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克非 | 翻译研究拓展的基本取向

外国语 应用语言学研习 2022-06-09

专注分享学习,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来源:外国语公众号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外国语》2021年第2期

第69-74页




翻译研究拓展的基本取向


王克非



摘    要




近年来,中国翻译研究呈现出以中译外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翻译研究和以语料库翻译学为代表的接轨国际的翻译研究等取向。文章分别阐析这两类代表性研究取向,认为中国特色翻译研究需在大量案例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深化,逐渐接轨国际,而接轨国际的翻译研究需解决本土问题,体现中国特色。



关键词




翻译研究;取向;中国特色;接轨国际




01绪  言


翻译是什么?这不是很难明白的事情。普通人有自己的认识,学界有学者的界定。我的定义是: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换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文化活动。这个定义较之于先前的定义多了两个要点,一是凸显译者作用,二是明确文化属性。

上述翻译定义含有语言、转换、译者、文化等关键要素。同时,翻译是跨语言跨时空的文化交流活动,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但翻译研究探讨什么问题?有些是千年以上的老问题,有些是现当代社会和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要阐释的新问题。

翻译研究,如同“新中国翻译学科发展历程”一文中所说,“中外历史上关于翻译的认识和观点,在现代以前基本处于议多论少的前理论阶段”(王克非 2019);而现代学术意义上的翻译学研究,在国际上,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以奈达(Eugene Nida,美国)、卡特福德(J. C. Catford,英国)、威尔斯(Wolfram Wilss,德国)、巴尔胡达罗夫(С.Бархударов,苏联)、纽马克(Peter Newmark,英国)等为代表;在中国,基本上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学习、借鉴国际上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后才开展起来。无论国际国内,翻译学研究都在持续发展之中,所触及的范围日益广泛,所讨论的问题逐渐深入。如何把握现代翻译研究拓展的基本取向,是本文之关注所在。



02翻译研究的层面


一般而言,人们都是从翻译实践开始,涉入翻译研究问题。因此翻译研究呈现两大层面,一是实践层面,涉及翻译实务的所有问题;二是理论层面,探讨翻译的现象和本质,包括翻译史实的发掘和阐释。荷兰学者霍姆斯(James Holmes)将翻译研究分为纯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只是他进一步将纯翻译学切分出理论性翻译研究和描写性翻译研究(后者包括翻译产品、翻译功能和翻译过程三方面),并以其提出的描写翻译研究而著名(Holmes 1972/1988)。多数学者认为,理论研究不是只为实践问题作注。翻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有关联,也有区分。

从这一点看,中外对翻译的认知是接轨的,即都认识到翻译具有两个层面,因而对其研究也主要从以下两大层面展开:

1)理论翻译研究层面含翻译理论,翻译思想,认知心理的研究,以及翻译(文化)史的研究,包括既往的翻译活动或事件,翻译带来的社会影响,等。

2)应用翻译研究层面,涵盖内容更广泛,如:

翻译实践,如文学翻译实践,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专业翻译实践,范围更大,包括文理各科各专业的翻译及其教学;

翻译技能,包括各种具体翻译转换处理,以及对直译、意译的讨论;

翻译文本比较及翻译批评,含多译本比较,中外译本比较;

翻译教学及评测,含翻译的教法、教材、测试、评估等;

翻译认知过程,包括以各种途径和仪器进行口译和笔译过程的观测分析;

翻译技术,如机辅翻译、自动翻译等;

语料库翻译研究,包括基于网络、大数据等的语言比较和翻译研究。



由上述可以看出,前一个层面处理的主要是翻译的理论性、学科性问题,注重对翻译现象的理解与阐释;后一个层面处理的主要是翻译的技艺性、实践性问题,注重解决实际翻译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不过,也不是都能这样绝对地划分清楚。如描写翻译研究,试图从描写入手,涵盖实践和理论两大层面,其翻译产品描写研究即译作研究,是指向实践层面的,而翻译功能和翻译过程的描写研究,是指向理论或抽象层面的。

近二十多年兴起的语料库翻译研究是另一种描写路径,它所探讨的翻译产品问题是在大量语料库基础上识别的,不是单一产品的,是寻求普遍特征的;它对翻译功能和过程的探讨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在语料库考察数据基础上的分析和思考。

近十多年兴起的利用ERP、EEG等脑电仪器,利用键盘记录和眼动仪,甚至fMRI等更先进的核磁共振成像来观测译员工作时大脑“黑匣子”的运作,则主要是对翻译过程的描述和探测。

由此可见,现代翻译研究不限于传统的两大层面,而如同上述描写翻译研究、语料库研究、翻译过程研究,都是尝试以新的理念和技术,进行跨层面的或结合二者的探讨。

翻译所特有的跨语言文化作用和翻译的神秘感,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持续进行和不断拓展。据Rovira-Esteva等(2015)的统计,近30年来国际上共创办110余种翻译研究类期刊,累计出版或发表6万多部(篇)翻译学专著、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这个数字显然基本没有包括中文以及许多比中文更不流通的非英文的翻译研究文献。同期中文的翻译研究文献,保守估计也在3万篇/部左右,几乎是英文为代表的国际文献的一半,而且近30年里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这显示了翻译研究的量能和热度。

另一方面,翻译研究的触角甚广,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关注重点或趋势。胡显耀(2020)用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对国际翻译研究文献做关注点分析,发现按聚类规模排列,热点问题主要是:文学翻译、译者培训、法律翻译、意识形态、多语现象、口译及视听翻译。我们反观国内研究,像文学翻译、译者培训、口译、法律翻译等,也是被探讨较多的问题,只有意识形态、多语现象,以及社区翻译、翻译与全球化等问题,国内研究触及不多。此外,翻译与生俱来的跨学科性也由于新技术、新方法的加持而更加彰显,交叉研究初露燎原之势。

这就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新世纪20年里翻译研究的基本层面和发展样貌。



03翻译研究的基本取向


近十多年来,国际国内的翻译研究在持续发展。哪些是翻译研究的主要取向呢?我们观察,就国内的研究而言,比较引人注目的增长点是中译外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这两大增长点代表的是翻译研究的两大取向,即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和接轨国际的翻译研究。

中译外研究的扩大,对应的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中外人文交流、大国外交话语等命题。这些代表着或凸显着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

语料库研究的扩大,对应的是:各种类型语料库的研制,包括通用的和专用的、平行的和类比的、口译的甚至多模态的,以及多语言的双语语料库。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对比、翻译特征、语言变化、译者风格、翻译教学等课题。

此外,还有口笔译教学与评测,翻译能力,利用眼动仪、ERP、EEG等仪器开展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等等。这些都是与国际接轨的翻译研究。

下面对这两个取向分别细加讨论。



3. 1

中译外研究

中译外,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将母语译到外语,即所谓“逆向”翻译,这不是翻译的默认方向。因而一般来说,也不是翻译研究的主要方面。翻译的“入超”即引介是永恒的,是由其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关于翻译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绝大部分针对正向的外语译入母语的问题。

一般而言,翻译是“拿来主义”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古埃及国王请来七十二学士到亚历山大城译经,从希伯来文译入希腊文,保存和传播了古希腊文化。中世纪的西班牙小城托莱多聚集了一批文人学者,将译成阿拉伯文的希腊文献又译成拉丁文,使欧洲各国受益,催生了后来的文艺复兴。我国隋唐时代的大规模佛经翻译活动给汉语言文化带来了全新的色彩。古代日本历来重视译介、传播中国文化,江户时代藩书调所组织翻译了大批汉语典籍。中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更是表明,翻译引入对本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至关重要。鲁迅曾做过大量的翻译,从各种语言择取他认为有意义的作品译入中文。《鲁迅全集》20卷,一半是他的著述,一半是他做的翻译,但他从未做过中译外。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诸多大家,大部分都做过翻译,著、译并举,基本上也都是外译中,极少中译外。在国际上,历来以外语译入母语为主,反方向甚少。尤其比较通行的语言或发达国家的语言大多不做译出,其文学文化作品由愿意输入的国家自主去做翻译引进。例如英国著名的中国文学译家闵福德,他做中译英一类的外语译入母语的翻译工作,但从来不做英译中。闵福德坦言:“我一定不会尝试搞英译中,永远不会。我也不认识任何做这般尝试的英语人,因为如果我要达致好的英文写作水平已是这般困难,你可以想象要达致好的中文写作水平该多么困难。”(参看李雅言2007)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从事中译外实践及研究的人们思考。

当然,母语译到外语也是翻译交流之必需。对于比较弱小、在世界文化版图中相对“边缘”的国家,主动对外译介也是常态,是这些国家的政治、文化、文学进入世界各国视野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挪威的海外文学推广基金会(NORLA)就资助译者和出版机构,将数以千计的挪威各类书籍译为数十国语言,扩大了世界对挪威的了解;不过这里面许多译介也是由懂挪威语的对象国译者所为,即挪威机构鼓励译出,而实际翻译可能仍是译入。

另一方面,即使相当于国际通用语的英语,也有出于某些需要而被译出到他国语言,如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通过其富兰克林图书项目,对外翻译出版大量图书,试图通过输出自己的历史文化、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影响他国民众思想(参看吴赟2020)。

从母语译到外语,从世界范围内看,规模没有超越中译外的。这是中国翻译活动和理论探讨的一大特色。中国近百年来持续将中国文学文化作品和政治文本译出到英语为主的各国语言里。1950-1960年代是中译外第一个兴盛时期。改革开放多年后兴起的第二个中译外高潮,一直延续下来,并出现中国人译出、外国人译入并举的局面。这是实践层面。对这样的中译外实践活动(包括译出、译入两个路径)进行全面的、大量的研究,却是前所未有的,几乎占据中国翻译研究的半边天。这就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中译外一类的中国特色翻译研究。称之为中国特色,是因为在国际上极少看到这类研究文献,基本上一边倒由国人在国内学术界开展,走入国际学界的尚不多见。



3. 2

语料库翻译研究

在中译外逐渐升温的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双语语料库的研制和相应研究在英国出现,给比较沉闷的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理念。近20年来,中国翻译学界也逐步开启了以英汉/汉英为主要语对的双语语料库研制与应用,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项目、各省市的社科项目均被语料库相关研究占去不小的一块。各学术期刊上,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论文频频涌现。这一研究无疑是受国际学界的启发和带动而开展起来的,形成与国际接轨、可与国际同步对话的翻译研究取向。

传统的翻译研究视角,是将译文与原文作比较,以忠实程度为取向,主要是审视翻译质量。而基于语料库的新视角,不仅做传统的研究,还关注译文与母语的比较,以偏离程度为取向,考察译文语言的特征,并同原生语言作比较,尝试进一步认识翻译的特征和共性,也探究翻译语言对原生语言(主要是译入的目标语)的潜在影响。

这类新型研究有不少新的发现,如译文的简化现象。

Baker(1993,1998)发现译文语言呈简化(simplification)特点;Laviosa(1997, 1998)的研究佐证了Baker的观点,她发现译文比母语使用更多的高频词(高频词大体上即常用词),高频词使用增多,意味着词汇简化。她们富有理论意识地将其称之为翻译共性或翻译的普遍特征(translation universals)。

类似的研究还有不少,例如翻译的显化倾向,即译文语言与母语相比更为清晰而呈现显化(explicitation)特点(Øverås 1998)。研究发现英汉翻译也具有显化倾向。对汉英/英汉互译后呈现的译本扩增进行考察,结果与Øverås类似(王克非 2003)。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翻译呈现范化(normalization)现象、净化(sanitisation)现象,以及与简化不同的复杂化/繁化现象,因为对相异的原文进行翻译时难免模仿借鉴,使译文复杂化、冗长化;这一假设尚有待研究验证。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文献中,受关注较多的还有翻译语言考察和双语比较分析。通过个案考察“翻译语言”(translationese),这是以往翻译研究很少关注的问题。研究者发现翻译文本的语言多少与原创文本的语言有所不同,其中非文学译本比文学译本在结构上更趋向于借鉴原文,形成事实上的“翻译语言”。

这类比较突出的研究有:

Ebeling(1998)比较英语和挪威语在存现句使用上的特点。Maia(1998)以双语对应语料库观察英语和葡萄牙语在人称主语使用频率上的差异。陈瑞清(2004)从自建“大众科学英汉平行语料库”和台湾“中研院”平衡语料库原创汉语文本对部分汉语关联词的使用情况作比较,发现汉译本有从意合转形合的潜在显化趋势。Xiao & McEnery通过细致分析,发现在“体”标记的使用上,汉语译文比汉语原文多出约一倍(2002)。

国内学界自2000年以来开展了一系列语料库相关的翻译研究。例如我们通过大型英汉平行语料库进行被动结构的考察,量化分析英语被动结构在汉语中的对译,观察翻译受源语干扰的情形。我们对4,621例 be-passive 英语被动结构的汉语对译形式进行考察后发现,科技英语被动结构的汉译有10种基本处置方法:被动结构、受事主题结构、主动结构、虚义动宾结构、兼语式、处置式、定语短句、名词化、类虚化动宾结构和省略,这表明英语被动结构汉译形式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其中比较出人意料的是,英语被动结构在翻译转换为汉语时,仅有10%译为被动结构。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离不开语料库的建设。近十年来我们开始研制历时语料库和复合语料库,为了更好地观察语言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翻译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所建“中国英汉平行语料库”,库容超过1亿字/词,收录近百年的英汉对应语料,为翻译与现代汉语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描写和分析框架,使多层面、系统性的翻译语言/原生语言变化的历时考察成为可能。该库还有复合的设计,即将平行的、类比的和参照的语料库组合在一起,以便开展更为精细的研究。目前这方面已经陆续产生研究成果。



3. 3

基本取向之外的思考

前面主要论述了翻译研究拓展的两个基本取向。我们一直思考的是,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需要逐渐同国际学术接轨;接轨国际的翻译研究,需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建树。翻译的双重中介特质,是一个可以考虑的突破点。

面对翻译问题,解释翻译现象,单从语言方面不易自圆其说时,或者希望从更深的层面探讨翻译现象时,就需要结合文化进行研究。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中介或桥梁。

翻译的中介性,首先是将一种语言转为另一种语言,这是直接的、显性的中介,是普遍的认知。

翻译另一个中介性,在于它会间接地对所译入的母语及其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有时是不可或缺的影响。这是间接的、隐性的中介。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这类所谓接轨国际的学术研究时,不能仅关注第一个层面的中介问题,还要设法发掘第二个层面的间接中介影响问题。前面所述历时复合语料库就是不仅探索语言间的翻译转换,还要分析在翻译中源语言如何直接渗透到译语,译语又如何间接影响目标语。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中译外之类的中国特色翻译研究时,就不会只留意中文的经典文献和现代文本如何具体地译成外文,其间有何变异和错漏;我们更会发现中译外有译出和译入两条路径,并比较两条路径的不同翻译表现和实际效果。

因此,我们近年来提出研究翻译路径的问题。路径不是方向,不是外译汉或汉译外双向翻译这么简单。路径关注的是谁发起翻译活动,目的是什么,效应是什么。中国近十多年在进行史上最大的译出活动和译出研究,注意不同翻译路径的分析,是中国特色翻译研究的理论突破所在。因而,我们所论述的翻译研究两个基本取向,都有潜在的巨大发展前景。关于这一点,今后另文详述。

当然,在上述两大取向之外,还有值得注意的翻译研究取向是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跨学科是翻译学的一个内在特征,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学与翻译学的交叉产生了语言学取向的翻译研究(linguistics-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七八十年代比较文学与翻译学的交叉产生了文化转向的翻译研究、译介学等研究分支;社会学与翻译学的交叉产生了翻译社会学的研究分支。近年来,翻译学与认知科学、脑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叉又催生出更多的翻译研究分支,其突出的特点在于翻译学研究不再是单纯地从其他学科借鉴概念或方法,也开始为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辅助或支撑。也就是说,翻译学不再是理论消费的学科,不仅从其他学科“索取”,也会对其它学科“给予”。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起步,国内的相关研究开始跟上,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




04结  语


本文从现代纷繁的翻译研究中,试图分析其基本取向,以期更好地探究翻译问题。翻译所涉及的不仅是语言问题,更包括跨文化问题、心理认知问题、人类共同体问题,等等。

中国特色翻译研究和接轨国际的翻译研究这两大类取向方兴未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将继续拓展开去。二者各有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关键的问题是,前者,即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如何做出理论贡献,接轨国际研究;后者,即以语料库为代表的接轨国际的研究如何更好地解决本土问题,体现中国特色。






①2021年第2期继续刊登“翻译研究”栏目的5篇文章,均为“当下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与理论探索——第四届《外国语》翻译研究高层论坛”与会学者的论文或笔谈。

②本文3.2所引文献参看王克非(2011,2020);限于篇幅,文中不一一列举。

③参考文献略。欢迎阅览《外国语》2021年第1期。




作者简介

王克非,男,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刊官网(jfl.shisu.edu.cn)同步推送目录和摘要,欢迎阅览!


每期电子版全文浏览和下载请访问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梁国杰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感兴趣的朋友可按需选购






精选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推荐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怎么办?大咖云集出谋划策(李宇明、刘利、王甬、吴应辉、王辉……)
重磅上市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及解读本正式出版!
一文讲清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后期资助项目)
全名单!CSSCI(2021-2022)期刊目录与情况分析,增减变化一目了然!
资讯丨CSSCI2021-2022年扩展版期刊目录(附变动情况)
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专业意味着什么?
王宁:新文科视域下的翻译研究 |《外国语》2021(2)
讲座 | 5月2到12日新增19场讲座预告
国内最有代表性的17个语料库介绍
涨知识 | 世界语言文字知识知多少?
刚刚,2021 QS美国大学排名发布!
会讯 | 第二十届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日程(1号公告)
预告 | AI & Cognition Lab 人工智能与认知实验室2021年春季8场讲座
会讯 | 第三届中国外语教育高峰会议(5月27日)
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申报公告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投稿方式大汇总(最全版)
会讯 | 全国应用符号学与多模态研究论坛(一号通知)
语言学联合书单 | 外教社语言学图书年度盘点
语言认知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CLCS-1) 通知(第1号)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目录和摘要
语言学家伤口撒盐:王冕死了父亲
秦丽莉等 | 生态给养视阈下英语知识内化机制构建——基于课堂展示活动
刘乐宁 | 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外语教学标准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互鉴和互补
重磅 | 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出炉,外语界有这些学者上榜
语言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CSSCI (2021-2022) 源刊目录及官微汇总
语言腐败的类型/表现形式
干货 | 228所高校学报投稿邮箱+472本社科领域经典文献!
重磅丨2021软科中国语言类大学排名出炉(附中国大学完整排名)
重磅 | 语言学CSSCI(2021-2022)来源期刊投稿方式大全
新文科背景下外语教育规划高端论坛(二号通知)
会讯 | 首届“国家翻译能力: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
胡键丨语言、话语与中国的对外传播
荐书 | 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
文秋芳 |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
文旭 | 语言学课程如何落实课程思政
王文斌 柳鑫淼:关于我国外语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案例分享及评审标准
数说 | 国家社科思政专项2020年立项题目和2021年选题指南
胡壮麟:吾师韩礼德先生的为人和治学 | 纪念著名语言学家M. A. K. Halliday
黄国文 |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生态语言学研究
韩礼德逝世三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山大学举行
新书推荐 | 穆雷 等著《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咬文嚼字 | 石毓智:“进行时”还是“进行式”?
《当代语言学》2021年第2期目录
何宁 王守仁 |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抗击新冠疫情语境中的新语用现象
译者 | 林语堂翻译经验:“之乎者也”怎么译?
刘英凯 | 论中国译论的潜科学现状
许渊冲:翻译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 中国外文局
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构成与演化:基于语词、概念与主题的分析
文旭 | 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语言学展望
新书 | 文秋芳著《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
会讯|第十二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征文【一号通知】
冯志伟 | 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
访谈视频 | Dan Jurafsky:AI 如何改变我们对语言的理解
徐赳赳 | 篇章语用研究70年
胡钦谙 顾曰国 | 计算语言学研究70年
王灿龙 | 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70年
刘海涛 | 数据驱动的应用语言学研究
刊讯 |《现代外语》2021年第3期目录
刊讯 |《现代外语》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年第2期目录及文章摘要
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学术讲堂:2021上半年讲座预告
【会议号更正】四川外国语大学语料库语言学线上系列讲座(第3-7讲)
戴炜栋 胡壮麟 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
国家社科基金评审标准解读
“浙大学报”:建议科研人员培养一些庸俗的爱好!
刊讯 |《外国语》2021年第2期目录
陈旸:《论语》英译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途径(黄国文序)
荐书 | 潘艳艳《多模态国防话语的认知批评研究》附:胡壮麟、张辉序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理论探索、方法思考与前景展望

张伟年 段宛云等.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疫情防控外语通”为例

《乔姆斯基教授访谈实录》| 外国语/理论语言学五道口站
视频 | 乔姆斯基2021最新演讲:Genuine Explanations
讲座视频 | 乔姆斯基:Language, Creativity,and the Limits of Understanding
陆俭明:为何“人工智能对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是不需要,而是用不上”?
视频 | Martin Hilpert:为什么要学习语言学?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批评话语研究的语境-指称空间模型
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一)|《中国外语》
何莲珍 胡开宝 胡壮麟|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二)
梁茂成 刘宏 宁琦|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三)
束定芳 王文斌 修刚 张辉|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四)
张天伟 |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主要问题和思考
书讯 |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文旭&Taylor主编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读书笔记链接
韩礼德 | NEW WAYS OF MEANING: 对应用语言学的挑战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教育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第12届年会(2号通知)
王铭玉 | 语言符号学派行:中国符号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形象建构
何文忠:翻译质量差谁之过?
论文该发还得发!224本C刊最新投稿指南汇总
孙疆卫 王立非|Nvivo建模方法在翻译学研究中的应用
100所发布外语类专业研究生调剂信息高校汇总(不仅限于外语类)
刊讯 |《现代外语》2021年第2期目录
刊讯 |《外语电化教学》2021年第1期目录
《外语学刊》2021年第2期目录和提要
前沿 | 2021年度语言文学类学术会议集锦
会讯 | 第三届“美国学与国际研究”论坛预通知
张伯江:功能、语用、认知研究的深化
《中国外语》专号预告|外语课程思政建设
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
陆俭明 | 汉语研究的未来走向
胡键丨“一带一路”的实践与中国的语言战略研究
高雪松 康铭浩 | 国外语言政策研究的问题和路径
沈骑 | 新中国外语教育规划70年:范式变迁与战略转型
观点汇辑|“国际中文教育”大家谈
回放︱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
翻译必备 | 最好用的语料库了解一下,没有之一!
郭熙 林瑀欢:明确“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外一篇:白紫薇 | 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研究)
文秋芳 | 学术英语化与中文地位的提升:问题与建议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年总目录
毛浩然:快速入门一个新学科领域的六部曲
视频合集 | Caroline Heycock:生成句法入门(课程共11讲+番外篇)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语言学立项趋势及申报建议 ( 2009-2019)
基于普通语言学的当代英语功能分析 (胡壮麟等 序,陈建华等 译)
我们用爬虫和机器学习模型深挖了拜登的对华智库
国际顶级杂志《文体》以特刊形式集中探讨北大申丹教授首创的叙事理论
克里斯蒂娃:《普遍的语言学与“可怜的语言学家”》(龚兆华 王东亮译)
外语教学: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题 |《外语学刊》
交流 | 盘点设立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本科专业的七所中国高校
交流 | 被评为“语言学”一流学科的高校建设得怎么样了?
“语言生活”研究热点︱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科研助力 | (即将)读研究生的你,如何选择研究方法?
观点 | 汉语教学标准与大纲专题
蔡基刚:取消英语主课地位,无异于重新回到闭关自守年代
“不应以任何方式削弱英语教育的地位和价值”——外语界部分知名专家谈“取消英语在中小学主课地位”
北外教授张连仲:“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明智之举” 全球化时代英语教育更应加强
取消英语主科、淡化英语考试、削弱英语地位,谁最高兴?
全国政协委员张博: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成为一级学科或特色交叉学科
王克非: 新中国翻译学科发展历程
纪念王德春先生逝世十周年暨当代语言学新视野国际研讨会 会议通知(第一号)
《中国小语种教育趋势报告》:在线教育优化供给端,小语种高考机会来临
重磅 | 2020年度全国高校新增和撤销的语言类本科专业名单汇总
会讯 | 第三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 国际学术研讨会
盘点 | 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名人录
汇总帖丨外文局审定600条新冠疫情相关词汇中英表达
科研贴士 | 如何写好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
乔姆斯基 | Minimalism: where we are now, and where we are going
李宇明:语言与人类文明 | 中国社会科学报
吴勇毅:国际中文教育“十四五”展望
张辉 张艳敏 | 批评认知语言学:理论源流、认知基础与研究方法
刘英凯:试论奈达“读者反应”论在中国的负面作用(修订稿)
盘点 | 各学科C刊 2021年重点选题方向汇总!(来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文科生可以学会的Python——雷蕾《基于Python的语料库数据处理》
2020人大复印资料语言学·文学类最受欢迎文章集萃
李葆嘉:西洋汉语文法学三百年鸟瞰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 语言学立项名单一览
译词 | 64个跨文化核心词(含中英释义)
黄友义:疫情之后看外语和翻译的多与少 |《中国外语》
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当时”和“现在”
陈平:语言交叉学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陈平 | 交叉学科教学与研究:做什么,怎么做?
吴应辉 梁宇:交叉学科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构建
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多模态视野下的国家媒介形象:概念与特征 | 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交流 | 那些隐藏在高校“文学院”中的“自然语言处理”专业
李晨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别与区域研究范式的思考
推荐 |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全收录(值得收藏)
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现状与前瞻( 1934-2020)
沈家煊:“能简则简”和“分清主次”——语言研究方法论谈
李强:关于区域与国别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神经语言学国际热点与趋势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姜望琪:Halliday的语篇衔接理论 |《语篇语言学研究(第二版)》
重磅 |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
新书 | 王军:《衔接的认知语用研究》 商务印书馆
【高端笔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邢向东:论语言研究中的问题导向
国内生态学视角外语教学的特征和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干货 | 国家标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附电子版下载)
冯志伟:当前计算语言学发展的几个特点 | 中国社会科学网
重磅 |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
世界语言谱系及语种概览 | 语言学微课堂
陈平 | 理论语言学、语言交叉学科与应用研究:观察与思考
徐锦芬 曹忠凯:国内外外语 /二语课堂互动研究
韩晔 高雪松 | 国内外近年线上外语教学研究述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近十年国际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
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
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名录一览表(2020年版)
干货 | 3000个常见公共场所英语标示!(国家英文译写规范)
李宇明 郭熙 周洪波 | 中国语言生活研究十五年
讲座视频 | 沈骑:后疫情时代的国家话语能力规划
语言专业师生必看的10部电影(附观看链接)
大汇总 | 第1 - 10批推荐使用的外语词规范中文译名(附Word版下载方式)
文秋芳教授:中国外语教学70年,未来道路究竟向何方?
书讯 | 利奇《语用学原则》中译本出版
精选 |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13种)一览:回顾经典 分析热点
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外国语》2020年第5期
陈力:西方现代教学理论真的反对语法教学吗?
接触理论:生成语法研究的新进展 | 中国社会科学报
荐书 | 徐烈炯著《生成语法理论: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
合辑 | 双语版《美丽中国》( Amazing China ):1-58集(全)
对外汉语专业常用资料库大全
收藏!76种学术研究必备科研工具
梁茂成 | 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两种范式:渊源、分歧及前景
荐书 | 北京大学出版社语言学图书书单
中国访谈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培养跨文化交流引领者
王缉思:浅谈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学科基础
“国家形象研究”高被引论文排行榜 TOP 10
高雪松 : "人文 vs. 工具" 也许是过去四十年外语教育大辩论中的伪命题
中英文学科、专业名称对照
乔姆斯基:三个讲座,国内少见
视频 | Metaphors We Live By 内容导读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所以,什么是语言学?| 语言学微课堂

都看到这里了,肯定是真爱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2.76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在其中!

一个,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