考》,兼用考古、审音之法,提出“喻三归匣”(被学界广泛认可)、“喻四归定”,另著有《尚书正读》。
清
●
黎锦熙
中国语言学家,号劭西,湖南湘潭人。早年参加同盟会,1946年参与组织九三学社。1916年成立了“中华国语研究会”,曾与刘半农、钱玄同等人共同研究“国语罗马字”。他一生从事语言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倡导“国语统一”、提出在沦陷50多年的台湾开展“国语统一运动”,对汉语规范化,汉语语法研究颇有贡献,在汉字改革和辞书编纂方面亦有成绩。著有《新著国语文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体现了民族特色的现代汉语语法著述)、《国语运动史纲》等,并主编《国语辞典》、《增订注解国音常用字汇》、《汉语辞典》等。
注:本篇内容主要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大辞海·语言学卷》、王力先生《中国语言学史》内容整理,参考了百度百科的部分内容。
相关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敬告:本公号友情提供相关书讯或书目索引链接,
以便爱书人前往第三方平台选购
精选推荐
扫码关注,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2.3万语言文学、国别区域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们,交流分享,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