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 傅敬民 刘金龙: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的特色问题
专注分享学习,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来源:外国语公众号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梁国杰
《外国语》2021 年 第 2 期
第80-85页
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的特色问题
傅敬民 刘金龙
摘要:在谈论中国翻译研究与国外翻译研究的对比、融贯时,人们通常使用中西翻译理论、中西翻译思想、中西翻译实践等概念,即习惯于用“西方”来统称国外的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尽管这种用法并不严谨,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但这些概念毫无疑问已经约定俗成地融入我国翻译研究话语体系中。令人奇怪的是,我国译学界对于“中国特色翻译研究(学)”这一概念似乎总是难以达成共识。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阐述:所谓的“中国特色翻译研究”“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的特色究竟指的是什么?
关键词:应用翻译研究;中国特色;实践品格
这样的翻译研究,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降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大爆发。正如高宣扬(2005:70)所指出的,20世纪60年代是当代社会理论发展的新起点,“西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界出版了一系列划时代的重要著作,一方面从根本上批判了在此之前的各种理论模式;另一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崭新的理论典范和方法论。”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翻译研究风起云涌,许多学者致力于将翻译研究从其他学科的夹缝中挣脱出来,进而将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显然,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翻译研究已经冲破了任何单一学科的制约,发展成为一门既独立又与多个学术领域相关的崭新的边缘性交叉学科”(张美芳2005:12)。
翻译研究成为独立的学科,并不意味着翻译研究画地为牢,而是基于一个事实,即翻译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行为、现象或者事件,无法由任何单一的学科来理解、解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在翻译研究还未发展成为独立学科的漫长时期,以及在致力于发展为独立学科的近四十年进程中,翻译研究已经在不同学科的推动下呈现出多元化理论视角:语言学翻译研究、文艺学翻译研究、文化翻译研究、历史翻译研究、社会学翻译研究等,并在此多元化视角中表征为不同的理论形态:符号论、信息科学论、文化论、关系冲突论、功能论、目的论、操控论、系统论等。这些理论以研究翻译作为其共性,呈现出三方面的区别性特征:研究对象、理论假设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对研究对象所做出的理论回应。其中,研究对象是基础,关涉了理论假设和理论出路。就研究对象而言,毫无疑问,翻译所涉及的因素极其复杂,与翻译有关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构成翻译研究的研究对象。这无疑导致了翻译研究的泛化,一方面呈现为碎片化,另一方面表征为浅表化。弥补这些缺陷的进路在于以系统的整体性研究替代碎片化、浅表化研究,而“任何一个整体的构成,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其独立性,由组成系统的各个元素和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保障”(傅敬民2020)。这是我们提出“应用翻译研究”的出发点。
应用翻译及应用翻译研究,它们作为概念的存在,并不新颖,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译学界并未就其界定达成共识。普遍而言,概念由其内涵和外延建构而成。其建构过程即定义的确立过程。问题是,概念在其确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承载人为因素,毫无疑问会被赋予相应的价值与意义。所谓价值与意义赋予概念,其必经路径为话语表达。因此,概念的确立,在某种程度上说,即为话语权的确立。毋庸置疑,在翻译研究的传统进程中,大量的概念基于/围绕文学翻译研究确立起来,致使文学翻译研究长期以来一直都占据了话语主导地位,甚至有学者认为“文学翻译涉及翻译理论中几乎所有的课题”(刘宓庆2019:274)。的确,如果我们将翻译局限于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局限于文本意义、信息或者美德的再现,那么,翻译中的诸多问题都集中体现于文学翻译,比如,如何理解?如何表达?是否应该及如何保留原文形式?是否应该及如何传递原文的信息、意义、风格或者美?但是,如果我们从翻译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以及技术发展的角度予以考量,那么,作为独立学科的翻译研究就不能只是声称历史转向、文化转向、社会转向、政治研究转向或者技术融合转向。况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依据传统概念以及话语无法表达的事实,比如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所引发的一系列事实,翻译职业化引发的译员培训,全球化语境下的应用文体翻译质量评估,等等。这些事实,都属于应用翻译范畴,都超越了文学翻译研究的认识,需要引入新的概念和话语来予以理解、解释及指导,在翻译研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文学翻译话语表达对非文学翻译看法的同时发展出另外一个更为宏大的叙事领域,即应用翻译研究。
所谓应用翻译研究,不是一个与文学翻译研究相对立的概念,也并非画地为牢、自我封闭,而是与文学翻译研究相辅相成地构成翻译研究整体系统、同时又具有相对自洽性的领域或者子系统,二者之间有诸多相互涵盖的部分。但是,“整体性翻译研究不能简单地区分为文学翻译研究和非文学翻译研究”(傅敬民2019)。因为,在文学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之间,不仅享有共性,同时存在着差异,各自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旨趣。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学翻译研究与应用翻译研究之间存在着断裂地带。这些断裂地带,往往由其他学科的翻译研究给予弥补。就文学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的差异而言,不仅仅体现于翻译文本的文学性与非文学性,同时也在于应用翻译研究的实用性、应用性、应用型及自洽性。应用翻译研究的诸多方面并不为文学翻译重点关注,但却是应用翻译研究的热点,比如翻译项目管理、机器翻译、翻译职业化、翻译行业发展等。当然,应用翻译研究也惰于纠结文学翻译研究所关注的虚构性、审美价值、艺术性、创造性、想象性等话题。
具体而言,应用翻译研究范围至少能包括四个方面:
① 实用文体(法律翻译、商务翻译、医学翻译、学术翻译等)及翻译类型(如口译研究、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翻译、群译众包等)研究;
② 运用不同理论(包括文学翻译理论、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理论)对实用文体及翻译类型的应用性(applied)翻译研究;
③ 针对翻译教学、翻译项目管理、翻译技术、翻译政策法规、翻译机构等与翻译密切相关的应用型领域的研究;
④ 关于应用翻译研究自身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包括认识论、知识论、方法论及价值论)的研究。
回望中国译学发展,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降,我国译学界曾有不少学者围绕是否要提“中国特色翻译研究(学)”这一概念展开过颇具启示意义的争论。有关这方面的具体讨论,可进一步参阅魏建刚、赵贵旺发表于《燕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的论文“为中国特色翻译学辩护”。桂乾元于1986年在《外国语》上发表的“为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而努力——从国外翻译学谈起”,可以视为这一争论的开端,亦可称之为中国特色翻译研究的前奏。其后,许渊冲、刘宓庆、潘文国、方梦之、张柏然、谢天振、谭载喜、王东风、张南峰、朱纯深等都卷入其中,各自发表见解。这些见解,无论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其争论本身对于推动我国的翻译研究发展都功不可没,“它帮助我们澄清了对学科、理论、学派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从学科建立伊始就具有的自我与他者、共性与特性之关系的意识”(许钧2019:10)。在学科建立的初始阶段,必然存在各种观点、思想的纠结,其中的张力是推动学科走向成熟所不可或缺的。人文社会科学,本来就是一个充满话语较量的场域,没有争论就没有进步与发展。但是,如果一门学科总是围绕着一些基本的概念持续争论,显然也是不行的。关键还是要对其中的一些概念、话语予以包容及妥协,达成基本的共识,促使学科走向成熟。习近平(2016:15)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所以,如果翻译研究要有更大的作为,如果我们相信翻译研究已经趋于成熟,那么,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不是要不要讲中国特色,而是讲什么、怎么讲。就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而言,本文认为需要对以下两个问题达成基本的共识:1)什么是“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2)中国应用翻译研究已经在理论与实践中践行了哪些中国特色?还有哪些需要努力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只就第一个问题展开讨论。
首先,对于“中国特色”在译学中的具体体现,学界见解不一。有学者认为,中国翻译理论的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鲜明的地缘人文、地缘社会和地缘政治特色,以文化战略为第一考量;丰厚的中华文化土壤;独特的发展渊源、沿革和模式;自成体系的中国语言文字(刘宓庆2005:73-127)。也有学者认为,“如今要是说中国特色翻译学,其表现应该就是翻译史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翻译行业研究、翻译技术研究、文学外译研究及翻译技巧研究”(韩子满2019)。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学者从其他视角的概括。单独来看,这些学者所指出的,无疑都言之有理,但如果放在整体系统中考察,似乎都还不够全面。实际上,习近平(2016:15-25)指出:认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要把握三个主要方面: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具体到“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本文认为,至少应该对以下五个方面有所认识与把握:
必须承认,谈论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并非要创造一种局限于本体论的、纯理论知识的应用翻译研究话语体系,而是基于中国传统应用翻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资源,借鉴近代以降引入的学术话语,认识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探索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应用翻译学术话语,进而为全球范围内翻译研究的整体性以及其他学科做出应有的贡献。由此而言,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这一概念所表达的,是关于应用翻译研究、翻译研究的传统观照与发展性理念。
参考文献略。欢迎阅览《外国语》2021年第2期。
作者简介:①傅敬民,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②刘金龙,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翻译、翻译书评和翻译史。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刊官网(jfl.shisu.edu.cn)同步推送目录和摘要,欢迎阅览!
每期电子版全文浏览和下载请访问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梁国杰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感兴趣的朋友可按需选购
精选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张伟年 段宛云等.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疫情防控外语通”为例
亲爱的你,何不点赞、在看、分享三连?!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2.77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