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缺省语义学阐释
专注分享学习,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公众号
·语言学研究·
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缺省语义学阐释
张耀庭1,2
(1.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2. Lancaster University, Lancaster LA1 4YL)
摘 要:语篇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的重要概念,也是众多语言学家探讨的焦点之一。缺省语义学理论是一种意义分析新模式,为语篇衔接与连贯提供了新的阐释。在该理论模式下,基于意义产出的意图性原则及主意图原则下意义表征策略,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表现为语篇各逻辑单位间(语篇、命题与命题组成成分)的关联性、语篇意义(凸显义与缺省义)的组合性以及语篇意义组合在语篇逻辑形式上的投射,其认知理据表现为语篇生成者与接受者之间体验的互动性、人类认知的前景-背景化模式及人类心智的一体性。
关键词:语篇;衔接与连贯;意图;缺省义;凸显义
一、文献回顾
语篇衔接与连贯是话语分析领域的重要概念,1976年,Halliday 和 Hasan的论著《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的出版,迅速掀起了语言学界对该概念的研究热潮。其中,Halliday和Hasan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对英语语言的衔接和连贯进行了初步探讨,将语篇衔接定义为“存在于语篇内部并构成语篇的各种意义关系,涉及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等五种衔接机制”。随后他们又提出了语域衔接理论,认为“语域是置于形式与情景之间,能够把语篇与语境有效联系起来并激活语篇衔接特征的语义概念,因此语篇的连贯取决于语域的一致性,其外显为语篇衔接形式”。据此,Halliday和Hasan进一步扩大了语篇衔接的范围,将语篇衔接分为结构性衔接与非结构性衔接。结构性衔接包括平行对称结构、主位-述位结构及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非结构性衔接分为成分关系衔接与有机衔接,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等衔接机制(见图1)[1]4-18。语言学界对语域衔接理论褒贬不一,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Van Dikj提出了语篇宏观结构理论,认为语篇连贯表现为线性连贯和整体性的语义结构,是一种语篇整体语义与语篇整体结构相结合的语篇连贯理论模式[2]21-47。Widdowson提出了语篇言外行为理论,认为语篇衔接是语篇内部句子或句子部分之间的命题发展,连贯是这些命题的言外功能表现[3]89-113。Mann和Thopson提出了修辞结构理论,认为语篇是由各种大小不一的功能块组成,这些功能在语篇中具体表现为因果、对比、重述等修辞关系[4]。Dannes和Fries提出了主位推进理论,认为语篇的衔接取决于包含语篇新信息的主位的不断推进,语篇的连贯程度表现为语篇主位推进的持续性[5]106-128。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成为话语分析新趋势,该理论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概念,分析以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作为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机制,出现了多模态框架下的衔接与连贯研究趋势。
国外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的不断出现为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拓宽了视野。胡壮麟在继承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等衔接机制的同时,又提出了语音系统、语境系统、预示力、话轮、临近配对、行为等级与序列、语体结构等衔接机制[6]。张德禄、刘汝山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研究了语篇衔接与连贯,将语篇衔接与连贯分为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指社会文化因素与心理认知因素,内部条件指语篇的内部衔接机制,涉及语篇衔接的线性关系、语篇连贯的层级性、语篇衔接力与连贯的程度、衔接的原则与动因等。同时,他们指出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在文体学、翻译、外语教学及计算机学科、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运用[7]。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蓬勃发展,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呈多视角、多学科发展趋势。王寅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篇衔接与连贯进行了探讨,认为语篇衔接与连贯是人类认知原则中心智连贯性与互动体验性的具体体现[8]。徐玉臣、李民权从语义学角度探讨了构成语篇衔接的语义关系本质,认为衔接关系的本质是语篇中语言单位“系统意义”之间的联系,这种语义关系在语篇中以词汇或语法的形式显示出来[9]。张玮在范畴理论视角下对语篇衔接与连贯进行探讨,并构建了基于范畴模式的语篇连贯分析模型[10]。田苗在概念隐喻视角下对语篇衔接与连贯进行探讨,认为小说通过中心隐喻构建背景、人物、情节和主题四个要素,实现整体连贯,隐喻的系统性与共同内涵为语篇连贯提供可能[11]。李佐文、梁国杰在语言的可计算性视角下从汉语语篇连贯关系分类体系的建立、局部连贯关系的判定、整体连贯关系的识别、语篇语义结构的形式化表征、语篇连贯程度的自动评估等方面对语篇连贯计算的研究路径进行了探讨和展望[12]。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虽然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语篇衔接与连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在研究中过度关注语篇的衔接机制以及语篇构成的各种意义关系,却忽视了语篇各逻辑单位间的关联性以及语篇生成者与接受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性。鉴于此,文章拟在缺省语义学理论框架下从语义缺省的角度对语篇衔接与连贯进行探讨,以期窥见其本质。
图1 Halliday和Hasan的语篇衔接与连贯机制示意图[1]164-165
二、缺省语义学理论基础
缺省语义学(Default Semantics,简称DS)是英国剑桥大学语言学教授Kasia Jaszczolt提出的言语意义分析新模式。该模式以意义产出过程中语篇生成者与接受者的认知缺省和社会-文化缺省为依据,将语义学与语用学融为一体,在广义真值条件下进行意义分析。该理论认为人类交际能够顺利、高效并且成功是由于自然语言的缺省机制引起的,交际过程是一种瞬间的、自动的、缺省的过程。
(一)缺省语义学框架下意义产出的意图性原则
格莱斯曾经提出,言语意义的产出可被视为言语意图的表达及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对该意图的识别[13]219。可见,意图性是言语交际的基础,更是意义产出的基本原则,言语具备了意图性,言语意义便被赋予了指称性。在交际过程中,语篇生成者通过语篇逻辑形式引导语篇接受者对语篇意图进行逐步识别,在完成语篇意义指称性的同时达到交际目的。因此,言语表达的指称性即是言语交际的意图性,言语交际是意图的再现形式,意图是言语交际的基础。
格莱斯的话语交际合作原则属于话语意义推导理论范畴,其对交际行为中的明示意义与隐含意义进行了深入揭示。基于对合作原则四大准则的遵守与违背,格莱斯将意义严格区分为所言与所含,将意义的产出过程界定为编码与解码过程[13]113-127。这种界定遭到了缺省语义学的批评。缺省语义学认为意义的产出取决于交际双方对语篇意图的生成与识别。缺省语义学将语篇的意图分为三类: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及指称意图(referential intention)。交际意图被视为交际行为及过程,指言者和听者为确保话语的产生会提供信息从而促进双方交际行为的发生;信息意图被视为交际过程中逻辑形式所表征的内嵌于交际意图中的各种信息表达,或言者为听者提供信息的意图;而指称意图则被视为逻辑形式表征的信息指称性或信息与客观世界所建立的关联性,指言者对话语中的物品和事件的所指意图 [14]。
(二)主意图原则下意义表征策略
在缺省语义学框架下,语篇在特定的语境中会表达出不同的意图,分别是交际意图、信息意图及指称意图。意图具有层次性,具体表现为最强烈的意图、较强烈的意图、较弱的意图及最弱的意图等。最强烈的意图拥有最明显的指称,因此在交际过程中语篇生成者出于交际需求将最强烈的意图凸显化,从而生成语篇凸显义,而将其他的意图弱化,进而生成缺省义[14]。换言之,在主意图原则下意义的表征拥有凸显义与缺省义之分,凸显义在语篇中具有唯一性,而缺省义在语篇中具有多样性,因为语篇的主意图(最强烈的意图)是唯一的,而语篇的其他意图(较强烈的意图,较弱的意图及最弱的意图等)是多样的。语篇的凸显义与缺省义都是语篇意义的有机构成部分,凸显义为交际过程中意图的识别及交际目的的完成提供了可能,缺省义为凸显义的识别做出了补偿,二者相辅相成。凸显义为交际过程中语篇生成者与接受者达成一致的语篇意义,而缺省义是语篇生成者与接受者之间共享的内隐与默认知识,缺省义的存在是语言经济性与简约性表达的具体表现,并非语篇意义的缺失或漏损。缺省义的产出以语篇生成者与接受者的认知缺省及社会-文化缺省为依据。
(三)缺省语义学框架下意义的产出过程
以人类认知缺省和社会-文化缺省为依据,缺省语义学将语义学与语用学结合起来,在广义真值条件下进行话语意义分析,认为话语意义的产出存在两个过程:一是话语真值条件内容的处理过程;二是含义的处理过程。其中,前者为词汇意义与句子结构(word meaning and sentence structure,简称WS)、有意识的语用推理(conscious pragmatic inference,简称CPI)、认知缺省(cognitive default,简称CD)及社会-文化背景(social-cultural default,简称SCD)的合并表征;后者由CPI和SCD合并表征,并为话语真值条件内容做出贡献[14]。
在缺省语义学理论框架下,判断话语意义是真值条件内容还是含义内容的关键是语境或外在语用因素:如果第一步形成的话语真值条件内容与语境或外在语用因素一致,那么话语的真值条件内容便是话语意义;反之,如果第一步形成的话语真值条件内容与语境或外在语用因素发生矛盾,那么话语意义的产出进入第二步,即含义的处理过程,此时对话语意义的处理将依据新的明确的CPI与SCD(见图2)[14]。
图2 缺省语义学框架下话语意义阐释示意图[15]73-74
三、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缺省语义学阐释
缺省语义学将意义的产出过程分为真值条件内容表征与含义内容推导两个过程,因此,在该理论框架下语篇衔接与连贯具体表现为语篇各逻辑单位间(语篇、命题与命题组成成分)的相互关联性、语篇意义(凸显义与缺省义)的组合性以及语篇意义组合在语篇逻辑式上的投射。
(一)DS框架下语篇逻辑单位间的相互关联性
在缺省语义学框架下,语篇真值条件内容是词汇意义与句子结构(WS)、有意识的语用推理(CPI)、认知缺省(CD)及社会-文化背景缺省(SCD)的合并表征,是意义组合性原则的表现。意义组合性(meaning compostionality)是真值条件语义学中意义产出的基本原则,指意义的真值表征是由构成该逻辑式的各成分与其组合方式之间的单调逻辑功能表达[16]4。意义的组合性可以再现逻辑单位中低一级表达式的意义是如何为高一级表达式的意义做出贡献,高一级表达式的意义是如何由低一级表达式组合而来的。语篇的逻辑单位包含语篇、命题及其命题组成成分。在缺省语义学框架下,语篇的逻辑表达可被视为语篇生成者在认知缺省与社会-文化缺省指导下的语篇与命题之间、命题与命题之间、命题与命题组成成分之间以及命题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单调逻辑功能表达。该功能的表达最终在词汇与句法层面得以实现,其实现的途径为动词中心原则,即词汇与句法的组合以动词为中心,其余成分因逻辑表达的需要,围绕在动词周围并与动词产生一定的关联性,越靠近动词的逻辑成分,关联性越大,反之,关联性越弱,甚至失去关联性。句法则是为满足动词的需要而生成的适当成分。
(二) DS框架下语篇意义的连贯性
在缺省语义学框架下,语篇的连贯性表现为语篇凸显义与缺省义的组合及二者对语篇中心所做出的贡献与补偿。基于交际双方对语篇意图的生成与识别,缺省语义学将语篇意义划分为凸显义与缺省义,凸显义为语篇意图的生成与识别提供了可能,缺省义为语篇凸显义的生成做出了补偿。凸显义是语篇意义的核心,缺省义则围绕在凸显义的周围并时刻为凸显义的生成做出补偿。语篇的凸显义与缺省义都是语篇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语篇逻辑式关联性基础上,语篇的连贯性表现为语篇意义的组合性,即语篇凸显义对语篇中心所做出的贡献以及缺省义对语篇中心及语篇凸显义所做出的补偿,而语篇凸显义与缺省义对语篇中心的贡献与补偿对于语篇生成者与接受者而言是双方对语篇凸显义的生成与识别的一致性。
(三) DS框架下语篇连贯性在逻辑式上的投射
在缺省语义学框架下,语篇衔接与连贯还表现为语篇连贯性在语篇逻辑式上的投射。由于语篇连贯性为语篇意义的连贯,语篇衔接是语篇意义连贯下的形式衔接,意义的产出最终在句法与词汇层面得以实现,因此意义的连贯必然会在句法与词汇层面上显现,即语篇连贯性在逻辑式上的投射,涉及指称、替代、省略、连接与词汇等。因此,指称、替代、省略、连接与词汇等特征为语篇连贯性在逻辑式上的具体投射。
(四)DS框架下CD与SCD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制约作用
在缺省语义学框架下,语篇真值条件内容的生成及含义内容的推导都以语篇生成者与接受者的社会-文化缺省及认知缺省为依据。认知缺省被解释为范畴化、意象图式、框架、隐喻、概念整合等人类认知方式在大脑思维的内隐,因为思维总是自发的、无意识地选择内隐的最适合话语意义产出的认知方式作用于话语意义,而这种选择过程被内隐于思维,并不体现在话语的逻辑表达式中。社会-文化缺省是由交际双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该缺省的发生是在交际双方共享某种文化、科学或社会背景并可运用这一共享信息作用于意义的情况下。社会-文化缺省是不可废止的隐性知识[14]。据此,认知缺省决定了交际行为中语篇意义产出的方式及程度,而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语篇意义生成的可靠性。语篇生成者与接受者的认知缺省与社会-文化缺省程度越大,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就越紧密。反之,语篇生成者与接受者的认知缺省与社会-文化缺省越小,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就越松弛,甚至出现不衔接与不连贯现象。交际双方的认知缺省与社会-文化缺省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具有制约作用。
四、 DS框架下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认知理据
综上所述,在DS理论框架下语篇衔接与连贯具体表现为语篇各逻辑单位间(语篇、命题与命题组成成分)的相互关联性、语篇意义(凸显义与缺省义)的组合性以及语篇意义组合在语篇逻辑式上的投射,其中语篇生成者与接受者的认知缺省与社会-文化缺省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具有制约作用,而究其实质是意义在概念化过程中的持续性。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就是概念化过程,即意义是一个概念化的世界或者是一个“人化”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人类认知过程对客观世界折射的结果。虽然概念化的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甚或不存在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但是经过人类的认知能力与认知过程,两个世界被人为地建立起了联系,从而实现了意义的客观指称性。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认知理据体现为人类体验的互动性、认知的前景-背景化模式及心智的一体性。
体验互动性是语篇生成与接受的认知基础。语篇是生成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语篇,是交际的媒介,是出于某种交际目的而构建的拥有若干逻辑形式并表征一定意图的语篇,是生成者与接受者之间互动与体验的结果,具有双向性。基于互动体验,语篇在生成者与接受者之间得以发生与继续并拥有了意图。在缺省语义学框架下,语篇拥有交际意图、信息意图及指称意图。意图有强弱的层次性。在语篇生成与接受过程中,生成者与接受者会经历若干次表征语篇意图的互动后对语篇意图达成一致,从而实现成功、有效的交际。
认知前景-背景化模式为语篇意义的凸显与缺省提供了理据。在缺省语义学框架下,语篇基于意图将意义表征为语篇凸显义与缺省义。语篇凸显义与缺省义是语篇意义经济性表达的策略,而这种策略是基于人类认知的前景-背景化模式。其中,语篇凸显义处于前景状态,缺省义处于背景状态,前景为图式的核心,背景为前景服务并做出贡献与补偿。因此,凸显义为语篇意图的生成与识别提供了可能,缺省义为语篇凸显义的生成做出了补偿,凸显义是语篇意义的核心,缺省义则围绕在凸显义的周围并时刻为凸显义的生成做出贡献与补偿,背景与前景紧密结合而构成图式,凸显义与缺省义有机构成而形成语篇意义。
心智一体性为语篇衔接与连贯提供了可能。语篇衔接是语篇在逻辑形式上的衔接,语篇连贯是语篇在意义上的连贯。语篇衔接手段是语篇意义连贯在逻辑形式上的投射。衔接与连贯的本质是语篇概念化过程的持续性,造成这种持续性过程的原因是人类心智的一体性。认知语言学将意义定义为概念化,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认知模式逐步将客观世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是人类思维对客观世界的折射。在这个概念化的过程中,虽然两个世界千差万别并不存在某种联系,但是人类认知能力人为地刻意为其建立种种联系,甚至奢望建立两个世界的一一对应关系。此外,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概念化的过程是永不止步、持续不断的,这就必然造成概念化后的世界的持续性,即意义的连贯性。
五、 结语
综上所示,语篇衔接与连贯不仅拥有语篇意义的成分,而且包含语篇逻辑形式的成分。在缺省语义学框架下,逻辑形式成分指的是语篇逻辑形式间的关联性,实现于词汇与句法层面,以动词中心为原则。语篇意义成分指语篇凸显义与缺省义的组合,二者分别为语篇核心做出贡献与补偿,其中语篇生成者与接受者的认知缺省与社会-文化缺省对语篇意义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公众平台审核: 梁国杰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感兴趣的朋友可按需选购
精选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张伟年 段宛云等.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疫情防控外语通”为例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2.78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研习人,何不点赞、在看、分享三连?!