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专业意味着什么?
专注分享学习,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梁国杰
转自:全国新文科微信公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高教社外语 ,作者王俊菊
作者简介:
王俊菊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START OF SPRING
今夜偏知春气暖
SPRING
摘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教育应立足时代发展新需求,从新专业/方向、新培养模式、新课程体系、新理论建构等方面积极尝试,通过自交叉、内交叉、内外交叉、外内交叉等形式,突出“新”“跨”“文”等新文科特点,以此推动外语教育的创新发展,在新文科建设中发挥外语学科的重要作用。
主题词:新文科;外语教育;交叉融合;创新发展
2019年5月,教育部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正式拉开了新文科建设的序幕。作为一项领跑计划,新文科突出示范引领,目的是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樊丽明教授指出,建设“新文科”的核心要义是“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也有学者认为,新文科建设意味着从分科治学走向学科交叉,或曰从分科治学走向科际融合,甚至产生一些新生的文科门类,而新文科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数据的文科。
外语学科是推进中国人文学术国际化、引领国际前沿学术潮流的重要力量。澎湃而至的新文科建设大潮,为外语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也创造了新条件、新机遇。我们迫切需要运用战略创新思维改进外语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推动外语学科的内涵式发展,使其在新文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对于外语专业而言,新文科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新文科突出一个“新”字,在此背景下,外语专业需要找到新定位,方能实现新变革和新突破。《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明确指出,外语类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在大文科中的相对弱势地位,外语专业亟须去边缘化,提高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地位和站位,改变认识,超越自我,增强认同感,不做旁观者,以舍我其谁的主人翁姿态,通过交叉、融合等路径主动对接“强基计划”并参与其中,主动对标“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打造“卓越外语人才”新品牌,树立人文性、工具性和科学性相融合、相统一的外语教育新形象。
第二,新文科强调一个“跨”字,在此背景下,外语专业应积极走跨语种、跨专业、跨学科的发展之路,体现《国标》中明确界定的跨学科特点。新文科指向文理交融、整合发展,强调文文交融、文理交融、文医交融和文农交融。那么新外语就可顺势而为,顺应当今从分化走向综合、从碎片走向整合的大趋势,追求学科融合和学科破壁,走“外语+人文”“外语+社科”“外语+理工”“外语+医学”“外语+农科”等的融通复合之路。外语专业具有普适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可以通过专业的自交叉,增设课程模块,培养区域与国别和国际组织人才;通过外语类专业间的内交叉,培养复语型、多语翻译等高端外语人才;通过与其他专业的外交叉,培养“外语+”“+外语”等不同组合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新文科坚守一个“文”字,在此背景下,外语专业应坚持自己的学科本色和专业特色。新文科并未遮蔽“文”的本质,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外语也要在坚守“外”的特质的基础上,强化并凸显“文”的本色。外语专业不是学外语的专业,需要实行人文化综合改革,不断进行内容赋能,增强“文”的附加值。需要指出的是,外语专业的融合交叉不是简单叠加,更不是随意拼凑,而是交汇融通,是“一加一大于二”,是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凸显“外”的个性发展。“外语+”是固基强本,突出人文性,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外语”是丰富内涵,扩充专业接口,增强专业的吸引力和吸附力。不做附庸,坚守阵地,外语专业才能有新作为和新地位。
第四,新文科彰显一个“中”字,在此背景下,外语专业应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理念的更新、理论的构建、方法的创新和范式的转变才能促进学术开放包容并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力。为此,外语人应增强大文科意识和身份认同,主动融入,积极作为,通过强化大外语建设,实现跨学科突破,打破传统的“守城”理念,参与构建并助力形成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方面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外语专业方能在新文科建设进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高等外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全、规模大、责任重,应当从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的角度出发,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面对新文科建设的大潮,外语专业须积极作为,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人文化、复合化的发展之路,在建设新专业/方向、探索新培养模式、建设新课程、构建新理论等方面大胆尝试,体现新文科的综合性、跨学科性、融通性,通过分类培养,实现通用型、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等多元外语人才培养的全面开花,切实在新文科建设这场跨界融合探索、人才培养变革中承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
边界可以模糊,但内核必须坚硬。我将不我,我还是我,应该是外语专业在新文科建设中追求的新境界。
本文原载于《中国外语》2021年第1期(总第99期)
编辑 / 赵航
责编 / 隋卫燕 张潇月
编审 / 申树欣
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梁国杰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感兴趣的朋友可按需选购
精选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后期资助项目书稿整合要点指南
张伟年 段宛云等.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疫情防控外语通”为例
都看到这里了,肯定是真爱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2.76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