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渊冲:翻译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外文局 Author 许渊冲

专注分享学习,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来源:中国外文局公众号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梁国杰




近日,《中国翻译》2021年第2期刊发许渊冲先生署名文章《谈诗歌英译》。文章从中国传统诗歌英译的角度,阐述了翻译如何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方法及案例以下为文章全文:





▲2014年8月22日,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研究院代表国际翻译家联盟为许渊冲先生颁发国际译联北极光翻译奖。


(一)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世界文化更加光辉灿烂。而世界文化的发展与文学翻译有密切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2016.5.17)上谈到,社会科学的发展要体现文化的继承性、原创性等。而文学翻译的发展正是在前人发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的。2008年在上海召开了世界翻译大会。2014年国际翻译家联盟把世界最高翻译奖项之一,文学翻译杰出奖授予中国译者,由此可见一斑。一般说来,文学翻译多是把外国文学译成本国语文的,但西方国家如美英法德意西等,都是使用拼音文字,据计算机统计,这些国家的语文约有百分之九十的语汇有对等词,因此翻译的时候可以用对等法,把本国语文译成其他国家的语文。但中文主要是象形文字,和西方国家的语文大不相同,大约只有一半可以在西方语文中找到对等词。在找不到对等词的时候,不是译文不如原文,就是超过原文。因此翻译是要尽可能发挥译语的优势,才能更好传达原文的内容。由于中文和英文是世界上使用得最多的语文,这里就只谈中国文学译成英文的问题。把中文译成英文,英美译者多用对等的译法。如《诗经》第一篇《关雎》第一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英国翻译家Arthur Waley的译文是:"Fair, fair," cry the ospreys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Lovely is this noble lady,Fit bride for our lord. (Waley)第一行的“雎鸠”译成了“鱼鹰”,但是前人早已提出疑问,《关雎》是婚庆之歌,怎么会用鱼鹰吃鱼来比男婚女嫁?所以鱼鹰大有问题。其次,鱼鹰哪有“关关”叫的?“Fair, fair”不知是翻译声音还是翻译意思?如果译音,相距太远;如果译意,鱼鹰大叫“美呀美呀”,仿佛要把信任像鱼一样吃掉,对于婚庆之歌似乎不大合适。第二行的“洲”是小沙洲,“淑女”和“君子”译成贵族,不如译成现代普通男女。但是最新的解释是男女都是劳动人民,所以才在河边釆芹,译文用gentleman还是不妥。如果从心所欲,可以改译如下:By riverside are cooingA pair of turtle-doves.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A fai rmaiden he loves.新译把“雎鸠”改成了“斑鸠”,字面相同,也比鱼鹰更合婚庆之用,斑鸠的叫声“咕咕”加上韵母就是“关关”也和原文正合,把“洲”译成河边,免去了大岛小岛的问题。“君子”和“淑女”也都可古可今。所以可以说是胜过了Waley的译文。《诗经》中的千古丽句是《小雅•采薇》中写战后返乡的一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英国Legge和杨宪益的译文分别是:At first, when we set out,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ning,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in clouds.Long and tedious will be our marching,We shall hunger,we shall thirst.Our hearts are wounded with grief,And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这八行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诗集中最美丽的诗句,但是读了两种译文之后,你会认为这是三干年前最美丽的诗行么?恐怕不会吧!因为原诗富有意美、音美、形美,而译文却相差很远。这就是中国文化没有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采薇》写战士热爱和平生活(就是老子说的田园生活),现在却被迫去打仗,所以离家的时候,杨柳都依依不舍了。“依依”二字把杨柳都拟人化了,这是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写法,读后杨柳的感情也会渗透人心,引起人的同情。但是读读译文,只说杨柳清新,这怎么可能体现依依不舍之情呢?接着写战后回家,雨雪“霏霏”,说雪下得非常大,有多大呢?行道迟迟,雪压得战士弯腰驼背,路都走不动了。霏霏是和依依对称的,不但指雪压弯了人的腰,也压弯了树枝,这也是天人合一了。情景交融,多动人啊!但译文说雪会和云团一样落下,并且用了未来时态,怎能传情达意呢?现在再看看英国企鹅图书出版公司《不朽之歌》中国人的译文:When I left here,Willow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Long, long the way;Hard hard the day.My grief o'erflows.Who knows? Who knows?译文把“依依”说成流泪,这就把杨柳比做人,流露了依依不舍之情。又把“霏霏”说成压弯了树枝,这是把叠词具体化了,衬托出了士兵厌战的思想。“行道迟迟”说成道路很长很长,因为英文不能说The way is late,所以就把“迟迟”改成“长长”,这也写出了士兵艰苦的归程。“载渴载饥”只说日子艰苦,用重复“艰苦”来译原文“载”字的重复,如果要译“饥渴”二字,那可以加译两行:Hunger and thirstBoth press me worst.这样更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却改变了原诗的形美,有得有失,何去何从呢?我看这时可以参考孔子在《论语》中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用到翻译上来,“知之”是说译文要使读者知道原文说了什么,这是低标准;“好之”是要读者喜欢译文,这是中标准;“乐之”是要读后感到乐趣,这是高标准。原译不能使人知道饥渴,没有达到低标准,新译却能使人好之,所以新译更好,因为它合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原则。原译说“日子艰苦”是从心所欲,是“浅化”,合乎低标准,但是说到“饥渴”,就逾矩了。新译加了“饥渴”,是“等化”,合乎中标准;上面说到“依依”和“霏霏”的译法是“深化”,是高标准。由此可见,从心所欲可以深化,可以浅化,不逾矩一般指等化。等化指不违反客观规律,这是科学;从心所欲指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艺术。艺术巧妙各有不同。译文要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三美之间如果没有矛盾,那就好译,如“昔我往矣”的英译文。但是译者不同,译文不同,三美之间就可能有矛盾。《采薇》原文押韵,Legge译没有韵,这就没有传达原诗的音美;原文每行四字,英法译文每行四个音节,传达了原诗的形美,而Legge文各行长短不齐,这又没有传达原诗的形美。所以在三美没有矛盾的时候,译文只要“不逾矩”就行,如有矛盾,那就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心所欲”。

“载渴载饥”法译可以等化,英译不能,就要浅化或深化,那就是从心所欲了。浅化成Hard, hard the day,说日子艰苦,虽然可以包括饥渴在内,但是不如饥渴形象具体,那是为了押韵的音美和四个音节的形美而使形象的意美受到损失。如果深化为Hunger and thirst / Both press me worst,那又增加了音节和行数,使音美和形美受到损失。何去何从?就要看译者认为哪种译文能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了。英译重复“莫知我哀”,都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翻译使文化走向世界的方法。


(二)

以上谈的是诗词翻译,至于散文、小说和戏剧呢?《西厢记》英译本在英国出版,得到萧伯纳的好评,是不是符合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原则呢?我们看看《酬韵》中张生和莺莺唱和的唱词:“你若共小生厮觑定,隔墙儿酬和到天明,便是惺惺惜惺惺。”
If you would but look at me without turning away,Then we could carry on our rhyming till daybreak with the wall between us,And there indeed would be a case of true understanding.词曲是诗词的发展,也有三美。惺惺惜惺惺是聪明人爱聪明人,才人爱佳人的意思。译文只说真正的了解,传达意美有所不足。词曲三行“定”,“明”,“惺”押韵,译文无韵,没有传达音美;词曲每行七八字,译文长短不一,缺少形美。试看《大中华文库・西厢记》的译文:If you but look at me without turning away,I would rhyme with you till the break of the day.The clever loves the clever

For ever and ever.

译文每行大概十二音节,每两行押韵,传达了词曲的音美和形美。第三行分译两行,这是从心所欲,有没有逾矩呢?没有。原文四个“惺”译文四个ever(其中两个clever),传达了原文的三美,虽然最后一行分译两行,那也只是不够形似,还是具有形美,并且恢复形似不难,只要把最后两行合成一行,就是形似的十二音节译行了。

又如《闹简》中红娘责备莺莺的唱词:“你要会云雨闹中取静,却教我寄音书忙里偷闲。”熊英国译文是:

Wishing to carry on your love-affair, you select a retired spot in the crowded monastery;

And you want me to find time to take your letter, busy though I am.

“会云雨”指幽会,熊译意似,但云雨指男欢女爱的形象没有译出来,传达原文意美有所不足。原文有韵,译文却太长了,没有传达原文的音美和形美。我们再看看《大中华文库•西厢记》中的译文:

You want the cloud to bring fresh showers

For thirsting flowers,

But order me to use my leisure

To gratify your pleasure.

译文借用雪莱《云》中的名句来译云雨,虽然雪莱原诗并没有男欢女爱的意思,译文却丰富了这个形象的内容,使两种文字都得到了提高,这就是从心所欲起到了创新的作用。而且下雨有声,“闹中取静”,不言自明。“忙里偷闲”说成利用我的空闲时间,来满足你们幽会的乐趣,而旦还押了韵,传达了原文的意美和音美,虽然把两个长行分成四个短行,不够形似,但从三美观点看来,还是得大于失的。这是用意美弥补形似的不足。下面再看一个用音美来弥补的译例,《酬简》中“露滴牡丹开”熊译是:the drops of dew make the peony open,《大中华》译为The dew-drop drips, / The peony sips / With open lips. 音美弥补形美了,这都应用了随心所欲的原则。

《大中华文库•西厢记》得到国内外的好评,如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编辑部评论说:许《西厢记》英译在艺术性和吸引力方面,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比美。这就是说,许英译《西厢记》已经走向世界了。

(三)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中国学派的文化翻译理论大有关系,而中国学派的译论又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前面提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或矛盾论,因为从心所欲的目的是求“美”,不逾矩的目的是求“真”。求真与求美是文学翻译的主要矛盾,所以说这是文学翻译的矛盾论,解决了这一对矛盾就解决了文学翻译的主要问题,所以说这是翻译的本体论。

上面谈到了英美译文不足之处,正是因为他们求真而不求美,求真是科学的目的,是文学翻译的低标准,是必然王国的入场券;求美是文学艺术的目的,是文学翻译的高标准,是必然王国的入场券。等化,浅化,深化,这三化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知之,好之,乐之,这三之论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浅化可以使人知之,等化使人好之,深化使人乐之。这就是中国学派的基本译论。

儒家思想是中国学派译论(本体论,方法论,目的论)的根源,此外,还是实践论的源头活水。《论语》幵张明义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取得知识,“习”是付之实践,“说”就是“悦”或“乐”的意思,全句是说:得到了知识而且能实践,那不是很愉快的么?译成英文就是:Is it not a delight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但是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译文。如英国译者ArthurWaley就把这句译成: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 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

Waley把“学”译成learn(学习),把“习”简单地理解为复习,把“说”理解为物质多于精神的快乐,这就没有理解这句话的精神实质。如果译者都是这种水平,中国文化如何能走向世界?无怪乎中国诗人徐志摩要说:“中国诗只有中国人能翻译好。”中国文化也需要中国人来传播才能走向世界。

道家思想是中国译论的另一根源。如《老子》第81章上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言求真,美言求美。老子的话也提出了求真和求美的矛盾论,也就是本体论。不过更重要的是老子提出了文学翻译的认识论。《老子》第一章第一句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道理是可以知道的,但不定是你所知道的道理;实物可以有个名称,但是名称并不等于实物。应用到文学翻译理论上来,可以说:翻译之道是可以知道的,但并不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空头理论。如上面提到的英美译文,主要是依靠不逾矩的原则,所以不利于走向世界,应该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从心所欲,求真求美,才是文学翻译之道。至于“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是“实”或者实物的意思,第二个“名”是动词,说“实”都可以有个“名”,但“名”并不等于“实”,例如前面提到《诗经》中的“雨雪霏霏”,“霏霏”也不等于古代士兵回家途中的痛苦情况。再进一步,还有第三层意思:那就是译文虽然并不等于原文,但对原文所写的“实”,距离并不一定比原文更远。例如“霏霏”的译文说:大雪压弯了树枝,就像战争压弯了士兵的腰肢,这可能比“霏霏”还更能写出士兵的苦况。这三层意思就说明了文学翻译“三化”(深化、等化、浅化)的必要性,为文学翻译的方法论提供了理论根据。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这么重要的道家思想如何译成英文呢?首先,一个“道”字就难倒了中外翻译家。多数译者音译为Tao,那等于没有翻译,有的意译为way(道路),那也不能畅通无阻。结果《老子》在西方虽然有几十种译本,但并没有使道家思想走向世界。只有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把《道德经》译成Laws Divine and Human (天道和人道,道和德)更能传达原意。那么,“道可道”应该如何翻译呢?如果把“道”理解为“天道”,那“常道”就可以理解为“人道”或平常的道理。译成英文可以是:

The divine law can be known, but it may not be the human law (or the common law or the law you know).

如果把“道”理解为“道理”或“真理”,那又可以译成:

Truth can be known, but it may not be the well-known truth (or the truth you know).

第二种译法可以普通应用,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美国批评中国不民主,那就可以把这句话中的“道理”改为“民主之道”,说民主之道是可以知道的,但不一定是你所知道的民主。根据美国林肯总统的说话,民主包括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三部分。现在的美国政府批评中国政府的只是中国没有举行美国式的选举,那只是民治的一部分。但中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那是民享中最重要的部分。中国政府为人民服务,又有自己的选举制度,所以美国不能批评中国政府不民主。这是具体应用“道可道,非常道”的例子。“名可名,非常名”则可以译成:

Things may be named, but names are not the things.

这就是说,“实”可有“名”,但“名”不等于“实”,“名”和“实”不一定相符。应用到文学翻译上来,就可以说:译文并不等于原文,原文也不等于它所写的现实,但译文距离原文所写的现实,并不一定比原文的距离更远,这就为文学翻译三化论找到理论根据了。例如刚刚提到的“霏霏”,在《诗经》中所写的现实是雪下得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根据下文“行道迟迟”来看,大雪压得士兵走不动了,自然也就压弯了树枝,那译文距离原文所写的现实,可能比原文“霏霏”还更近了,这就是“深化”。但是根据不同的上下文,“霏霏”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秦观《画堂春》中的“弄晴小雨霏霏”,译成:

In drizzling rain the sunrays swim.

说小雨霏霏是drizzling rain(绵绵细雨),可以算是“等化”,说“弄晴”是the sunrays swim(阳光在微雨中游泳),那就是“深化”了。


(四)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长期的工作,并且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南幵大学外语学院马红军的博士论文就指出,有一个美国教师来南开访问,认为本文提到的外国语大学博士生曹迎春在《独立学院外语界》第二期发表了一篇论文,比较《牡丹亭》的中外译本,译本中包括《关雎》的译文。作者向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十位外国教师和留学生征求意见,收回三十五份答案,全部认为本文提到的中国人的《关雎》胜过了英美译文,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任重道远。

《牡丹亭》和《千家诗》的英译者许明(Frank Xu)在美国为奥巴马总统做竞选工作,当医保方案在参议院引起激烈辩论时,民主党支持,共和党反对,势均力敌,难解难分。那时许明将柳宗元的《江雪》译成英文,用E-mail寄给一位共和党参议员,并且转告了奥巴马总统。《江雪》的中文和英文译文如下:“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behold!

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

原文“独钓寒江雪”是说渔翁不顾冰天雪地,一个人在江上钓鱼,富有独立精神。译者却从心所欲,说如果钓不到鱼,那就钓雪好了,那不是有更高洁的品质吗?参议员读后非常欣赏渔翁的独立精神。在医保议案中,她本来随共和党投反对票,现在发扬独立精神,她改投了赞成票,使医保案以七票的微弱多数通过。奥巴马总统知道后非常高兴,在信中幵玩笑说Frank是他的厨房内阁成员,这事2011年12月3日《人民日报》文化版已有报道,可见中国文化的影响。

前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积极参加总统竞选,许明就寄了一首关于汉武帝的李夫人的诗给他们夫妇。诗中赞美李夫人说:“一顾倾人城,再顾倾入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英译文是:

At her first glance soldiers would lose their town,

At her second a monarch would lose his crown.

How could monarch and soldiers neglect their duty?

For crown and town are overshadowed by her beauty.

译文把“倾国倾城”译成玩忽职守,说佳人使城和国都黯然失色,都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译文。奥巴马夫妇知道两千年前中国就有这样爱美的君王,也非常高兴。更高兴的是前总统克林顿,Frank为了要支援奥巴马连任,寄给他半首孟浩然的《临洞庭》:“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英译文是:

The lake in eighth moon runs so high,
Its water blends with a zure sky.

Cloud and dream fall into the river (lake), 

When its waves rise, the town walls shiver (shake).

云梦泽名字很美,原来是说湖水做梦,梦蒸发成云,云落水成梦,这样循环往复,也成了云梦泽。这使克林顿看到中国的美人和美景,中国说是“人杰地灵”,也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使国外对中国有进一步的了解,而这也是译者从心所欲造成的结果。有没有逾矩呢?我看只要是能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的译文,就不会是逾矩的译文。译文接着说:湖水可以撼动城墙,暗示克林顿的支援可以震动美国,结果克林顿在竞选大会上的发言,影响甚至超过了奥巴马总统的演说辞。而孟浩然的洞庭诗,对克林顿也起了一点小作用,他也真像波撼岳阳城一样震撼了美国。“震撼”英文可用shake和shiver,shake的物质意义大于精神意义,shiver的精神意义大于物质意义。如用shake,云梦泽就用lake(湖),如用shiver,滓字就用river(河),云梦泽原来就是云水和梦水两条河组成的,由此可见从心所欲的范围不小,如能灵活应用,就可以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世界文化更加光辉灿烂。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前面引用的习近平同志的话,说社会科学的发展要体现文化的继承性、原创性等。中国文学翻译理论继承了孔子、老子等前人的理论,译者又创造性地翻译了《诗经》《西厢记》等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了。




《楚辞·译》

作者:许渊冲

售价:60.00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精装套装10册)

作者:许渊冲

售价:226.00

海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 END -

来源:《中国翻译》

编辑:袁帆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梁国杰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感兴趣的朋友可按需选购




精选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4月21-23日,线上研修等你来!


推荐阅读:
马箭飞 | 强化标准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考试研讨会大会致辞
汉语国际教育怎么办?大咖云集出谋划策(李宇明、刘利、王甬、吴应辉、王辉……)
直播预告 | 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术成果发布会
北京语言大学成立华文教育研究院
胡壮麟:吾师韩礼德先生的为人和治学 | 纪念著名语言学家M. A. K. Halliday
黄国文 |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生态语言学研究
韩礼德逝世三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山大学举行
译者 | 林语堂翻译经验:“之乎者也”怎么译?
翻译家许渊冲:一生“诗舟”播美,百岁仍是少年
许渊冲 | 谈《唐宋词三百首》英译
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构成与演化:基于语词、概念与主题的分析
文旭 | 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语言学展望
新书 | 文秋芳著《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
会讯|第十二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征文【一号通知】
冯志伟 | 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
访谈视频 | Dan Jurafsky:AI 如何改变我们对语言的理解
直播预告 |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题培训(第五期) :教学评价
徐赳赳 | 篇章语用研究70年
胡钦谙 顾曰国 | 计算语言学研究70年
王灿龙 | 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70年
刘海涛 | 数据驱动的应用语言学研究
通知 | Rod Ellis 教授线上系列讲座(4月22日)
中英双语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重磅发布!
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学术讲堂:2021上半年讲座预告
刊讯 |《现代外语》2021年第3期目录
刊讯 |《现代外语》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年第2期目录及文章摘要
【会议号更正】四川外国语大学语料库语言学线上系列讲座(第3-7讲)
戴炜栋 胡壮麟 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
文秋芳 |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
文旭 | 语言学课程如何落实课程思政
数说 | 国家社科思政专项2020年立项题目和2021年选题指南
思政课题如何选题?如何论证?
国家社科基金评审标准解读
预告 | 4月16-22日语言、文学类讲座/论坛/会议21场
“浙大学报”:建议科研人员培养一些庸俗的爱好!
刊讯 |《外国语》2021年第2期目录
陈旸:《论语》英译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途径(黄国文序)
荐书 | 潘艳艳《多模态国防话语的认知批评研究》附:胡壮麟、张辉序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理论探索、方法思考与前景展望

张伟年 段宛云等.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疫情防控外语通”为例

《乔姆斯基教授访谈实录》| 外国语/理论语言学五道口站
视频 | 乔姆斯基2021最新演讲:Genuine Explanations
讲座视频 | 乔姆斯基:Language, Creativity,and the Limits of Understanding
陆俭明:为何“人工智能对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是不需要,而是用不上”?
视频 | Martin Hilpert:为什么要学习语言学?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批评话语研究的语境-指称空间模型
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一)|《中国外语》
何莲珍 胡开宝 胡壮麟|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二)
梁茂成 刘宏 宁琦|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三)
束定芳 王文斌 修刚 张辉|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四)
“中国共产党”一词的溯源 | 术语中国
张天伟 |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主要问题和思考
书讯 |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文旭&Taylor主编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读书笔记链接
韩礼德 | NEW WAYS OF MEANING: 对应用语言学的挑战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教育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第12届年会(2号通知)
王铭玉 | 语言符号学派行:中国符号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形象建构
何文忠:翻译质量差谁之过?
何文忠:翻译要说人话
论文该发还得发!224本C刊最新投稿指南汇总
孙疆卫 王立非|Nvivo建模方法在翻译学研究中的应用
学术研修 | 质性研究方法、NVivo数据分析与写作实战研修班
100所发布外语类专业研究生调剂信息高校汇总(不仅限于外语类)
刊讯 |《现代外语》2021年第2期目录
刊讯 |《外语电化教学》2021年第1期目录
《外语学刊》2021年第2期目录和提要
前沿 | 2021年度语言文学类学术会议集锦
会讯 | 第三届“美国学与国际研究”论坛预通知
张伯江:功能、语用、认知研究的深化
《中国外语》专号预告|外语课程思政建设
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
陆俭明 | 汉语研究的未来走向
胡键丨“一带一路”的实践与中国的语言战略研究
张天伟丨我国关键语言战略研究
会讯 | 第20/21届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附征稿通知)
高雪松 康铭浩 | 国外语言政策研究的问题和路径
沈骑 | 新中国外语教育规划70年:范式变迁与战略转型
观点汇辑|“国际中文教育”大家谈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高层论坛暨2021《外国语》选题研讨会
回放︱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
翻译必备 | 最好用的语料库了解一下,没有之一!
郭熙 林瑀欢:明确“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外一篇:白紫薇 | 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研究)
文秋芳 | 学术英语化与中文地位的提升:问题与建议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年总目录
毛浩然:快速入门一个新学科领域的六部曲
视频合集 | Caroline Heycock:生成句法入门(课程共11讲+番外篇)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语言学立项趋势及申报建议 ( 2009-2019)
基于普通语言学的当代英语功能分析 (胡壮麟等 序,陈建华等 译)
我们用爬虫和机器学习模型深挖了拜登的对华智库
国际顶级杂志《文体》以特刊形式集中探讨北大申丹教授首创的叙事理论
申丹 | 西方文论关键词:隐性进程 |《外国文学》2019(1)
克里斯蒂娃:《普遍的语言学与“可怜的语言学家”》(龚兆华 王东亮译)
外语教学: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题 |《外语学刊》
交流 | 盘点设立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本科专业的七所中国高校
交流 | 被评为“语言学”一流学科的高校建设得怎么样了?
“语言生活”研究热点︱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科研助力 | (即将)读研究生的你,如何选择研究方法?
观点 | 汉语教学标准与大纲专题
蔡基刚:取消英语主课地位,无异于重新回到闭关自守年代
“不应以任何方式削弱英语教育的地位和价值”——外语界部分知名专家谈“取消英语在中小学主课地位”
北外教授张连仲:“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明智之举” 全球化时代英语教育更应加强
取消英语主科、淡化英语考试、削弱英语地位,谁最高兴?
全国政协委员张博: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成为一级学科或特色交叉学科
王克非: 新中国翻译学科发展历程
纪念王德春先生逝世十周年暨当代语言学新视野国际研讨会 会议通知(第一号)
《中国小语种教育趋势报告》:在线教育优化供给端,小语种高考机会来临
重磅 | 2020年度全国高校新增和撤销的语言类本科专业名单汇总
会讯 | 第六届中国教育语言学高端论坛 (1号通知)
第八届文体学国际研讨会暨第十二届中国逻辑学会文体学研讨会一号通知
会讯 | 第三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 国际学术研讨会
盘点 | 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名人录
汇总帖丨外文局审定600条新冠疫情相关词汇中英表达
科研贴士 | 如何写好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
乔姆斯基 | Minimalism: where we are now, and where we are going
李宇明:语言与人类文明 | 中国社会科学报
吴勇毅:国际中文教育“十四五”展望
张辉 张艳敏 | 批评认知语言学:理论源流、认知基础与研究方法
刘英凯:试论奈达“读者反应”论在中国的负面作用(修订稿)
盘点 | 各学科C刊 2021年重点选题方向汇总!(来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文科生可以学会的Python——雷蕾《基于Python的语料库数据处理》
2020人大复印资料语言学·文学类最受欢迎文章集萃
李葆嘉:西洋汉语文法学三百年鸟瞰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 语言学立项名单一览
译词 | 64个跨文化核心词(含中英释义)
黄友义:疫情之后看外语和翻译的多与少 |《中国外语》
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当时”和“现在”
陈平:语言交叉学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陈平 | 交叉学科教学与研究:做什么,怎么做?
吴应辉 梁宇:交叉学科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构建
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多模态视野下的国家媒介形象:概念与特征 | 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交流 | 那些隐藏在高校“文学院”中的“自然语言处理”专业
李晨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别与区域研究范式的思考
推荐 |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全收录(值得收藏)
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现状与前瞻( 1934-2020)
沈家煊:“能简则简”和“分清主次”——语言研究方法论谈
李强:关于区域与国别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神经语言学国际热点与趋势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姜望琪:Halliday的语篇衔接理论 |《语篇语言学研究(第二版)》
重磅 |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
重磅 | 全国高校拟新增语言类专业硕博学位点名单(语言服务最新整理版)
新书 | 王军:《衔接的认知语用研究》 商务印书馆
【高端笔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邢向东:论语言研究中的问题导向
国内生态学视角外语教学的特征和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干货 | 国家标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附电子版下载)
冯志伟:当前计算语言学发展的几个特点 | 中国社会科学网
重磅 |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
世界语言谱系及语种概览 | 语言学微课堂
陈平 | 理论语言学、语言交叉学科与应用研究:观察与思考
徐锦芬 曹忠凯:国内外外语 /二语课堂互动研究
韩晔 高雪松 | 国内外近年线上外语教学研究述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近十年国际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
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
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名录一览表(2020年版)
干货 | 3000个常见公共场所英语标示!(国家英文译写规范)
李宇明 郭熙 周洪波 | 中国语言生活研究十五年
讲座视频 | 沈骑:后疫情时代的国家话语能力规划
语言专业师生必看的10部电影(附观看链接)
大汇总 | 第1 - 10批推荐使用的外语词规范中文译名(附Word版下载方式)
文秋芳教授:中国外语教学70年,未来道路究竟向何方?
书讯 | 利奇《语用学原则》中译本出版
精选 |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13种)一览:回顾经典 分析热点
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外国语》2020年第5期
陈力:西方现代教学理论真的反对语法教学吗?
接触理论:生成语法研究的新进展 | 中国社会科学报
荐书 | 徐烈炯著《生成语法理论: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
合辑 | 双语版《美丽中国》( Amazing China ):1-58集(全)
对外汉语专业常用资料库大全
收藏!76种学术研究必备科研工具
梁茂成 | 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两种范式:渊源、分歧及前景
荐书 | 北京大学出版社语言学图书书单
中国访谈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培养跨文化交流引领者
王缉思:浅谈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学科基础
荐书 | 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
“国家形象研究”高被引论文排行榜 TOP 10
高雪松 : "人文 vs. 工具" 也许是过去四十年外语教育大辩论中的伪命题
中英文学科、专业名称对照
乔姆斯基:三个讲座,国内少见
视频 | Metaphors We Live By 内容导读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所以,什么是语言学?| 语言学微课堂

都看到这里了,肯定是真爱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2.65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在其中!

一个,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