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模态视野下的国家媒介形象:概念与特征 | 中国社会科学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社会科学网 Author 王小平

欢迎点击上方关注我们,欢迎转发此文

随着现代媒体和信息技术的迭代与更新,国家媒介形象建构与传播的载体也愈加丰富,在这一语境下对国家媒介形象的概念及范畴进行重新界定深具理论及现实意义。多模态符号的独特符号逻辑赋予其特殊意义潜势,不仅可增强形象建构的动态性与情境性,而且可诉诸不同感官渠道仿拟与相关对象类似的知觉体验,实现更加直观生动的媒介形象建构。

随着信息和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愈加依赖多元感官渠道和相关体验来建构话语和获取信息,C. Jewitt称之为信息交流的“多模态转向”。伴随这一转向,非语言符号资源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主要中介在话语传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国家媒介形象相关的研究也因此愈发多样。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形象研究的“多模态转向”,然而目前多数研究仍以案例分析为主,而理论层面的审视与思考仍待深入。

重新界定国家媒介形象概念

由于国家形象的界定与分类无一致的标准,故需要先厘清国家媒介形象在国家形象谱系中的位置。国家形象虽然包含多个类别,但根据蒙象飞的观点,它们本质上可抽象化为三个维度:实体形象,对应客观真实;媒介(虚拟)形象,对应媒介符号真实;认知形象,对应主观真实。蒙象飞也进一步提出,这三个层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国家实体形象,即关于国家的客观真实情况,只有依托特定媒介才能得到表征及传播;另一方面,由于广大受众主要接受大众媒介所建构的现实,媒介形象在实体形象和认知形象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由于国家媒介形象与媒介的密切关系,学界对其概念的界定也一直随着对媒介认知的更新而产生变化。在国内,徐小鸽最早把国家媒介形象界定为“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流动中所形成的形象或一国在他国新闻媒体的新闻和言论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这一定义对媒介形象有两个限定:一是由新闻报道呈现的形象,二是新闻报道的来源是他国或国际媒体。这样的限定值得商榷。首先,根据建构的途径,国家形象实际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自塑,即国内媒体建构的本国形象;其二,他塑,即他国媒介建构本国的形象;其三,主体间建构,即本国媒介与他国媒介共同建构的国家形象。后来张毓强将其定义拓展为“一个主权国家在系统运动过程中发出的信息被公众映像后在特定条件下通过特定媒介的输出”。随着大众媒介类型的进一步丰富以及其传播半径的不断拓展,广告、电影、电视乃至网络等早已成为国家媒介形象建构的中介,也应该纳入概念界定的范围。基于此,本文将国家媒介形象界定为一国在系统运动过程中发出的信息在特定条件下通过语言及多模态媒介话语所建构和呈现的形象。

从多模态话语视野看国家媒介形象的特征

从多模态话语视野来看,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都是话语的意义资源,故而两者的形象建构具有一定的可类比性和相似性。然而,非语言模态的意义潜势和符号逻辑与文字相比非常不同,因而由它们建构的国家媒介形象也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符号表征具有高度情境性和动态性。多模态符号表征的媒介形象与文字符号表征的形象相比同样具有建构性,但前者动态性和情境性更加突显。建构主义认为,国家形象并不是由话语记录的先有实体,而是如陈琳琳所言“不同话语经过博弈之后在受众心智中构建的认知模型”。语言对形象的建构性作用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的选择对意义的影响,进而影响特定事件、人物乃至国家在话语受众心中的形象认知。“表征是某一文化的众成员间意义产生和交换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它的确包括语言的、各种记号的及代表和表述事物的诸形象的使用”,刘丹凌这一观点承认了非语言符号作为形象建构或表征意义资源的重要地位。赵秀凤则指出多模态媒介符号与文字相比具有类似的建构性,然而非语言模态的意义潜势和符号逻辑决定了其动态性和情境性更为突出。王小平、王军提到其中动态性源于图像及声音等非语言模态的符号逻辑,图像可仿拟或再现特定场景或特定事件的发生过程,声音的延续性特征也可作为实现媒介形象建构的意义潜势,这些都可增强多元媒介形象建构及呈现过程的动态性。情境性则主要依托多种模态符号共同协作所诉诸的多重知觉。知觉符号论认为,认知是知觉和动作的融合与交织,多元媒介表征所实现的是特定场景下的某一特定事件或实体,话语实现的建构对象十分具体,有很高的仿真性。换言之,最终在媒介中呈现的是只属于某一具体情境中的形象。

知觉仿拟具有非语言模态的叙事优势。国家多模态媒介形象呈现方式和效果的直观性是非语言模态话语的传播优势。蒙象飞认为“话语的建构需要一定的符号媒介才能得以产生”,话语内容的选择处理的是“说什么”的问题,而“符号媒介解决的是‘怎么说’的问题”。大众媒介正是通过符号来实现对国家媒介形象的建构,因此选择不同符号对其所建构的媒介形象影响很大。文字符号的优势在于表意的规范化、线性化及抽象化,但却无法准确再现不同感官的知觉特征。相对而言,图像等非语言模态对表征对象各方面感官特征的还原度更高,因而可实现以知觉仿真的方式对特定对象进行仿拟,进而在不同感官渠道上产生与直接观察相关对象类似的知觉体验。多模态话语的构成元素比文字更加丰富多元,色彩、大小、形状、风格等不同属性分别对应不同知觉的多模态符号,因而其建构的媒介形象更具直观性。由于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直接参与体验的机会,多模态符号诉诸感官相似性来仿拟现实,其建构的媒介形象作为呈现方式相对直观的传播媒介具有明显的叙事优势。

形象建构就是符号化意义生产。国家多模态媒介形象并非国家客体形象的镜像反映,符号化的形象建构是一个复杂过程,渗透着符号制造者的意识形态。反映论认为,媒介符号的作用是记录或反映已存在于现实的客体、主体及事件中的意义。按刘丹凌的思路来看,国家媒介形象实际上由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客观现实所决定,本质上是对其实体形象的表达。虽然由多模态符号表征的形象与客体之间存在知觉相似性,但按照朱永明的观点,符号表征“是以心象感受为基础的被建构的物质载体和意义对象”,与其所指对象并不完全对等。建构论认为,意义表达仰赖的是表征不同概念的媒介符号,而非客体对象。按照这一思路,媒体话语中呈现的具有象征性与隐喻性的国家媒介形象也仅是一种“拟态”层面的国家形象。因此,姜可雨认为,它“源于国家的客体形象,但并非国家客体形象的‘镜式反映’”。运用符号形态来理解、阐释和表征特定对象通常会被刻意描绘,或是被简化,但本质上都是基于某种视角的强调和取舍,体现了特定主观意念及价值判断的选择与启用。换言之,由多模态符号建构的媒介形象除了表征客体对象之外,也渗透着符号制造者个人的意向性。建构论进一步指出,形象客体自身和符号的制造者均不能单独确定话语的意义,受众以话语为中介来接触现实和建构意义,这一过程仰赖的是符号表征系统。刘丹凌就提出这些符号本身蕴含了大量的文化预设信息,这种约定俗成的符码意义体系的应用与表达将直接导致其内蕴意识形态的合法化。符号的基本原理,按照朱永明的看法,就是“以一个事物代表或象征另一个事物”,因此,符号化表征所代表的不是客观实体自身,而是基于特定视角的特定意义与价值。按照这一观点,国家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是一个意识形态中介表征符码生产意义的过程,而符号意义的实现则需要选取合适的符号资源以实现符号制造者利益。但是,意识形态对于符码使用的影响并非是无限的,符码资源都必须在特定语境下的文化传统中进行调整、塑形与建构,使其符合符号制造者的利益并与特定语境兼容。

随着现代媒体和信息技术的迭代与更新,国家媒介形象建构与传播的载体愈加丰富,在这一语境下对国家媒介形象的概念及范畴进行重新界定深具理论及现实意义。多模态符号的独特符号逻辑赋予其特殊意义潜势,不仅可增强形象建构的动态性与情境性,而且可诉诸不同感官渠道仿拟与相关对象类似的知觉体验,实现更加直观生动的媒介形象建构。此外,符号不仅是信息交流的媒介,更是价值与立场等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善用具有叙事优势的非语言符号资源建构与传播真实正面的中国媒介形象,在国际舆论的议题设置中发出“中国声音”也是研究者应该重点着墨的问题。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岩   排版编辑:刘岩


相关文献延伸阅读(爱书人指南)

敬告:本公号友情提供相关书讯或书目索引链接,

以便爱书人前往第三方平台自行选购


语言学图书精选推荐


推荐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怎么办?大咖云集出谋划策(李宇明、刘利、王甬、吴应辉、王辉……)
《全球视野下的孔子学院研究》书系约稿啦!
【收藏】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申请书撰写参考模板
教育部:全球有70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 语言学立项名单一览
近四年国家社科青年项目“语言学”类立项名单一览
译词 | 64个跨文化核心词(含中英释义)
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当时”和“现在”
陈平 | 交叉学科教学与研究:做什么,怎么做?
图说孔子学院新机制 新模式 | 2020孔子学院合作论坛主旨发言
孔子学院:践行《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东方典范
文秋芳 杨佳:国际中文在线教育的战略价值
心理语言学系列论坛预告(1月13-3月24日)
视频+全文| 马斯克专访,远见令人震撼!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语言学领域有哪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理论?
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交流 | 那些隐藏在高校“文学院”中的“自然语言处理”专业
李晨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别与区域研究范式的思考
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一号通知)
推荐 |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全收录(值得收藏)
重磅!《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正式出版!
《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全文)
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现状与前瞻( 1934-2020)
专访 | 乔姆斯基:知识分子沉默不语是一种罪恶
沈家煊:“能简则简”和“分清主次”——语言研究方法论谈
李强:关于区域与国别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神经语言学国际热点与趋势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学者聚焦 | 潘文国:徜徉在中外古今之间
学者聚焦 | 文秋芳: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四点建议
姜望琪:Halliday的语篇衔接理论 |《语篇语言学研究(第二版)》
重磅 |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语言学立项趋势及申报建议 ( 2009-2019)
重磅 | 全国高校拟新增语言类专业硕博学位点名单(语言服务最新整理版)
新书 | 王军:《衔接的认知语用研究》 商务印书馆
【高端笔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邢向东:论语言研究中的问题导向
国内生态学视角外语教学的特征和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以深度教学促进外语课程思政 |《中国外语》2020(5)
干货 | 国家标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附电子版下载)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新文科学科没做好,高等教育不能说好
冯志伟:当前计算语言学发展的几个特点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冯志伟:我的2020年总结
重磅 |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
圣杯就在眼前:“现代语言学之父”乔姆斯基的批判与期望
世界语言谱系及语种概览 | 语言学微课堂
陈平 | 理论语言学、语言交叉学科与应用研究:观察与思考
马会娟: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会讯 | 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28届年会第一号征文通知
徐锦芬 曹忠凯:国内外外语 /二语课堂互动研究
韩晔 高雪松 | 国内外近年线上外语教学研究述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近十年国际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
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
报告全文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
王学典:何谓“新文科”?
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宣言。
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名录一览表(2020年版)
干货 | 3000个常见公共场所英语标示!(国家英文译写规范)
李宇明 郭熙 周洪波 | 中国语言生活研究十五年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年招聘海内外英才
讲座视频 | 沈骑:后疫情时代的国家话语能力规划
张伟年 段宛云等:战略传播学视阈下特朗普涉华新冠肺炎污名化推特分析
拜登胜选演讲全文 (英文+中文+西班牙语 三语对照)
语言专业师生必看的10部电影(附观看链接)
蔡基刚:应急语言服务与应急语言教学探索
王春辉:孔子学院三思 |《国际教育交流》2020年10月(总第126期)
大汇总 | 第1 - 10批推荐使用的外语词规范中文译名(附Word版下载方式)
中国外语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9)
何莲珍: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修订依据与要点
向明友:顺应新形势,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设置评注
文秋芳教授:中国外语教学70年,未来道路究竟向何方?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职工招聘与人才引进公告(2021版)
重磅 | 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出炉(中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
书讯 | 利奇《语用学原则》中译本出版
Fodor《心理语义学》:在心灵与语言之间
精选 |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13种)一览:回顾经典 分析热点
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外国语》2020年第5期
陈力:西方现代教学理论真的反对语法教学吗?
接触理论:生成语法研究的新进展 | 中国社会科学报
荐书 | 徐烈炯著《生成语法理论: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
合辑 | 双语版《美丽中国》( Amazing China ):1-58集(全)
文科生可以学会的Python——雷蕾《基于Python的语料库数据处理》
对外汉语专业常用资料库大全
收藏!76种学术研究必备科研工具
梁茂成 | 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两种范式:渊源、分歧及前景
麦蒂森论翻译 |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荐书 | 北京大学出版社语言学图书书单
视频 | 听胡壮麟教授讲《语言学教程》那些事儿
中国访谈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培养跨文化交流引领者
戴炜栋 胡壮麟 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
戴炜华  吴国玢:论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
大师课程 | 乔姆斯基等:语言,思维和大脑
王缉思:浅谈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学科基础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历史、现实与未来
程琪龙:语言研究的超学科意识 |《外国语》2020(2)
语用翻译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出路
申丹 | 西方文论关键词:隐性进程 |《外国文学》2019(1)
视频 | TED Ed:语言进化编年史
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李建波 李霄垅 | 外国文学和国别与区域的交叉研究:国情研究专家的视角
陈坚林:试论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上的体现与应用
荐书 | 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
外语教学类高被引论文排行榜 TOP 10
语言学类高被引论文排行榜 TOP 10
“国家形象研究”高被引论文排行榜 TOP 10
郭英剑:对英语专业的不当批评,可以休矣
蔡基刚:学术英语? 通用英语? 对学术英语再认识
高雪松 : "人文 vs. 工具" 也许是过去四十年外语教育大辩论中的伪命题
中英文学科、专业名称对照
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分享英语学习方法
乔姆斯基:三个讲座,国内少见
视频 | Metaphors We Live By 内容导读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疫情防控外语通”为例
《牛津英语》语法大讲堂(视频全集)
所以,什么是语言学?| 语言学微课堂

扫码关注,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2.14万语言文学、国别区域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们,交流分享,共同学习!

一个,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