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旭 |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专注分享学习,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来源:语言科学公众号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根据认知语法(Langacker, 2008, 2013), 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不但涉及概念的内容,而且还涉及识解(construe)那一内容的特殊方式。识解包括许多维度:情景描写的详细程度(level of specificity) ;聚焦(focusing);突显(prominence);视角(perspective),如视点(vantage point) ,方位(orientation),心理扫描的方向,辖域(scope),即实际激活的一大批概念内容。一个结构的识解依靠另一结构提供背景, 如隐喻、预设以及话语,各种突显(prominence)手段等。有两种突显对语法分析特别重要:第一,每个表达式在其辖域里句画(即标示,designates)某个次结构的侧面(profile)。例如,英语名词“ intermission” 能激活一种行为的图式 概念作为其基体(base),在这个基体中它标示出一种按计划执行的 “停顿”。一个表达式不是标示出一种东西,就是标示出一种关系,即决定其语法类的侧面的特征。因此, 一个名词标示一种东西,而关系侧面则具有像动词、副词、形容词以及介词这类的特征。第二,关系表达式通常还具有另外一种突出:一个参与者为射体(trajector),作为被勾画关系中的首要图形,另一个参与者为次要图形,称为 “界标 ” (landmark)。 例如,介词above与below的语义对比就在于射体指纵轴上较高的那个实体还是较低的那个实体。
3.认知语义学
狭义的认知语义学主要是指雷科夫、约翰逊等人的语义学理论。而 广义的认知语义学还包括杰拉茨(D. Geeraerts)、泰勒(J. Taylo)、塔尔米(L. Talmy)等人的理论。雷科夫等认为,语义并不反映客观实体,它在本质上是主观的。此外,语义的描写还包含兰厄克(R. Langacker) 所说的“约定俗成的意象”(conventional imagery),这就意味着说话人对情景进行概念化的手段是语义表达形式的来源。说话人采用不同手段对情景进行概念化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认知语义学的基础。认知语义学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点。
第一,概念在大脑中并不以孤立的原子单位出现,其理解要依赖由背景知识组成的语境,也就是兰厄克所说的“ 认知域 ”。雷科夫用 “ 理想 化认知模型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 ICM)来描写一些概念(如bachelor和mother)的背景知识如何涉及理想的经验模型,因此,ICM在强调一个语义域与外部经验之间的关系时,它与认知域具有同样的功能。
第二,心智中语义表征与经验世界之间的关系。认知语义学认为,心智在语义结构的建构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并且以某种方式对世界经验进行概念化。不同的说话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对相同的经验进行概念化,这样,语言的许多方面,特别是语法结构、 词语以及语法的屈折变化等,就可以看成是对不同经验的概念化的编码。
第三,范畴结构的研究方法。认知语义学认为范畴有一个内部结构, 通常称为 “典型结构”,雷科夫称之为 “放射范畴结构” (radial category structure),即是说,任何一个范畴都涉及范畴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范畴延伸的关系就是一个范畴中典型成员与边缘(非典型)成员之间的关系。
第四,隐喻和转喻在主流生成语言学中被看成是语言的偏离现象,常被忽视或不予研究。但在认知语义学中,隐喻和转喻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被认为是 “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Ungerer & Schmid, 1996: 114)。当代隐喻和转喻理论可以说是认知语义学研究的必然产物。
第五,认知语义学中最重要的语义结构是意象图式,它们是隐喻的基础,并与人类的经验紧密相关。雷科夫和约翰逊认为,像 “容器”、“路径“、“系联”(LINK)这样的意向图示是最基本意义载体,人们根据这些意象图式可以理解和认知更复杂的概念。例如,根据系联图式我们就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概念,如在汉语中,我们往往把社会 “纽带”,把靠妻女姊妹等亲属关系相互攀缘句结以达到升宫发财的目的这样的事情称为“裙带关系”,把自由叫做“解放”解脱“无拘无束”等。
4. 构式语法
构式语法是语法分析的一种方法,由于其研究中心最初在伯克利,因此也有人称之为 “伯克利构式语法” (Berkeley Construction Grammar)。在构式语法里,句法、语义以及语用信息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于其他两方而起作用。正如菲尔莫(Fillmore, 1988: 54)所言:“我们把语法构式(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当做是彼此顺应、彼此强加条件、彼此继承特征的句法模式。语法构式限制具有某种特征的填充词 (fillers)的位置,而那些位置上的填充词可以引人自己的构式,并能将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包含它们的构式的位置。”这里,菲尔莫主要谈论的是句法连接。但在另一篇文章里,菲尔莫等人(Fillmore, et al., 1988: 534)提出了一个更宽泛的观点:“一个语言使用者的大部分能力是许多信息的贮藏所, 这些信息同时包括形态句法模式、这些模式的语义解释原则,以及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的语用功能。”
显然,构式语法采纳了传统语法的观点:语法是由形式和意义的规约对应组成的,即语法构式。构式语法的这种非模块特征,实际上是把形式和意义看成是同一个语法成分的一部分,而不是语法中彼此独立的成分。构式语法特别强调这样一个事实:“语用信息” 可能与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规约的联系,从而组成语法构式。例如英语构式(1)~(5)把具体的语用力(pragmatic forces)或语用效应(pragmatic effects)与具体的形态-句法结构规约地联系起来。(1) Sit down.
(2) Him help an enemy?
(3) Watch it not rain (now that I’ve bought an umbrella) .
(4) What's it doing snowing in August?
(5) in her own right
构式(1)表达的是祈使力,(2)表达的是一种怀疑态度,(3)指命运是变幻莫测的,(4)传递的是不恰当的判断,(5)需要复杂的预设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如代词her的先行词等。从构式语法的观点来看,以上话语的语用效应是语言规约传递的结果,而不是会话推理过程的结果,因此,语法应对之作出解释。 由此可见,构式语法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要对话育中句子的形式和意义作出明确的解释,就是要弄清楚语法的能产部分与非能产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构式是如何与投影在词汇上的语法部分相互作用的。目前,构式语法正在朝着这几个方向努力,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戈德伯格(A. E. Goldberg)教授就利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并具有独到的见解。其认知构式语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构式语法也出现了各种分支,如 William Croft的 “激进构式语法 ”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Benjamin Bergen的 “体验构式语法 ” (Embodied Construction Grammar)、Luc Steels的 “流变构式语法 " (Fluid Construction Grammar)、Laura A. Michaelis等人的 “ 基于符号的构式语法 ” (Sign-based Construction Grammar),其中的某些理论还为计算机科学所用。5. 心理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理论是研究自然语言意义的一种方法。该理论认为,要理解语言的组织结构就要研究人们谈话或昕话时所建立起来的域(domain), 以及人们用成分(elements)、角色(role)、策略(strategies)和 关系(relations)建构的域,这些域就是心理空间,它们不是语言自身的一部分, 也不是语法的一部分, 而是一种概念结构。心理空间虽不是语言 表征的隐藏层次,但语言离开了它们是元法表征的。
心理空间不同于语言结构,它们是根据语言表达式所提供的路线在 话语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构造物(constructs)。在一般情况下,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处于现实空间(R)中。例如:
(6)张三喜欢李四在空间R中有两个成分张三和李四, 他们之间存在一种 “喜欢” 关系:喜欢(张兰,李四)。
说话人当然可以建立其他心理空间, 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使用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 即那些可以建立新的空间或回指话语中已经介绍过的空间的语言表达式。例如:
(7)Max believes that Susan hates Harry.
(8) In that movie, Clint Eastwood is a villain.
这里的Max believes和In that movie都是空间构造语。常见的空间构造语有:介词短语,如in Len's picture、in Mary’s mind、in1998、at the factory 、from his point of view;副词,如really、probably、possibly、theoretically;连词,如if... then...、eithter... or ... ;主动结构,如Max believes ...、 Mary hopes...、Gertrude claims ...等。 此外, 一个心理空间内还可以建立一个或多个心理空间,从而形成复杂的、内包的空间关系,前者称为 “母空间” (用M表示),后者称为“子空间”(用D表示)。例如:(9) Max believes that in Len's picture, the flowers are yellow.
这里, 空间建构语Max believes首先建立一个母空间M,在这一母空间里,主要间建构语 in Len’s picture又建立起一个子些间,从而形成一种内包关系。
心理空间理说认为,语言的解释不仅仅要参照外部世界、心理模型、语境等,还牵涉自身的建构。语言建立心理空间、空间之间的关系、空 间中成分之间的关系。只要两个人从同样的语言和语用材料中建立起相 似的空间构型,就可以交际;交际就是空间建构过程的一种可能的结果。
心理空间理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语义理论, 目前它已发展成为 “概念整合理论” (conceptual intergration theory),或称“概念合成理论”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合成理论” (blending theory)或 “心理约束理论” (mental binding theory)。它对语言研究(例如隐喻、预设、非真实条件句等语言现象的研究)、人工智能研究、哲学探索等椭良有启发意义。
当然,我们这里介绍的五种方法不一定十分全面。此外,认知语言学研究也不只是在美国,在欧洲,如德国、比利时、丹麦、荷兰等国家,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也相当发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认知语言学在当代语言学中将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本文摘自文旭教授:《语言的认知基础》,科学出版社出版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
丛书序 i
前言 iii
第 1章绪论 1
1.1 人类认知之谜 1
1.2 认知科学 2
1.3 认知语言学 5
1.3.1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6
1.3.2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工作假设 8
1.3.3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14
1.3.4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16
1.4 本书的结构 25
第 2章范畴与范畴化 27
2.1 范畴与范畴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27
2.2 颜色范畴化的启示 31
2.3 范畴化的经典理论 35
2.4 范畴化的典型理论 39
2.5 典型理论对语义模糊的解释力 43
2.6 范畴化的层次问题 48
第 3章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53
3.1 引言 53
3.2 概念隐喻的四个基本要素 54
3.2.1 始发域和目标域 54
3.2.2 经验基础 55
3.2.3 映射 57
3.3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 59
3.3.1 常规隐喻、死隐喻与新隐喻 59
3.3.2 结构隐喻的系统性 60
3.3.3 方位隐喻的系统性 61
3.3.4 本体隐喻的系统性 63
3.4 概念隐喻的连贯性 64
3.4.1 同一目标域的两个概念隐喻之间的连贯 64
3.4.2 多个概念隐喻之间的连贯 65
3.5 结束语 67
第 4章概念转喻的分类及认知理据 68
4.1 引言 68
4.2 转喻的邻近性 68
4.3 传统修辞学对转喻的分类 70
4.4 转喻的认知语言学分类 71
4.4.1 整体 ICM与部分的转喻关系及其认知理据 73
4.4.2 整体 ICM中部分与部分的转喻关系及其认知理据 78
4.5 结束语 83
第 5章认知识解及其维度 85
5.1 引言 85
5.2 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涵义 85
5.3 识解及其维度 89
5.3.1 详细程度 91
5.3.2 视角 92
5.3.3 勾勒 95
5.3.4 心理扫描 97
5.4 结束语 98
第 6章语言中的图形 –背景 99
6.1 引言 99
6.2 图形–背景论的基本思想及其语言学涵义 100
6.3 “语言空间”结构中的图形和背景 105
6.3.1 拓扑空间方位中的图形和背景 105
6.3.2 投影空间方位中的图形和背景 108
6.4 语言“时间事件”结构中的图形和背景 110
6.5 结束语 115
第 7章词序的象似性 116
7.1 引言 116
7.2 图象序列原则 117
7.3 与说话人接近原则 119
7.4 邻近象似原则 122
7.5 文化规约象似原则 125
7.6 结束语 128
第 8章词汇空缺的发现程序和认知理据 129
8.1 引言 129
8.2 词汇空缺的发现程序和语言表征 129
8.3 词汇空缺的认知理据 138
8.4 词汇空缺与语言演变 141
8.5 结束语 144
第 9章话题与话题构式 146
9.1 引言 146
9.2 有关话题的一些讨论 149
9.3 话题的界定与性质 152
9.4 话题化及其手段 160
9.5 结束语 166
第 10章焦点与焦点构式 167
10.1 引言 167
10.2 焦点的界定与性质 168
10.3 焦点的类型及其性质 172
10.4 焦点与预设的关系 177
10.5 焦点化的手段 179
10.6 结束语 186
第 11章左移位构式 187
11.1 引言 187
11.2 左移位构式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188
11.3 左移位构式的功能 195
11.4 左移位构式的认知分析 198
11.5 结束语 205
第 12章双主语构式 206
12.1 引言 206
12.2 对双主语构式的不同解释 206
12.3 双主语构式的认知分析 213
12.4 双主语构式的认知理据 217
12.5 结束语 220
第 13章关系小句 221
13.1 引言 221
13.2 关系小句的限定性与非限定性问题 222
13.3 关系小句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 225
13.3.1 关系小句与有定中心语 225
13.3.2 关系小句与无定中心语 228
13.3.3 关系小句与非指称中心语 230
13.4 关系小句的句法特征 231
13.4.1 句子成分的关系化 231
13.4.2 中心语的省略 234
13.4.3 中心语的右移位 236
13.5 关系小句的功能 237
13.6 结束语 239
第 14章移情及其认知解释 240
14.1 引言 240
14.2 功能句法学中的移情原则 241
14.3 移情原则给汉语研究的启示及其评价 246
14.4 移情原则的认知分析 250
14.5 结束语 252
第 15章余论: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语言学 253
参考文献 257
绪论 1
第一部分 理论篇
第一章 言语产出的认知心理模型 11
第一节 Fromkin的话语生成器模型 11
第二节 Dell的交互激活模型 13
第三节 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型 16
第四节 小结 21
第二章 二语产出的模型及影响因素 23
第一节 二语产出模型 23
第二节 二语产出与控制 26
第三节 二语产出中的影响因素与个体差异 28
第四节 小结 30
第三章 二语写作心理过程研究 31
第一节 二语写作心理过程的模型评介 31
第二节 二语写作心理过程的研究内容 36
第三节 二语写作心理过程研究的未来展望 41
第四节 小结 43
第四章 双语言语产出中词汇提取研究 44
第一节 单语及双语心理词库 44
第二节 单语及双语言语产出中的词汇提取机制 47
第三节 小结 53
第五章 二语习得的协同效应研究 54
第一节 母语协同研究 54
第二节 二语协同的实证研究 62
第三节 协同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66
第四节 小结 67
第二部分 实 证 篇
第六章 双路径教学对七年级学生英语词汇识别学习的效果研究 71
第一节 英语词汇识别 71
第二节 双路径模型 73
第三节 研究设计 78
第四节 结果 80
第五节 讨论 81
第六节 小结 82
附录6.1 后测试卷 82
附录6.2 语音意识测试卷 83
第七章 二语水平对二语词汇表征和加工的影响研究 85
第一节 研究背景 85
第二节 文献综述 85
第三节 研究方法 89
第四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91
第五节 小结 94
附录7.1 实验材料 94
第八章 二语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的影响 96
第一节 研究背景 96
第二节 文献综述 96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02
第四节 数据分析与讨论 105
第五节 小结 108
第九章 汉语产出过程中的词汇偏差效应研究 109
第一节 研究回顾 109
第二节 实验研究 111
第三节 总体讨论 117
第四节 小结 118
附录9.1 实验材料 119
第十章 二语学习者的语言产出中的自我修正过程研究 12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21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21
第三节 研究设计 124
第四节 研究结果与讨论 126
第五节 小结 129
第十一章 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非流利填充策略研究 13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31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33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133
第四节 小结 139
第十二章 高中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协同效应研究 141
第一节 协同效应研究综述 141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42
第三节 结果和讨论 146
第四节 小结 151
第十三章 工作记忆容量对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产出的影响 153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53
第二节 研究设计 154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56
第四节 讨论 159
第五节 小结 161
第十四章 工作记忆对英语学习者二语叙事语篇主题推理的影响 162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62
第二节 研究现状 162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程序 165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167
第五节 小结 171
附录14.1 主题推理测试的叙事语篇举例 172
参考文献 174
附录 英汉术语对照表 193
后记 196
推荐阅读
1.公益讲座
后期资助项目书稿整合要点指南
2.相关研究
张辉 张艳敏 | 批评认知语言学:理论源流、认知基础与研究方法
来源:语言科学公众号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公众平台审核: 梁国杰
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申报公告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精选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定价:¥72
扫码即享限时特惠全网低价:52.84元
定价:¥55.90
扫码即享限时优惠价:44.5元
扫码即享6.8折限时优惠
在线公益论坛 |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论与实践(复旦新学术承办)
张伟年 段宛云等.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疫情防控外语通”为例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2.85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何不来个点赞、在看、分享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